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14.30 KB
- 文档页数:18
《儿科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内容: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新生儿、小儿营养性疾病、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婴儿腹泻与液体疗法、小儿心血管疾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小儿血液系统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内分泌系统疾病、川崎病、过敏性紫瘢、小儿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遗传性疾病、小儿免疫缺陷性疾病、小儿类风湿病等。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小儿各系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熟悉各系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制等。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临床示教见习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书:宁寿葆主编《儿科学》第2版参考教材: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6th.ed.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学时数:1)目的要求1.熟悉儿科的特点。
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主要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的范围和任务。
2.重点讲解儿科的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
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及免疫方面,后者包括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方面。
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学时数:1)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2.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主要内容1.…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包括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2.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
3.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1)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索。
C2)身长:出生身长,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___学时课程学分: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培养学生对儿科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介绍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强调儿科学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和任务。
2、儿童年龄分期详细讲解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特点和保健重点。
(二)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等。
2、体格生长(1)体格生长指标介绍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和生长曲线的应用。
(2)体格生长评价讲解如何运用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和匀称度的评估。
3、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简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包括大脑皮质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形成和演变。
(2)心理行为发育介绍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和评估方法。
(三)儿童保健1、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分别阐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要点,包括营养、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
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讲解儿童营养指导、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定期健康检查等保健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四)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基础(1)能量与营养素需求介绍儿童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特点。
(2)食物的营养成分讲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为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2、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母乳的成分、哺乳技巧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儿科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熟悉:1. 儿科学的特点。
了解:1.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重点]1.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2. 儿科学的特点。
[难点]1. 儿科学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儿科学的特点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知识点。
3.一般讲解:儿科学的范围及任务知识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熟悉: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2. 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了解: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 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重点]1. 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难点]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体重的增长知识点,身材的增长知识点,体围的增长知识点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知识点,牙齿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知识点,体格生长评价知识点,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知识点。
3.一般讲解: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知识点,小儿生殖系统发育知识点,小儿心理行为异常知识点。
第三章儿童保健[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1.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
了解:1.小儿保健组织结构;2.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重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难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知识点。
2.重点讲解: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知识点,熟悉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知识点。
3. 一般讲解:介绍儿童保健组织机构(城乡保健网的组织)知识点,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及托幼机构管理知识点。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儿科学一、课程简介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研究这个阶段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医学上,儿童与成人的相异之处很多,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大。
研究对象包括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每个阶段都是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
儿科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疾病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发生开展规律和诊治及预防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保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1.儿科学绪论掌握内容: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特点:基础医学方面(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和心理等)和临床方面(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
2.儿童生长发育掌握内容: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及牙齿的发育:颅骨,、脊柱,腕骨骨化中心、乳牙、恒牙;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感知的发育、运动的发育和语言的发育;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
了解内容: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常见心理行为异常。
3.儿童保健掌握内容:儿童的计划免疫。
各年龄期保健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4.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掌握内容: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儿童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5.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和喂养掌握内容: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局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23;C0411026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区外) 四年级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四年级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17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平行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后续课程:新生儿医学、儿童保健医学、围生期医学等课程简介: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
推荐教材:儿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序号.主编.沈晓明王卫平教材名称.儿科学版次.第七版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2010年二、课程总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儿童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培养强化类、外向型儿科学人才,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大纲内容一、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正确掌握小儿一般体格检查的方法,对检查的结果,经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小儿神经精神和心理发育一般规律。
【地点】儿科病房和门诊、示教室【时数】1.5学时(与婴儿喂养合计2学时)【教具】血压计、体重计、皮尺或测量床、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棉杆、手电筒、小儿玩具等。
【见习内容及方法】一、重点复习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测量、计算方法及正常值)。
1、体重:准确校正体重计,测量前先矫正零点,被测者脱去鞋、帽及衣服,仅穿内衣裤。
应注意保暖及室内温度。
前半年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十月龄X0.7kg 后半年体重(kg)=6(kg)+月龄X0.25(kg)1〜2岁体重(kg)=9+(月龄T2)X0.25(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X2+7(或8)(kg)体重正常波动范围在±10%以内。
儿科学(Pediatrics)课程代码:26410222学分:1.5学时:27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5 实验学时:2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教材:《儿科学》、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治疗的方法。
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儿科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床边教学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学科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自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
教研室应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并加强授课等网上资源的建设,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自学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临床新进展、研究现状等的讲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大纲供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使用,同时供其它专业教学参考。
教师授课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教学要求,按照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8项教学体例,完成课程内容。
教师要采用强调重点即临床表现,解决难点即鉴别诊断,解释疑点等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2、详细讲解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及免疫等方面,后者包括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第二章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2、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4、了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
教学内容1、详细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包括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2、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3、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的正确测量方法及评估,包括身长、体重、头围、胸围、腹围及上下部量等,以及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4、一般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
第三章(1)儿童保健目的要求1、掌握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了解小儿保健组织结构、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3、了解小儿的预防接种。
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2、一般介绍儿童保健组织机构及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3、一般介绍小儿预防接种的程序。
第四章(2)液体疗法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体液平衡及分布的特点;2、了解小儿水电解质失调的病理生理变化及与临床表现的联系;3、掌握小儿脱水的临床判断标准;4、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应用方法;5、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计算原则及具体实施步骤;6、了解小儿常见疾病的液体疗法。
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小儿体液平衡和分布的特点;2、一般介绍小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3、重点讲解小儿脱水的临床判断标准及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应用方法;4、重点讲解婴幼儿腹泻的液体疗法:5、一般介绍婴幼儿腹泻合并肺炎、心力衰竭、重度营养不良及新生儿腹泻的补液方法。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儿科学学分:4.5分总学时:88学时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儿科学是临床医学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
儿童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和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其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又各有其特点。
儿科学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一动态发展的特点,也是儿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如此方能正确掌握儿童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以促进和保障祖国下一代的成长。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儿科学的理论、课间实习和最后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儿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初步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的处理原则及其基本操作技术。
初步了解儿科各专业学科近期进展动态。
通过参加教学查房,阅读文献等环节,培养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外文科技书刊的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儿童全心全意服务的儿科专业人才。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儿科学》绪论第2章小儿生长发育1.1目的要求:熟悉儿科学任务和研究范围。
掌握小儿年龄分期。
一般了解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1.2重点和难点: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测量及评估。
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
1.3讲授内容和要点:介绍儿科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范围。
重点介绍小儿年龄分期。
一般介绍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研究对象具有动态的生长发育的特点。
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
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如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的正确测量方法及评估,骨化中心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
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绪论
儿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
本科目旨在培养学生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的水平。
第二部分:儿科学基础知识
1. 儿童生理学
- 婴儿生长发育特点
-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
- 儿童心肺功能特点
2. 儿童病理生理学
- 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儿童各系统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1. 儿童传染病
-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 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支气管扩张症、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管理3.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炎、肝炎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脂肪肝、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预防和处理第四部分:儿童保健与预防
1. 婴幼儿养育与喂养
-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 婴儿辅食添加的时间和食材选择
2. 接种与预防
- 婴幼儿疫苗接种计划
-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实践教学
1. 临床实习
- 儿科学临床技能培训
- 儿科病房和门诊实践操作
2. 病例讨论
- 典型病例讨论与分析
- 临床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结语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对培养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
大纲的学习和实践,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儿
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未来的医疗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愿每位
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儿科医生,为孩子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使用) Ⅰ 前言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
儿童从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和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其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又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儿科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急救医学、临床心理学、法医学、妇产科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78学时, 其中理论58学时,见习20学时;理论与见习之比2.9:1。
四教材:《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锡强,6版,2004年。
Ⅱ 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儿科学的任务、范围和临床特点,掌握小儿各年龄分期。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儿科学的特点。
(二)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三教学内容(一)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熟悉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特点及与临床疾病各方面的关系。
(三)各年龄分期:掌握小儿六个年龄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的分期和各期的特点,如生长发育与疾病的关系。
《⼉科学》教学⼤纲《⼉科学》教学⼤纲⼀、课程任务⼉科学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科学之⼀,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时期⽣长发育、营养卫⽣、保健等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
⼩⼉是⼀个在解剖、⽣理等⽅⾯尚未成熟且不断⽣长,发育的机体!因此⽆论在疾病的发展,防治等⽅⾯,在各个不同年龄段都有其特点。
⼉科学⾃始⾄终贯穿这个特点。
因此学⽣必须掌握此特点。
通过⼉科学逐渐培养掌握⼉科的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医疗和科研打下基础。
全⼼全意为患⼉服务。
⼆、课程⽬标(⼀)知识⽬标1掌握婴⼉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等病症的⼩⼉液体疗法。
2掌握下列⼉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腹泻、维⽣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肥胖症、营养性贫⾎、新⽣⼉感染性疾病、新⽣⼉黄疸、新⽣⼉溶⾎症、新⽣⼉窒息。
3.掌握常见先天性⼼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掌握感染性休克、⼼⼒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压、脑⽔肿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5、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肺炎、新⽣⼉肺透明膜病、新⽣⼉低钙⾎症、新⽣⼉低⾎糖、新⽣⼉颅内出⾎、新⽣⼉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了解⼩⼉保健原则,了解⼩⼉消化系统解剖⽣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技能⽬标1掌握物理降温、氧⽓疗法、胸外按压、⼈⼯呼吸及⼉科病史的采集和体查。
2了解⼈⼯呼吸器、保温箱、光疗设备的使⽤。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标1、树⽴喜欢和爱护⼩⼉的意识。
2、具有精益求精、珍惜⽣命的态度。
3、具有⾼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医准则。
五、⼤纲说明(⼀)适⽤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纲主要供⾼专⾼职专业教学使⽤,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时。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儿科学教学大纲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本大纲将详细介绍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技能目标
3. 情感目标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类课程
1.1 儿科学概论
1.2 儿科学基础知识
1.3 儿童生长与发育
1.4 儿童营养与食品卫生
1.5 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
2. 专业技能类课程
2.1 儿科体格检查与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2.2 儿童急诊抢救技术
2.3 婴幼儿生命早期发展评估与干预 2.4 儿童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
2.5 儿童重症护理技术
3. 临床实践类课程
3.1 儿科实习
3.2 儿科临床轮转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讲授
1.1 投影仪课件
1.2 视频播放
2. 病例讨论
2.1 讲师引导
2.2 学生参与
3. 病例演示
3.1 模拟患儿
3.2 学生操作
五、评价体系
1. 学习笔记
2. 课堂参与度
3. 实习评价
4. 考试成绩
六、结语
通过本儿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我们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儿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医学生,提高其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与处理能力,为提高国家儿童医疗水平做出贡献。
祝愿所有学员在儿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英文名称:Pediatrics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学分:6.0学分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儿童保健的基本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方法。
3、掌握儿科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历书写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处理儿童常见疾病,并能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在未来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等。
2、儿童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儿童保健:包括预防接种、营养指导、早期教育等。
4、儿童心理健康: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等。
5、儿科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历书写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自学辅导:安排一定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综合考试: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五、课程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平时成绩评定。
2、期末成绩: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进行期末成绩评定,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3、教学反馈:定期进行学生评教活动,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本课程将涵盖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应用和演变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二、课程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2、掌握常见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了解材料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科研工作。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材料科学概述1、材料科学的定义、内涵和发展历程。
2、材料科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领域。
3、材料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1、材料的基本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
2、材料性能的表征与评价方法。
3、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
第三章:材料的制备与加工1、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非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4、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第四章:材料的应用与演变1、材料的应用领域及其演变过程。
2、材料的老化、失效与保护。
3、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第五章:创新实践与专题研究1、材料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2、材料科学专题研究与实践项目。
3、创新实践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3学分,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环节1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6学时;第三章:8学时;第四章:8学时;第五章:12学时(含实验环节)。
五、考核方式及标准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以下几部分: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20%。
2、期中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50%。
《计算机科学导论》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科学导论》是一门介绍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熟悉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开发工具;4、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应用技能;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科学概述1、计算机科学的定义和分类;2、计算机科学的起源和发展;3、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2、计算机的主要部件;3、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保养。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基础1、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和分类;2、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3、数据库和网络软件。
第四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与开发工具1、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2、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3、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
第五章:计算机科学应用技能1、办公软件操作技能;2、数据处理技能;3、多媒体制作技能。
第六章: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1、创新思维的培养;2、问题解决能力培养;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编程练习等;2、期中考试: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3、期末考试: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4、综合评价:结合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素养,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掌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3、掌握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
5、提高教育素养和人文关怀,培养良好的教育伦理和教育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定义和内涵2、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3、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1、教育的本质和价值2、教育的目的和目标3、现代教育观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概念和理论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3、人的发展阶段与教育任务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理论1、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其改革与发展趋势第六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德育的概念和理论2、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理论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方法第七章:教育评价与教育改革1、教育评价的概念和理论2、教育改革的概念和理论3、教育评价与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发展趋势四、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研究等。
评价将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的规律性,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病理现象。
3、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掌握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阐述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讲述细胞和组织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机制。
3、损伤的修复:讲解损伤修复的基本类型及修复机制。
4、血液循环障碍:介绍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5、炎症:讲解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鉴别诊断。
7、心血管系统疾病:讲解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
8、呼吸系统疾病:讲解肺炎、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
9、消化系统疾病:讲解胃炎、溃疡病、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
10、泌尿系统疾病:讲解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