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30.56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活动。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题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孔子教育思想简答题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重视因材施教。
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简答题)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们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他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学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主张在做中学,杜威是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社会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第二章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适龄儿童:年满6周岁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的特点)简答题重点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简答题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师公共必修课2015级《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课本知识要点整理】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教育起源的主要学说:(1)神话起源论,由于原始先民的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科学认识包括教育在内的问题,这些神话就成了指导人们理解和实践的工具,也就成了一种教学目的,宋代朱熹;(2)生物起源论,教育是一种源于本能的生物现象,利托尔诺、沛西;(2)心理起源论,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既是教育,孟禄;(3)劳动起源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起源观),教育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4)生活起源论:生产劳动的需要说,沙毓英;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说,厉以贤、毛礼锐;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说,孙培青、胡德海。
2、教育的发展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说,孙培青、胡德海。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2)、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教育特点:(在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a、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b、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d、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e、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3)、现代社会教育特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a、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普及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率先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普及义务教育标志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正式诞生);b、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c、教育的内容上加强了自然科学的教学,教育的手段逐步现代化。
4)、西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经验与思想的积累形成阶段:a、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史上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b、柏拉图在《理想国》和《美诺篇》认为民主与个人主义的泛滥只会导致雅典的衰亡;c、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念的专著;e、维多利诺创办“快乐之家”学校旨在强调个性愉快活泼的得到发展;f、伊拉斯谟认为学习既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又需要学习的兴趣伴随而教师则应讲求教育的技巧和方法;g、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
《教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教育学》期末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教与学的矛盾3、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4、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5、不均衡性6、最近发展区7、内容的广泛性8、发展价值 9、教书育人二、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
(每题1分,共15分)1、D2、C3、D4、B5、B6、 B7、C8、B9、A 10、D11、D 12、C 13、D 14、D 15、D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双轨制双轨制,就是把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两个不同的方向和要求,构成学制上两个不同的轨道和系统。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学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4、教育合力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在于:(1)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实践。
2、简述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到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5)加强改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3、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要素:学习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学习者(受教育者):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重点: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育活动的促成者。
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促进、规范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学习者与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有形客体:场地、设备、手段、方法、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目的无形客体:交流、谈心,人格的交流3、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机运行的整体、完整实践活动的系统、教育活动的双重性:生产活动=主体—客体(对象化活动)教育活动=主体—主体(交往性活动)《论语》:学而时习之、有教无类、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启发诱导,中国第一步教育专著《理想国》柏拉图:儿童教育(身体、习惯、品质)培养哲学王《雄辩术原理》昆体良:重视德性、培养雄辩家、教育内容(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第一步教育专著(二)形成阶段夸美纽斯(1592—1670年)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1632年: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
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1776—1841年)德国教育家《普通教育学》1806年:教师中心论、四段教学法。
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发展阶段实科教育学:斯宾塞《教育论》(1861年)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年)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年)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性》(1888年)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1919年)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的阶级性: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的目的: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化2、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学科的分化和体系化4、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密切化5、教育学元理论的形成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科学解释教育问题2、掌握教育规律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4、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其内外联系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
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答:有以下几种说法: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教育的心里起源论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有哪些?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答:(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长期性,(7)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4、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5、现代教育有哪些功能?答: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形功能和隐性功能,3)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6、你如何认识教育价值及其选择问题?答: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这一关系的意义,它的重要体现在于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现代教育价值具有多元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价值或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内外价值论 2)教育的知识价值论 3)教育的文化价值论。
结构主义教育家罗杰斯、马洛斯等人认为,价值是多元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落实在探索知识结构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上。
教育价值的选择问题:在现实教育中,确实存在对价值的不同选择。
教育价值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即一种教育有无价值,只是相对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此外教育价值的选择问题还表现在个体的教育选择与社会的教育价值选择的复杂关系上——二者或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或完全无差异,如在全面发展教育与重智轻德体之间的选择,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选择等,就存在此类问题。
教育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62293)一、名词解释1. 教育原则2. 教学设计3. 教学评价4. 教育目的5. 教育规律6. 德育过程7. 教学原则8. 教育艺术9. 课程二、简答题1. 简要说明教育的经济功能。
2. 课程研制包括哪些主要阶段?3.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环节?4. 简要说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5. 简要说明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6. 简要说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7. 简要说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8. 中小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原则?9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哪些根本区别?10.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1. 简要说明教育的政治功能。
12. 简要说明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论述题1. 联系实际,论述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2. 简要论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3. 简要论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教育学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教育原则答: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 教学设计答:教学设计是为了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借助各种教育媒体和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寻求教学要素和环节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的形态和过程。
3. 教学评价答:教学评价是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或局部质量进行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4. 教育目的答: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5. 教育规律答: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6. 德育过程答: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教育学:研究培养人、开发人的潜能的学问,是研究教育活动、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2、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基本途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4、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5、“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是指课程开发主体基于不同的课程观自主自觉地进行调研审视与研制课程方案的过程6、“教学”的概念。
是以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教学交往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7、教学原则: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8、教育政策:是政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9、教育法规:是教育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
10、启发性原则:指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配合,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有效地发展智力11、什么叫儿童的主体性?主体性在人的发展中有何作用?儿童的主体性就是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和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求。
作用:1、发挥儿童主体性,使儿童积极参与生活和教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发展和心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