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爱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4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美字体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赏美文景仰墨子郭远庆我不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哪个思想家比墨子更为高大与完美。
2 500年前,正当孔子热衷于复古、老子醉心于逃避的时候,墨子却脚踏现实的土壤勇敢地建设着理想的未来社会。
他的旗帜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科学、和平、平等、博爱。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他不光思考,而且行动。
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
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地实践着老师的理想。
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
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攻城器械,不肯听从。
于是墨子与鲁班进行了攻防演习,结果九攻九守,鲁班都不能取胜。
鲁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
”墨子说:“我知道你那最后一着是什么,我也不说出来。
”楚王不明其意,便问其详。
墨子说:“他那一着就是杀了我,但是已经晚了。
我的三百门徒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准备作战……”楚王只好罢兵。
在诸子百家里,还有哪家哪派有墨子这样的大智大勇?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墨家是一群具有“我为人人”献身精神的完全值得信赖的集体。
领袖孟胜受托为阳城君守城,寡不敌众。
弟子徐弱谏说:“死守无益,反倒会令墨家后继无人,不如放弃。
”孟胜说:“对于阳城君,我不算老师也算朋友,不算朋友也算臣僚。
如果不拼死守城,从此以后,寻求严师、贤友、良臣,谁会想到我们墨家呢?”徐弱信服,请求先死,为自家的弟兄们当开路先锋。
当时,墨家派往宋国传达田襄子继任的两名弟子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听劝阻,毅然决然又返回围城,与墨家兄弟一同拼杀。
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一、兼爱》优质课件江西省省级优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兼爱》,内容包括:兼爱的含义、兼爱的现实意义、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兼爱。
具体涉及教材第7.1节中的兼爱理论阐述、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道德践行指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兼爱的基本概念,掌握兼爱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道德冲突的能力,提高实践兼爱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兼爱意识,培养关爱他人、和谐社会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兼爱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接受兼爱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思想品德》学习笔记、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体现兼爱精神的公益广告,引发学生对兼爱的思考。
2. 理论学习介绍兼爱的定义,讲解兼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教材案例分析,探讨兼爱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表现。
3. 实践探讨分组讨论: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实践兼爱?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发放随堂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分析学生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兼爱2. 板书内容:兼爱的含义兼爱的现实意义实践兼爱:校园生活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兼爱的理解。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兼爱。
2. 答案提示:兼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关心他人如同关心自己。
在生活中实践兼爱,如帮助同学、尊敬师长、关爱弱势群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兼爱意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与兼爱相关的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兼爱思想。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兼爱精神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接受兼爱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3. 导入新课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互动环节;5.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和答案提示;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兼爱》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诸子百家》中的《墨子·兼爱》。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掌握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分析墨子的论证方法,体会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墨子的兼爱思想,了解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其认识到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解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重点:文章主要论点的把握,以及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关爱他人的公益广告,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标注不懂的文言文词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的经历,分享关爱他人的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兼爱思想的论述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兼爱思想的文言文翻译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兼爱》2. 主要内容:(1)墨子的兼爱思想(2)文章论证方法(3)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兼爱思想的认识。
2. 答案:(2)开放性题目,无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墨子》其他篇章,了解墨子的其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