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第一次作业东航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
- 格式:docx
- 大小:9.62 KB
- 文档页数:3
东方航空返航事件(2008十大危机之4)2009-09-24 15:48:56| 分类:公共关系案例|字号订阅事件主角:东方航空发生时间:2008年3月31日危机类型:企业管理危机危机指数:★★★事件背景:3月31日: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14个航班在飞达目的地后,不降落就直接返航,造成大批乘客滞留在云南机场。
4月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又有3个航班“因天气缘故返航”,据知情人称,这是飞行员对“3·31”集体返航事件的声援。
4月1日:民航总局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各航空公司派出专人做好飞行员的思想工作,而对此次东航事件的带头人,总局将给予严厉处罚,最高可至终身停飞。
4月2日:在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飞行员“3·31”集体返航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东航云南分公司召集所有在昆明的飞行员开会。
会后,几乎所有的飞行员全部改口,称他们返航是因为天气原因。
4月3日:所有参与返航事件的飞行员已执行飞行任务。
4月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5日派出工作组,对东航航班不正常原因进行详细调查。
这是民航局首次对东航航班不正常事件作出回应。
著名危机管理专家、北京大学特邀教授王生升点评:东方航空返航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内部对飞行员管理不善而造成的。
所以,我在针对管理层的许多次培训中,都会提及一个组织对危机预警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当企业出现危机的端倪时,及时纠错,防患于未然,在危机爆发初期,要向系统发出预警信号,引起各方关注,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做好应对准备。
东航班机返航,引起乘客不满,引发舆论关注,比较对东航集团的服务和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公司前前后后的危机公关策略,不攻自破,实在是开低级玩笑,先是说是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后来又承认是内部管理不善,言辞闪烁之间,极大地愚弄了公众。
最近几年东航的业绩也是差强人意,从这次返航事件,除了暴露出内部管理问题一团乱麻之外,公众所能预见到的,便是东航今后的艰难征程。
关键点传播集团董事长游昌乔:一、违背承担责任原则:东航“返航”事件中,东航一开始就将返航原因归咎于“天气原因”。
一、东航集体返航事件热点2008年上半年,东方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一时成为舆论热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已慢慢平息,中国民航总局也对此事做出了严肃处理,但这一事件折射出的劳动关系不和谐问题却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
1.1.1东航集体返航事件经过2008年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从昆明飞往大理、丽江等地的14个航班在飞到目的地上空后没有降落,又全部飞回昆明,导致昆明机场更多航班延误,千余名旅客滞留机场。
4月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又有7个航班返航。
对于这两起事件,东航最初给出的解释是“天气原因”。
然而事后有关方面调查表明,东航21个航班集体返航,绝非天气原因,而是公司部分飞行员不满东航飞行补贴标准而上演的集体事件,薪酬分配方面的劳资矛盾才是引发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集体返航事件发生后,东方航空公司对所认定的11次人为返航的13名飞行人员进行了处罚,严肃追究了8名相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国家民航总局也对东方航空公司开出了“停止部分航线、航班的经营权,并处人民币150力.元罚款"的罚单。
二、东航面临的主要问题1、2008年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4架飞机的飞行员集体返航,这一行为不仅为乘客带来困扰也受到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2、云南分公司大部分员工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对东航十分不满,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矛盾重重。
3、“云航”被东航整合不仅让云航人不满也催化了东航和云南地方政府的矛盾。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1、市场经济转型导致飞行员供不应求是引发劳资矛盾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来看,东航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是市场经济转型环境下飞行员供不应求这一现实问题所引起的劳资矛盾的爆发。
一是为了保障本公司的利益,各航空公司设置了森严的人才壁垒,出台了很多限制飞行员辞职的规定,这种限制引发了一系列的辞职诉讼,而飞行员面对巨额索赔的判决,进退两难,怨气横生;二是企业管理者动辄以“终生禁飞”来惩戒飞行员,罚之过重又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深了矛盾;三是飞行员的劳动报酬与工作量不对等,尤其是东航云南分公司,在与东航合并之后,飞行员待遇不但没任何改善反而越来越差,而企业高管们却拿着高出一线员工数倍甚至十几倍上百倍的工资。
刘昕《薪酬管理》p33.案例与讨论:1.这次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集体返航”事件反映出薪酬管理的哪些基本原理答①薪酬的经济保障功能未发挥作用。
云南分公司的工资待遇太低还要面临高税收使得飞行员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更难以满足员工在娱乐、教育、自我开发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②薪酬的激励功能未发挥作用。
东航总公司在航线分配和干线支线的小时费问题上对云南分公司明显不公平未考虑到云南支线的地理位置、气象情况等造成的飞行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等问题而给予低小时费还要与东航总公司吃大锅饭面临高税收和限期补税压力种种不公平对待未能产生激励效果相反是员工得不到满足产生反效果。
③薪酬的社会信号功能未体现。
与同行业其他航空公司相比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员待遇很低东航总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不重视员工意见不能妥善处理员工反映问题造成员工认为自身价值在社会和组织内部未得到实现。
④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有效性、合法性未得到体现。
云南分公司飞行员和东航总公司及同行其他航空公司飞行员工资待遇差距悬殊分公司与总公司分配不公平云南分公司飞行员限期补税高税率都体现出薪酬管理的不公平性薪酬体系未能有效帮助组织实现预定经营目标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不公平待遇与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相抵触薪酬体系和管理的不科学性。
⑤薪酬管理的要求目标未达到实现。
薪酬强调外部公平性或者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或者内部一致性而云南分公司飞行员工资待遇远低于上海总公司及同行其他航空公司所缴税还比上海的多。
⑥现有绩效考核方式、指标不合理。
飞行员薪酬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仅考虑主干线重要性支线向干线让利未考虑不同航线飞行难度指标过于单一。
企业内部的科层化、等级化与“上海人”的差别对待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
⑦薪酬体系不能与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薪酬体系的设计令员工对企业文化不认同凝聚力不强。
东航高层贪污受贿面对多家分公司劳资不和东航总公司不重视都对企业文化价值理念造成负面影响使得分公司员工失去信心。
⑧薪酬管理未与东航企业战略挂钩。
东航“倒飞”事件始末作者:鲍小东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20期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发生18个航班“集体倒飞事件”,舆论哗然,纷纷谴责不该置旅客安危于不顾,但这一行动却被他们的很多同行视为“壮举”……4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发生18个航班“集体倒飞”,致使1500多名旅客滞留昆明巫家坝机场事件进行大篇幅报道,节目采访中央气象台专家,驳斥了“天气原因导致无法正常起降”的说法。
倒飞事件3月31日,杜先生乘坐东航MU5943航班,前往思茅。
起飞时间为上午11点,但直到下午1点40分才飞。
乘务员的解释是“要等思茅那边的飞机起飞后,这边才能起飞”。
这一荒唐的解释没有引起旅客的怀疑,但接下来,一件更加荒唐的事情发生了:飞机在思茅上空转了一圈后,并未着陆,而是返回到昆明,乘务员称“因天气原因”,飞机无法降落。
当杜先生来到昆明巫家坝机场东方航空公司的柜台时,发现柜台前面围满了人,他们都经历了与杜先生相同的遭遇,分别从大理、丽江、芒市等地倒飞至昆明。
之后,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通报,当天,该公司从昆明飞往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芒市、思茅和临沧六地,共18个航班集体倒飞,航班在飞到目的地上空后,均“因天气原因”,无法降落,又飞回昆明,这导致昆明机场更多的航班延误,千余名旅客滞留机场。
经调查,当日,丽江是晴天,西双版纳虽然是阴天,但天气尚好,除东航外的其他航班都正常运行。
南京的郑伟,当日准备从丽江飞往昆明,然而东航以“天气原因”,取消航班。
当他看到媒体的报道后,感到受到了欺骗。
“这不是商业欺诈吗?对我们造成的时间和业务上的损失谁又该负责?我们乘客的权益该如何得到保证?”郑伟情绪激动地说。
目前,他和同一航班的其他30多位乘客,正在咨询并搜集材料,拟以商业欺诈罪起诉东航。
“倒飞”内幕“今年3月份之前,我们的小时费是按照8%的标准上缴税收的,但之后,公司要按照20%-30%的标准收税。
而且,公司要求飞行员按照新的交税标准,将去年全年‘欠交’的税收补上,并规定最后期限是4月7日。
东航返航门事件原因及分析第一小组报告从人力资源整合角度分析“返航门”事件第一小组报告——从人力资源整合角度分析“返航门”事件目录1.“返航门”的经过 (3)2.原因解析 (4)2.1.不合理的薪酬体系 (4)2.2.不合理的培训体系 (4)2.3.对文化整合的忽视 (5)2.4.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6)3.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策 (7)3.1.绩效化薪酬体系 (7)3.2.市场化培训体系 (7)3.3.融合企业文化 (8)3.4.透明化公司管理 (8)3.5.公众利益至上化 (9)4.结语 (10)1.“返航门”的经过2008年当飞机飞在那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天穹上时,乘客却与这座美丽的城市擦身而过。
而罪魁祸首却是一则通知广播。
此时的飞机客舱内无论是乘客还是空姐,都出奇的安静。
大家似乎都在思考着什么,又或者逃避着什么。
那么是怎样的通知竟有这般魔力呢?“尊敬的旅客朋友们,飞机因天气原因无法降落,为安全起见,决定返航……”而此时此刻,东航的数量飞机,载着乘客们沉甸甸的心,原路返航。
这一事件被称为“东航返航事件”。
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8架航班"集体返航",千余名旅客滞留机场。
官方表示是由于天气原因所致。
4月2日,有消息称,"返航"是由于飞行员停工造成,但东航仍坚持称返航是天气原因所致。
4月3日,有消息称,东航与停飞飞行员协商尚未达成一致。
4月4日,民航云南监管办封存返航航班资料、目的地机场天气实况及相关飞行数据。
4月5日,东航称调查返航原因,如证实人为因素将依法严处。
4月6日,东航就"返航"事件道歉,并仍坚持是因为天气原因。
中国民航局派出工作组开始调查该事件。
4月7日,东航承认"返航"事件存在人为因素,称已对涉嫌当事人实施停飞和调查处理。
4月16日,民航局就东航"返航事件"做出处罚决定。
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要把涉及停航的东航2条航线、部分航班上报民航局,当时尚未确定具体哪一航线停航。
薪酬管理案例分析作业1.这次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集体返航”事件反映出薪酬管理的哪些基本原理?答:①薪酬的经济保障功能未发挥作用。
云南分公司的工资待遇太低,还要面临高税收,使得飞行员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更难以满足员工在娱乐、教育、自我开发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②薪酬的激励功能未发挥作用。
东航总公司在航线分配和干线支线的小时费问题上对云南分公司明显不公平,未考虑到云南支线的地理位置、气象情况等造成的飞行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等问题,而给予低小时费,还要与东航总公司吃大锅饭,面临高税收和限期补税压力,种种不公平对待未能产生激励效果,相反是员工得不到满足,产生反效果。
③薪酬的社会信号功能未体现。
与同行业其他航空公司相比,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员待遇很低,东航总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不重视员工意见,不能妥善处理员工反映问题,造成员工认为自身价值在社会和组织内部未得到实现。
④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有效性、合法性未得到体现。
云南分公司飞行员和东航总公司及同行其他航空公司飞行员工资待遇差距悬殊,分公司与总公司分配不公平,云南分公司飞行员限期补税高税率都体现出薪酬管理的不公平性,薪酬体系未能有效帮助组织实现预定经营目标,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不公平待遇与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相抵触,薪酬体系和管理的不科学性。
⑤薪酬管理的要求目标未达到实现。
薪酬强调外部公平性或者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或者内部一致性,而云南分公司飞行员工资待遇远低于上海总公司及同行其他航空公司,所缴税还比上海的多。
⑥现有绩效考核方式、指标不合理。
飞行员薪酬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仅考虑主干线重要性,支线向干线让利,未考虑不同航线飞行难度,指标过于单一。
企业内部的科层化、等级化,与“上海人”的差别对待,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
⑦薪酬体系不能与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薪酬体系的设计令员工对企业文化不认同,凝聚力不强。
东航高层贪污受贿,面对多家分公司劳资不和,东航总公司不重视,都对企业文化价值理念造成负面影响,使得分公司员工失去信心。
民航危机管理与东航返航门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长期高速的发展阶段,航空运输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伴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急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民航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程度加剧,民航企业无法避免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机。
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直接带来媒体舆论监督力量的加强,传统媒体的权力加上网络传播的速度,引导公众舆论的快速变化,传播渠道的变化导致航空服务隐藏的危机迅速放大。
特别是近年来,航空运输企业发生危机的频率明显增多,处理不好不仅会造成声誉受损,还会带来航线被取消等后果,使企业领导者为之焦头烂额。
如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东航班机返航事件提醒航空运输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在危机中成长,就在危机中衰亡。
一、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危机猛如虎,实力再强大的企业也难以经受危机的不断折磨与冲击。
然而,在一些民航企业领导者心目中,并没有对危机管理给予重视,更遑论能够未雨绸缪地提前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以应对危机的可能发生,所以每当危机事件发生时,企业往往应对无措,最终损失惨重。
危机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巧渡危机的一件重要法宝。
对于民航企业领导者而言,危机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处理危机时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和策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企业形象。
实际上,管理危机与如何运营企业同样重要,良好的危机管理可以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成功的道路前进,可以为企业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有利的发展环境。
近些年来,世界民航业内发生过许多重大危机事件,其中包括空难、9?11恐怖活动、SAS爆发、飞机劫机事件等。
其中以“非典”危机和9?11恐怖活动使世界民航业遭受了最惨痛的打击,不可否认,民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危机的出现,重要的是,对危机个案进行解剖、客观分析以积累宝贵经验,从实际案例中吸取其中的教训,减少危机发生的机率。
高超的危机管理不仅能从“危”中寻“机”,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甚至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达到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如果对危机视而不见,不但会产生经济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受到伤害。
基于薪酬视角分析东航返航事件东航返航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民航管理体制弊端,本文将基于薪酬视角分析,根据薪酬设计的原则,运用适当的薪酬设计策略,提出建立一套科学的薪酬体系,来保障民航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标签:东航返航事件原因分析薪酬设计原则薪酬设计策略一、背景介绍2008年3月31日一天内,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从昆明飞往大理、丽江、版纳、芒市、思茅和临沧六地共14个航班返航,航班飞到目的地上空后,乘客被告知无法降落,又都飞回昆明,这导致昆明机场更多的航班延误。
东航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因天气原因”,而同一天飞往上述地区的其他航空公司航班则正常降落。
这一事件被称为东航返航事件。
二、返航事件原因分析同一天内,同一个航空,同一个原因(天气),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14个航班返航。
无独有偶,3月份以来,民航业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3月14日下午,同样由于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上海航空公司40余位机长同时报请病假;3月28日,东星航空11名机长因与公司发生劳资等纠纷,集体“告假”,导致多数武汉始发的航班停飞。
这些事件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是管理问题,还是体制弊端?追根溯源,这一系列事件可以说是“祸起”快速放开的民航投资门槛。
2004年,民营资本可以进入民航业筹建航空公司,但当时各航空公司飞行员总数仅1万多人,刚好能满足当时国内700多架飞机的配备需要。
据民航总局预测,到2010年,我国航空运输机将达1250架,需补充6500名飞行员,而我国目前每年培养飞行员的总数只有600名到800名。
民营航空公司不得不以高薪向国有航空公司“挖”飞行员。
屡见报端的飞行员事件,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东航返航事件使航空公司和飞行员间的劳资纠纷进一步凸显。
发生这些事件并非偶然,原因众多,其直接原因是飞行员对待遇的不满,究其实质是整个国营航空公司员工薪酬制度存在问题。
三、薪酬设计原则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航现行分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民航业的发展需要。
1.请从员工、企业以及社会的不同视角谈谈薪酬的含义及影响。
①工资是指雇佣方支付给被雇佣方合法的货币报酬,包括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两种类型。
计件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它是一种与劳动者的生产率或工作成果挂钩的工资;计时工资是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它是相对固定的,与劳动者的生产率或工作成果无关。
②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货币报酬,这种薪酬概念仅包括货币性的劳动报酬,它包括基本薪酬和浮动薪酬两部分。
基本薪酬又称固定薪酬,是员工因在企业工作而获得的较为稳定的经济报酬,它不仅为员工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往往是确定是确定可变薪酬等的一个重要基础。
可变薪酬是薪酬体系中与绩效直接挂钩的经济性报酬,有时也称为浮动薪酬,绩效薪酬绩效奖励或奖金。
③总薪酬,又称薪酬包,是薪酬和福利的总和,它强调福利作为报酬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所能起到的作用,代表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的全部经济报酬。
它由基本薪酬可变薪酬以及福利构成。
薪酬称为直接经济报酬;福利称为间接经济报酬,它一般包括各种法定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向员工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的服务、健康及医疗保健等。
除此之外,在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中,还包括一些不太好分类的部分,一部分是在员工的各种假期支付的报酬,比如带薪休假工资、节日节假日工资、病假以及事假工资等;一部分是各种津贴补贴项目以及在正常工作日或节假日加班产生的加班费。
④报酬是指一个员工为某个组织工作而获得的所有本人认为有价值的要素。
首先我们可以将报酬划分为经济报酬,非经济报酬,经济报酬通常包括各种形式的报酬与福利,非经济报酬则包括上集合同事的认可,个人成长与发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决策,参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办公地点等。
其次,报酬可分为内在报酬、外在报酬,主要区别在于报酬对劳动者而言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刺激还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激励。
2.从报酬的角度来看,组织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薪酬管理需要做出四个最为重要的决策,即薪酬体系决策、薪酬水平决策、薪酬结构决策以及薪酬管理政策决策。
1.这次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集体返航”事件反映出薪酬管理的哪些基本原理?答:(1)首先从外部公平性来看,有飞行员称,东航机长的平均月薪为2.5万~3万元,这个收入相对与中国的其他行业来说是很高的月收入。
但是与同行业对比,他们的收入不足云南省内的一家民营航空公司的1/2.我们不难发现国企飞行员收入与同行业的民企飞行员收入差距非常大。
如此巨大的薪酬差距,必然导致飞行员由低收入企业向高收入企业转移。
由于飞机数量的激增,而飞行员培养周期长,国家没有在04年将飞行员培养纳入市场化操作,造成现阶段“飞行员”资源十分紧缺。
如此供小于求的供需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平衡,“飞行员”这一稀缺资源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补给不足,各大航空公司要继续竞争这项稀缺资源,飞行员的收入还有可能持续上涨,短时间内这一局面难以扭转。
云南地处边陲,拥有庞大的旅游市场,因此飞云南航线的航空公司有非常丰厚的利润,即便民营航空提供远高于国企的工资也能有较好的收益,在此前提下民营航空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挖走国企飞行员。
(2)再从内部公平性来看,分公司与总公司工资对比,云南分公司业绩一直较好,是一家盈利的分公司,而总部业绩不佳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由于东航实行财务统一核算,云南分公司的收益一直填补总公司和其他分公司的亏损。
由于同岗位总公司员工比分公司的级别高,所以一直盈利的云南分公司员工工资却比东航总部的工资低。
分公司与总公司税收对比,2007年开始空勤人员基本工资与飞行小时费并在一起纳税。
如此算来,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个税将比以前多缴纳1万~7万元不等。
同样是东航,云南的要上20%-30%的税,而上海员工却少得多,云南分公司的高层是从上海总部调来的,他们在上海交税。
也就是说同样在云南分公司,但是高层可以缴更少的税(3)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员工通常还会将自己的薪酬与那些和自己在同一家企业中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的其他人的薪酬进行比较。
(4)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由“东航事件”简析企业核心人才留任知识管理时代,知识型员工因自身特点流动频繁,成为企业管理难题。
08年3月31日,东南航空云南分公司飞往各地的18个航班在飞到目的地上空后又返回起飞地,导致大量旅客滞留,原因简单说就是“劳资矛盾”引发飞行员离职未果而导致的。
一、“东航事件”原因分析1.强制规定缺乏柔性。
飞行员的培养需要大量时间和费用,因此如果他们转投别的航空公司,根据规定就要赔偿百万甚至千万赔偿金。
但单凭规定来强行留住员工以遏制其流动的政策缺乏柔性,是不合理也不明智的。
2.薪酬体系不合理引发矛盾。
据悉东航飞行员工资水平低于行业水平,使飞行员感到受歧视,引发心里不满;另外3月之前,东航飞行员小时费是按8%标准缴税的,但之后公司要求按20%~30%标准收税,且限在4月7日之前按新标准将去年“欠缴”的税收都补上,导致矛盾激化。
3.后备人力资源缺乏导致行业混乱。
飞行员因培训期长、花费大,使得很多航空公司不愿花费这些去培训新飞行员,而是通过挖墙脚方式来吸纳资源,导致行业内资源混乱,形成恶性循环。
4.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矛盾激化。
东航事发前,飞行员多次向上层领导反映问题均未受重视,因此也未妥善解决,最终导致了矛盾爆发。
其实,要留住企业核心人才,保留价值员工,不仅要在管理制度上做文章,也要在工作环境上下功夫。
二、制度设计1.招聘要重视人才责任心。
企业招聘时只注重工作能力,忽视了责任心等其他素质。
但员工责任心很大程度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另外因为责任心员工在遇到问题时会注重维护企业利益。
“东航事件”的发生某种程度上就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2.培训要着重忠诚度培训。
很多企业总强调技能培训,忽略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训。
其实培训也包括企业目标、文化以及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这是企业对他们的重视,能使员工重新认识自身能力价值,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达到增加对企业忠诚度目的。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
建立有效薪酬保障制度,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并留住人才、发挥人才聪明才智有重要作用,“东航事件”的发生就充分暴露了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带来的危害。
东航集体返航风波一、惊魂未定的返航原定于2008年3月31日下午飞往芒市的东航MU5975航班被延迟到了4点10分。
就在机舱广播通知,飞机要在10分钟后降落时,飞?机身突然猛烈摇晃了起来,上下颠簸,时而还像“坠机”一般垂直往下坠落,客舱里响起一阵又一阵的尖叫声。
坐在最后排靠窗位置的安徽籍乘客刘斌顿时感觉血压升高,呼吸困难,“我心脏一直不好,当时就觉得出不了气,呼吸上不来”。
空中乘务员告诉乘客,飞机遇到了强气流。
但刘斌从第一分钟起就质疑这个解释,“我学过心理学,空姐的语气断断续续的,一听就晓得是欺骗!”他认为,“飞机是故意颠簸的,目的就是想制造返航。
”“外面太阳特别大,完全是好天气”,同样坐在靠窗位置的云南梁河人尹艳明说。
每年她都要乘坐从昆明到芒市的航?回家,“从来就没见过这么颠簸的”,“就像坐过山车、蹦极一样,飞机突然从高空掉下去,然后又东一下西一下地左右摇晃!”当MU5975航班返航回到昆明机场时,惊恐万状的乘客都急忙下了飞机,机组和乘务人员也相继离开了。
刘斌一个人捂着胸口,晃悠悠地走下舷梯,才发现此时周围已经空无一人。
最终,一个机务模样的人跑过来,打了机场急救中心的电话,急救中心才派车把刘斌接走,并收取了服务费。
就在同一天,东航执飞昆明至迪庆、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文山、思茅、芒市等地共18个航班先后返航。
其中丽江5架次,大理3架次,西双版纳3架次,芒?、思茅、文山、昭通、迪庆等地各1架次,而飞往临沧的CES5961航班竟然2次返航。
当日的返航事件,影响到相关航班的后续运力安排,因此无法安排飞行而被取消的航班共14架次。
4月1日上午,东航再次出现返航3架次,其中丽江2架次,大理1架次。
南京乘客郑伟是3月31日在丽江机场被滞留的众多旅客之一,他原定3月31日早上9〖DK1〗∶05搭乘东航MU5805航班从丽江起飞到昆明,再转乘当天12〖DK1〗∶55的飞机回南京,然而东航“由于天气原因取消航班”,使得自己比预定时间晚了20个小时才返回南京。
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集体返航事件”)
一、事件反映出薪酬管理的哪些基本原理
(一)薪酬决策与薪酬系统跟企业战略不匹配
薪酬管理的目标是以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为导向的,薪酬系统应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前提。
东航重点去抓盈利少的商务黄金干线,用云南支线所得补贴总公司,这与企业战略相违背,因小失大。
(二)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过程不匹配
云南分公司飞行员与其他公司之间待遇存在差距。
以“小时费”论工资,忽略了飞行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绩效划分标准欠妥当。
(三)全公司实行统一的薪酬管理政策
无法处理各航线之间的差异,薪酬内部指标不合理。
(四)基本薪酬与可变薪酬考核指标太过单一
云南公司飞机航线短,以“小时费”计算奖金,直接影响飞行员个人利益,造成其对公司的不满。
(五)薪酬外部公平性与外部竞争性
员工将本人薪酬与外部劳动力市场或其他企业中员工所获薪酬进行比较。
飞行员因比较而产生外部不公平感,产生意见分歧。
(六)薪酬的内部公平性或内部一致性
云南人的种种不公平感累积时间过长,“企业内部科层化、等级化,本地员工与
东航总部员工之间生成矛盾,地域歧视现象严重。
(七)绩效报酬与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企业发放薪酬应与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定,而非分主次航线。
个人业绩预薪酬挂钩才会让员工有动力工作。
飞行员“被迫与亏损企业吃大锅饭”,会让员工产生对立情绪。
(八)薪酬管理与组织文化
高层管理者“贪污丑闻”使员工产生怀疑,倡导的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起作用,薪酬体系与组织文化不一致,内部没有和谐、积极的气氛对企业不利。
(九)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
薪酬管理体系缺乏公平性,有效性,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十)限制补税压力大
员工每月“小时费”不能全额发放,年终返还,支付数额大,导致税收标准提高了30%,缺乏合理性,损害了飞行员的个人利益。
总之,我们许多企业在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与设计时,都设有从企业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出发,而是把公平、合理地分配薪酬当成一种目的,不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为缺乏战略性眼光去制定薪酬决策,才造成此次“东航航班集体返航事件”。
二、我认为东航应该采取的措施
1.找出企业竞争优势,制定有助于企业保持优势的战略性薪酬决策。
将盈利多的云南分公司的薪酬与绩效匹配,适应市场环境。
2.薪酬管理过程四个方面力求公平。
在保证企业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前提下,合理分配航线薪酬指标,将绩效与薪酬挂钩,做到企业外部具有竞争性和内部具有
一致性。
3.打造企业文化。
在高层管理者内部“反腐倡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明确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的企业文化,做好宣传倡导,激励员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改善组织的整体绩效。
反对地域歧视。
4.管理人员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及时做好员工内部工头,将反馈意见分类并整理归纳,形成双向的沟通机制。
5.薪酬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相匹配。
根据东航发展战略来评定薪酬指标,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与创造业绩相一致。
6.做好矫正型公关。
及时、准确、有效地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传播活动,向新闻媒体澄清事实,公布事件处理措施,从积极的角度表明企业态度,谋求相关公众的理解、信任、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