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详细类目参考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21.88 KB
- 文档页数:10
地质资料档案整理⽅法原本档案归档整理⼀、原始资料的书写编报要求1、要按DA/T41-2008《原始地质资料⽴卷归档规则》分类执⾏。
建⽴地质档案登记簿(明细帐)。
纸质档案与电⼦⽂件⼀⼀对应(除外野外⼿⼯记录)。
2、每册档案必要时要有对应⽬录。
(野外编号、统⼀编号、位置)。
3、野外记录使⽤2H铅笔,对野外各种卡⽚记录等中的各种素描图、观测点号、样品号、标本号、照⽚编号、地层代号、地层产状、厚度、长度、⾯积、体积、座标等重要数据均应着墨。
相关记载要与本地质点相符。
室内整理成册时按统⼀编号顺序装订。
4、⽂字记录、图⾯、数字计算、图件均应字迹和线划⼯整、醒⽬、清晰美观;5、野外⼿图(⼀般是标准地形图):圈出⼯作区范围,编号应为野外编号。
标注好井点、取样点、观测点、抽⽔井、回灌井、剖⾯等相关⼯作内容。
要有图例。
野外⼿图是你野外⼯作的全⾯体现。
6、实际材料图:是室内整理的野外⼿图的美化版,⽐例尺⼀般较野外⼿图⼩,与其他附图基本⼀致。
可以汇交出版。
要求:编号必须是统⼀编号,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图例按⽔⽂地质规范,或是约定成俗⼤家能认可,不允许随意编图例。
7、每个项⽬必须有⾃检卡⽚。
必须按⼯作设计及批复完成⼯作量。
因为审查项⽬是时各项都有打分标准的。
⼆、参考资料整理1、参考资料是我队技术资料的⼀⼤⽀柱,是我队长远发展的技术资源储备,⾝为我队职⼯应为长远及⼤局着想,不要把⼯作中收集到的资料长期据为⼰有,⾃⼰不⽤别⼈也不能看。
长期以来忘记或丢失,造成损失或重复收集。
2、对于收集来的各类地质资料,被我原本档案利⽤的,可以归⼊原本档案,不能划⼊原本档案的,⼀律归⼊参考资料。
建⽴参考档案⽬录。
3、收集资料⼀般都与⼯作项⽬相关,注意分门别类做好登记。
对于断章取义的零星分散资料⼀定做好注解,注明名称、位置、出处等相关内容,使其有利⽤价值。
不要看似有⽤弃之可惜,因为不知道是那个区域的资料。
4、按区域、性质、类别等规律及顺序排列。
地质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1964年3月25日地质部[64]地资字第2号通知颁发)为了统一地质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基本方法,现根据“地质队地质档案暂行管理办法”的基本原则,特制定本具体办法。
这个具体办法中包括地质档案原本的分类、编号与编目立账、技术参考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范围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地质档案原本的分类原始资料与有关的技术文件内容庞杂多样,需要按其自然形成规律与内在联系,分门别类,突出主体立卷归档,以保证地质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现将区测、普查勘探、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四个专业立卷归档的分类列下:㈠区测区测方面的地质档案原本分为下列七类:第一类:出版底图,说明书底稿,区测报告的底稿、底图(代字:底)。
包括图幅说明书底稿,地质图、矿产图的出版原图(铝版),缩地形底图的铝版,区测报告的底稿、底图。
第二类:地形资料(代字:测)。
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底图(水系图)、航空照片以及水系图和地形底图缩编的技术资料。
第三类:地质测量资料(代字:观)。
包括野外记录本,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本(剖面图、文字表格记录),野外地质图,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槽、井、坑、钻探地质编录,各种标本、化石登记本,岩矿鉴定表和化石鉴定表,水文地质观测记录。
第四类:矿区普查资料(代字:矿)。
包括区域性重砂、金属量测量、水化学、化学取样登记本,矿产图及矿产登记卡片,矿点检查的采样记录,地质矿产图件、记录本,矿点检查报告底稿,探矿工程(槽、井、坑、钻)的地质编录和图件,各项化验资料,放射性测量的记录本,异常检查报告和图件,其他物、化探资料(航空磁测、地面磁测,重力或其他资料等)。
第五类:有关技术文件(代字:文)。
包括上级下达的任务书、技术指示文件、重要技术措施、技术总结等。
第六类:技术设计书复制本(代字:设)。
第七类:专题科研成果资料(代字:研)。
㈡普查勘探普查勘探(包括区域普查找矿)档案原本分为下列十类:第一类报告的底稿、底图(代字:底)。
浅谈原始地质资料的收集和归档作者:蔡智慧来源:《西部资源》2017年第04期摘要:原始地质资料是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和地质工作者辛勤付出获得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做好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工作是实现地质资料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文章介绍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的范围和类别,分析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原始地质资料收集难问题及立卷归档应注意的事项,提出加强原始地质资料归档的建议。
关键词:原始地质资料;收集;归档原始地质资料顾名思义即地质工作中产生的最初始的地质科技文件材料,承载着地质工作者通过汗水和劳动获得的珍贵地质信息。
我国地质工作中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的,主要由各地勘单位保管。
2008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行业标准《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给出准确而详尽的定义: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及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申报奖励材料等。
随着《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的出台及201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近年,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贯彻落实应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复制件和目录信息部分,进一步加强了各地勘单位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原始地质资料是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和地质工作者辛勤的付出获得的珍贵档案,是项目工作中编制最终成果地质资料的凭借,是国民经济建设重要的基础信息,可被反复利用、挖掘从而避免重复的地质工作。
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前提在于抓好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质资料的利用和社会化共享。
结合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
1.原始地质资料归档的范围和类别从一个项目筹划立项开始直至任务书下达,从开展野外工作到报告送审、申报奖励,期间环环相扣、源源不断地会产生繁杂的科技文件材料,哪些是应归档的?又该怎样收集?通常,项目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将野外工作草图,野外观察记录,钻探(坑探、槽探)记录班报表,采样化验单据报告,阶段性总结及成果报告等资料收集归档,而忽略了应归档的项目技术管理类文件,包括前期的矿权相关文件,立项材料,设计书及其批复意见,项目任务书、野外验收及报告评审意见,实物资料清单及后续的申报奖励材料等,无法完全实现一个地质项目原始资料归档的齐全、连贯、系统。
2020年第39卷第4期545~548页云南地质CN53-1041/P ISSN1004-1885地质资料归档与汇交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卢玉喜,易丙红,孙鹏(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昆明650217)摘要: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以往的地质资料归档与汇交,时有出现成果地质资料格式编制、原始地质资料分类整理及电子文档制作等不规范的问题,就其根本原因是归档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地质资料归档与汇交的规范要求和标准没有完全掌握。
应从强化归档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业务素质等多方面认真加予改进。
关键词:地质资料归档汇交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G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85(2020)4-545-4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它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是国家和社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取得的宝贵财富,也是地质资源信息的宝库,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包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地质资料的汇交和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及规范化,不仅汇交工作要求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而且汇交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由以前提交成套完整成果资料,发展到进行电子文档制作系统的填写,并要提交原始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电子文档制作系统由老版本逐步发展到目前广泛使用的Edmaker2017系统,这正是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的体现,适应了时代对地质资料归档与汇交的要求。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为地质资料的保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因此做好地质资料归档与汇交是每个地勘单位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1地质资料归档整理的方法1.1建立地质资料总账每一个地质调查项目的开展,基本上需要投入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如物探、化探、遥感、槽探、坑探、钻探等)才能达到预期的找矿目的。
浅谈原始地质资料的收集归档及建议摘要:原始地质资是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和地质工作者辛勤付出获得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做好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工作是实现地质资料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本文中简单介绍了实际工作中出现原始资料收集问题及立卷归档应注意的事项,提出加强原始资料归档及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原始地质资料;收集归档,管理现状建议一、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及归档类别原始地质资料顾名思义即地质工作中产生最初的地质科技文件材料,承载着地质工作者通过汗水和劳动获得的珍贵的第一手地质信息。
我国地质工作中大部分的原始地质资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的,主要由各地勘单位或者承担地质项目的公司保管。
2008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41-2008)给出准确而详尽的定义:原始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保存在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成果原稿及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申报奖励材料等。
随着《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的出台,以及2012年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的发布,对地质资料汇交过程汇总贯彻落实应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复印件和目录信息部分,进一步加强了个地勘单位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及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二、原始地质资料的收集及归档从一个项目的招投标、立项开始至项目任务书的下达,设计书的编写,从开始野外工作到室内内页整理到报告评审、汇交、申报奖项、奖励等过程中,每个过程都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科技文件材料,这些资料应该如何归档?如何收集?项目野外技术人员通常能够想到将野外实际工作中形成的野外工作草图,野外观察记录,钻探(坑探、槽探)记录班报表,采样单及化验报告,阶段性成果总结及成果报告等资料收集归档,而忽略了应归档的项目技术类管理文件,包括前期的矿权相关文件,立项材料,设计书及其批复意见,项目任务书,野外验收报告及评审意,实物资料清单及后续的申报奖励材料等,无法完全实现一个地址项目的原始资料归档的齐全、连贯、系统。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范围,卷内文件分类、编号、编目和立卷归档的一般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的立卷归档。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821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2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 18894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原始地质资料 original geological data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
3.2地质档案 geological archives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原始地质资料。
3.3电子文件 electronic records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3.4立卷归档 filing根据原始地质资料形成规律和特点,按有关要求收集齐全,系统整理,组成案卷,移交地质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过程。
3.5案卷 file由互有联系的若干文件组合而成的档案保管单位。
3.6件 piece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
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正文、表册、附件、图册等一册(本)文件为一件;以能独立有效使用的电子文件(夹)为一件,数据库或软件文件夹为一件。
4 归档范围与分类4.1 归档范围1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地质资料均属归档范围。
4.2 分类原则4.2.1根据原始地质资料的形成规律、形式特征和内在联系,案卷内的原始地质资料划分为10类。
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及存在问题作者:刘方瑜来源:《西部资源》2015年第01期摘要:做好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工作,是实现地质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现阶段地勘单位都按照《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进行归档,但在实际工作中,此归档规则不能做到方便利用。
文章通过将《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与《核工业西北地质局综合档案分类表》中的科技档案部分进行结合,探索出了切合核工业二○八大队实际的原始地质资料归档方法。
针对工作实际,就原始地质资料归档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整理环节存在的地质资料繁而杂、项目人员归档意识薄弱、资料管理缺乏监督与交接机制等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领导重视、档案人员介入等应对措施,旨在解决核地质系统在原始地质资料归档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各地勘基层单位重视此项工作,使原始地质资料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原始地质资料归档方法存在问题前言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见图1)。
中国原始地质资料起步于1952年,至1988年实行馆藏与行政分开管理,现今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如今规范化已经成为各地勘单位进行原始资料归档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始地质资料保存分散,主要保存于各个基层地勘单位;数量巨大,已达1亿件以上;保管条件有待改善;人员与办公设备不足;现代化管理较落后;集中管理难度大。
本文针对依据《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在实际归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参照《核工业西北地质局综合档案分类表》进行改进,建立了切合核工业二○八大队实际的原始地质资料归档方法,并对本单位在原始地质资料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的意义原始地质资料潜在价值巨大,是一座金库,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近7000亿元,形成各类原始地质资料近亿件、重要钻孔岩心数亿米及超过1000TB的数字化资源。
原始地质资料汇交:通常指随成果地质资料光盘或硬盘上交其电子版,目前未有交纸质版原始资料的要求和先例。
原始地质资料归档:通常指原始地质资料(纸电双版本)按《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_T 41-2008)整编后上交完成单位资料室或其他指定机构的工
作。
“ 规则”附录A“ 原始地质资料归档类目”与以下“ 汇交细目”接近,下文更全面科学,为便于指导归档,特批注建议原始资料类别(字母)。
一般列入G类
笔记本、记录薄、A4合订本等形式均不例外。
一般列入G类
一般列入X类,总结报告及附图可列入Z类。
测量类(C):通常指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测量数据、
解算后分米以内级卫星定位数据所编制的中间文件。
含手
持卫星定位数据的文件一般列入野外地质观测察类(G).一般列入T类,总结报告及综合分析附图可列入Z类。
一般列入T类,大型复杂工作总结报告及附图可列入Z类。
一般列入L类,总结报告及综合分析附图可列入Z类。
“ 规则”附录A要求列入L类。
总结报告及综合分析附图可列入Z类。
“ 规则”附录A无此类,同为仪器现场探测资料列入L
类较科学。
总结报告及综合分析附图可列入Z类。
列入Y类。
总结分析报告可列入Z类。
“ 规则”附录A无此类,建议原始采集工作资
料列入G类,总结综合分析资料列入Z类。
“ 规则”附录A无此类,建议原始采集工作比照前文批注就近归类,总结综
合分析资料列入Z类。
仪器记录各类专门格式原始电子数据易遗漏!。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详细类目(仅供参考)(一)成果底稿、底图类(代字/代号:底/D)1 成果报告正文。
2 成果报告评审、验收和审查时所形成的文件(成果报告评审验收后3~6个月内向地质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原始地质资料时归档)。
3 成果报告附图(按附图目录顺序依次排列)。
4 成果报告附表(按附表目录顺序依次排列)。
5 成果报告附件(按附件目录顺序依次排列)。
6 成果报告中以数据库建设或系统开发为主体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各类数据库、软件等。
7 成果报告中所包含的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
8 成果报告中上述以外的其他文件。
(二)测绘资料类(代字/代号:测/C)1 测绘工作技术报告或总结、报表、附图(册)等。
2 测绘成果:包括各种测量手段形成的测量成果、各种比例尺的测量图等。
3 各类地质观测点、监测点,孔、坑、槽、硐等勘探工程点的三维坐标测量成果,勘探剖面起止坐标等材料。
4 原始记录:包括用各种测绘手段(航测、卫星定位测量、地面测量等)产生的原始记录、观测手簿、观测数据等。
5 收集并利用的三角点、水准点、控制点坐标成果6 各种测绘仪器鉴定、检查、检验记录。
7 加密控制点(四等以上)点之记8 归心元素测定资料9 计算资料:原始记录经整理与处理形成的资料。
10 测绘报告的标书、任务书、合同书、委托书,测绘设计书及审批意见书,测量成果的验收、评审文据等。
(三)野外地质观察类(代字/代号:观/G)1 野外地质工作(填图)总结(小结)、专项调查报告及图件等。
2 野外地质观察(包括地质点、矿点、地貌点、机民井、泉水等)记录及各类统计表。
3 野外地质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各种比例尺实(草、简)测地形地质图、地质路线剖面图及野外实测各类剖面图、矿体地质露头素描、记录卡。
4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矿区地层厚度计算表等野外地质工作记录和计算的有关材料,野外与室内点号对照表等。
5 矿点检查小结、记录、图件及矿区外围矿点登记卡片等。
6 野外地质素描图、地质照片、数码底片及数码影像记录等。
应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范围细目本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依据国土资厅发〔2012〕57号文规定的范围进行细化,根据文件规定,各个工作方法应汇交的地质资料原则上如下: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各类地质图件、各种原始、分析、测试数据、鉴定结果、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含数据库),实际材料图,主干剖面实测和修测剖面图,勘探工程、物化探、遥感、重砂相关原始资料。
主要包含如下内容:工作区图件:工作部署图、遥感地质解译图、地质矿产图、成矿规律预测图等。
实际材料图:各种比例尺的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等。
剖面:剖面小结、剖面图、柱状图、各类样品采集登记表、各种鉴定、测试分析结果及相关图版照片等。
工作小结:矿点踏勘小结、水系沉积物异常检查小结等所有工作小结。
如果工作中使用了其他工作方法(如: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化探等)、探矿工程(如:探槽、浅井、钻探、坑探等)、样品分析)等,需汇交的原始资料目录参见相应的工作方法。
数字填图工作生产的资料,生产的数据库(一般在成果中汇交)和相关的测试分析结果。
二、矿产资料(一)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工程布置图、钻孔柱状图,重要槽探、坑探、井探图,各种岩矿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或数据库),各类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有关物探、化探原始地质资料。
野外照片,矿产地资料及数据库,质量检查与验收记录表(二)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中段采空区平面图、剖面图,探采对比资料,各类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
矿产地资料及数据库,质量检查与验收记录表地层柱状图、实测剖面图、实际材料图、矿区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工程布置图、采样工程平面图。
主要勘探线剖面及钻孔柱状图;野外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及整理数据,各种岩矿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或数据库),各类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有关物探、化探、遥感原始地质资料。
各种样品检查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汇总表,鉴定结论)。
同位素年龄测定报告、岩石化学全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测定报告、包裹体成分分析报告、化探分析测试报告、重砂测,光、薄片鉴定报告。
浅谈原始地质档案的收集与归档摘要:本文讨论了原始地质档案的收集与归档问题。
首先,综述了当前地质档案的可用数据源和仓库架构,其次,重点介绍了将原始地质档案收集和归档的有效方法,最后,对本次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原始地质档案;收集;归档;有效性正文:围绕收集和归档原始地质档案进行研究,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地质档案,开发人员正在开发有效的高可用性仓库架构,以便存储和管理地质档案。
虽然地质档案的内容多样化,但是收集和归档的过程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首先,原始地质档案的收集主要可以分为文献收集、地质勘探、地质地貌检测和地质实验等。
文献收集应涵盖各种可能对研究有帮助的可使用资料,即数据库资料、文献、会议报告、报纸和杂志等。
地质学家要收集地质勘探资料,如测井资料、野外地质考察资料和室内地质模型资料等,在收集时应尽可能收集更多的资料并分类存档,保证数据质量。
其次,原始地质档案的归档要求准确性和完整性。
归档时应根据不同的档案类型选择合适的贮存媒介,如磁盘、软盘、光盘、硬盘等,也可以存放在纸质文件。
正确索引和存档原始地质档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以避免地质档案被误认为垃圾或淘汰文件。
最后,本次研究发现,采用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归档方法能有效地收集和存储原始地质档案,从而摆脱手工收集和归档的低效方式,使地质工作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地质档案,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结论:本文讨论了解原始地质档案的收集和归档的有效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有效的收集和归档方法,可以有效地管理和存储地质档案,保证它们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质档案在各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管理原始地质档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原始地质档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应在收集和归档原始地质档案时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分类存档,以免被误认为垃圾或淘汰文件。
此外,收集和归档原始地质档案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数据库,政府和企业部门应共同发挥作用,将原始地质档案的收集、归档和管理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原始地质资料的分类、管理和利用朱琳【摘要】简述原始地质资料定义和分类管理及历史沿革,对目前原始地质资料的分布、保管条件、管理方式、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利用的意见建议.【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4(028)003【总页数】3页(P350-352)【关键词】地质资料;分类;管理方式【作者】朱琳【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5.510 引言根据地质资料的形成、载体形式、服务功能的不同,分为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1]。
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是对地质现象及地质工作者在地质勘查活动中的真实记录。
而成果资料是地质工作者经过对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出的总结性成果。
原始地质资料是最终地质成果的基础和依据,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对避免重复开展工作、深化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2008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对原始地质资料做出了较为确切和权威的定义: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释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及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申报奖励材料等[2]。
2 原始地质资料的分类根据原始地质资料的内容及形式特征分类研究,是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方法与手段(见表1)。
2.1 载体原始地质资料主要载体包括:纸质载体(纸、薄膜等),声像载体(录像带、录音带、缩微胶片等),电子载体(软盘、光盘等)等。
2.2 密级根据《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GB/J7156—2003)和《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密级性质分为公开、限制、秘密、机密、绝密[3-4]。
表1 原始地质资料分类简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original geological data项目分类电磁密级公开、限制、秘密、机密、绝密保护期保护期、非保护期公益性公益性、非公益性专业类别区域调查、海洋调查、矿产勘查、物化遥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其它立卷文件底、测、观、探、样、试、录、像、综、载体纸、声像、文2.3 保护期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分为保护期资料和非保护期资料。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详细类目(仅供参考)(一)成果底稿、底图类1 成果报告正文。
2 成果报告评审、验收和审查时所形成的文件(成果报告评审验收后3~6个月内向地质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原始地质资料时归档)。
3 成果报告附图(按附图目录顺序依次排列)。
4 成果报告附表(按附表目录顺序依次排列)。
5 成果报告附件(按附件目录顺序依次排列)。
6 成果报告中以数据库建设或系统开发为主体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各类数据库、软件等。
7 成果报告中所包含的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
8 成果报告中上述以外的其他文件。
(二)测绘资料类1 测绘工作技术报告或总结、报表、附图(册)等。
2 测绘成果:包括各种测量手段形成的测量成果、各种比例尺的测量图等。
3 各类地质观测点、监测点,孔、坑、槽、硐等勘探工程点的三维坐标测量成果,勘探剖面起止坐标等材料。
4 原始记录:包括用各种测绘手段(航测、卫星定位测量、地面测量等)产生的原始记录、观测手簿、观测数据等。
5 收集并利用的三角点、水准点、控制点坐标成果6 各种测绘仪器鉴定、检查、检验记录。
7 加密控制点(四等以上)点之记8 归心元素测定资料9 计算资料:原始记录经整理与处理形成的资料。
10 测绘报告的标书、任务书、合同书、委托书,测绘设计书及审批意见书,测量成果的验收、评审文据等。
(三)野外地质观察类1 野外地质工作(填图)总结(小结)、专项调查报告及图件等。
2 野外地质观察(包括地质点、矿点、地貌点、机民井、泉水等)记录及各类统计表。
3 野外地质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各种比例尺实(草、简)测地形地质图、地质路线剖面图及野外实测各类剖面图、矿体地质露头素描、记录卡。
4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矿区地层厚度计算表等野外地质工作记录和计算的有关材料,野外与室内点号对照表等。
5 矿点检查小结、记录、图件及矿区外围矿点登记卡片等。
6 野外地质素描图、地质照片、数码底片及数码影像记录等。
7 化探(岩石金属量测量、土壤金属量测量、水系沉积物金属量测量、汞气测量等)采样记录本或记录卡及相关采样图件、质量检查采样记录本、地质子区编码表、采样编码表、重复样编码表、Ⅰ、Ⅱ级标样监控表等。
8 地质观测(调查)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
(四)探矿工程资料1 各类探矿工程登记表(按浅部至深部工程顺序排列)。
2 矿区探矿工程样品登记表、厚度、品位计算表、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计算表。
3 施工等有关文字及图件。
4 钻(井)探资料。
①钻孔地质编录薄。
②钻孔柱状图。
③孔深校正和弯曲度测量登记表或计算表、钻探班报表。
④工程及钻孔水文地质试验记录。
⑤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地下水稳定水位观测记录。
⑥钻孔质量统计表、验收报告。
⑦岩矿心登记表、钻孔地质综合成果表、标本登记表、钻孔样品登记表、标本(样品、采样)登记表。
⑧开孔通知、钻孔结构设计、封孔记录及报告书,钻孔封闭情况验证报告书、钻孔小结等相关钻孔资料。
5 槽探、坑探及其它地质工程资料。
①槽探素描图、展示图和地质编录薄。
②剥土、浅井、小圆井、竖井、斜井素描图和地质编录薄。
③平硐、穿脉、沿脉、石门等素描图、展开图和地质记录薄。
④坑探工程概况表、坑探工程基点、基线及原始地质记录。
6 野外试验资料:抽水、压水(注水)、渗水等试验成果图、观测记录、统计表等。
(五)采样测试鉴定类1 采样记录、采样位臵图等。
2 样品登记簿、送样清单、分析鉴定、试验、测试报告选(冶)矿试验报告等。
3 分析结果数据表、计算表、统计表、曲线图、数码底片及数码影像记录等。
4 内外检报告等。
5 各种样品资料排序:①基本分析、水质分析(包括简分析、全分析)。
②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硅酸盐分析)。
③光谱分析(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曲线图、红外光谱扫描曲线图)。
④物性分析(岩石力学;颗粒分析;体重测定;白度、粘度测定;含水量、吸油量测定;矿石热分析曲线;其它物理测试)。
⑤岩矿鉴定(岩石、矿物、动物、植物化石等)、岩土分析。
⑥人工重砂、自然重砂、同位素测定。
⑦微金及其它特定矿物测定。
⑧物理分析(包括煤岩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和红外光谱分析、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分析、地磁测定等)。
⑨古生物(含孢粉微古)鉴定、放射性测定。
⑩岩矿抗压、搞剪实验、选(冶)矿试验报告及其它测试报告。
(六)试油、试采、采油类1 试油(气)井交接资料。
2 试油(气)班报、地质日报、地质月报。
3 油(气)井测试、试采及采油所取得的各种数据、曲线、表、卡等记录。
4 注水井所取得的各种数据、曲线、表、卡等记录。
5 试油日志。
6 射(补)孔记录、检查。
7 修井记录。
8 酸化、压裂原始记录。
9 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
(七)仪器记录及动态资料类1 磁法、重力、电法、地震、放射性、测井等各种仪器形成的原始记录、数据、图纸,仪器形成的照相图纸及底版,仪器测点(剖面)磁带(盘)记录,仪器野外实时处理的各参数(曲线)的磁带(盘)记录和仪器装臵参数试验原始记录。
2 物探仪器等原始数据、记录、统计表等资料排序:①仪器性能检查、校准工作记录及仪器校准相关的其它资料②基点网工作记录、计算薄、统计图表。
③观测记录、计算薄、统计表。
④物性工作记录、测定记录、误差计算表。
⑤物探方法形成的相关原始图件。
⑥相关质量检查记录、计算薄。
磁法①仪器性能测试标定成果表。
②基点选择与确定T。
值的观测记录薄。
③测点磁测计算表(含原始数据及成果)。
④日变野外原始数据(电子)。
⑤磁参数测定计算表。
⑥质量检查及计算表、质量检查精度或成果表。
重力①基点档案表。
②基点联测记录薄(电子)、基点联测增量统计册。
③基点网平差数据图表。
④基点联测重力仪性能测试(水泡、格值、一致性等)记录薄及图表。
⑤测点野外记录薄。
⑥测点野外质量检查记录薄及测点野外质量检查均方误差计算薄。
⑦测点重力畸变点检查记录薄。
⑧岩(矿)石密度测定记录薄。
⑨岩(矿)石密度测定均方误差计算薄。
⑩基点、测点观测资料记录验收登记册。
电法①各类方法装臵基点联测记录及平差计算图表。
②仪器性能测试校准记录本及图表。
③各类方法装臵测点原始记录及计算本(电子或手记)。
④各类方法装臵测点质量检查记录及误差计算本。
⑤各种电性参数测定记录及计算本。
地震①野外施工班报。
②仪器性能检查校准记录。
③单炮记录。
放射性①放射性仪器校正、标定记录。
②伽玛测量记录本。
③伽玛能谱测量记录本。
④氡气测量记录本。
⑤ X萤光测量记录本。
⑥伽玛参数统计表。
测井①钻孔测斜记录及成果表。
②井中磁、电、温度、放射性、声波等测量原始记录和曲线。
③井中磁、电、温度、放射性、声波等测量成果表。
④利用测井资料取得的物性参数统计表。
⑤误差统计表。
⑥仪器性能测试及校正记录本。
3 长期观(监)测点的分布位臵图,长期动态观测的原始记录、年报表、汇总表、动态曲线、素描图等和气象、水文、地震、工程活动等长期监测的资料等。
资料排序:①长期观(监)测点的分布位臵图。
②地下水水位、流量、水质、水温、地温动态观测的记录表、汇总表、动态曲线。
③岩石风化速度观测记录表、汇总表及素描图。
④地质灾害变形迹象、变化速率和相关环境因素(降雨、河水位、流量、地震、地应力等)监测的记录表、汇总表、动态曲线,分灾种和监测项目。
⑤收集并利用的气象资料(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水文资料(地表水水位、流速、流量等)、地震资料、工程活动资料等。
4 其他各种长期记录的原始资料、数据等。
5 监测年报、阶段性报告、专题性报告、质量检查记录等。
(八)航遥影像类1遥感解译报告或说明书。
2遥感解译图、解译登记表。
3 航片索引图、卫星照片(或附有解译要素的航卫片分片种按顺序排列)、摄影底片登记簿、摄影资料鉴定表等。
4 镶辑复照底片、摄影底片。
5 航测外业调绘片、航测控制片。
6 测图像片、内业加密涤纶片等。
7 遥感影像原始数据及其元数据(数据说明文件)8 遥感影像校正数据及其元数据。
9 遥感影像校正控制点及其残差文件。
10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数据处理最终影像文件及元数据(元数据应有明确的格式)。
11 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
(九)中间性综合资料类1 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和解释推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数据体、图件和表、卡等(如物探工作中的速度谱、时间剖面、时深转换及其他特殊处理剖面,绘图照像,化探工作中的计算机处理成果资料,遥感解译的一些中间数据及其它资料等)。
2 成果报告未附的各种综合图件等。
3 成果报告送审稿、修改说明书(或补充报告)的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等。
4 未列入成果报告的专题研究报告及其图件或论文等。
5 技术阶段小结、总结,技术专报等。
(十)技术管理文件类1 立项材料,矿权相关文件,确认、备案文件及任务书、合同书、协议书、招投标书等。
2 设计材料,包括:设计书、设计附图、附表、设计批复等。
3 请示、批复、指示文件,专业会议、技术考察与交流所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等。
4质量检查记录及其文件,野外验收文据、报告初审意见、报告终审意见(成果报告未附的审批文件)及报告原始地质资料验收合格凭证等。
5 有关经济文件。
6 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涉密地质资料登记表及其它技术管理类文件。
7 有关说明。
8 申报奖励、获奖证书、推广应用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