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饮酒》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3)掌握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品质。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读《饮酒》,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四、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阐述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觉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饮酒》。
2.分享欣赏过程中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背诵《饮酒》。
2.写一篇关于《饮酒》的诗歌欣赏心得。
六、课后拓展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特点。
2.探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陶渊明的《饮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还学会了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了审美情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古典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
《饮酒》教学设计饮酒是一门古老而又文化底蕴深厚的活动。
在传统文化中,饮酒不仅是一种社交方式,更是一种仪式和仪表。
然而,如何向学生传授有关饮酒的知识,让他们了解饮酒文化,同时又能让他们认识到饮酒的风险和责任呢?本教学设计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生的饮酒教育课程。
一、课程目标1. 了解饮酒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饮酒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认识饮酒的健康风险,了解酒精对身体的影响。
3. 掌握正确的饮酒态度和饮酒知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供应对酒精诱惑的方法和策略。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饮酒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时间:40分钟)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不同文化中饮酒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酒文化历史,强调饮酒在某些文化中的身份和礼仪作用。
3.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饮酒的认识和体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对饮酒的态度和传统。
第二部分:饮酒的健康风险(时间:30分钟)1. 导入:播放酒精对人体的影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酒精的危害性。
2. 教师讲解:详细介绍酒精对身体的影响,包括酒精的代谢过程、对肝脏和大脑的损害等。
3. 学生互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酒精风险,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第三部分:正确的饮酒态度和饮酒知识(时间:40分钟)1. 导入:展示不同场合下合理饮酒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正确饮酒态度的思考。
2. 教师讲解:讲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饮酒,饮酒时的礼仪和注意事项。
3.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合下的饮酒情境,展示正确的饮酒态度和礼仪。
第四部分:应对酒精诱惑的方法和策略(时间:30分钟)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课程的内容,思考自己对饮酒的态度和责任。
2. 教师讲解:介绍几种应对酒精诱惑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拒绝饮酒、寻求帮助等。
3. 学生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面对酒精诱惑时的策略和做法。
《饮酒》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1.1 课程标准: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通过《饮酒》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1.2 教材内容:《饮酒》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二十首,反映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
本组诗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1.3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但对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不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把握《饮酒》组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心情,领悟其淡泊名利、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饮酒》组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组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流学习心得。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心情,领悟其生活态度。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饮酒》组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组诗。
2. 写一篇关于《饮酒》组诗的艺术特色的赏析文章。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与《饮酒》进行比较,体会其创作风格。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饮酒》诗。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饮酒》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 诗中深远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饮酒》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手法。
4. 讨论诗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饮酒》诗的文本及其注释。
3. 与《饮酒》诗相关的鉴赏文章和评论。
4.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相关学术讨论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饮酒》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如意象、典故、表达手法等。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饮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酒》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奥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特点。
(2)学生齐声朗读《饮酒》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饮酒诗,了解饮酒诗的不同风格。
(2)学生对比分析《饮酒》诗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尝试分析其他诗人的饮酒诗。
(2)学生背诵《饮酒》诗,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8. 板书设计《饮酒》诗中的主要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享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了解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加深对《饮酒》诗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者举办诗歌朗诵会,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饮酒》教学设计饮酒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饮酒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定义和饮酒对健康的影响。
2.认识酒的分类和酒精的成分。
3.了解酒的合理饮用量和饮酒有关法律法规。
4.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步骤Step 1 课堂导入(10分钟)1.播放一个相关视频或展示一幅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听过饮酒的故事吗?大家对饮酒有什么了解?2.教师简要介绍本课饮酒的主题,并向学生发放课本。
Step 2 饮酒定义和健康影响(15分钟)1.与学生合作解释饮酒的定义:饮酒指将含有酒精的酒类饮料饮入口中,并将酒精吸收进入人体血液的行为。
2.向学生传达饮酒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酒精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器官产生一定的损害,长期酗酒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胃溃疡、记忆力衰退等。
Step 3 酒的分类和酒精成分(20分钟)1.利用图片或PPT展示不同类型的酒,包括白酒、红酒、啤酒等,为学生介绍酒的分类。
2.与学生合作解释酒精是一种神经抑制剂,介绍酒精的成分和作用:酒精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它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人产生兴奋、欢愉、疲劳等感受。
Step 4 酒的合理饮用量和有关法律法规(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酒的合理饮用量,与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判断个人的饮酒量,并给出提醒:未成年人和驾驶员应该是零饮酒。
2.介绍饮酒有关法律法规:在大部分国家,法律限制了酒的销售年龄和场所,严厉打击酒后驾驶。
Step 5 饮酒态度和行为(20分钟)1.教师与学生合作探讨饮酒态度的问题,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2.指导学生分析正确的饮酒行为:适量饮酒、不酗酒、不饮后驾车、不酒后暴力等。
3.展示一些成功的饮酒案例,鼓励学生向这些健康饮酒者学习。
Step 6 课堂小结和延伸(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2.提出一个延伸问题:你认为一个合理的饮酒者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表达观点。
《饮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把握诗歌的大意。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归隐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1)感悟诗人在诗中所展现的意境,理解其深层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发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大意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视频,如山水田园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2)提问学生:当你们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饮酒》,看看诗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有着怎样的心境和感悟。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包括他的身世、经历、主要作品等。
(2)讲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归隐田园的原因。
(3)强调陶渊明诗歌的特点,如质朴自然、意境深远等。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4、理解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每句话的意思。
(2)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5、诗歌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提问:诗人为何身处人境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引导学生理解“心远”的含义,即内心远离世俗的纷扰。
饮酒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饮酒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饮酒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
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
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
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
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首先,这堂课的切入点比较有新意,从酒导入,并通过打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不仅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且新旧知识相结合,温故而知新。
其次,从诗歌教学角度来说,通过诵读、圈划等具体的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知识点就比较落实,学生也从中掌握了比较具体可行的诗歌赏析方法。
并在教学中贯穿了炼字、意象等诗歌鉴赏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得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厚实。
此外,在文本的教学上,能够从酒入手,并结合《饮酒》中的序文来进行拓展阅读,抓住作者一生之中“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从而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比较广大的阅读和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课余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去了解一个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成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空间。
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反映出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首先,在问题设置上,我个人灌输偏多,启发性较弱,使得学生的思考比较被动;而且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有阶梯性,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活跃。
《饮酒》教学设计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刘瑛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设计思路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在通过“以阅读为手段,以涵咏语言为载体,以学得语感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归古诗文教学的根本——诵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二读:理解词义,疏通文句;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四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五读: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理解文本,掌握知识。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入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中一对反义词:“有”和“无”,探究本诗中的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以诗会友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李白《戏赠郑溧(lì)阳》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辛弃疾《念奴娇》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杜甫《奉寄河南韦尹(yǐn)丈人》
师:历代文人有两大爱好:一是饮酒,二是赋诗,尤其喜欢以诗会友。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像李白、白居易等名家,他们在诗中会了谁?
生读诗句后回答: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众名家共同的朋友陶渊明及他的代表诗作《饮酒》。
二、介绍“文言文五步阅读教学法”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教与学,我们学校研究了课模“文言文五步阅读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归古诗文教学的根本——诵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二读:理解词义,疏通文句;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四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五读: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听读录音
处理字词,把握停顿。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根据学过的课文,如《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对作者性格的把握,朗读时注意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2、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根据读出悠然自得的味道,读出朴素淡然的意味。
3.学生范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再次把握正确字音、体会朗读节奏。
4.全班诵读
全班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四、二读:理解诗义,疏通文句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五、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
(一)、请学生找出诗中的一组反义词?(“有”与“无”)
(二)、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无”又指没有什么?
“有”:
1、庐:简陋的房屋。
《陋室铭》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阐释了“庐”的真意;
2、菊: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敦颐的“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高洁的情怀;
3、东篱: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东篱”在后面的文学作品中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4、南山:即庐山。
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写出诗人隐居躬耕,悠闲自得的心情;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
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
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5、山气、日夕: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写出了秋天傍晚的景色;
6、飞鸟:飞鸟翩然而来,既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又是诗人感悟天地的物态天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无”: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看淡这些也体现在“心远地自偏”一句上。
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
2、作者还“无语形容”。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六、四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
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一)、分析全诗后,我们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
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
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二)、仿写诗歌:
饮酒
——寄陶翁千年历史,岁月悠悠,飘零落红已碾落成泥;
鹅毛竹管,酒香袅袅,诗赋气韵并遗世飘香。
斟一碗纵情的清酒;
品一份不坠的悠然!
七、五读: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结束语:千年历史,碾落多少文人之星,笔管悠悠,说尽多少痴人之梦。
让我们在语文的天地里,,品千古不坠的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