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格式:pdf
- 大小:554.17 KB
- 文档页数:7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三、尚 贤[学问·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尚.(shànɡ)贤 社稷.(jì) 庖.(páo)厨 远鄙.(bǐ) 阖.(hé)闭 罝.(jū)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辟”,通“避”) (2)四鄙之萌人闻之(“萌”,通“氓”,民) (3)谨上为凿一门(“谨”,通“仅”)(4)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罔”,同“网”) (5)莫不敬惧而施(“施”,通“惕”)(6)美章而恶不生(“章”,通“彰”,明显,显著) (7)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就⎩⎪⎨⎪⎧以德就.列,以官服事(走向,动词)金就.砺则利(接近,动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就,动词) (2)务⎩⎪⎨⎪⎧故大人之务.(要务,紧要的事情,名词)陈言务.去(务必,副词)(3)尚⎩⎪⎨⎪⎧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动词)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崇尚,动词)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 假如,连词)(4)所以⎩⎪⎨⎪⎧上之所以..使下者(表凭借,用来……的)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表凭借, 用来……的,介词)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表缘由,连词)(5)若⎩⎪⎨⎪⎧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假如,连词)此若.言之谓也(这,代词)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则是本.失其所欲(名词作状语,从根本上) (2)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3)将在于众.贤而已(使动用法,使……众多) (4)必将富.之贵.之(使动用法,使……富,使……贵) (5)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动词用作名词,帮助的人) (6)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多) (7)不义不富.(使动用法,使……富) (8)谨上.为凿一门(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9)则上得要.也(动词用作名词,要领) (10)无能则下.之(使动用法,使……下) (11)美.章而恶.不生(形容词用作名词,奇特的事,丑恶的事)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兼爱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选A。
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执:控制,驾御B.然,乃若..兼则善矣乃若:相当于“至于”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恶衣:厌恶衣服D.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毋起:不发生解析:选C。
恶衣:不好的衣服。
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越王击金而退之B.是以仁者非之C.君臣不惠忠D.必兴天下之利解析:选C。
A项“退”和D项“兴”均为使动用法;B项“非”为意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②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③视人之家若视其.家④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D。
①……的(原则)方法;②……的原因;③自己的;④他的。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C.此何难之有D.此则天下之害也解析:选D。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其不义以遗后世哉B .扡其衣裘、取戈剑者C .若以此说往D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答案 B解析 “扡”通“拖”,强夺或费力取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仁兹甚.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B.⎩⎪⎨⎪⎧若以此说.往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D.⎩⎪⎨⎪⎧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解释、说明之意。
A 项副词,严重/动词,超过。
C 项名词,分别/动词,区分。
D 项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 B.⎩⎪⎨⎪⎧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C.⎩⎪⎨⎪⎧若以.此说往以.亏人愈多 D.⎩⎪⎨⎪⎧其.不仁兹甚若知其.不义也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A 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
C 项介词,根据/介词,因为。
D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B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C .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D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关爱别人。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B 项古义:看见很少的。
今义:客套话,表示很少见到对方;难得见到;罕见。
C 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而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墨子游荆耕柱子于楚。
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
”子墨子曰:“未可智也。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富必悔贫祸篡怨恨牂羊之裘B.胁息后带黧黑之色教训其臣C.犬豕鸡豚门庭庶子四鄙萌人D.庖厨之中敬惧而施竟劝尚德【答案】C(A悔—侮,B训—驯,D竟—竞)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相贼.(盗贼) 相篡.(非法地夺取) 不惮.(怕)B.交.(互相)相牂.羊(母羊) 期.(一周)年C.乱行.(行列) 园圃.(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子)工肆..(工厂)D .远鄙.(边邑) 殿.(评定)赏 承嗣.(祭祀) 【答案】B(A 贼:害,C 肆:作坊,D 嗣:继承)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C.⎩⎨⎧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D.⎩⎨⎧ 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答案】A (A 都当“因为”讲,B 尊:①高,②尊重,C说:①同“悦”,②解释,D御:①驾车,②治)4.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A.贤贤易.色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答案】B(例句与B都当“改变”讲,A轻视,C容易,D看得容易)二、(9分)5.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B.胁息然后带.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谨上.为凿一门【答案】B(B是名词作动词用,系腰带,其它都是名词作状语)6.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份,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B.以(其)亏人愈多C.夫奚说书其不义以(之)遗后世哉?D.不义不富(之),不义不贵(之)【答案】C (C中的“以”是目的连词“来”,后面没有省略)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开头首先摆出了天下有害的方面,然后进一步考察了产生这些害处的原因,进而指出了改变这些害处的措施。
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一、兼爱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相篡.(cuàn) 不惮.(dàn) 慈.孝(chí)B.执.弱(zhí) 侮.贫(wǔ) 敖.贱(ào)C.毋.起(wù) 焚.舟(fén) 牂.羊(zāng)D.黧.黑(lí) 期.年(qī) 教驯.(xùn)项,“慈”应读“cí”;C项,“毋”应读“wú”;D项,“期”应读“j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
项,“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束腰带”讲。
3下列句子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聚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D.人必从而..爱之项,古义指残害。
今义指偷东西的人。
C项,古义指侍卫人员。
今义指①方位词,左和右两个方面;②动词,支配,操纵;③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D项,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代词,自己。
A项,是的/这样。
C项,憎恨/不好的。
D项,相互/我,偏指一方。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他不光思考,而且行动。
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
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
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课内素材博爱的墨子墨子在《兼爱中》篇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而不是局部的“偏爱”。
他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重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把实行仁义之道看作“天下之良宝”。
墨子身体力行“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把我爱,利吾亲”“为人之家,若为其家”“为彼犹为己”。
庄子也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
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