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炒炭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101.35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概述一、前言中药炒炭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方法,常用于止血。
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中药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较好的吸附和凝聚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炒炭的基本原理、制剂方法、化学成分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本原理中药炒炭的基本原理是将中药加热至高温状态下,使其发生碳化反应,从而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具体来说,碳化后的中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吸附作用:碳化后的中药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多,因此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它可以吸附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形成一个稳定的凝块。
2.凝聚作用:碳化后的中药可以与血浆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在局部形成一个稳定而不易溶解的凝块。
3.止血作用:由于上述两种作用,碳化后的中药可以有效地止血。
三、制剂方法中药炒炭的制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一般来说,具有较好止血作用的中药都可以用于炒炭。
如龙血、木香、膏蟹壳等。
2.加热: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热至高温状态下,直至发生碳化反应。
3.粉碎:将碳化后的中药材粉碎成细粉末,以便于使用。
四、化学成分中药炒炭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水分含量降低:由于高温作用,中药材内部的水分被蒸发掉了。
2.灰分含量增加:由于碳化反应,中药材内部的有机物质被氧化生成了灰分。
3.活性物质改变:部分活性物质可能会被氧化或者降解,从而影响其功效。
五、临床应用中药炒炭常用于外伤出血和手术止血等方面。
具体应用时,可将其粉末直接撒在伤口上,或者制成敷料等形式使用。
由于其吸附和凝聚作用,可以有效地止血,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过多的损伤。
六、注意事项中药炒炭虽然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是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2.掌握好加热时间和温度:加热时间过长或者温度过高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
3.避免过多使用:过多使用中药炒炭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应适量使用。
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概述引言中药炒炭是一种传统的制药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炒炭后的中药在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药炒炭止血的机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药炒炭的作用和应用。
中药炒炭的基本原理中药炒炭是指将中药材经过高温处理,使其发生炭化反应,进而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炒炭过程,中药内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止血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炭化过程中的化学改变炒炭过程中,中药材内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产生新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例如,黄芩炭化后生成的黄芩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微血管壁弹性的作用,能有效止血。
2. 物理结构的改变炒炭过程中,中药材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
炭化后的中药颗粒变得更加坚硬,形成覆盖在出血血管表面的保护层,有效阻止血液的外溢,停止出血。
同时,炭化后的中药具有吸水性,能够迅速吸收伤口分泌的血液,形成血块,加速止血过程。
3. 炭的吸附作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伤口表面的血液和血小板。
炭化的中药通过吸附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促进血液的凝固,迅速形成血块,阻止血液继续外流。
中药炒炭的应用领域中药炒炭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药炒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1. 消化系统出血中药炒炭在消化系统出血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炒炭后的丹参能够有效止血,并通过调节血液循环促进伤口的愈合。
此外,炒炭的黄连被用于治疗胃出血和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出血疾病。
2. 呼吸系统出血中药炒炭也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出血。
炒炭后的白果能够有效减少咯血和肺出血的症状,并帮助止血。
此外,炒炭后的川贝母也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出血的治疗中。
3. 泌尿系统出血中药炒炭在泌尿系统出血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炒炭后的地榆可以有效抑制尿血的发生,并促进尿道和膀胱的修复。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
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精、缩尿、止咳、敛疮等作用加强,如乌梅炭、地榆炭、石榴皮炭等。
当然,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独具优势,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1.治疗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肌衄)及崩漏出血等。
对血热出血,可酌选丹皮炭、栀子炭、黄芩炭等,血瘀出血,可酌选大黄炭、红花炭、赤芍炭等。
2.治疗多种虚寒证,如上焦虚寒之咳喘,可酌选防风炭、杏仁炭、乌梅炭;中焦虚寒之脘痞、呕吐、腹痛、泄泻(久泻),可酌选炮姜炭、陈皮炭、山楂炭;下焦虚寒之遗精、遗尿、带下,可酌选荆芥穗炭、艾叶炭、防风炭等。
此外,炭药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肝病,如病毒性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尤宜于肝病重症有出血倾向者。
目前,可炒炭使用的中药约有近70种,一般限于清热类、止血类、活血类、收涩类、理气类、补益类及少数外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炒炭方法很有讲究,要求“防灰化以存性”,即炒炭只能使药物部分炭化,而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持药物的固有气味。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中药炒炭介绍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
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
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
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精、缩尿、止咳、敛疮等作用加强,如乌梅炭、地榆炭、石榴皮炭等。
当然,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治疗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肌衄)及崩漏出血等。
对血热出血,可酌选丹皮炭、栀子炭、黄芩炭等,血瘀出血,可酌选大黄炭、红花炭、赤芍炭等。
治疗多种虚寒证,如上焦虚寒之咳喘,可酌选防风炭、杏仁炭、乌梅炭;中焦虚寒之脘痞、呕吐、腹痛、泄泻(久泻),可酌选炮姜炭、陈皮炭、山楂炭;下焦虚寒之遗精、遗尿、带下,可酌选荆芥穗炭、艾叶炭、防风炭等。
此外,炭药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肝病,如病毒性乙肝、脂肪肝、药
物性肝损伤等,尤宜于肝病重症有出血倾向者。
目前,可炒炭使用的中药约有近70种,一般限于清热类、止血类、活血类、收涩类、理气类、补益类及少数外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炒炭方法很有讲究,要求“防灰化以存性”,即炒炭只能使药物部分炭化,而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持药物的固有气味。
中药炒炭-黑有黑的道理炭类中药临床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在使用炭类中药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
目前炭药在出血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代医学技术研究也在不同层面解释炭药的作用机制。
炭药配伍广泛应用出血性疾病(崩漏、咳血、尿血、便血、紫癜等),对胃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亦有较好疗效,十灰散所用的十味中药均以制炭炮制品入药,为传统炭药的经典方。
临床研究证明,炭药还具有吸附毒素、改善胃肠功能、抗炎等作用,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中药炒炭作用机制比较复杂,是一个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炒炭后增强或产生了止血作用,中药饮片经高温炒炭后,产生大量炭素,具有收敛性能,加之活性炭本身具收敛之功,体现出止血功效。
应用范围崩漏:可采用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茜草炭、益母草炭等为基础方治疗崩漏,方中茜草炭、益母草炭活血收敛止血。
便血:可采用十灰散加减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之肠道出血,组方为茜草根、丹皮炭、赤芍、大蓟、白茅根、槐米、侧柏叶、艾叶炭、小蓟、地榆炭、党参、苎麻根、白芍、血余炭、大黄炭等,十灰散加减具有补气摄血、化瘀止血功效。
咳血:可运用百合固金汤加十灰散辨证治疗肺结核性咯血,组方包括百合、地黄、玄参、川贝母、大蓟、小蓟、荷叶炭、侧柏叶、茅根、茜草根等,方中荷叶炭散瘀止血。
紫癜:可用黄连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用黄连、黄芩、紫草、丹皮、生地、紫胡、牡蛎、白茅根、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胆草、连翘等。
其它应用:应用应地榆炭、白及粉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地榆炭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地榆炭调和麻油外敷对褥疮、烫伤亦有显著效果。
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局部围刺法配合外敷血余炭治疗,疗效较好,血余炭收敛散瘀止血。
中药制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制炭通称炭药是指将原药材或生片,经高温(220~300℃)处理,使药材外部炭化,内部保留固有性能“存性”的一种炮制方法。
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讲讲中药制炭分为哪些方法,需注意哪些问题?制炭后具有怎样的作用?一、中药制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药材不同质地制炭可采用炒炭和煅炭两种方法。
1.炒炭系将炒药锅用武火加热,再取净药材或生片置热锅内翻炒至表面炭化、显炭黑色起浓烟时,随即喷淋清水少许,灭净火星,取出,摊晾晾干制得。
注意事项:(1)炒炭时控制火候(温度和时间) 以防止药材受高热而全部灰化,要求“存性”。
一般温度在220~300℃,时间35~40分钟为度。
(2)制炭时可依经验看烟色,一般出现烟气-白烟-黄烟-黄浓烟-青烟。
炭化控制在黄烟后、黄浓烟前即可。
青烟认为过火。
(3)防止复燃,炒炭出锅前须喷淋清水,灭尽火星;出锅后及时摊晾凉,勤加检查,特别是含挥发油类药材,一般放置3~5日后交库,以免复燃。
2.煅炭(又称闷锅煅)系将净药材置煅药锅内,上覆盖另一个直径稍小的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待黄泥稍干后,用武火加热。
煅烧2~4小时后察看炭化情况,经验认为,当滴水于扣锅上立见沸腾,或先贴一白纸于扣锅底上,检视纸显焦黄色时为度,停止加火,挡住炉门,约经10小时左右。
待煅锅完全冷却后,打开扣锅,取出炭药制得。
注意事项:(1)闷煅时,锅内药材不宜装置过紧,中间要求留有空隙。
(2)两锅接合处,若见裂隙冒烟时(在初加热半小时内)应立即填封,以免药材灰化。
(3)取出必须待煅锅完全冷却后进行,以免炭药与空气接触而复燃灰化。
(4)封固用黄泥亦可采用盐黄泥或纸黄泥。
二、中药制炭的作用1.增强止血作用如常用中药大蓟、槐花、地榆、藕节等止血药及黄芩、黄柏、栀子、牡丹皮、荷叶等清热药,制炭后可增强其止血及清热凉血的作用。
2.消减药材的副作用如中药干漆制炭后可减缓其刺激作用。
中药炒炭作用
中药炒炭是指将一些常用的中药材经过高温加热处理,使其变成炭状物质。
中药炒炭具有以下一些作用:
1. 增加药性稳定性:通过炒炭处理,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和水分会被去除,从而减少药材的变质和降解,增加药性稳定性,延长其保存时间。
2. 增强药效:炒炭后的中药材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性质和结构,增加其药效。
炒炭过程中,一些活性成分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或分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些新化合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减轻毒性:一些中药材在未经炒炭处理之前可能含有一些剧毒成分或不良反应成分,经过炒炭处理可以降低其毒性。
炒炭过程中,高温可以对药材中的毒性成分进行破坏或转化,从而减轻其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4. 改善口感:一些中药材本身具有辛苦、涩味等特点,炒炭处理可以改善其口感,使其更加容易入药。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炒炭虽然具有这些作用,但也要根据具体的中药材和药方来决定是否进行炒炭处理,以及炒炭的温度和时间等参数。
此外,炒炭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度炙烤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
因此,在使用中药炒炭时,最好遵循传统的炒炭方法和经验,或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中药炮制炒炭法
中药炮制炒炭法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炮制方法,常用于石炭、竹炭、针叶木炭等材料的制成。
其步骤如下:
1. 材料选择:选择质量良好的原料,如石炭、竹炭等。
2. 原料清洗:将原料放在清水中浸泡,用手指轻轻搓洗,去除杂质。
3. 晾干:将洗净的原料晾干,去除水分。
4. 炒炭:将原料放入铁锅或炙炉中,用文火慢慢炒热。
炒炭时需不停翻动,以免炭烧焦或烤均匀不足。
5. 炭化:当原料开始变黑、变硬,并冒出有香味的烟雾时,表示开始炭化。
继续炒热,直至炭化程度适宜。
6. 出炉:取出已炭化的材料,放置于通风处晾凉。
人工炒制时,还需借助特定仪器对炭火进行焙烧,以增加焦炭的亲脂性和药性。
7. 粉碎:将炭化后的材料研磨成粉末。
可以采用研磨机或者乳钵等器具。
8. 包装:将粉末装入干燥、密封的容器中,储存备用。
中药炮制炒炭法在传统中药制作中起到提高药效、增强药性、
减少毒性的作用。
炭炮制后的中药可用于治疗肠胃疾病、消化不良以及清热解毒等症状。
中药炒炭概述
前言:中药制炭应用于临床历史悠久。
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就有“枳实烧令黑勿太过”、“乱发烧灰”、“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太过”等十来种炭药的记载。
尔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炭类药不断的增加与发展。
由于炭类药在临床治疗某些病症如内外出血方面有疗效,故前人有“红见黑即止”之说,因此,炭类药就逐步发展成为《中药炮制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 中药制炭的主要目的1。
1 改变药物的固有性能如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能走能守;而炮姜炭温中散寒,温中止血,守而不走。
1。
2 增强收敛止血,固涩止泻之功如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乌梅、石榴皮炒炭后收涩止痢之功比生品强。
1。
3 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如干漆炒炭后能减低其刺激性及毒性等。
2 中药制炭常用方法将经过净选后的药材或饮片,按大小、厚薄分档,分别选用清炒法、砂烫法、焖煅法来制作。
2。
1 清炒法其法是先将铁锅用武火烧烫后,再将分档过的药物投入锅内,用武火或中火进行不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呈焦黄或焦褐色,微喷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如大黄炭、侧柏炭、地榆炭、荆芥炭等。
2。
2 沙烫法将洁净的沙子置铁锅内,加热炒至沙滑利时,投入净药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