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调GDP增长目标是好是坏?
- 格式:docx
- 大小:710.11 KB
- 文档页数:6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范文范例参考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GDP增速持续回落从2023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23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23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
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
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23年5月29日把中国202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完美Word格式整理版范文范例参考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2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2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稳增长”2012年GDP增长目标自2005年以来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的预期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定为7.5%。
温总理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在关注GDP 增长目标下调的同时,还特别指出,要全面做好2012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段讲话关键词“稳增长”备受关注。
可以看出回顾历史,自1978年至2011年的34年时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到9.8%,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世界奇迹。
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根据相关资料提供的信息,以往中国GDP增长中,至少有80%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
只重经济,忽视环境,过度追求产值,不仅使环境和资源承担过重负荷,同时也使得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从“保增长”转变到“稳增长”就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也暗示出中央决策层坚持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其象征意义更加值得关注。
以往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可能将真正开始淡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保八”、“保九”这样的表述也将被“绿色GDP”、“科学GDP”所代替。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型增长之后,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项。
2012年GDP 增长目标的向下微调正是反映了最高决策层的这种战略转变理念。
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有可能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的经济状况与政策走向一直牵动着全球神经。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加之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速近3年来首度跌至8%以下区间,外媒普遍对中国今年下半年经济感到悲观。
中国高层这次会议也特别提到,要增强忧患意识,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2015要发生的12件大事本文描述的以下关于2015年的12个预言,都将与你息息相关。
1、美元进入加息周期,是2015年全球经济的最大背景。
而这背后,是美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启。
美国作为开创者、领导者,一骑绝尘。
日本、欧洲和中国都还没有准备好,所以,美国经济最终仍将受到制约。
美国加息的节奏将放慢,时间拉长。
这当然不是个坏消息。
美元进入加息周期2、北京APEC会议的最大收获,是美日和中国在亚太暂时达成了和解。
2012年年初,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随后其小兄弟们纷纷跟中国发生摩擦,这种摩擦持续一年多。
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爆发,亚太局势获得了转机。
中美元首瀛台会晤,超高规格的接待,以及中日元首的握手,都意味着相互承认、相互妥协。
中美暂时达成和解2015年,腾出手来的美国将专心对付俄罗斯。
相信在一轮惨烈的、桌子下面的“货币战争”和“石油战争”后,普京会屈服。
中国希望通过激活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自己过剩的产能和资金寻找到最佳的市场。
或者说,希望把“城镇化+铁公基”的发展模式输出给人口众多、发展落后的亚洲邻国,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国、印尼等等。
如果成功,中国肯定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
但问题是,亚洲各国政治、历史和种族问题及其复杂,过去10多年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城镇化+铁公基”模式,背后是中国特色的体制,这种东西亚洲其他国家未必有(越南也许有)。
但不管怎样,值得一试。
3、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目标将下调,但低于7%的机会不大。
M2增速如果继续设定在13%左右,是比较现实的;若设定在12%,则表示管理层改革的坚定决心,执行起来压力比较大。
一季度末到二季度,美元将开始加息,到那时为了对冲影响,中国央行会有全面降准或降息的举动,而且全年不止一次。
4、人民币汇率将在2015年会受到考验。
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意味着对欧元、日元、英镑、加元等双倍升值,中国的制造业将非常痛苦;如果贬值,会带来强烈贬值预期,导致民间持有美元意愿大增。
【地方财政背负“三座大山”】经历了2014年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后,不少地方开始下调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
继此前国内多个省份下调经济增速及财政收入目标后,不少地方也下调了今年的投资目标,少数地方甚至不设硬性数字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召开地方“两会”的28个省(区、市)中,除重庆市、安徽省去年未设定投资增长目标无法比较外,计有贵州等19个省(区、市)下调了2015年的投资增长目标;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黑龙江等5省市则未设定今年的投资增速目标,其中北京、上海、浙江3省市已连续两年未设目标。
仅有西藏上调今年投资目标,福建则保持18%增速不变。
至此,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有多数省份下调投资增长目标,今年下调的省份数量比去年至少增加5个。
在地方政府纷纷下调今年经济增长、投资增长目标的背后,反映出地方财政困难不断增大。
正如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此前的警告:地方政府普遍进入了极为困难的“财政黑暗期”,而这一困难时期很可能会延续2-3年。
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主要来自“三座大山”:一是减收,二是刚性增支,三是偿债。
地方减收是第一座大山,主要是指财税收入减少以及预算外各类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各类收费)减少,导致地方财力降低。
在过去“土地财政”模式盛行之下,房地产市场下滑对地方财政减收的影响很大。
据相关机构测算,卖地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地方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的35%和23%。
而很多地方财政中土地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40%。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再创新高,达到 4.26万亿元,但 3.2%的增幅已经较2013年44.8%大幅下滑。
从不同城市来看,2014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越靠近基层土地出让收入越少。
安邦研究团队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的调研发现,部分地区2014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已出现了负增长。
2015年初的土地市场状况显示,今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可能大幅下滑。
今年初,全国多个城市土地市场平淡开场,地块以底价成交为主甚至出现流拍。
GDP增速放缓2014年刚刚过去,如果要总结一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国内生产总值GDP。
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到2013年间,中国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高速增长率,为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自1997年以来,中国一直按照8%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宏观调控,到2013年中国将全年GDP增速目标下调至7.5%。
为把中国经济从一个日趋落后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高生产率、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中国或将再度下调GDP增速目标。
为什么要调整GDP增速呢,过去的一系列政策牺牲了普通家庭收入,鼓励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收入通过银行系统草普通家庭转移至企业,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过剩的投资流向无法盈利的项目,引发债务问题并导致极为缓慢的经济增长。
而与此同时,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劳动力数量在萎缩,这就意味着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
而不断增长的工资和人民币汇率也在侵蚀着中国的竞争力,削弱中国作为世界廉价劳动力工厂的地位。
而且,主要出口市场欧洲和美国的需求疲软。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一个或多个大型经济体的扭曲非常大,会引发全球范围的不平衡,这会加剧系统的波动。
中国非常有必要重新平衡,而这种再平衡只有在较低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通过金融改革完成经济转型升级,改革的推进也需要更多的空间。
一旦改革落地,短期内对以往地方政府投资模式带动的增长可能会造成冲击。
倒推回来,降低GDP增速目标,宏观调控政策拜年可以减少动作,为改革创造相当大的空间。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若以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来衡量,中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中国2014年GDP以PPP基准测算为17.6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7.4万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所占的份额中,中国为16.5%,美国为16.3%。
这里的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在贸易理论中被称为“理论汇率”。
中国经济的现状及未来走向1、现状1.1、经济增速回落平稳可控一连串的统计数据、经济学家的研究、企业家的感受,都指向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仍在继续回落,但回落幅度仍处于平稳、可控区间。
、“三驾马车”增速均有所回落。
今年前两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比去年全年回落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比去年12月份回落3.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6.9%,比去年12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广西、福建调研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处在合理水平,国民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开局,仍然是平稳回调的态势,与人们的预期相符。
从回调的幅度来看,目前仍处于可控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受欧美债务危机和国内主动调控因素叠加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9.7%,回落到四季度的8.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往年8%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到7.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的分析更为乐观。
他认为,中国经济先行指标在一季度发生了积极变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1月份的50.5%回升至3月份的53.1%。
而放眼环球,美国经济复苏好于预期,欧债危机最糟糕的情况也一时得以避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都预测,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将在8.5%左右。
1.2、调控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伴随着经济增速的平稳回落,物价涨幅也在一季度延续总体回落态势,价格调控政策措施见效。
同时,去年底以来,针对形势新变化而出台的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成效也开始显现。
一度快速上涨的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明显回落,1月份受春节提前影响虽反弹至4.5%,但2月份大幅回落至3.2%。
专家认为,虽然3月份部分食品价格有所反弹,油价上调,但受总需求回落的制约,物价涨幅总体趋落。
2023年中国GDP增长目标一览2023年中国GDP增长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进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掌握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掌握。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连接。
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表达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特征局限性(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全部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
特殊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
设想政府废除了全部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
在这种状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
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安排。
人均GDP告知我们平均每个人的状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
由此可见,就大多数状况,但不是对全部状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宝的原理。
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需自愿,二是交换必需不阻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需在两个清楚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
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精确性唯恐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
如强制交易的GDP、阻碍他人的GDP、出口制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可比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23)》接受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此GDP 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核算:目前的状态托马斯?罗斯基∗摘要本文讨论了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测算问题。
作者先就对“低增长猜想”的批评进行评论, 然后概述了支持“低增长猜想”的一些证据。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GDP增长测算, 低增长猜想一、引言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
此后的20多年间, 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勿庸置疑, 这20年间国民总收入和人均收入都大为增长。
但有几位学者建议下调这一期间官方公布的数字, 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增长有高估的倾向。
虽然1995年的普查证实工业产出数据被高估, 但任若恩 (2002) 在表1总结的对中国GDP增长率的调整方案, 并不能令人信服。
其主要的问题在于, 对官方数字明显低估的服务部门没有进行详细研究。
改革之初农民收入也存在高估的问题,虽然程度较小, 但也不可忽视。
2结果是, 远非完美的官方数字成了反映1978-1999年中国GDP增长的最可用的数据。
1998年, 官方测算的GDP数字突然不被人们所信任了。
在这一年, 在面临来自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 中国政府为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多次降息、财政扩张的赤字迅速攀升、公务员大幅加薪、公共节假日也大大增加, 形成一场力保1998年GDP增长8%的空前运动。
这场“保八”的运动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目标, 更演变成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进而形成了一股虚报统计数字之风, 这被中国作家描述为“假报浮夸风”。
虽然虚报统计数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如此泛滥, 以至于国家统计局公然拒绝采用各省上报的数字,而代之于他们自己测算的、更为务实的数字,即1998年GDP同比增长7.8%, 这一数字明显低于各省上报的数字。
∗匹兹堡大学。
通信地址:Thomas G. Rawsk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A 15260 USA;电话:(412)648 7062;Email:tgrawski@。
GDP“7.5%”:动因与内涵摘要: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总体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面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压力与挑战。
今年正值“十二五”规划开局第二年,中国经济焦点转向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此政府部门其中拟定gdp“7.5%”的增长目标,引发了热议,值得我们去深思。
对宏观经济做出了科学的部署和规划。
本文就此动因做了简单的分析,并且进一步探析gdp“7.5%”的内涵,最后对经济未来发展做出了大致的宏观判断。
关键词:gdp;7.5%;经济结构;增长方式gdp保八,曾一度是粗放式、外延型、总量扩张的经济增长的底线。
它的做法只是全力扩张工业的产能,尤其是“两高一资”行业的产能来实现gdp保八。
因为在gdp构成中,工业贡献的gdp将近占50%,换句话讲gdp保八,实际上就是保工业高增长。
但是,由于工业只能容纳大约全民就业的20%,这与其近半的gdp贡献极不匹配。
因此,虽然保工业能够保gdp,但无法保就业。
现在,单纯追逐gdp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经济转型成为新时代最强主旋律。
在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们不再片面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并以此来满足人民对体面劳动、有尊严生活的基本要求。
适度放慢gdp 增速的代价是要谋求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gdp的增长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宏观调控中主要依靠超量的货币供给来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gdp的增长逻辑有问题,以下主要从它的结构与增长模式做简要说明。
(一)gdp的结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逻辑是:用超量的货币供应维持长久的投资,进而让投资拉动gdp的高速增长;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低端产品,加大贸易顺差来带动gdp的增长。
我国m2的总量居全球第一,加之央行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又进一步增强了央行基础货币的供给能力。
最终,央行汇集了大量的问题:贸易顺差积累大量外汇储备,购买大量的美国国债,向国内货币市场投放大量人民币。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作者:来源:《债券》2013年第10期《债券》:中国经济经过3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学界普遍认为目前已经进入相对的中速增长时期。
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率仅为7.5%,三季度的这一数据反弹至7.8%,您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作何分析?李雪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少学者和机构趋于谨慎,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将低于8%,但也有部分学者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增长速度仍能保持在8%左右。
不同学者和机构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差别较大,尚未在中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上达成共识。
而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在中长期的框架上,研究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整个中短期的宏观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回答“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到底如何”的问题。
如果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潜在增长,那就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依据之一。
因此,我和本所的同事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根据我们研究团队的分析,中国经济经历了30余年平均增速高达9.8%的高速增长时期,目前正在由“结构性增速”时期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
换言之,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将落在一个位于7.5%左右、较过去30年平均水平略低的平台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2012年便已开始的我国经济减速并非周期性的,更不是政策性的,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这是一个发生在实体层面上的自然过程。
判断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是,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和机遇。
利用这一压力,抓住这一机遇,我国的经济运行将全面转移到尊重规律、重视质量、提高效益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
《债券》: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变化趋势,离不开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从中长期来看,您认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分别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李雪松:从供需因素来看,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和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主要来自供给方面,因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供给面的变化;需求面因素主要影响宏观经济的短期方面,但如果存在持续变化,需求也能够通过影响供给面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中国下调GDP增长目标是好是坏?对这条消息有两种解读方式。
对悲观主义者来说,造成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看来不会很快消失。
对乐观主义者来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正在下降,但增长水平仍令人侧目。
中国政府上周四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比过去三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
这远低于本世纪头十年的水平,当时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年均增幅曾达到10%。
对这条消息有两种解读方式。
对悲观主义者来说,造成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看来不会很快消失。
房地产市场越发低迷,地方政府债务仍处于难以为继的高水平,本世纪头十年的那种发展模式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时,中国的钢铁和水泥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国内建筑公司,后者再用这些原材料修建摩天大楼、公路和隧道。
面对经济减速,中国央行上周下调了利率,这已经是央行在三个月内第二次降息。
对乐观主义者来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正在下降,但增长水平仍令人侧目。
中国仍 China lowered its economic growth target for this year to 7% on Thursday. That’s half a percentage point lower than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a far cry from the heady 2000s whe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ew by an average 10% a year.There are two ways to interpret the news. For pessimists, the problems causing China’s economic slowdown don’t look like they’re going away anytime soo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s falling deeper into distress; local government debt remains unsustainably high; and China’s model in the 2000s that supported double-digit GDPgrowth是全球20大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也可能位居第二,仅次于印度,这要看大家相信谁的数据)。
7%的增长目标意味着今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提高1万亿美元。
虽然增速不高,但增长规模仍是印度GDP的一半以上。
乐观者还认为,下调GDP增长目标将让改革变得更容易。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引发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对此已有大量论述,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压缩排污工业的规模。
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后,中国应该可以专注于保持高质量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提升GDP。
经济和市场研究机构龙洲经讯分析师安德鲁•巴特森绝不是盲目乐观者,但他对于中国政府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持积极态度,安德鲁写道:“这是件好事。
这表明政治压力减轻了,不用再通过提高负债和放任工厂污染来追求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
”figures—in which Chinese firms produced steel and concrete and sold it to Chinese firms building skyscrapers, roads and tunnels—has run its course. In respon se to the slowdown, China’s central bank cut interest rates last weekend for the second time in three months.For optimists, China may be slowing, but man is it still impressive! China is still the fastest-growing of the world’s 20 largest economies (or maybe the second-fastest after India, depending on whose statistics you trust more). And today’s 7% target growth rate translates into $1 trillion in additional activity during the year—a marginal increase that is more than half of India’s total GDP. The optimists also argue a lowered GDP target makes reforms easier to stomach: China’s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d by runaway development over thirty years,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and solutions include scaling back the harmful industries. Lower targets should allow China to focus on sustained “quality” growth instead of cheap measures to boost GDP. Gavekal Dragonomics analyst Andrew Batson, who is no Pollyanna, offered the positive view on Thursday: “This is a good thing,” he wrote of the reduced growth tar get. “[I]t means less political pressure to build up debt and run polluting factories in pursuit of an unrealistic growth target.”GDP目标关系重大吗?在中国,是这样没错。
中国经济在许多方面仍不成熟。
首先,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以经济增长目标为基础。
其次,货币政策也要遵循这个目标。
如果经济没有“充分”发挥潜力,中国央行就可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第三,GDP目标有助于让中国的贸易伙伴安心,因为这表明中国和欧美竞争对手不同,注意力将放在按预期实现经济目标上。
这既会影响到自然资源价格,又会影响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
GDP目标对中国民众来说重要吗?不那么重要。
无论新闻媒体什么时候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记住一点很有用,那就是增长率并不会提高个人富裕程度。
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仍非常低。
Do GDP targets even matter? In China, yes. Its economy is still immature in many ways. First, fiscal budgets in the country are based off the target number. Second, monetary policy is aligned with the targets too—the central bank can pump liquidity into the market if the economy isn’t reaching its “full” potential. Third, targets help reassure trading partners that China, unlike its European or U.S. competitors, will focus on predictably meeting economic targets that influence everything from natural resource prices to other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Do GDP growth targets matter to Chinese people? Less so. Whenever China’s GDP growth is in the headlines, it’s helpful to remember that individual prosperity isn’t driven by growthrates.China’s average per capita income remains very low despite the country’s standing as the world’s number two economy.就算将不同市场的价格按统一标准进行折算,中国1.2万美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只有智利的一半,和秘鲁相当。
几年前,中国作家余华曾从普通中国人的角度写过这个问题:“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可望达到八万亿元,有关部门骄傲地声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富国,仅次于美国。
可是在这个光荣的数据后面,却是一个让人不安的数据,人均年收入仍然在世界的一百位。
这两项应该是接近或者平衡的经济指标,在今天的中国竟然差距如此巨大。
”龙洲经讯分析师巴特森指出,随着收入水平赶上发达市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一般都会下降。
中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ven after standardizing prices in different markets, China’s gross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 of $12,000 is half that of Chile’s and on a par with Peru’s.Chinese author Yu Hua wrote several years ago about the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verage Chinese citizen: “In 2010 China’s revenues are set to hit 8 trillion yuan, and we are told proudly that we are on the verge of becoming the second- rich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railing only the United States. But behind these dazzling statistics is another, unsettling one: in terms of per capita income China is still languishing at a low rank, one hundredth in the world. These two economic indicators, whichshould be similar or in balance, are milesapart in China today.” Gavekal’s Batson points out that a developing country’s growth rate typically falls as incomes rise into developed market levels, which is happening now in China, but there’s a long way to go.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放缓以及中国政府下调增长目标呢?咨询公司鼎荣集团分析师丹尼尔•罗森和包蓓蓓一直密切跟踪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