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传播的实验、制作土电话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1
实验:自制土电话导入:土电话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的工具,由中国人最先发明,是电话机最初的原型,曾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娱乐立下汗马功劳,土电话制作简单,两个圆形纸盒,一根棉线,两支火柴即可轻松制作而成,云南民族村现有一个土电话供游客免费娱乐。
实验重点:了解声音的振动、介质和传播原理实验目的:1 、手工DIY制作、体会土电话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验认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说话时我们可以摸摸自己的喉咙,感觉有振动,正是由于声带地振动而产生了声音,而且声音越大,这种振动也就越强烈;往池塘里投一颗小石子,则能听到“扑通”的声响等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土电话”能说明液体与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我们把这种物质叫介质。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土电话可以说是现代电话机的雏形,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学会制作土电话,可以说是雏形电话机的发明国。
土电话制作方便,用两个竹筒或纸杯、牛皮纸、一根线,封上牛皮纸的竹筒或纸杯一端开口,用棉线穿洞而过相连,线头固定在话筒的牛皮纸或纸杯底中央。
两个人各拿一个话筒,拉直棉线,就可以通话了,距离在一百米范围内皆可有效。
一人在话筒开口说,另一人在话筒开口边用耳听。
声音就可以通过棉线震动远距离传过来。
曾有专家建议中国将土电话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认识实验器材:塑料圆筒、棉线、图纸片、蜡烛、不干胶、底座、皮筋、竹签。
2.取一个塑料圆筒在有沿口一端用皮筋、园纸片封口扎紧,另一头用不干胶把中间有圆孔的底座粘严;把小圆孔对准一张小纸条,用手指弹动扎紧的园纸 ,看前面的小纸条是否会动?点燃蜡烛让小孔对准火苗实验又会怎么样?(这个实验能让我们观察到弹动纸张引起的震动在空气中传播的现象和方向,我们把这装置叫“声枪”)。
中班科学教案自制土电话【导语】本文介绍了一堂适合中班幼儿的科学教案,通过制作自制土电话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并通过互动游戏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案名称:自制土电话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通过游戏互动,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 两个小纸杯- 一根细绳- 一根粗绳- 手工纸或画纸- 雨伞或大桌子(用作遮挡)2. 教学环境准备:室内或室外较为安静的地方,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份关于声音传播的图片或视频,并简要介绍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 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说话或者唱歌的声音可以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呢?”2. 活动准备(5分钟)- 将材料准备好,并摆放在幼儿可以触摸到的地方。
3. 制作土电话(10分钟)- 将两个小纸杯排列在一起,纸杯底部对齐。
- 在两个纸杯底部的中央分别剪一个小洞。
- 将一根细绳穿过一个纸杯的洞,打个结固定住。
- 将细绳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纸杯的洞,并打个结固定住。
- 现在,我们已经制作好了一个土电话。
4. 探究声音传播(10分钟)- 让两位幼儿分别拿着一个纸杯,拉开两杯之间留有一定距离,手轻轻贴住纸杯底部。
- 一个幼儿轻轻说话,另一个幼儿会听到他的声音吗?观察现象并引导幼儿思考。
- 引导幼儿尝试将纸杯分别靠近自己的耳朵,发现声音会变得更响亮。
5. 声音传播的游戏(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一人拿着纸杯作为发声端,另一人拿着纸杯作为接收端。
- 教师示范:发声端的幼儿说出简短的话语,接收端的幼儿用纸杯贴住耳朵听,尝试听清楚发声端的话。
- 鼓励幼儿互换角色,多次进行声音传播的游戏。
6. 总结(5分钟)- 针对幼儿玩土电话的实验进行总结,引导幼儿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别人说话的声音?”-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声音传播的原理。
“土电话”的制作与实验
1.实验器材:两个纸杯,一根长线,一根牙签
2.制作方法:将两个纸杯底分别戳一个小孔,把线传进去,捆在半根牙签上。
3.实验过程:将线拉直,两个同学站在线两头,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说话,另一个同学通过另一个纸杯听。
其他同学观察线的振动。
4.实验结果:———————————————————————
5.结果分析:———————————————————————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做实验,不仅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同时,我也越来越觉得科学课有意思。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年适用,共30个试验)
新版教科版(2019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目录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观察到的现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观察到的现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版适用)。
2024年“土电话”的制作与实验教案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与生活》教材第七章第五节“声音的传播”,详细内容围绕“土电话”的制作与实验展开。
主要涉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探讨,以及如何利用日常材料制作简易的土电话,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基本知识,理解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制作简易土电话,并运用土电话进行实验。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特点,土电话的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粉笔、黑板、实验器材(音响、计时器、尺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土电话制作材料(纸杯、棉线、小木棍、图钉等),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古代战争中土电话的使用,引发学生对土电话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a. 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特点,强调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b. 讲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并展示实物操作。
3.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进行土电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学生利用土电话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单。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土电话”的制作与实验2. 内容: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特点b. 土电话制作方法c.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原因。
b. 制作一个简易土电话,并记录实验过程。
2. 答案:a. 固体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较大,有利于声波的传播。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土电话实验目的:1.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一、拿出手机,进行提问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拿着的这是什么?答:这是电话,手机。
问:那么电话有什么用呢?它可以帮助我们干嘛呢?幼儿自由发言,然后让幼儿举手进行回答。
教师:电话可以聊天,发短信,玩游戏,看视频。
电话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帮助我们传递声音”,当家人和朋友不在我们身边时,那就需要用电话来联系他们。
二、拿出“土电话”道具教师:哪位小朋友想和老师“打电话”呢?互动环节:和多位小朋友进行“打电话”。
教师:土电话是一种古老的娱乐通讯工具,由中国人发明,也是现代手机的最初的原型。
使用方法;两个人各拿一个话筒拉直棉线就可以通话了,距离在100米内都可以听到。
教师:除了我们人类的声音,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动物,汽车,各种机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老师这边有一段音频,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然后告诉老师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答:有小鸟,刮风,下雨,汽车鸣笛,牛叫,海浪与海鸥。
问:那想一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三、出示“音叉”道具教师:这是音叉,这是量杯我们在里面装满水,先轻敲和重敲音叉观察现象,我们再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放入水里;小朋友们观察水面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当轻轻敲击音叉时,发出的声音是很小的,放入量杯水面产生晃动,重敲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大,放入量杯水流洒出来。
总结:响度跟音叉振动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也就越小。
教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波。
声波再通过介质(比如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是声音的传播源头。
教师:声音还有很大的作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比如蝙蝠通过超声波可以判断食物和障碍物的位置;科学家于是利用超声波原理发明了雷达,用于探测和追踪目标。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比如用超声波洗牙、击碎体内结石、清理精密零件。
四、出示“空气炮”道具教师:小朋友们,这个道具叫做“空气炮”利用这个空气炮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下“声音”的威力。
科学小实验-自制土电话讲义实验:自制土电话导入:土电话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的工具,由中国人最先发明,是电话机最初的原型,曾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娱乐立下汗马功劳,土电话制作简单,两个圆形纸盒,一根棉线,两支火柴即可轻松制作而成,云南民族村现有一个土电话供游客免费娱乐。
实验重点:了解声音的振动、介质和传播原理实验目的:1 、手工DIY制作、体会土电话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验认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说话时我们可以摸摸自己的喉咙,感觉有振动,正是由于声带地振动而产生了声音,而且声音越大,这种振动也就越强烈;往池塘里投一颗小石子,则能听到“扑通”的声响等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土电话”能说明液体与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我们把这种物质叫介质。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土电话可以说是现代电话机的雏形,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学会制作土电话,可以说是雏形电话机的发明国。
土电话制作方便,用两个竹筒或纸杯、牛皮纸、一根线,封上牛皮纸的竹筒或纸杯一端开口,用棉线穿洞而过相连,线头固定在话筒的牛皮纸或纸杯底中央。
两个人各拿一个话筒,拉直棉线,就可以通话了,距离在一百米范围内皆可有效。
一人在话筒开口说,另一人在话筒开口边用耳听。
声音就可以通过棉线震动远距离传过来。
曾有专家建议中国将土电话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认识实验器材:塑料圆筒、棉线、图纸片、蜡烛、不干胶、底座、皮筋、竹签。
2.取一个塑料圆筒在有沿口一端用皮筋、园纸片封口扎紧,另一头用不干胶把中间有圆孔的底座粘严;把小圆孔对准一张小纸条,用手指弹动扎紧的园纸,看前面的小纸条是否会动?点燃蜡烛让小孔对准火苗实验又会怎么样?(这个实验能让我们观察到弹动纸张引起的震动在空气中传播的现象和方向,我们把这装置叫“声枪”)。
一、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二、实验目的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
3.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器材1. 音叉2. 水3. 水槽4. 土电话5. 木棒6. 细线7. 纸杯8. 玻璃杯9. 耳塞10. 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音叉置于水槽中,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
2. 用手轻轻敲击音叉,观察水面的波动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3. 将土电话的两个纸杯分别放置在两个地方,用一根细线连接纸杯,将纸杯开口朝内。
4. 在一个纸杯中敲击音叉,观察另一个纸杯中是否有声音传出,记录观察结果。
5. 将音叉置于木棒上,用手指轻轻敲击木棒,观察木棒是否有声音传出,记录观察结果。
6. 将音叉置于玻璃杯中,用手指轻轻敲击玻璃杯,观察玻璃杯是否有声音传出,记录观察结果。
7. 在实验过程中,佩戴耳塞,观察是否有声音传入耳中,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现象1. 在实验过程中,水槽中的水面出现波动,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2. 土电话的两个纸杯中均有声音传出,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3. 木棒和玻璃杯均有声音传出,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 在实验过程中,佩戴耳塞时,没有声音传入耳中,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空气中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最差的是气体。
3. 这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所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固体稍远,相互作用力较弱,所以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较慢;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远,相互作用力最弱,所以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七、实验结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研究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观察两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研究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气球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妙用(1)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手机、气球、细线、水槽、水。
方法:先将手机装入气球内,用一根长线密封好。
然后把它慢慢浸没于水槽中,并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
用另外一个手机对其进行拨号,手机开始振铃。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1所示。
这就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水凸透镜材料:气球、细线、水。
方法:用一个透明的气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细线扎紧,让太阳光照射气球,可以观察到在气球后面出现了一个很亮的光斑。
如果在气球后面较近的位置放一个物体,气球就变成了一个放大镜,通过气球观察,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3)气体的性质实验材料:气球、广口瓶、双孔橡胶塞、两根玻璃管(一弯管,一直管)、两用气筒。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目录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制作“土电话”
3.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
4. 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
5. 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6. 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7.用气球驱动小车
8.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9.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10. 运动的小车撞击实验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自制简易土电话【实验原理】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土电话”能说明液体与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制作方法】材料:废易拉罐两只、高橙饮料瓶商标薄膜两张、10m 长细线一根、透明胶带。
将两只废易拉罐两端剪去,留有长 8cm 左右的圆筒。
在两张薄膜上各画一个半径为 5cm 的圆,圆心用针扎一小孔,把细线穿过孔去,用透明胶布把线粘在薄膜上。
再把两张薄膜绷紧后用透明胶布在易拉罐筒上,就构成了两个土电话话筒。
如果没有易拉罐,用两个粗竹筒或两个圆纸盒也可以代替。
若无高橙饮料瓶商标薄膜,用大张糖纸或蜡纸均可。
【实验方法】两人各持“土电话”话筒一只,相距数米绷紧细线(切不可用力太大,以免拉坏话筒膜!)。
一人说话一人听,交换进行。
表明固体可以传声。
将“土电话”话筒膜向下,开口向上浸入水塘中(注意:不可使水进入筒内)。
用耳聆听,可以清楚地听到水塘另一侧用手拍击水面的声音,表明液体可以传声。
直升机之“祖”——竹蜻蜓我国在1400多年前就有了竹蜻蜓玩具。
它用竹片削成,叶片像螺旋桨,中间插一根竹竿,用力一搓竹竿,叶片就会升起来,远看像一只蜻蜓。
明朝,竹蜻蜓传到法国,并且在法国科学院进行了表演。
由于竹蜻蜓的叶片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所以当时称它为“中国陀螺”。
飞机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小时候就玩过竹蜻蜓,而真正的直升机是1940年才发明出来的。
涡轮发动机的雏形——走马灯走马灯又叫“马骑灯”,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
走马灯的发明,启示了现代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发明。
在《清稗类钞》一书中就提到,“咸丰时,西人某来华,见走马灯而异之,购一具以归,遂因此发明空气涨缩转动机械原理”。
这种空气涨缩转动机即现代喷气式飞机用的涡轮发动机,它的出现引发了航空史上的一场革命。
原始远距离传话装置——土电话用两个竹筒、一根线,就可以传话了。
这就是过去孩子们的“土电话”。
竹筒一端开口,另一端贴上牛皮纸。
“电线”就是一根普通的棉线。
它的两端固定在话筒的牛皮纸中央。
第1篇实验名称:声音的传导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声音传导的基本原理。
2. 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导速度。
3. 比较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效率。
二、实验原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
声音的传导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密度和弹性模量。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导速度,并比较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效率。
三、实验器材1. 音频信号发生器2. 传声器3. 音频分析仪4. 钢尺5. 水槽6. 骨传导耳机7. 计时器8. 纸和笔四、实验步骤1. 空气传导实验(1)将音频信号发生器连接到传声器,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1000Hz,输出功率为1W。
(2)将传声器放置在距离钢尺一端10cm处,记录下传声器接收到的信号。
(3)将钢尺的另一端放置在耳朵旁边,保持固定,用音频分析仪分析信号,记录下钢尺传导声音到耳朵的时间。
(4)重复实验,改变钢尺的长度,记录下不同长度钢尺传导声音的时间。
2. 水传导实验(1)将音频信号发生器连接到传声器,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1000Hz,输出功率为1W。
(2)将传声器放入水槽中,距离水面10cm处,记录下传声器接收到的信号。
(3)将钢尺的一端放入水中,另一端放置在耳朵旁边,保持固定,用音频分析仪分析信号,记录下钢尺传导声音到耳朵的时间。
(4)重复实验,改变钢尺在水中的深度,记录下不同深度钢尺传导声音的时间。
3. 骨传导实验(1)将音频信号发生器连接到传声器,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1000Hz,输出功率为1W。
(2)将传声器放置在耳朵旁边,记录下传声器接收到的信号。
(3)戴上骨传导耳机,用音频分析仪分析信号,记录下骨传导耳机传导声音到耳朵的时间。
(4)重复实验,改变骨传导耳机的放置位置,记录下不同位置骨传导耳机传导声音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空气传导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随着钢尺长度的增加,声音传导到耳朵的时间逐渐增加。
一、实验背景声音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加深对声音传播特性的理解。
三、实验器材1. 音叉2. 水槽3. 土电话4. 记录表5. 纸杯6. 橡皮筋7. 真空罩8. 橡胶棒9. 碎纸屑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将音叉放在水槽边缘,轻轻敲击音叉,观察水面波动情况。
(2)将音叉轻轻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现象。
2.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组装土电话,两个纸杯分别放在两端,用橡皮筋将纸杯连接。
(2)在土电话的一端敲击纸杯,观察另一端纸杯是否发出声音。
3. 实验三: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1)将纸杯放在桌面上,用橡胶棒敲击纸杯,观察声音传播情况。
(2)将纸杯放入水槽中,用橡胶棒敲击纸杯,观察声音传播情况。
4. 实验四:验证真空不能传声(1)将电铃放入真空罩中,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2)观察电铃发声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敲击音叉后,水面出现波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结果:土电话两端纸杯均能发出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实验三结果:在空气中敲击纸杯,声音传播较快;在水中敲击纸杯,声音传播较慢。
说明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有影响。
4. 实验四结果:随着真空罩内空气的抽出,电铃发声越来越弱,直至完全无声。
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六、实验结论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有影响。
3. 真空不能传声。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验证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声音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有关。
做一个小实验用作文土电话
啊,这个土电话真有意思!两根线,两个纸杯,就这么简单,
竟然能说话!
我试了试,嘿,声音真的传过去了!虽然有点小声,但能听清。
这可比写信快多了,也直接多了!
哈哈,我跟朋友聊得正欢呢!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就像面对
面一样。
这土电话,简直是我们的“心灵热线”!
不过话说回来,这土电话也有它的局限。
信号不太好,有时候
断断续续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
话说回来,这土电话虽然简陋,但它让我们体验到了最原始、
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这种感觉,是现在的手机、电脑都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