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教课标版 - 八年级上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让历史课充满情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
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
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
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
这种要求“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
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
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备课要有情趣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
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
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两篇第一篇: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得出了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然而,也应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多媒体教学的定义与特点多媒体教学是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不同媒介形式,以及多种研究工具和交互方式,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包括信息呈现形式丰富多样、研究过程互动性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等。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研究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丰富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元素,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激发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信息素养: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巧,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4. 拓宽研究渠道: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资源和交流平台。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但也需要注意其合理使用,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点建议:1. 注意平衡: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平衡。
2. 选材精准:在选择多媒体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选择材料,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3. 引导思考: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作文范文历史作文题目:中国古代的士人与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士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社会的精英,
也是传播和继承儒家思想的重要力量。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
主导思想,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士人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
在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是社
会上流行的思想体系。
士人通过他们的学问和知识,将儒家思想传
播给更多的人。
他们在教育领域担任重要角色,教授学生儒家的经
典著作,传授道德和礼仪。
通过士人的努力,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
播和继承。
其次,士人是儒家思想的实践者。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士人在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注重自身的修养,
追求道德的完美,以身作则,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
士人也
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作为官员,通过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士人对儒家思想的解读和发展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思考,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解读和扩展,推动了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士人的智慧和独特见解,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士人在传播、实践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继承者,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值得我们铭记和尊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5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五。
题目: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了校园,而且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中,教师若能正确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有效地生成教学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拓宽知识层面,更有深度地施教予学生。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方面的功用,以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潜能;认知水平;场景;感官。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潜能。
一位文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这恰好说明了每个人潜能存在的客观性。
多媒体技术则能更好地驱动学生的潜能,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事物及场景直观、形象地演示在屏幕上,使古板的文字、生硬的图像变得形象和逼真,且具有亲切感。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学生内在的潜能得以激活,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便有更多的自主权。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唤醒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潜能,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广泛搜集全国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到突破口并对症下药,激发起学生的潜能,从而寻求出解决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可以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当教师和学生都在关注屏幕显示内容时,学生觉着课堂上似乎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这样,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没有压抑感,心理上自然放松,学习起来也就变得更为积极、主动。
二、运用多媒体拓展教师的认知水平。
在多媒体下,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互助学习、交流、拓展认知水平,增长自身才干。
对于初中生来说,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外,又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更多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实力一定要加强,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强学博览,构筑起自己坚强的知识体系,然后对学生施教,才能得心应手。
2021初二历史论文(优选范文6篇)范文 历史教学论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因教学及研究课题的不同,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不同,其研究成果也有会不尽想同之外,而且各种教学论文的写作形式有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二历史论文,看看这些论文之间有什么区别。
初二历史论文优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浅谈初二历史人物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摘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健全的人格是其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人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成为学生人格教育的极佳依托。
本文以初二这一特殊的学段为例,试图从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和课堂中如何通过近现代历史人物教学来塑造学生优秀人格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二;人物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Abstract: Intoday's society, it need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nd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society. History due to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charm, in teaching can very good to students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historical figures learning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noble personality, become an excellent relying on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ighth Grade this special grade as an example, tries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how to shape students' excellent personality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figures. Keyword: EighthGrade; character teaching; infiltrating personality education; 1为什么要进行人格教育 (1)学生年龄的需求。
初二历史小论文范文历史专业论文在历史的补充和整理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历史资料是历史专业论文的血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二历史小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一、教学设计脱离课标,目标庞杂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确立的目标脱离课标,庞大、杂乱、抽象,这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达成的。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有个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了解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主要革命活动。
(2)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
(3)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关于孙中山的历史资料,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
(2)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说说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3)组织小组讨论,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
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内容的容量非常大,不是一节课45分钟能够完成的,如“教学过程与方法”中:“阅读孙中山的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
”如果改成学生课前做准备,或者教师提供关于孙中山的典型事迹给学生阅读,这个环节才具备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要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坚持有效性原则。
这节课要让学生收获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教学设计中目标要清晰,明确,切实可行,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二、教学设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我们知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小论文范文12例1.请依据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体现联系性。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经过连续作战,迫使国民党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最终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材料关键词: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强国,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题目: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文: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
在内忧外患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这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3.阅读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体系联系性。
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分裂)1927年,蒋介石等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并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使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共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进行武装反抗,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革命的新篇章。
4.(材料关键词:英国工业强国,封建制度腐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目: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文: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范文:国共两党发展史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范文:国共两党发展史,感谢您的阅读!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曲折发展的历程,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1921年的中共一大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
中国共产党认为应该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一致对外,便有了国民党一大和中共三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党结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并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巨大成功。
但之后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到1937年国共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内战。
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这就是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胜利而告终,国共又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议”,但国民党事后围攻中原解放区,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解放战争开始。
1949年,解放战争以共产党的胜利告终,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残余势力退回台湾。
共产党之所以胜利,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共产党深得民心。
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深得民心。
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
历史的“彩色树教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我欣赏《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的“想象你的脑细胞像许多棵树,每一个细胞在其分支上存储相关的信息”,所以我把历史教学中的每一课内容想象成树干树枝。
这样做的目的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记忆的法则有十二项,根据课文内容调整使用,最重要的是使用明快亮丽的颜色,刺激学生的视觉,便于记忆。
所以,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
下面就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来介绍。
首先放映《长征》“红军手挽着手在大雨中集体高歌走出草地”的片段,画面中体现的团结合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符合记忆法则中“积极和令人愉快的形象”,利于记忆。
看完视频后,用彩色粉笔在黑板正中央的上下方向用黄色粉笔画出中空的树干,尽量画粗些,因为要突出这个重点,中间的课题要用三种以上色彩,在中空的树干竖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用红色,“不怕”用黄色,“远征难”用绿色。
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个思维导图不要太复杂,直接从树根处往两边的斜上方画树枝。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树枝,在树根处画两个,其他树枝,根据内容多少画在树干上
的合适处,与下面的树枝平行。
这课的内容就是两个树枝:一个是“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另一个是“长征的胜利”。
先看第一个树枝,也就两点内容:“长征的开始”用红色,“遵义会议”用黄色,“和”字写小些,用白色就行。
右边的树枝“长征的胜利”,用绿色。
记忆法则告诉我们:要多用图画和符号。
下面就分析各个内容的具体知识点。
可以这么说,各项内容的知识点一般不会超过“六W”的范围,也就是英文中的六个“W”起头的单词:第一个“W”,凡事必先问个“为什么”──“WHY”,我们用一个圆圈,中间打个问号代替;第二个“W”是“WHEN”──时间,在圆圈中画上六点;第三个“W”,是“WHERE”──地点,用圆圈里面加一点代替;第四个“W”,是“WHO”──人物,在圆圈中写个“人”或者画个人的图形;第五个“W”,是“WHAT”──内容,用同心圆代替;最后总要有个意义或者结果或者影响──“WHICH”,就在圆圈中写个“Y”,因为事件的意义较多。
这就像是五笔的字根,先编好码,受益无穷。
如果知识出了这个范围,可以自己编制,只要自己能解释明白即可。
继续我们的讲课内容,在左边树枝的上方用和“长征
的开始”同样的红色,从上到下沿着树枝斜着排列下来,按顺序先画上“六W”的符号,最上面画上圆圈加问号。
为什么要长征呢?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找出关键词。
学生肯定会总结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那后面就写上“五反失败”。
这么简单可以吗?我们要的就是简单!那怎么记住呢?要展开充分想象,因为想象是记忆的源泉和基础,比如“五反”,就应该想象前“四反”,领导人是谁?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而“五反”为什么失败呢?领导人换了,而博古、李德采用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同优势敌人硬拼”等错误战术。
然后在符号与后面的字下面打上线条,线条要尽量和字等长,以示强调,每行都要画线。
而长征的时间呢?在时间符号的后面写上1934.10;人物?蒋介石PK博古、李德。
还应该指出当时的博古只有二十七岁,没能力胜任;而李德作为“外来的和尚”,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念歪了经”。
地点呢?瑞金,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图上找到,并指出这就是各个城市瑞金大厦、瑞金医院的起源。
内容就是“血战湘江”,要从课本上读出残酷性,红军人数从八万骤降到三万,这也是用“红色”的本意。
这样下去行吗?怎么挽救呢?提出这些问题后,顺理成章地引出“遵义会议”内容,在树枝下面用和遵义会议相同的黄色,
沿着树枝画上符号,而文字放在符号前面写。
照例要问为什么?一连串的失败,中央根据地丢失了,红军人数骤减到三万,关键在于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看不到希望在哪里。
怎么办呢?要开会讨论,要争论一下是非曲直,寻找路在何方。
所以在为什么符号后面写上“一连串失败”,时间是1935.1,地点是遵义。
人物和内容是一样的:毛泽东,从遵义会议开始正式领导中国革命。
此内容还有一个知识点是“意义”,这个用蓝色书写。
关键词是挽救,挽救什么呢?党是根本,党发展红军闹革命,所以符号后面写上“挽救党红军革命”,“黄色”意味着准备。
右边的树枝是“长征的胜利”,用绿色书写。
遵义会议后,长征怎么就会胜利呢?主要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能力高超,这是典型的“绿灯行”,所以第一行符号后面就写毛泽东指挥。
这部分内容时间不用一个个写上,主要是地点,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写出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并分别让学生指出,红军在这些地点演绎了哪些故事。
为了加深印象,可以放相关视频。
针对课本上“除了打仗还遇到什么其他困难”,我们可以回忆语文课文朱德总司令带头吃野菜的内容。
胜利的内容是会师,课本提到两次会师,
可以用数字序号排列:一是吴起镇会师,时间:1935.10,人物: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二是会宁会师,时间1936.10,人物:红一二四方面军。
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吴起镇和会宁。
再说说红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情况,点出习仲勋更便于记忆;然后用蓝色写上“意义”,这和前面的遵义会议的意义相联系,再用红色为几个时间画圆圈,1934.10,1935.10,1936.10,三个时间都在10月,只有遵义会议是1935.1,这叫联想记忆。
接着用蓝色在“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的地点和会师等所写的知识点上画框,并指出“长征的开始”是重点,“遵义会议”是难点;最后让学生背出三点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按顺序即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并要求学生把这个思维导图默写到课堂作业本上,提醒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间,即入睡前、苏醒后默默背诵。
“彩色树教学法”是基于历史教学的课堂实践,积累而成的一种记忆与学习的方式。
标出主干,疏理枝叶,逐层分析,整体记忆,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陋管之见,不成大家;但作为一己之得,愿奉与同行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