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详细答案解析江西省吉安市2013届高三语文强化训练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9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
A.悄无声息qiǎo;B.抛头露.面(lù);C.偌.大(ruò)椎心泣血chuí2.D。
A.额手称庆;B.候车,走投无路;C.掉以轻心;(注:般配和班配现通用)3.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不能和“正”“刚刚”等词语连用。
A.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B.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D.泾渭分明,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B。
A 搭配不当,删去“和先进的战斗机”,或者改为“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先进的战斗机和发展出完善的国防工业”。
C.成分残缺,“除了”前面应该加“中国民众”,因为前面一句话的主语是“中国民众的神经”,与后面不同,后面的主语不可省略。
D.关联词位置错误,把“一旦”放在“中国”前面。
5.A。
B最后的两个问句是连续问,所以应该吧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问号。
C句号应改放在引号的外面。
D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6.C。
觉民那里表述错误,应该是觉新。
觉新一开始不同意觉慧出走,但后来还是决定暗中帮助弟弟觉慧,帮他筹集了路费。
7.D。
无中生有,原文讲的是“多元文明的繁荣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8.C。
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主语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B项时间范围错误“一直”应该改为“一段时间内”,原文在第二段第三行“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D项“可能”错误,原文是肯定语气,在第五段说“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第一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共150分。
考试注意: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谥(shì)号提(dī)防花蕊(ruǐ)歃(chā)血为盟B.熟稔(rěn)青荇(xìng)中(zhōng)肯锱(zī)铢必较C.整饬(chì)优渥(wò)尺牍(dú)无色无臭(xiù)D.监(jiān)生执拗(niù)觊(jì)觎孑(jié)然一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家具赝品气概水乳交融B.萎靡帐篷更叠暴殄天物C.国粹输赢蛰伏旁征博引D.惭怍诟病九州呕心沥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C.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
D.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4. 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昨天赵曼丽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
江西省2013届重点高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孝悌.(tì)抹.杀(mǒ)脂.肪(zhǐ)咄.咄逼人(duō)B. 谗.言(chán)应.届(yìng)横亘.(gèn)畏葸.不前(xǐ)C. 雾霾.(mái)澎湃.(pài)根茎.(jīng)图穷匕见.(xiàn)D. 崔嵬.(wéi)盘桓.(huán)颓.废(tuí)结.发夫妻(jiē)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震憾周济竣工以身作则B. 辐射老练修葺一股作气C. 惯例痉挛寒喧谈笑风生D. 思辨真谛脉搏美轮美奂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在骏马嘶鸣声中,万匹来自昭苏马场和伊犁种马场等地的优质马驰骋而来,在草原上卷起阵阵热浪,如狂风般疾驰而过,振聋发聩....的马蹄声响彻整个草原。
B.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适度追求享受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是不可取的,也有悖于传统美德。
C. 获诺奖前,莫言曾答应好友“巴蜀鬼才”魏明伦,要为魏明伦文学馆题字。
昨晚,莫言的题字通过快递送达魏明伦手中。
魏明伦为莫言的一言九鼎....深深感动。
D. 建于森林的房子,要低调而不突兀,要具有独特性,如此才能将建筑同步于自然,甚至成为周围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使建筑融入自然又从自然中脱颖而出....。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宋初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改革了币制,还改进了以首都汴京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使汴京成为“八方争凑,万国咸通”(《东京梦华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 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浙江现代新型小城市培育政策跟踪研究——以龙港镇为例》(编号:12YD04YBM)的研究成果。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一、1.【答案】B【解析】A项,给(jǐ)养;C项,呱(ɡū)呱坠地;D项,角(jué)色。
故选:B。
【提示】同音字、形似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此题利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考点】字音。
2.【答案】D【解析】A项中“松驰”指减低紧张程度或减小压力和不严格的,与表示奔驰的“驰”无关,应是“松弛”;B项“影牒”中的“牒”应该用表示“盛食物等的器具,比盘子小,扁而浅”的“碟”,而与表示“文书,证件”的“牒”无关,应是“影碟”;C项中“金碧辉煌”意指金光碧色,彩辉夺目。
与表示墙壁的“壁”无关,所以是“金碧辉煌”。
故选:D。
【提示】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考点】字形。
3.【答案】C【解析】第一空:“熏陶”和“熏染”都有因长期接触而逐渐产生影响的意思,但“熏陶”多指好的影响,是褒义词,“熏染”多指不好的影响,是贬义词;第二空:“青云直上”比喻官职升得很快很高,这个意思和句意不合;“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可以用来描述物价;第三空:“为…所”表被动,“为…而”是“为了…因而(就)”的意思。
第三句说的是意思压缩一下是“职工被打动”的意思。
故选:C。
【提示】就实词而言,一是让学生掌握理解词义的方法,能分析词义的细微差别,二是让学生学会能根据语境来辨析词义,正确选择所需的词语;就虚词而言,主要是能正确运用虚词,掌握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考点】词语(熟语)使用。
4.【答案】C【解析】A项,“还是左拐”后用分号,它和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B项,冒号在内容不复杂的句子中不能套用,可将其中的一个冒号改为逗号;在“××说”的话中又有引用的句子中和有多重领属关系的复杂的条例中,冒号套用才不可避免。
2013年高考真题精校精析2013·江西卷(课标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衣着.(zhuó)果脯.(fǔ)给.(gěi)养揆情度.(duó)理B.蟊.(máo)贼呵.(hē)护湍.(tuān)急模棱.(léng)两可C.载.(zài)体供.(gòng)认涔.(cén)涔呱.(guā)呱坠地D.愠.(yùn)色角.(jiǎo)色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1.B[解析]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A项,给(jǐ)养;C项,呱(gū)呱坠地;D项,角(jué)色。
本题所考查的词绝大部分来自于必修教材,还有一部分是生活中常被读错的字,充分地体现了江西“回归教材与生活”的基本理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松驰回溯卫戍皇天后土B.辨认影牒荣膺残羹冷炙C.豆蔻聘礼修葺金壁辉煌D.城阙编纂恻隐亭亭玉立2.D[解析]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A项,松弛;B项,影碟;C项,金碧辉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家庭的________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2)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________,人民苦不堪言。
(3)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________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________打动。
A.熏陶青云直上为……而B.熏染青云直上为……而C.熏陶扶摇直上为……所D.熏染扶摇直上为……所3.C[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实词与虚词用法的能力,此题融合了实词、成语、虚词三个考点。
“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影响(多指好的)。
“熏染”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
语文试卷 第1页(共22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1—12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13—21小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衣着.(zhuó) 果脯.(fǔ) 给.(g ěi)养 揆情度.(duó)理B. 蟊.(máo)贼 呵.(hē)护 湍.(tuān)急 模棱.(lén g )两可 C. 载.(zài)体 供.(g òng)认 涔.(cén)涔 呱.(g uā)呱坠地 D. 愠.(yùn)色 角.(jiǎo)色 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松驰 回溯 卫戍 皇天后土 B. 辨认 影牒 荣膺 残羹冷炙 C. 豆蔻 聘礼 修葺 金壁辉煌 D. 城阙 编纂 恻隐 亭亭玉立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家庭的 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2)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 ,人民苦不堪言。
(3)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 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打动。
A. 熏陶 青云直上 为……而 B. 熏染 青云直上 为……而C. 熏陶 扶摇直上 为……所D. 熏染 扶摇直上 为……所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语文试卷 第1页(共28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1—12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13—21小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衣着.(zhuó) 果脯.(fǔ) 给.(g ěi)养 揆情度.(duó)理B. 蟊.(máo)贼 呵.(hē)护 湍.(tuān)急 模棱.(lén g )两可 C. 载.(zài)体 供.(g òng)认 涔.(cén)涔 呱.(g uā)呱坠地 D. 愠.(yùn)色 角.(jiǎo)色 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松驰 回溯 卫戍 皇天后土 B. 辨认 影牒 荣膺 残羹冷炙 C. 豆蔻 聘礼 修葺 金壁辉煌 D. 城阙 编纂 恻隐 亭亭玉立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家庭的 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2)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 ,人民苦不堪言。
(3)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 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打动。
A. 熏陶 青云直上 为……而B. 熏染 青云直上 为……而C. 熏陶 扶摇直上 为……所D. 熏染 扶摇直上 为……所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游弋.(yì) 挣揣.(chuài) 虞.美人(yù) 以儆.效尤(jǐng)B.笑靥.(yè) 粘.贴(zhān) 杀.风景(shà) 济.济一堂(jǐ)C.呼吁.(yù) 摇曳.(zhuài) 一溜.烟(1iù) 孜.孜以求(zī)D.憎.恶(zēng) 下载.(zài) 乘.务员(chéng) 结.党营私(ji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卑怯噩梦恰商冷不妨草菅人命 B.藐视白晰描摹爆发户恻隐之心 C.梦魇诀别殴打引申义独辟蹊径 D.燥热遨翔皈依雄纠纠插科打浑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神经干细胞的发现,给解答“世界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即神经干细胞有潜能修复受伤的神经细胞,而这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釜底抽薪....的办法。
B.面对西班牙人潮水般的攻势,荷兰队在足球城体育场坚持了整整116分钟,但却在最后4分钟的时候败在了伊涅斯塔的绝杀下,荷兰举国上下真是如丧考妣....。
C.七月流火....,商厦里的夏装渐渐让位给秋装,“清仓甩卖”“季末折扣低至三折”等促销信息铺天盖地,价格低得让人心痒痒,忍了多时的扫货瘾一发而不可收。
D.殊不知EMI集团属下的各大唱片公司互相倾轧、争斗,互挖墙脚。
面对一个个财大气粗的“诸侯”,集团方面深感尾大不掉....,却又无可奈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凡事预则立。
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江西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4.a(a项“大快朵颐”,指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
用在此处恰当。
b项“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
c项“如影随形”意为“比喻两人常在一起,十分亲密”,不合语境。
d项“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
多指国家工农业不发达,文化科技水平不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首善”陈光标赴台湾高调捐赠的行为究竟是行善还是作秀,香港时事评论员赵嘉一对此的评价是肯定的。
b.学生志向的高远和低下,对其能否成才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激励学生科学地确立志向,是学校教育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c.“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以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d.南昌市准备建设新公园路周边停车场和公交站点方位,已经出台了《新公园路地下通道及地下停车场规划方案》,将于5月18日前对该方案进行公示并听取、收集公众意见。
5.b(a表意不明。
c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应为“使无数网友倾倒”d搭配不当,改为“规划公交站点方位”。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又见文理之争石野樵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一句话引起了无数非议,他向教育部建议称,高中之前,除数学外,学校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大量增加人文类、特别是艺术类课程,大量增加体育课,可开设不进行考核的第二第三外语。
虽然这建议听起来异想天开,也绝没可能被教育部采纳,但依旧在微博和网络世界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些争论中有意思的不是关乎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病,因为教育之弊已是陈年旧题,倒是他挑起的文理之争颇值得关注。
长久以来,人类都面临着一个文化困境,那就是“科学”与“人文”两种价值体系之间逐渐分裂和对立的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扩张和学科细化,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地位也有所下降。
2013届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问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的文句的字形和注音均无误的一项是()A.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至今仍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曾失落的童心呢?糙:cāoB.夏雨的狂,是为挥洒豪气;秋月的眼,是为收获鼓劲;冬雪的吻,是为大地铺上一层不掩饰的晶莹,一组神韵在特定的氛围内展示风情。
莹:yínC.虽失去昔日的翠绿与鲜活,但千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显示着生命饱经苍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心满目的沉重。
晕:yūnD.只要大自然的秋风刮来,那飞溅的金色流苏、童年的云雨星光、饱蘸生命情思之美的红叶,便突破时空界限,染红我遥远而清晰的梦境。
蘸:zà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孙甜甜虽在首轮比赛中发球出色,打出了4个Ace球,一发成功率还高达77%,但最终未能战胜对手罗伊特,铩羽而归....。
B.悦达总公司人事部通知有关部门,为整顿劳动纪律,对那些久假不归....的职工要认真查明情况,对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C.从去年年初开始,与国内股市的风起云涌相呼应,国内黄金市场也持续走热,火爆的场面简直与股市全面解冻时难分伯仲....。
D.2008年自主招生政策又有了新变化,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可以不拘一格....,大胆选才,“偏才怪才”有了更多机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江西省泰和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强化训练试卷2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罪愆(qīān)揽茝(chǎī)先妣(cǐ)海市蜃(shân)楼B.忤(wǔ)视央浼(měī)变徵(zhǐ)妃嫔媵(yìng)嫱C.皮辊(gǔn)优渥(wò)祚(zhà)薄安步当车(dàng)D.襜(chān)帷汗涔涔(cãn)潦(liáo)水羽扇纶(guān)巾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寥郭风致一蹴而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寒战揩油不经之谈不经一事,不长一志C.谶语迄今韬光养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D.惠赠蹩脚不假思索糜不有初,鲜克有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第七届农运会开幕式表演围绕“中原”“南阳”“农业”三大特色展开,演员们绘声绘色地表演把华厦文化的博大精深演绎得非常到位。
B.历史上因贪腐而亡国的例子比比皆是,虽说值得注意,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流风余韵绵绵不绝,令人遗憾不已。
C.那悠扬的笛声,在远远的田野间,在苍茫的月色中不绝如缕。
D.据报道,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员说,将用数据反戈一击,澄清事实,恢复公司的信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的开通运营及全线的贯通,对于缓解京广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人社部专家表示,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待遇不公平。
C.调查结果显示,近40%以上的老年人在消费时曾经被骗,最容易让老人被骗的消费品是:保健品、促销品、旅游商品及预付费消费等。
D.结束瑞典之行回国后的莫言保持一贯的低调,近期又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但是围绕着他的话题却仍然没有消停的迹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②回到有人的地方,③时而到岸旁嬉戏,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⑥藏到灯芯草丛中,A.①④⑤⑥③②B.③①⑥⑤②④C.①②③⑥⑤④D.③②①④⑤⑥6.下列有关文学著作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的人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B.《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
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C.薛宝钗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使宝玉越发反感,由于她在贾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但她却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红楼梦》)D.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在一系列冒险生涯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
(《堂吉诃德》)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
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
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
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
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
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7.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8.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要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这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这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
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
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①,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
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
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
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
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
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
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②,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若高阳齐生③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
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
”抱负其业,东归于家。
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
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韩愈《送高阳齐啤下第序》)[注]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廷尉的事。
②世:三十年。
③齐生:指齐嗥,其兄齐映曾为当朝宰相。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起予者乎? 起:启发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违反C.其植之也固久植:确立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计:计谋、策略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其下之视上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
尔其勿忘乃父之至。
D.为时名相,出藩于南。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之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有司就没有录用他。
B.本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作者肯定古代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
第Ⅱ卷(共114分)四、(28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