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22
2002年黄河流域水情分析蒋昕晖杨特群金双彦(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郑州450004)摘要:2002年黄河流域降雨稀少,主要来水区来水严重偏枯,其中黄河上游唐乃亥站实测径流量为1065亿m3,为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小值;头道拐、潼关、花园口三站实测径流量在考虑水库补水和用水影响,也为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小值,是黄河自90年代持续偏枯以来的又一个特枯年份。
2002年黄河虽未出现流域性大洪水,但部分支流出现了暴雨洪水,黄河中游清涧河7月初受局地高强度暴雨影响,出现了一次百年一遇的洪水过程。
为摸索黄河下游河床泥沙冲淤规律和小浪底调水调沙的最优组配方案,7月,黄河实行了首次调水词沙试验,下游花园口站洪峰流量3170m3/s,为1999年小浪底下闸蓄水以来最大流量。
关键词:黄河清涧河水量沙量调水调沙暴雨洪水l大气、肉情戳况2002年,由于影响黄河流域的副热带高压势力不强,主体位置大多数时间偏东,大陆高压势力较强,使的黄河流域水汽输送条件较差,冷空气活动偏弱所致,造成黄河流域汛期没有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降雨总量严重偏少,属降水特少年份。
汛期,500hpa环流场有两大特点:(1)盛夏500hpa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盛行经向环流,贝加尔湖地区为阻塞高压,此高压脊稳定少动;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强度偏弱,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受贝加尔湖暖高压脊控制,高温少雨。
(2)进入9月份以后,西风带500hpa环流场发生明显调整,由盛夏期间的经向环流调整为纬向环流,9月中旬东亚大槽建立,冷空气活动开始加强,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受东亚大槽后部的西北气流控制。
气温变化幅度大。
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弱,致使lO月下旬黄河流域大部地区气温出现了建国以来同期最低值。
至9月30日止,共有21个热带风暴在南海或西北太平洋上生成,较多年均值少3个左右。
在这21个热带风暴当中,除9号台风风神在山东登陆对黄河下游有轻微影响,以及5号台风对西风带系统的阻挡间接影响黄河流域外,其余19个风暴均未对黄河流域造成明显影响(详见表1)。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苏茂林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项目组: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概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
2002年水利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加强防洪、水资源、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2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建设领域取得突破。
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基本修完修好,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尼尔基、百色、沙坡头等一批“十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工,塔里木河、黑河生态综合治理以及首都水资源规划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顺利启动。
2002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面积继续扩大,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水政、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科研、教育及水利前期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依法治水迈出新步伐。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基本稳定,全年中央和地方计划投资787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430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30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3亿元,水电及其他项目投资94亿元。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
当年中央投资321亿元,地方配套246.4亿元。
在2002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3亿元,占总投资的22.5%;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223.5亿元,占69.6%;水利建设基金14亿元,占4.4%;利用外资11.2亿元,占3.5%。
水利建设规模有所扩大,水利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200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543亿元,比上年增加300亿元;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19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加46%。
完成投资中:中央投资完成41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51%,比上年增加50%;地方投资完成404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比上年增加42%。
郑州市2002~2011年供水量汇总水资源总量1.2002年度郑州市水资源总量为9.8567亿米3,产水系数为0.21,产水模数为13.2万m3/Km3。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9004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为9.9766亿米3,重复计算量为3.0203亿米3。
郑州市水资源总量比上年9.0625亿米3增加0.7942亿米3,增加幅度为8.8%。
详见表10。
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供水量2002年郑州市行政分区总供水量为15.7791亿米3,其中地表水供水总量4.4820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28.4%,其中跨流域调水3.2590亿米3,占地表水供水总量的72.7%;地下水供水量为11.2971亿米3,占总供水量71.6%。
地下水开采量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5.9692亿米3,占总地下水开采量的52.8%;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5.3279亿米3,占总地下水开采量的47.2%。
郑州市区供水量最大,为5.6339亿米3,占整个郑州市供水总量的35.7%;登封市供水量最小,为0.7581亿米3,仅占总供水量4.8%。
详见表11。
(二)、用水量1、实际用水量2002年度郑州市实际用水总量为15.7789亿米3,农业用水量最多,为8.7890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55.7%;农村生活用水量最少,为0.7607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4.8%;工业用水量为3.9286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24.9%;城镇生活用水量为2.3006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14.6%。
详见表12。
2002年度郑州市用水量32002年郑州市水资源总量表102002年河南省郑州市行政分区供水量统计表表11 单位:万米32、用水指标2002年郑州市人均用水量为229.4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170立方米。
详见表13。
2002年郑州市各市(县)人均、GDP万元产值用量表3、耗水量估算2002年度郑州市耗水总量估算为8.2346亿米3,占用水量的比例为52.2%。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07.6毫米,比上年增加30.3%,比多年均值减少9.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19位,属偏枯年份。
海河流域与比上年减少12.4%,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增加10.8%、45.0%、25.5%。
与多年均值相比,四大流域分别减少34.6%、18.9%、3.1%、11.5%,海河流域偏小最多,属枯水年份,淮河流域属平水年份。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35.8%,比上年度偏多57.4%。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3.50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70.6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13.59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24.2%,黄河、海河、长江、淮河流域分别减少49.6%、45.0%、41.8%、10.5%。
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9.6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3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2.0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9亿米3;中型水库7.60亿米3,基本和上年末持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26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9.1亿米3。
豫北平原平均下降1.08米,沙颍河以北黄河以南平均下降0.36米;沙颍河以南平均上升0.84米,南阳盆地平均上升0.42米。
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95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55平方公里。
2002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4.06亿米3,地下水源134.70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5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12.48亿米3,减幅5.4%。
引用入过境水量27.51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 22.77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6.66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农业用水145.74亿米3,工业用水40.24亿米3,生活用水32.83亿米3(城镇生活12.76亿米3)。
河南省2008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38.1mm,折合降水总量1221.788亿m3,与上年相比减少6.2%,比多年均值偏少4.3%,属平水年份。
其中黄河流域减少11.4%,长江流域减少8.2%,海河流域减少2.1%,淮河流域减少最少为1.1%。
2008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59.06亿m3,比多年均值偏少14.8%,比上年度偏少25.7%。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8.3亿m3(其中山丘区71.0亿m3,平原区130.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2亿m3),比多年均值减少3.9%。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71.3亿m3,比多年均值偏少8.0%,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减少30.9%;长江流域减少19.0%;海河流域减少6.0%;淮河流域增加0.4%。
平均产水模数22.4万m3/km2,产水系数0.30。
2008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45.85亿m3,比上年末减少2.64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6.8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41亿m3;中型水库9.02亿m3,比上年末减少1.23亿m3。
2008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略有下降,平均下降0.15m。
地下水储存量相应减少4.6亿m3,其中黄河流域减少2.2亿m3,淮河流域减少2.2亿m3,长江流域减少0.7亿m3,海河流域增加0.5亿m3。
2008年各种水利工程全省总供水量227.53亿m3,比上年增加18.25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92.67亿m3,比上年增加9.23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134.40亿m3,比上年增加8.94亿m3;集雨及其它水源工程供水0.46亿m3。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31.10亿m3(包括引黄河干流水量24.87亿m米3),其中流域间相互调水15.31亿m3。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7.51亿m3,中深层地下水约26.89亿m3。
2008年全省总用水量227.53亿m3,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33.49亿m3(农田灌溉用水123.12亿m3);工业用水51.40亿m3;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42.64亿m3(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23.51亿m3)。
2002年黄河水量调度工作综述- 水利治理简介:2002年,黄河流域降雨稀少,旱情严重,无论是来水还是水库蓄水都为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少的一年,全年唐乃亥、头道拐、潼关、花园口等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均为历史倒数第一位。
面对严峻的水调形势,黄河水利委员会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水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精细调度水资源,经过综合运用有效措施,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基本保证了沿黄地区按计划用水,超额完成了向山东调水的任务,并为引黄济津筹备了水源,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关键字:水量调度;综合措施;2002年;黄河2002年黄河流域降雨稀少,旱情严重,无论是来水还是水库蓄水都为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少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在沿黄省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黄委通过“精细调度”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再次实现了大旱之年黄河不断流。
2002年黄河水量调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受到了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及国家防总、水利部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实施了全流域、大跨度的接力式调水,为缓解山东、天津等省市用水急需筹集了水源;三是团结治水、全河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四是在黄河下游河段全面推行了水量调度责任制,施行了订单调水;五是提出“精细调度”原则,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水量调度工作积累了经验。
1 2002年黄河水情、旱情概况据报汛资料统计,2002年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193.3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相比偏少57%(1919~1997系列为445亿立方米),属特枯水年份。
2002年汛期,黄河流域气候异常,降雨稀少,黄河主要来水区来水严重偏枯。
7~10月份,黄河主要来水区实际来水量仅111.6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63%,是有实测资料以来最枯年份。
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来水仅52.09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少58%,为有实测资料记录以来的最小值。
上游头道拐,中下游的潼关、花园口、利津站径流量分别比多年平均偏枯73%、72%、61%、86%。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篇一: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43.3毫米,比上年减少45.4%,比多年均值减少30.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倒数第二位,属枯水年份,干旱程度接近枯水年1966年。
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降水不足,致使我省遭受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200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7.6亿米3,比多年均值312.7亿米3偏少59.2%,比上年度偏少73.2%。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43.82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52.8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18.50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47.2%;其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减少35.2%、46.7%、49.0%、46.7%。
2001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5.2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9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6.90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6.52亿米3;中型水库8.3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2.49亿米3。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下降,面平均下降1.43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减少50.31亿米3。
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3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多平方公里。
2001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31.29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 96.24亿米3,地下水水源135.00亿米3,集雨工程0.05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增加26.42亿米3,增幅12.9%。
引用入过境水量26.16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18.85亿米3,流域间调水13.97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31.29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59.63亿米3,工业40.76.亿米3,生活30.90亿米3,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增加25.43亿米3,工业用水减少0.97亿米3,生活用水增加1.96亿米3。
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414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29米3,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56米3,不含火电为44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83米3,不含火电为145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86升,农村67升(含牲畜用水)。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05.8mm(折合降水总量1499.4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3.6%,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增加17.4%,属偏丰年份。
与多年均值相比省辖四大流域均有所增加,增幅10%~20%,其中海河流域增加13.7%,黄河流域增加11.1%,淮河流域增加19.0%,长江流域增加20.6%。
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303.99亿立方米偏多43.4%,比上年度偏多50.5%。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19.74亿立方米。
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88.7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10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11亿立方米。
全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97.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58.5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404.86亿立方米)偏多38%。
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增加20.9%;海河流域增加12.3%;长江流域增加71.2%;淮河流域增加35.4%。
2005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33.8万立方米/km2,产水系数为0.45。
2005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0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8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8.0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43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上升0.34m,地下水储蓄量比上年增加10.8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97.81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2.2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125.48亿立方米,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07亿立方米。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89亿立方米,减幅1.4%。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61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5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2.07亿立方米。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31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约15.17亿立方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6卷 第4期2010年7月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V ol. 6 No. 4July 2010文章编号:1673-1719 (2010) 04-0277-071956—2007年河南省降水和水资源变化及评估引 言 河南地处中原,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全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是全国平均的1/5和1/6,正常年份全省约缺水50亿m 3,因此,河南省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省份。
近50多年来,随着气候趋于干暖、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水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水资源评估,对于有关部门制定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进行水资源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
通常水文模收稿日期:2009-09-04; 修回日期:2010-12-22资助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和旱涝异常对河南水资源的影响”(072102320006)第一作者:顾万龙(1962—),男,正研级高工,主要从事气候应用、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研究。
E-mail: gwl_62@顾万龙,王记芳,竹磊磊(河南省气候中心,郑州 450003)摘 要:利用河南省10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各省辖市的水资源资料,分析了河南省1956—2007年降水和水资源变化特点,对降水资源量和水资源量进行了丰枯评估;分别采用线性相关法和产水系数法以降水量估算水资源量,并对估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 52年来河南省年降水资源量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32亿m 3/10a ;省内不同区域降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豫北、豫西和豫中为减少趋势,豫东、豫西南和豫南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2)52年来全省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0.85亿m 3/10a ,大于降水资源量的减少速率,省内各区域水资源量均呈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豫西最大,豫北次之,豫中最少;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年代际变化特点与降水资源量基本一致。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95.3毫米,比上年增加65.4%,比多年均值增加26.8%,超过10年一遇,属丰水年份。
6--9月降水量773.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7.7%,比常年同期偏多58.4%。
本年度汛期降水量多且强度大,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多次出现大洪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多52.2%,比上年偏多345.9%。
尤其是省辖淮河、长江流域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分别达298.9亿立方米、125.7亿立方米。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81.18亿立方米。
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87.1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99.95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加61.9%。
2000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4.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4.69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43.42亿立方米,增加20.2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82亿立方米,增加4.42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与上年末相比,面平均上升1.37米,地下水储蓄量增加48.06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7个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总面积为7269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2749平方公里。
2000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204.8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水源为87.53亿立方米,地下水水源117.11亿立方米,其它水源0.23亿立方米。
引黄河干流水量18.77亿立方米,跨流域调水16.65亿立方米。
全省总用水量204.87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134.2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1.7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8.94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0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91.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6立方米,不含火电为5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64.4升,农村65.7升(含牲畜用水)。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2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及河南省黄河防洪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6.19•【字号】豫政[2002]21号•【施行日期】2002.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2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及河南省黄河防洪预案的通知(豫政[2002]21号)沿黄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2002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及《河南省黄河防洪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
各地一定要强化防汛意识,落实防汛责任制,切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确保黄河度汛安全。
河南省人民政府二00二年六月十九日2002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2002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黄河防汛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繁荣稳定,顺利实施国家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防汛任务和各级洪水处理方案今年我省黄河的防汛任务仍然是:确保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做到有准备,有对策,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措施缩小灾害。
沁河的防汛任务为确保小董站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下左堤安全。
沁河的防汛方案分别由焦作市、济源市制订并组织落实。
黄河温孟滩防护堤工程防守方案由焦作市负责制订并组织落实。
北金堤滞洪区的滞洪运用方案根据黄河防总制订的总体安排意见,分别由濮阳、安阳、新乡市进一步细化并组织落实。
中原油田的防汛抗洪方案,在濮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由中原石油勘探局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并组织实施。
小浪底工程的度汛方案由小浪底建管局制定并组织实施。
今年防汛工作要继续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立足于来大水、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扎扎实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篇一: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43.3毫米,比上年减少45.4%,比多年均值减少30.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倒数第二位,属枯水年份,干旱程度接近枯水年1966年。
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降水不足,致使我省遭受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200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7.6亿米3,比多年均值312.7亿米3偏少59.2%,比上年度偏少73.2%。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43.82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52.8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18.50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47.2%;其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减少35.2%、46.7%、49.0%、46.7%。
2001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5.2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9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6.90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6.52亿米3;中型水库8.3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2.49亿米3。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下降,面平均下降1.43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减少50.31亿米3。
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3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多平方公里。
2001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31.29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 96.24亿米3,地下水水源135.00亿米3,集雨工程0.05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增加26.42亿米3,增幅12.9%。
引用入过境水量26.16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18.85亿米3,流域间调水13.97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31.29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59.63亿米3,工业40.76.亿米3,生活30.90亿米3,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增加25.43亿米3,工业用水减少0.97亿米3,生活用水增加1.96亿米3。
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414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29米3,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56米3,不含火电为44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83米3,不含火电为145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86升,农村67升(含牲畜用水)。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苏茂林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项目组: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概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
前言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发布《云南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云南省水利厅的一项重要职责。
《公报》向社会通报我省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本期《公报》为我省发布的第七期水资源公报。
《公报》编制的重要技术依据为《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资料来源以水利部门的实测水文数据和水资源管理年报统计资料以及各地(州、市)报送材料为基础,收集了农业、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经过汇总和综合分析后编制而成。
审定审核责任编辑编辑人员曹矿君朱学安王超李艳华一、 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1.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4933.3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1%,比常年增加2.3%,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总量2308.8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05.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63.58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760.00亿立方米,入境水量1941.42亿立方米,出境水量4158.37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28立方米,产水模数58.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全省各类蓄水工程年末共蓄水73.40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5.5%;九大湖泊年末容水量286.49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0.78亿立方米。
全省总供用水量870.54亿立方米,其中,河道外供用水量148.5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河道内供用水量722.0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9%。
河道外供水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8.4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13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3.91亿立方米;河道外用水中,农业用水量(含林、牧、渔用水量)110.7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20.0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7.81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9.91亿立方米。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07.6毫米,比上年增加30.3%,比多年均值减少9.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19位,属偏枯年份。
海河流域与比上年减少12.4%,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增加10.8%、45.0%、25.5%。
与多年均值相比,四大流域分别减少34.6%、18.9%、3.1%、11.5%,海河流域偏小最多,属枯水年份,淮河流域属平水年份。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35.8%,比上年度偏多57.4%。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3.50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70.6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13.59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24.2%,黄河、海河、长江、淮河流域分别减少49.6%、45.0%、41.8%、10.5%。
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9.6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3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2.0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9亿米3;中型水库7.60亿米3,基本和上年末持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26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9.1亿米3。
豫北平原平均下降1.08米,沙颍河以北黄河以南平均下降0.36米;沙颍河以南平均上升0.84米,南阳盆地平均上升0.42米。
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95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55平方公里。
2002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4.06亿米3,地下水源134.70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5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12.48亿米3,减幅5.4%。
引用入过境水量27.51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 22.77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6.66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农业用水145.74亿米3,工业用水40.24亿米3,生活用水32.83亿米3(城镇生活12.76亿米3)。
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12.89亿米3,工业用水减少0.52亿米3,生活用水增加1.93亿米3。
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26米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353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09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61米3,不含火电为128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93升,农村为70升(含牲畜用水)。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3.06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8%。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3.85亿吨,比上年增加0.48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48.0%,生活污水占52.0%。
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10.31亿吨,比上年增加1.53亿吨。
全省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0.1%,较上年增加10%。
2002年全省12个水系,66条主要河流(控制河流总长度4698km)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期全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河长132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达到Ⅳ类、Ⅴ类标准的河长727km,占15.5%;遭受严重污染,已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646km,占56.3%。
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占80.0%。
全省47眼井水质监测结果,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6眼,占监测井总数的34.0%;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37眼,占78.7%。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07.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68.52亿米3,比上年增加30.3%,比多年均值减少9.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19位,属偏枯年份。
海河流域降水量424.7毫米,比上年减少12.4%,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降水量分别为524.2、826.5、732.9毫米,分别增加10.8%、45.0%、25.5%。
与多年均值比,四流域分别减少34.6%、18.9%、3.1%、11.5%,海河流域偏小最多,属枯水年份,淮河流域略偏小,属平水年份。
全省18个省辖市与上年比较,除安阳、鹤壁、济源三市偏少外,其余15市均偏多,偏多最多的是信阳市,达111.7%,驻马店市偏多近60%。
与多年均值相比均偏少,幅度在4%—39%之间;豫北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市偏少较多,除焦作市外,其余4市均超过了32%。
2002年全省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详见图1及图3。
图1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降水量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图3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降水量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区域分布上,驻马店以北地区降水量均比多年均值偏少,幅度自南向北由10%至50%依次递减;河南中部自西向东递减幅度在10%—20%之间。
驻马店南部、信阳一带,比多年均值偏多30%左右,其中淮河干流区域偏多30%以上。
2002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见图2。
图2 2002年河南省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毫米)由于受大陆高压影响,全省出现了多年罕见的高温高热天气。
汛期降雨场次少,降水范围广,但强度相对集中,局部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汛期平均降雨40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6.7%,比同期多年均值减少17.8%,为建国以来汛期枯水年份的第九位。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折合径流深121.6毫米),比多年均值312.7亿米3偏少35.8%,比上年度偏多57.4%。
2002年只有豫南的淮河干流地区降水量偏丰外,其他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均有所减少,导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大幅度削减。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5.36、14.71、149.7、30.97亿米3,分别比多年均值减少73.2%、69.0%、16.1%、53.7%。
2002年全省只有淮河干流水系较多年平均增多约24%;其他水系减幅普遍超过40%,其中,卫河山丘区、伊洛河区、三花干流区间区、黄河内滩区、南四湖湖西区减幅超过70%,卫河平原区、涡东诸河区减幅超过80%。
全省18个省辖市中只有信阳市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增加26%,其他市减幅都在30%以上。
其中焦作、郑州、周口市的减幅超过60%,安阳、新乡、洛阳、许昌、济源市的减幅超过70%,鹤壁、商丘市减幅超过80%。
2002年信阳市地表径流深最大,达530毫米,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市径流深超过100mm,三门峡、漯河市径流深分别为85mm和55 mm,其他市年径流深不足50mm,濮阳、开封、鹤壁、商丘市年径流深最小,分别为27.6mm、25.5mm、25.4mm和15.2mm。
河南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图5。
图4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图5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2002年河南省入境水量190.3亿米3。
其中,黄河流域入境水量166.3亿米3,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上入境水量155.2亿米3;淮河流域入境水量7.08亿米3;海河流域入境水量9.23亿米3;长江流域入境水量7.65亿米3。
全省出境水量328.6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出境水量160.7亿米3;淮河流域出境水量118.5亿米3;长江流域出境水量37.61亿米3;海河流域出境水量11.87亿米3。
(三)地下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83.50亿米3。
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1.91亿米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26.81亿米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5.22亿米3。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51.45亿米3,山前侧向径流量3.25亿米3,开采净消耗量17.21亿米3,合计为71.91亿米3;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入渗补给98.76亿米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4.79亿米3,山前侧渗量 3.25亿米3,井灌回归量10.83亿米3,合计总补给量为137.64亿米3,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26.81亿米3;在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中,山前侧向径流量3.25亿米3,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因灌溉而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11.97亿米3,合计为15.22亿米3。
2002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表 1 2002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降水量:mm 水量:亿米3图6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2001年比较图图7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2001年比较图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减少10.4%。
其中长江流域减少30.9%;海河流域减少19.6%;黄河流域减少6.0%;淮河流域减少5.3%。
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0万米3/平方公里。
(四)水资源总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183.5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70.7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13.6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24.2%。
其中黄河流域减少49.6%;海河流域减少45.0%;长江流域减少41.8%;淮河流域减少10.5%。
2002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19.9万米3/平方公里,产水系数为0.27。
2002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
三、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全省19座大型水库和100座中型水库2002年末蓄水总量39.6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3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2.0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9亿米3;中型水库7.60亿米3,基本和上年末持平。
按流域片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22.63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6.19亿米3;黄河流域8.16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0.40亿米3;长江流域6.92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01亿米3;海河流域1.89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0.25亿米3。
2002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2001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图8 2002年末河南省流域区水库蓄水量与2001年比较图年末蓄水量增加较多的水库有:鲇鱼山水库增加3.06亿米3;南湾水库增加2.39亿米3;石山口水库增加0.832亿米3;五岳水库增加0.742亿米3。
年末蓄水量减少较多的水库有:鸭河口水库减少1.09亿米3;陆浑水库减少0.560亿米3;板桥水库减少0.411亿米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降落漏斗2002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26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9.1亿米3。
地区上,豫北平原平均下降1.08米,沙颍河以北平原区平均下降0.36米;沙颍河以南平原区平均上升0.84米,南阳盆地平均上升0.42米。
2002年末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955平方公里,约占平原总面积的11.7%,比上年增加655平方公里。
其中第一大漏斗华北平原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为721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61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9.7米;第二大漏斗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108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69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2.15米;许昌、临颍、商丘及南阳等漏斗面积也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