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53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氓》《采薇》《硕鼠》。
B、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XXX,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XXX。
代表作:《离骚》《国殇》(选自《九歌》)《天问》汉代——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收拾整顿,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言语:朴素天然,活泼活泼。
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顶峰。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XXX《短歌行》、XXX、XXX)建安七子(XXX、XXX、XXX、XXX、XXX、XXX、XXX)(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两晋文学:XXX:XXX东晋:XXX(XXX:开创了田园诗派)XXX(XXX:首创了山川诗派)3、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局促(爱情)、风格美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言语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XXX、XXX、XXX唐诗宋词元曲唐诗XXX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
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楚地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
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
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丽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诗歌发张概述一、时间段划分上古——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二、上古中国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三、先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诗歌主义的源头。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句式:四言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双声叠韵,修辞巧妙,韵律和谐《诗经》“(衍生)诗教观”:诗言志,美刺,比兴,温柔敦厚《楚辞》的代表诗人是屈原,代表作品是《离骚》,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其感情波荡汹涌、想象奇幻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四、秦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写人民疾苦:《东门行》《妇病行》,写战争和兵役:《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写男女爱情:《有所思》《上邪》,写赞美平民,讽刺官僚《陌上桑》,写封建家长,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受乐府诗流行影响《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五、魏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风骨: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诗歌风貌正始文学:嵇康,诗文均愤世嫉俗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多用比兴,隐晦曲折,意旨深远西晋:左思《咏史》诗八首辞情慷慨,风格遒劲东晋:陶渊明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隐逸诗人”咏怀诗:《饮酒》《杂诗》《读山海经》语出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意境纯美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谢灵运山水诗“池塘生春草”“白云抱幽石”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六、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多写爱情,哀怨缠绵,艳丽柔婉,喜用双关,语言活泼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辞》题材广泛,感情直率,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文人诗鲍照开创七言歌行《拟行路难》诗风俊逸豪放,矫健凌厉谢眺“永明体”语出天然,情深味长宫体诗萧纲、徐陵、庾信庾信冶艳——刚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七、唐宋诗初唐诗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魏晋风骨”高军雄浑,刚健有力盛唐诗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常建、储光羲边塞诗: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诗力求新变韩孟、元白、刘禹锡、李贺晚唐诗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北宋诗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苏轼“江西诗派”南宋诗杨万里“诚斋体”陆游诗坛盟主八、唐宋词中唐张志和、韦应物、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晚唐温庭筠、韦庄《花间集》“花间派”南唐冯延巳、李璟、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两宋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九、元明清元曲前期:质朴自然,接近民歌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后期:典雅工丽,讲究格律辞藻张可久《越调凭栏人江夜》,张养浩《双调水仙子寻梅》睢景臣诗元诗:杨维桢“铁崖体”明诗:“前七子”李梦阳“后七子”李攀龙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孽“梅村体”“国朝六大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龚自珍的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诗界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词金朝:元好问、萨都剌清朝:“中兴”“清除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陈维崧“阳羡词派”朱彝尊“浙西派”张惠言“常州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