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建构重要概念《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97 KB
- 文档页数:2
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的学习。
本节课从观看水族箱视频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通过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认识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及其作用,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
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提升学生探究的技能和生物学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说出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并初步知道各生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调查校园环境和多种资料,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 能力目标(1)通过问题引领分析生态系统概念,初步形成运用概念辨析具体问题能力。
(2)通过指导分析各生态系统成分异同,培养学生对比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多个生态系统成分及其特点,让学生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相连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2)体验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过程,培养热爱校园、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情感。
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采用课前设计引课,课中层层铺垫,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己解答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明确自主合作交流的目的、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逐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表现适时适度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教学重点: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一段水域生态系统的视频导入, 图片展示:草原、森林、海洋、农田,引出课题---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新授课:一、生态系统概念1、认识池塘生态系统(1)展示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并完成课本38页的表格。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2、能力目标
开展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尝试撰写调查报告
3、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特点
教学难点
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2、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具体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变化
3、理解保护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方法指导:
1、科学分类
2、调查获取资料
3、对比寻找相同点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五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
科学分类
自然
人工环境变化,生物进化,生态演化
调查获取资料
二、当地典型
雪野水库
昔变化话雪野
齐思妙想为家乡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学生提出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八、教后反思。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各生物成分的作用
2.能力目标:对学校荷塘生态系统的实地调查,初步学会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并尝试利用学过的知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分析。
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生态瓶的制作”方案,并学会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实地调查过程,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重点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各种生物成分的作用。
难点是:对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作用的理解。
解决难点的关键:实地调查分析和生态瓶的制作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分析,得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利用分类的思想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分类,从而获得较系统的成分概念
3.实地调查,分析讨论出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生态瓶的制作方案设计,遵守生态系统成分全面原则。
四、课前准备
南极企鹅生活视频;北极熊生活视频;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图片、视频、新闻解说词;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课件;猫尸体腐败的动画
五、教学过程
五、教学流程。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名称,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 准确描述各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生物种类、非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图片、视频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地球的宝贵财富。
-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可能还比较模糊。
他们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这为理解生态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对自然现象感兴趣,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并且乐于参与小组活动,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各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 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 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特别有趣的事儿。
去年暑假呀,我去了一个超级美的地方旅游,那是一片很大很大的森林。
一走进森林,就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我看到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就像星星点点的碎金。
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软的。
最新资料推荐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一年级生物学科执教人10 年09月24日课题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课时分配本课(章节)
需2课时教学目标1、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2、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具体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变化3、理解保护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节课为第1课时为本
学期总第9课时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然后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教具多媒体课型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
课前可简单分好小组展示幻灯片前置问题校园、麦田、山
坡、雪野水库、生物圈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导入:
导入下一个问题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如此多样,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呢?分类是重要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分类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展示幻灯片自读提示按照不同的环境不同非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的人工用途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感受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因为很多相关的资料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通过自学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体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重要概念《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苏科版七年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例,围绕“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设计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建构“生态系统”重要概念,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从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重要概念;探究活动;建构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如果我们把生物课堂教学比喻成“过河”,活动好比一艘船,带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了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重要科学概念就好比这艘船的舵,掌握着船行驶的方向,没有方向的船是到不了彼岸的,课堂上没有重要概念为主线,三维目标是无法达成的。
因此,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重要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重要概念,在形成重要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除了在教学建议中十分重视重要概念的教学之外,而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十个主题下面列出了50个重要概念。
具体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课中,其重要概念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设计】
活动一:“找家乡”引入,感知“生态系统”概念
师提问:小鸟、金鱼它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的环境如何?师生总结:森林、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生态系统(看图:海洋、森林、湖泊……)。
师追问:“那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成分有何作用?”“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角色?”
【反思】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
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知识基础,并使他们迅速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自然引入概念。
活动二:探究池塘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
1.观察:课本29页“池塘生态系统”.
思考:有哪些生物生活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池塘底部的泥沙和水里有没有生物生存呢?
生总结: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植物、动物、微生物。
2.活动: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
阅读课本38——39页相关内容,思考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进行一次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在自我介绍中要包含3大要点,第一,我是谁?第二,我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三,举例说出池塘中的哪些生物属于我的家族?
通过活动总结出:植物为生产者,能生产有机物。
动物为消费者,消耗有机物,微生物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3.活动:招聘“和平小使者”.
师:看来不同的生物成分都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年度表彰大会上,池塘中三种生物成分的代表都参加了,在讨论谁的贡献最大时,它们发生了争吵。
地球委员会急聘“和平小使者”,下面是竞聘的考题:请你以箭头的形式来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总结:三种生物成分缺一不可,相互依存。
4.谈论: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能独立生存吗?哪些外界条件对它们生存能产生影响?
总结:阳光、水、温度等称为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的生存有影响。
5.比较:森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就找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
而森林、学校、池塘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
()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反思】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
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
活动三:辨析反例,深化“生态系统”概念
在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师追问:草原上的羊、河水中的鲫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反思】所谓反例,就是故意更换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引导学生思辨的过程中,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容易向邻近的知识、概念泛化。
此时,教师故意提供两个反例,通过及时比较与思辨,帮助学生在对错误思维的反思中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活动四:画概念图,理顺“生态系统”概念
本节课中涉及概念众多,除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概念为重要概念。
请学生绘制概念图。
【反思】绘制概念图最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重要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非常有助于理清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训练和提高。
活动五:解决问题,强化“生态系统”概念
出示A、B、C三个生态瓶,提问,哪个生态瓶可以较好地模拟完整的生态系统?
【反思】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已形成的重要概念解决问题,是学习重要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对重要概念掌握的情况,更是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深化重要概念的重要环节。
因为,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暴露出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缺陷,以便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