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败血症
- 格式:ppt
- 大小:512.00 KB
- 文档页数:54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败血症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填空题 烧伤后败血症多发生于烧伤后,最早发生于______,一般早期多为____,晚期多为______。
本题答案: 2、多项选择题 厌氧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A .常有原发的基础病,多为混合感染及医院内感染 B .最多见的致病菌是脆弱类杆菌 C .易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及迁徙性脓肿 D .易并发肺炎,婴幼儿患者尤为常见 E .预后较差,常合并需氧菌感染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女,40岁,干部,突起畏寒、寒战、高热6小时,呼吸急促、烦躁不安2小时入院。
体查:体温40.8℃,血压94/83mmHg ,神志清楚,四肢厥冷,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 入院后血压进一步下降至0,神志模糊,无尿,血象:WBC15.0×10/L,N0.85,L0.15,Hb150g/L ,该患者休克原因可能性最小的是( )A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B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C .中毒性菌痢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D.霍乱脱水致低血容量性休克E.大叶性肺炎本题答案:4、判断题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一般选用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甙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本题答案:5、单项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A.发热较高,但无明显毒血症症状B.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C.血培养阳性D.抗菌药物治疗无效E.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本题答案:6、多项选择题关于老年人败血症正确的有( )A.多继发于肺部感染B.易并发心内膜炎C.由褥疮入侵者少见D.预后差E.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称( )A.败血症B.AIDSC.ARDSD.毒血症E.SIRS本题答案:8、问答题疑似败血症病人做病原学检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本题答案:9、问答题王,男,30岁。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 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 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 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4.★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6.★★★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7.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8.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9.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10.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11.★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1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15.★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6.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败血症的诊断标准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诊断依赖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及相关信息:临床表现1.发热:败血症患者通常伴有高热。
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包括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表现。
3.低血压: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休克状态,需要密切监测血压。
4.意识状态改变:包括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3.降钙蛋白:心肌损伤时可能升高。
4.凝血功能检查: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需要进行监测。
细菌培养1.血培养:败血症患者常规需要进行血培养,以确定感染病原体。
2.其他培养:可能需要进行呼吸道、尿液等部位的培养。
影像学检查1.胸片:可发现肺部感染。
2.腹部超声:用于鉴别肝脾感染情况。
诊断标准根据欧洲败血症协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的共识,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感染证据:临床表现(发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提示可能感染。
2.致病微生物证据:阳性血培养或其他部位培养可确定致病微生物。
3.组织损伤证据:如降钙蛋白水平升高、内源性内毒素释放等可以反映组织损伤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1.排除其他疾病:败血症的诊断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非感染性炎症等。
2.早期干预:败血症需要及早干预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总结:败血症是一种危重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治疗败血症需要综合考虑病原体敏感性、患者状态等因素,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的状态。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再燃: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病.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重叠感染:在感染了一种病原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另一种病原体而引起的感染酶胆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酶活化反而降低即出现.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混合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可同时先后发生感染,医学上将甲乙型病毒的同时急性感染称之为~。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液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其中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毒力:指病原体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侵入.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血症:指毒素入血,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免疫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切断传染的最有效的方式],易感人群.新的传染病法:从2004年12月1号开始实施..传染病的类型分为3类37-39种,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包括:脊髓灰质炎,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要求于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脑的临床表现:1.普通型中有前驱期(上消化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败血症测试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常见的原发病灶是( )A .泌尿生殖道、胆道、肠道 B .皮肤疖痈 C .呼吸道 D .中耳 E .口腔黏膜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关于败血症的病原治疗原则,错误的是( )A .尽量选用杀菌药物 B .尽早应用杀菌药物 C .剂量宜大,疗程宜长,一般为3~4周 D .联合应用3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E .尽量静脉途径给药 本题答案: 3、名词解释 菌血症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种细菌所致的败血症较易引起DIC( )A .大肠埃希菌 B .金葡菌 C .厌氧菌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D.真菌E.铜绿假单胞菌本题答案:5、单项选择题败血症的毒血症症状主要为( )A.寒战、高热,可有出汗,但出汗后症状不缓解B.乏力、头痛,意识障碍C.不思饮食、恶心、呕吐D.脉率和呼吸均加速E.可出现中毒性脑病等本题答案:6、问答题张,女,60岁,畏寒、发热10天,于2004年8月2日就诊。
体格检查:脾大。
血常规:WBC4.510/L,N0.68。
若进一步检查发现皮肤有瘀点,是否更正上述诊断?应进一步做何检查以帮助诊断?本题答案:7、填空题可以引起败血症病人出现早期感染性休克的细菌类别是______。
本题答案:8、多项选择题伤寒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不同点有( )A.可有特殊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B.皮疹为玫瑰疹C.可有肝脾大D.不易发生感染性休克E.热程多为短程发热本题答案:9、单项选择题败血症与变应性亚败血症的鉴别下列哪项最重要( )A.发热高低B.皮疹有无C.激素治疗是否有效D.C反应蛋白阳性E.抗菌药物治疗是否有效本题答案:10、多项选择题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有( )A.原发病灶以泌尿生殖道、胆道、肠道多见B.可有高热,亦可体温不升C.迁徙性病灶少见,而相对缓脉、双峰热相对较多见D.可有DIC和感染性休克E.易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本题答案:11、问答题疑似败血症病人做病原学检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本题答案:12、判断题由于高效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很低本题答案:13、配伍题治疗绿脓杆菌败血症首选( )治疗肠球菌败血症首选( )治疗厌氧菌首选( )治疗真菌败血症首选( )A.甲硝唑B.两性霉素BC.哌拉西林+氨基糖甙类D.青霉素(氨芐青霉素)+氨基糖甙类E.头孢他啶本题答案:14、单项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厌氧菌败血症的特点( )A.婴幼儿发病率高B.入侵途径以胃肠道及女性生殖道为主C.易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及迁徙性脓肿D.易并发肺炎E.黄疸少见本题答案:15、单项选择题下列哪项是金葡菌败血症的主要临床特点( )A.皮肤瘀点B.迁徙性损害C.双峰热D.易并发心内膜炎E.持续高热本题答案:16、判断题败血症患者做血培养检查时每次采血量年长儿和成人应达10ml以上本题答案:17、单项选择题女,40岁,干部,突起畏寒、寒战、高热6小时,呼吸急促、烦躁不安2小时入院。
1.传染病:由具有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群、任何动物间传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感染性2.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抗原。
3.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抗原。
4.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外毒素,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相当于疫苗,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白喉、破伤风)5.抗毒素:对毒素(通常指外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相当于抗体,用于被动免疫治疗。
6.隐性感染:轻微病理变化,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和抗体最常见7.病原携带:人体不出现疾病表现,但却携带并排出病原体8.显性感染:病理改变明显,出现临床特有表现最易识别9.潜伏性感染:病原体寄生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无传染性和免疫反应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只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特点:各种传染病长短不一;每种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流行病学意义: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11.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人隔离实现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12.病原携带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派出病原体的人13.临床症状患病时,由于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感觉或病态,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有别人怠诉的痛苦感受痛苦的异常感觉14.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15.再燃: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学――第五章第十三节败血症一、名词解释1.脓毒血症(sepsis)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3.菌血症(bacteremia)二、填空题1.败血症的确诊依据为①_______②_______阳性。
2.败血症有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等主要临床表现。
3.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查以血培养最为重要,应在_______应用前及_______、_ ______时进行、并_______送检,每次采血量新生儿和婴儿为_______ml,年长儿和成人为_______ml。
三、选择题1. A1型题⑴ 真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A.30%~40%B.15%~35%C.小于10%D.60%以上E.80%以上⑵ 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宜选用以下哪一种抗菌药物:A.青霉素B.庆大霉素C.氧氟沙星D.红霉素E.万古霉素⑶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A.30%~40%B.15%~35%C.小于10%D.60%以上E.80%以上2. A2型题⑴ 患者男性,21岁,3天前因田径运动摔倒引起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当天进行内固定骨科手术。
昨天下午起患者突然精神萎靡,体温35.8℃,心率126次/分,呼吸28次/分,外周血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0.87。
本例患者的诊断为;A.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菌血症B.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脓毒血症C.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心力衰竭D.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E.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呼吸衰竭⑵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过70天使用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多种抗菌药物等内科综合治疗抢救,病情无好转,近一周反复高热,5天前血培养分离到表皮葡萄球菌,3天前血培养分离到肺炎克雷伯杆菌。
新生儿败血症知识点总结一、新生儿败血症概述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因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容易发生败血症。
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二、新生儿败血症病因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母婴传播:孕期的母体感染、分娩过程中产妇生殖道的感染,以及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被感染,都可能导致新生儿败血症。
2. 医院感染:新生儿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医院内各种病原菌的感染。
3. 其他感染源:母乳喂养、护理不当等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
三、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1. 体温异常:发热或低体温。
2. 心率和呼吸急促: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常伴有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的症状。
3. 营养不良: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常伴有体重减轻、进食乏力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皮肤发红、出现疱疹或皮疹等症状。
5. 其他表现:新生儿败血症还可能伴有呕吐、腹泻、惊厥等症状。
四、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通过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败血症的可能。
2.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查,以及病原菌培养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感染。
3. 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感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五、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感染治疗:对于已经确认的感染,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的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使用。
2. 对症治疗:针对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热、补液等。
3. 营养支持: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常伴有营养不良的症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