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9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23, 13(9), 6251-625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 https:///10.12677/ae.2023.139972徐特立的教育思想研究郭竞航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收稿日期:2023年7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0日摘要 徐特立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其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和革命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徐特立教育思想体系,包括教育原理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管理思想等方面。
具体来说,徐特立的教育原理思想包括教育本质论、普及教育论、科技教育论和改革教育论,道德教育思想阐明了德育的目标、方法和原则,教育管理思想阐述了制度化、民主治校和勤俭办学等内容。
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可以为当下教育工作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事业以及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当下应进一步总结、概括和发扬徐特立的教育思想,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徐特立,教育思想,教育实践A Study of Xu Teli’s Educational ThoughtJinghang GuoSchool of Marx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Received: Jul. 23rd , 2023; accepted: Aug. 23rd , 2023; published: Aug. 30th , 2023AbstractXu Teli is an “outstanding revolutionary educator in China”, who has devoted his life to education and revolutionary work, and has formed a rich system of Xu Teli’s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thought of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ought and so on. Specifically, Xu Telli’s educational principle thought in-cludes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universal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reforming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clarifies the goal, method and principl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thought elaborates the conten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democratic school management and郭竞航thrifty running of schools. Xu Teli’s educational thinking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trinity” system. Nowadays, Xu Teli’s educational thoughts should be further summarized, generalized and carried forward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KeywordsXu Teli, Educational Thought, Educational Practice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徐特立(1877~1968),字师陶,湖南长沙人,党中央曾评价他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1]。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背景卡尔•马克思,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那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和冲突的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在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中暴露无遗。
马克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深入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逐步形成了他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思想背景多元而复杂,他深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他也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还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汲取灵感,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上的全面发展,更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他强调,只有在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他的理论不仅关注个体的解放,更致力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不仅是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个体在生理、心理、道德、智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更意味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3 页)。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452 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56 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 )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的总和。
A. 生产关系B. 社会关系C. 经济关系D. 政治关系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革命性C. 科学性D. 神秘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 消灭阶级、国家消亡C. 生产资料公有制D. 按需分配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不同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C. 理论基础不同D. 哲学方法和任务不同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哪一学说?A. 剩余价值学说B. 劳动价值论C. 资本积累理论D. 社会再生产理论6、下列哪个概念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A. 绝对剩余价值B. 相对剩余价值C. 虚拟资本D. 货币拜物教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主体性哲学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C. 资本与剩余价值D.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是指: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B.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C. 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兴起D. 资本主义必然进步,社会主义必然衰落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A. 研究对象的不同B. 研究方法的不同C. 历史观的根本变革D. 对自然界的认识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下哪项不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A. 实践B. 真理C. 客观实在D. 感性认识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不同B. 研究方法不同C. 研究内容不同D. 历史使命不同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哲学、伦理学、美学C. 哲学、逻辑学、历史学D.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A. 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B. 以人类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C. 以自然规律为研究对象D. 以人的思想意识为研究对象1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A. 哲学的基础B. 哲学的核心C. 哲学的出发点D. 哲学的最高原则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实践观点18、下列关于“三大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规律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规律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两大基石是:A.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辩证法和社会发展规律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视为:A. 社会存在的基础B. 真理的标准C. 思维的源泉D.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2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 哲学化的世界观B. 科学化的世界观C. 群众化的世界观D. 人文主义的世界观2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恩格斯B. 列宁C. 毛泽东D. 马克思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实践观24、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历史唯物主义B. 实践性C. 批判性D. 唯心主义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C、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二、简答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一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
鉴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如此重要,围绕此中心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因而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展开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今天我就来做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综述。
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地、自由地和和谐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具体来讲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生命体存在和人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低级形式还是高级形式的活动都是对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
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必然要求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和发展。
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物质前提。
二是自由时间的增加。
马克思用大量论述表明,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与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给所有人增加自由时间,充分的自由时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是社会关系的丰富,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是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进行教育,或者说是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理论武器,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
这些基本理论内容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这五个方面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的主观世界的基础,因而这三观的教育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对于道德观和政治观的教育具有到指导性的作用;道德观教育是基础,因为它涉及到教育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政治观关系到教育对象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和政治方向,因而政治观教育是主导,具有鲜明的主导性和方向性。
在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追求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世界是以时间或空间为存在方式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人类产生之后,就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之分。
一方面,人们总是试图去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另一方面,人类从来都对自身保持热切的注意力,努力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从而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即世界观,所以世界观包含着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自然观表现为人们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历史观表现为人们的社会本质观、社会发展观、国家观、民主观等,人生观则体现在一个人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决定了一个人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态度。
因此,世界观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的核心。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马克思认识论的维度划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规律;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
推荐有关教育史研究方法的书籍:①周洪宇主编的《教育史学通论》该书既是一部研究教育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教育史学通识性、研究性教材,主要是关于教育史学方法论的论述。
②严耕望主编的《治史三书》该书讲述了严耕望先生在做学问时的经验,体现了先生对于历史研究的态度,给初入历史研究的学生以启迪。
书中事例较多,读起来不会感到晦涩,同时给人的心灵以震撼。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教育史学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试构所谓结构,“指一个系统中诸要素间联系与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系统,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所谓认识结构就是这种以结构概念指谓着的主体中的认识系统,而并非仅指系统中不涉及功能的结构特性。
”依据认识结构的这种概念界定,根据认识活动中对知、情、意的心理学区分和教育史学认识主体本身及其活动对象的特点,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复杂的、多属性、多层次和多结构的系统。
”具体而言,这一系统包括生理、心理、价值等多个层次结构。
与“一般意义上常说的由结构决定着机能的系统”相比,这一系统“是以‘确定的机能目标统摄和支配着结构’的一类特殊系统。
”在这个认识结构系统中,各结构及诸因素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揭示了主体的具体认识机制。
以上摘抄自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2.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如何理解:“教育史学认识活动实际上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详见第五部分:真理与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史德的问题)3.认识运动的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现实是历史的影子,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首先,影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长短不尽相同,在正午的时候影子长度最短。
“现实是历史的影子”,也就是说在“正午”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才最小程度的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阻碍,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专题课程论文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学院:教育学部专业:教育学原理学号: 2015100023姓名:李政林2016年5月9 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姓名:李政林学号:2015100023摘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这三个本质界定包涵着人的三重属性:自然性、社会性、个性。
劳动、社会关系、需要是人存在的必要前提,自然性、社会性、个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认识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视角,它启发我们在教育设计上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教育目的上要遵循人的本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知识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教育评价上要尊重个性与差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均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
[1]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支点。
哲学的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人的问题。
马克思基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从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出发,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
人是教育的活动中的主体,教育问题首先也是人的问题,只有在充分理解人的本质基础之上才能明确教育的本质,才能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教育如何发展?”等问题。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并提出几点关于教育的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是什么?”,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便开始探索。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政治的动物”。
到了中世纪的神学时代,人成为了神或上帝的附庸。
直到文艺复兴,人被重新发现,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普遍的重视。
但是对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依然停留在抽象、理性的层面,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比如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存在,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感性对象性的存在物。
这些对于人的本质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客观现实相脱离,马克思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前提,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到,“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2]这句话其实就是阐释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人的类特性只有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给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就是劳动,没有自觉自由的劳动,人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首先,劳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
人的存在与生活依靠于劳动,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为人类的继续生存与生产提供条件,才能维持种族的繁衍。
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给通过其特有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一方面通过自然界获取维持他们生存的基本材料,另一方面,在与自然进行交换的同时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进行改造。
正是由于人类特有的劳动,才把人和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分开来,因此劳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生命运动形式。
没有了劳动,也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
其次,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是人类进行的第一个基本实践活动,这种劳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通过劳动,人类实现了生理、心理、智力等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各种物质与精神需要。
劳动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手段,通过劳动,人的意义与本质才能够以最完全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人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实现对自身与世界的改造,不断推陈出新,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最后,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劳动,单个人才能够与其他个人产生联系,正是通过劳动,才使得个人在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同时,连接着他人的需要。
也就是在劳动的基础之上,才会有生产关系、社会分工、劳动的产品的交换与分配等等。
不同形式的劳动,发展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通过劳动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共识与合作。
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和发展,正是在劳动基础之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之,劳动是人生存的需要,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手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人类特有的劳动正是人的其中一个本质。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这句论断中,就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进行了批判,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用神的本质来说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认识不是基于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个人,二是人类学所说的抽象的人、生物人,他所揭示的只是人的“类”本质,从而只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寻找其共同性。
只是从抽象意义上概括了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而没有立足于社会现实的考察,从而把理智、意志、感情等抽象的理性当做人的本质。
马克思则认为,理智、意志、感情虽然是人类所共有的特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的本质。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所具有的理智、意志、感情都不同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理解是静止不变的、普遍和抽象的,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变化的而不是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自人类出现开始,人类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集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之中。
[4]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家庭、社会与国家等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社会和历史的现实发展的角度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本质的考察需要放置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与历史背景中,而不能就人而论人,如果仅仅从抽象的角度考察他的智慧、没有欲望、没有感情,也不管他所属的时代与阶级,那这样所得出的关于一个人的本质显然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一个对人的研究的方法论指导:不能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是要具体地了解人的本质;不能用人的自然属性说明人的本质,而要用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人的本质。
这也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5]在这里就指出了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即人的本质。
当然这种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动物的需要仅仅是一种本能的、生理的满足,而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特征。
首先,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6]人作为肉体的存在,为满足肉体组织的需要,就要进行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通过对自然界的物质摄取来保证人的持续存在,这是一切生命体的特征。
正是因为有了需要的,人才有不断参与实践的欲望与动机,人的需要指引着人不断地与自然、社会、他人进行交换与互动,从而满足自身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各式各类的人类活动。
其次,人的需要是人进行活动创造和创新的内在原因。
“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人在不断发展与满足中,产生了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在目前的条件下无法得到满足,为此人只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新的需要,人就不得不改造客观世界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发展。
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历史的基础和前提,而它自身又以人的需要作为内在原因和根据。
如果没有了需要,创造活动也就没有意义,同样没有创造人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
正是在需要与创造的不断博弈中,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的生活状态得到改善。
通过以上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皆以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前提,也就是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说明人的本质。
从这三个本质界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劳动的前提,劳动是满足需要的手段,社会关系则是劳动与需要的最终产物。
这三个本质界定都涵盖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个性三个属性。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人的三重属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体现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个性三重属性的统一。
自然性人的天然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性是社会性与自然属性结合所表现的个体属性。
(一)自然性虽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的自然属性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
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7]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不是抽象的人,不是天国的人,而是具体的存在着的人,就必然与其他自然物一样,有欲望、有物质与精神的需要,甚至有自私自利的基因等等。
首先,只有不否认人的自然性,才能够对人的本质进行具体的现实考察,否则这个人就是抽象的,甚至作为神一样的存在,不食人间烟火。
也就是说,自然性是人存在的前提,只有在满足人自然性存在需要之后,人才有可能进行社会性的发展。
人的劳动本质、社会本质及需要本质都需要建立在人的自然性基础之上,否则也就没有其他一切人类活动。
(二)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给获得发展,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立存在价值。
人的本质并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产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体现在人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够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能够制造工具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不同是社会的人有着不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