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_2
- 格式:docx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生词的生僻字的学习、对语文知识的运用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传说类的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学生对生词的生僻字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对语文知识的运用也还不够灵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的生僻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的生僻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解、呈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课文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词的生僻字。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准备相关资料,方便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女娲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女娲是谁?她为什么要补天?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境。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讲了女娲补天的哪些事情?她是怎么做到的?5.拓展(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补天?并分享讨论成果。
《女娲补天》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1.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2.1 掌握《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2 理解女娲补天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3.1 分析女娲补天的神话元素和象征意义。
3.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象征意义。
4.2 互动法:提问、讨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准备5.1 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5.2 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
5.3 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教案示例: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Step 2:讲解故事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Step 3:互动讨论提问学生:女娲补天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你们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到了哪些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Step 4:小组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5: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作文,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故事续写。
六、教学评价6.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学生作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2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6.3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对中国古代神话的了解。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女娲补天》精品教案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女娲补天精神的伟大。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情境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教学准备1. 图片:女娲、补天、五彩石等与故事相关的图片。
3.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故事情节。
4. 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故事相关的话题,便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故事。
(2)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故事的氛围。
2. 讲述故事(1)完整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女娲补天精神的理解。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女娲补天的伟大。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女娲补天精神的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讲述的女娲补天故事,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 深入探讨(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讨论女娲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3. 实践活动(1)绘画:让学生绘制女娲补天的场景,展示自己的想象力。
(2)表演:分组表演女娲补天故事,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女娲补天精神的伟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女娲补天》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女娲补天》。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女娲补天》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补天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女娲补天》。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 精讲细练(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运用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女娲补天》,教师提问检查复习。
2. 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道理。
3.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故事。
(2)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女娲补天》。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小故事。
3. 调查家族中的女性长辈,了解她们的故事,下一节课分享。
学习古代神话——女娲补天教案案例2。
一、故事梗概在讲解女娲补天之前,首先应该了解故事的梗概。
相传在古代有十日之乱,天空被黑暗覆盖,地上寒冷无比,所有的生灵都面临着灭绝的厄运。
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女娲熔化五彩石补天,并用自己的身体完成了这项神奇的工作,从而让天地重获生机。
二、教学目标根据女娲补天的故事特点,设计一份合适的传统文化教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1.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核心知识点。
2.理解女娲补天的意义,领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3.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个人对女娲补天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女娲补天的故事特点设计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例子: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通过故事问答的方式,引入女娲补天的故事。
比如,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到的古代神话,或者对于女娲补天这个词汇有什么理解。
第二步:讲解由老师结合PPT讲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背景和文化内涵。
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意义。
还可以通过仿古诗歌、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女娲补天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文化氛围。
第三步:善后在讲解之后,老师需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疑惑,并通过解答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发散思维通过小组讨论、文化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女娲补天故事的思考和讨论。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女娲和女娲补天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输出成果在学生完成了对于女娲补天故事的深刻理解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输出成果。
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女娲补天的读后感,或者用绘画、音乐等方式自由创作,表达自己对于女娲补天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案设计要点在设计一份好的传统文化教案时,首先要注意一些基本要点:1.确定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故事情节,按照可以理解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2.整合多种辅助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诗词等,使上课更加生动有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遭受水灾的人们,决定补天填海,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成功。
故事表现了女娲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细节、感悟人物品质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女娲的品质,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女娲的品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意思。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
3.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参与讨论,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重点讲解女娲的品质,引导学生感悟。
5.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女娲的艰辛努力。
《女娲补天》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神话背景介绍1.1 讲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1.2 介绍女娲的来历和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1.3 解释“补天”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教案章节二:故事情节分析2.1 概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2.2 分析女娲决定补天的原因和动机2.3 讨论女娲补天的过程及其所面临的困难教案章节三:角色分析3.1 描述女娲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3.2 分析女娲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3.3 探讨其他角色(如:共工、颛顼等)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意义教案章节四:文化内涵解读4.1 解释“女娲补天”故事反映的中国古代宇宙观和自然观4.2 探讨“女娲补天”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4.3 分析“女娲补天”故事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教案章节五:教学活动设计5.1 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女娲故事的看法和理解5.2 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教案章节六:神话传说与现实世界的联系6.1 探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故事与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联系。
6.2 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自然灾害和人类命运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求知欲。
6.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类如何通过神话解释自然现象,并从中汲取智慧。
教案章节七:女娲形象的多维度分析7.1 从文学、艺术和民间信仰等多个角度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和演变。
7.2 引导学生探讨女娲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创造力、母性、修复与和谐等。
7.3 通过图片展示和艺术作品分析,让学生感受女娲形象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教案章节八:女娲补天故事的跨文化比较8.1 介绍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女神形象和补天故事,如西方的上帝创世说等。
8.2 分析不同文化中类似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意义的异同,探讨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
8.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故事,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故事。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女娲的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神话故事充满好奇,善于想象和创造。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女娲补天的故事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可能缺乏深入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女娲补天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故事的魅力。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看法。
4.讲解重点: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女娲的勇敢和智慧,感受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
女娲补天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女娲补天、洪水、围困、云霞"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受到课文中思想感情的熏陶。
3.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能复述"补天"的过程。
4.能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并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教学挂图或《女娲补天》动画片片断;搜集有关地震、暴雨、洪水、狂风等灾害性气候的录像资料。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读准、读熟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准备新课
课前先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自己先练读,再同桌互相指认教师用生字卡片进行检查和强化某些字的字形辨认和正音。
如"塌(踏)、冈(岗)、纯(不读qon)、冶(治)"等等。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女娲补天》(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看到这个字一一"女娲"的"娲",你们联想到哪些与它字形相近的字呢?……(反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形近字有选择地写到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字形和读音,并组词读一读。
)
同学们预习课文后知道,这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板书:古代神话故事)。
同学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呢?一一对,神话故事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有这些想象呢?我们学习课文时可以进一步来思考。
三、引导自读课文和质疑。
1.当你们看到课题、阅读课文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质疑,教师适当归纳、有选择地板书。
设计质疑:(1)女娲是谁呢?(2)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3)有浅有女娲这个人呢?(4)女娲怎么补天呢?)
2.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像"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怎样补天"等问题,我们在阅读中都会弄懂的。
四、学生探究阅读。
1.提出阅读要求。
可用投影或小黑板提出以下要求:(1)在课文中找到写女娲补天原因的句子,请用横线画出来,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补天的原因";(2)课题叫"女娲补天",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补天"过程的?请用"l|"标明起止。
)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轻声读,动笔画、写。
所给时间要比较充分。
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后进生。
在适当时机组织交流和讨论。
)
2.学生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
3.反馈。
(1)教师提出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学生发言。
)
(2)教师小结:女娲看到天塌下来,许多人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心里难过极了,所以她决心要补天。
我们再来看看,女娲看到人们受灾受难,她的心里特别难过。
写这些灾难景象的是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我们来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哪些同学愿意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把课文描写的那些景象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同学们刚才在读、昕课文时,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景象,那些景象你在生活中、电视上见到过没有?同学们可以在小组里议论一下。
(议论后,组织学生发言。
)
(3)女娲见到别人受苦心里就难过,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一个人总能为别人着想,总想着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救民于水火的一种献身精神。
课文哪一段写到女娲的这一心理?(第二自然段。
)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要读出女娲对人们受灾
受难同情的语调。
学生练习读,齐读,教师适当指导。
想想在生活中或电视里有没有听说或看到过像女娲这样的人一一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就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呢?(比如,解放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可以放1998年发洪水时解放军解救群众的镜头。
)(学生发言。
)再分层次、分小组读第一、二自然段课文。
引导想象,引导体验女娲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20、女娲补天
原因经过结果
天塌地裂求雨灭火人民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