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意象分析与训练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40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介绍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情感表达。
在古代诗歌中,通过运用各种意象来传递情感,展示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受。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类型,并分析它们如何帮助表达情感。
1. 自然意象自然是古代诗人最常使用的意象之一。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作者可以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和美来表达情感。
例如,描绘春天的花开、鸟儿啁啾可以传递喜悦和希望;描写秋天的枫叶红、寒风刺骨则可以表达离别和忧伤。
2.动物意象动物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它们往往被赋予了象征性的含义。
比如,孔雀象征华美与荣耀;鸿雁代表着别离与思念。
通过运用这些动物意象,诗人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3.色彩意象色彩作为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也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
每一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通常代表热情和喜悦,白色则象征纯洁和宁静。
通过选择适当的色彩意象,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化为简练而深入人心的形象。
4.季节意象古代诗歌经常以四季为背景,描述不同季节的景观和变化。
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春天代表新生与希望,夏天象征繁荣与活力,秋天则表达了丰收与离别之情,冬天暗示了寒冷与沉寂。
通过描写不同季节所带来的变化和感受,诗人能够将自己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
结论古代诗词中丰富多样的意象为作者提供了丰富多样、准确而具体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手段。
从自然意象到动物意象,再到色彩和季节意象,这些形象可以深入人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理解古代诗词中所使用的意象类型及其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其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它通过独特的形象符号传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本文将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主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诗人作品中意象运用的分析,探讨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对作品意义的塑造作用。
一、中古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中古时期,自然意象在具体形象的选择和抒发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高耸的鹳雀楼和苍茫的天空,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一意象凸显了壮丽和广阔的自然风景,以及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宋代诗歌中的情感意象在宋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多地与情感和人生哲思相关。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花草、月亮等意象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思考。
举个例子,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描绘春天的花草景色,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瞬息即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一意象塑造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元代诗歌中的社会意象到了元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逐渐向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扩展。
元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融入了对战乱时代的思考和对家国深情的表达。
这一意象将个体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示了古代诗歌在意象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变化。
四、明清诗歌中的哲理意象明清时期,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凝练深奥,常常以简练的词句抒发哲理和人生智慧。
李清照是明代著名女词人,她的《如梦令》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离别之苦的思考。
这一意象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探讨。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和表达效果。
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中,意象的选择和运用都有所不同,与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体的情感、思想关系密切。
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赏析意象作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译文:暗淡的大红色官服十分贴身,一半披着一半拖在地上走出红色的大门。
衣袖里面藏着在苏州做的新诗本,衣襟上留着在杭州喝酒的污渍。
衣衫上的绯色经过梅雨季节发过霉已经褪落,衣衫经过冲洗仍然残留着一丝香气。
曾经放浪随意的三年生活过得很快,想丢弃空行囊,似乎不近人情。
鉴赏这是一首闲适诗,虽说咏的只是一件旧衫,但对旧衫的色香襟袖,穿衫的种种经历,都娓娓道来。
一件旧衫,便是坎坷生活的见证。
诗作用语细腻准确,显示出艺术造诣之深厚。
诗咏旧官服,实感慨身世。
首句即有自嘲老大之意,盖年老服绯衣而尚未服最高品级之紫衣。
颔联借故衫概括杭州、苏州数年诗酒经历,流露自得之意,此处可与同一年所作《吴郡诗石记》之文相参。
颈联承上句“旧”字,分写衫之“残色”、“故香”,寓恋旧之意。
尾联则明确道出恋旧心理,“烂熳三年”呼应颔联,末句言旧衣不可弃,则似暗喻旧臣不宜疏远。
全诗不加雕琢,对心理变化表现自如。
一领旧衣服,写得如此曲折委宛,如此多情,不但看出文字工夫,亦见性情之厚。
其中“襟上杭州旧酒痕”,已成名句,常为后人引用。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陆畅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1.熟知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典例剖析][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按辔,扣紧驭马的缰绳,使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解题流程】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
诗人风尘仆仆,行于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C项,技巧确认不准。
“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BC[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阅读测试题及答案: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阅读测试题及分析一、测试题1. 下面哪一句诗中使用了意象?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春风吹又生,桃花满天下。
C.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2. 请判断以下诗句中是否使用了象征手法。
春日绿丝帐,障日朱帘卷。
A. 使用了象征手法B. 没有使用象征手法3. 以下哪一句诗句使用了意象,并通过意象传达了某种情感?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C.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老子在《道德经》中使用了什么象征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A. 儒家的礼教B. 佛家的慈悲C. 道家的无为D. 士人的文雅二、分析1. 第一题的答案是C。
这句诗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使用了黄河的水流入海,通过意象描绘了壮丽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无穷的活力。
2. 第二题的答案是A。
诗句中的绿丝帐和朱帘卷使用了象征手法,分别象征着春天和太阳。
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人描绘了春天阳光明媚的景象,传递了生机勃勃的情感。
3. 第三题的答案是B。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句中的夕阳和近黄昏使用了意象,通过意象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并通过这种意象传达了哀思和离别的情感。
4. 第四题的答案是C。
老子在《道德经》中使用了无为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无为即不主动干预,顺其自然,追求事物的自然状态。
通过无为的象征,老子传达了去除人为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主张。
通过以上测试题及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的运用。
意象和象征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通过形象的描绘和隐喻的运用,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我们需要善于理解和解读其中使用的意象和象征,以更好地欣赏和体会诗歌的美。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古代诗歌意象分析与训练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意象体系,成为了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诗歌中的意象,犹如画家笔下的色彩,诗人情感的寄托,是诗人抒发情感、描绘景象的利器。
本文将浅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并探讨其分析与训练方法。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观察与感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技巧,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
这些意象既有具象的山水、花鸟、人物,又有抽象的哲理、情感、道德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首先,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人通过对山川、草木、风雨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其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意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塑造,传达出对人生、道德、历史的思考。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以茅屋为背景,描绘了自己艰难的生活境遇,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再次,古代诗歌中的哲理意象具有启示意义。
诗人通过对人生、宇宙、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生活的真谛。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诫人们要客观看待事物,辩证思考问题。
在古代诗歌意象的分析与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广泛阅读古代诗歌,积累丰富的意象素材。
通过阅读,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为后续的分析与训练打下基础。
二、分析意象的特点,挖掘其内涵。
在分析意象时,要关注其具体形象、象征意义、情感色彩等,深入挖掘其内涵。
三、学习诗人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在分析过程中,要关注诗人的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学习其独特的表达技巧。
四、进行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意象运用能力。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不仅在表达方式上别具一格,更在意象与意境的描绘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们通过细腻生动的意象,构建出丰富多彩的意境,使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真情实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意象的描绘古代诗词以意象的描绘为基础,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描写,将抽象的感受与情绪具象化。
这些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为主,如花草树木、山川江河等,通过对它们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的细致刻画,使诗人的情感更为传神。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出诗人激发的壮丽情感。
此外,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还可以是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
这些形象可以是现实中的具体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传说中的人物。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诗词中的意象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受。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以自己被贬到远方的形象,表达了思乡之情,使读者感同身受。
二、意境的构建意象的描绘不仅使古代诗词更具体、更真实,更重要的是意象的组合与排列使诗词具有独特的意境。
意境是指诗词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与思维的感染力和艺术享受。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绪,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古代诗词中,通过对时间、空间、情感的协调与组合,意境得以形成。
时间的选择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变迁。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达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回忆。
空间的选择则能够营造出特定的环境与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情感的表达是意境塑造的核心,通过对情感的烘托与渲染,使诗词作品更具感染力与魅力。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不仅仅是在语言上的艺术构建,更是在诗歌结构上的独特呈现。
绝句、律诗等古代诗体的运用,使意境得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得到深入展示,增加了诗词的独特魅力。
三、意象与意境的作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呈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诗歌鉴赏篇: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综合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1.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受,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 阅读杜甫的《春望》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⑵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3. 欣赏下面的诗歌,完成⑴~⑵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
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二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⑵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4.欣赏下面的诗歌,完成⑴-⑵题。
题春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⑴联系全诗看,第三句中诗人“小立”时见到的景物要紧有什么?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有何特点?⑵全诗是如何扣住诗题中的“晚”字来写的?5. 欣赏下面的诗歌,完成⑴-⑵题。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⑴第二句中的“遍绕”“日斜”表现了如何的情景?⑵这首诗寄予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6.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⑴-⑵题。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李清照词两首》训练案——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科目:语文必修四主编人:高婧芳肖云艳林斐审核人:领导签字:姓名: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熟悉“分析意境”题型的提问方式。
2、熟练掌握这种模式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自主学习:一、意境意象知识解读(一)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常见意象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①杨柳。
②长亭。
③南浦。
④酒。
2、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①月亮。
②鸿雁。
③莼羹鲈脍。
④双鲤。
⑤捣衣。
⑥砧声。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①梧桐。
②芭蕉。
③流水。
④猿猴。
⑤杜鹃/子规。
⑥斜阳(夕阳、落日、残阳)⑦西风。
⑧丁香。
⑨杨花。
其他:落花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①菊花。
②梅花。
③松柏。
④竹。
⑤黍离。
⑥冰雪、草木。
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①红豆。
②莲。
③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①投笔②长城。
③楼兰。
④柳营。
⑤请缨。
⑥羌笛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①五柳。
②东篱。
③三径。
(三)意境规范用词1、意境种类(两字):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静谧、幽清、恬静、婉转、朦胧、明净、优美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瑰丽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2、意境四字类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二、解题规律(一)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写景细致,请简要分析。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典型意象的理解与赏析——动物类一、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又一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欣赏人归落雁后,思发在画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时,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南唐中主李璟鸿雁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练习: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
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
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
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息。
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屋子。
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鉴赏练习与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①[唐]杜甫胡马大宛②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③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开元二十九年(741),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一段时期。
②胡马: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胡马即产于该地区的马。
大宛(yuān):西域国名,以产良马著称。
③批:割,削。
竹批:马的双耳像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
古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介绍了良马产地和外形。
大宛名马,瘦骨锋棱,通过马的骨相,勾勒其神清骨峻的轮廓。
B.颈联承上写奔马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足以使人信赖。
C.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对马作概括,再以“万里可横行”,主要是对胡马的赞美,气势宏大。
D.此诗状物与抒情相结合,看似写马,实为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期望,并抒写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4.古人认为“少陵咏马,写生神妙”,试结合颔联具体赏析。
答: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出句交代胡马产地;对句描写胡马骨相,从外形上勾勒其神峻的轮廓。
【导语】从⼩学到⾼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的优秀诗篇。
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化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超的艺术⼿法,从⽽不断提⾼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平呢?今天,我们就⼀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阅读下⾯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注】这⾸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句在景物描写⽅⾯的特点。
(3分)(2)有⼈认为这⾸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情,也有⼈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得其乐的隐逸⽣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说说你的理由。
(4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去国六千⾥,万死投荒⼗⼆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联中数词运⽤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声长,⼀枝和⽉⾹。
⼈怜花似旧,花不知⼈瘦。
独⾃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词⼈,号幽栖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1)简析上阕第⼀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
】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