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后习题_答案_考前复习必备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3
1.P7-8把握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的意义一、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三、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的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P9-11大学生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结语部分P224-225复习)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大学生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原则。
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法制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P19理想信念的意义一.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二.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4.P31-33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建议结合P77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以及P11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些内容综合复习)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
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
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
1. 信念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务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的特征:稳定性、执着性、多样性、亲和性。
2. 理想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时代性、阶级性、现实性、超前性、实践性3.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4.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5.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6. 道德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7.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8. 法律制定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9. 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10.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思修课后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方面?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2. 什么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A. 遵守法律、尊重他人B. 诚实守信、团结友善C. 爱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秩序D. 以上都是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A.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B.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D.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4. 什么是爱国主义?A. 热爱自己的国家,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B. 盲目排斥外来文化C. 只关心本国事务,忽视国际交流D. 以上都不是5.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什么?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C.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 以上都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6. 简述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7. 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8.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2. 答案:D3. 答案:D4. 答案:A5. 答案:D二、简答题6.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 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它能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包括:- 它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导向。
- 它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国家软实力。
- 它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论述题8.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可以包括:- 积极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 在工作中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
- 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 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思修答案答案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P10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内涵。
P393.经济全球化形式下弘扬爱国主义。
P444.什么是民族精神P485.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P1016.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P17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P1038.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P849.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P8010.法律的含义及其本质。
P11911.培养社会主义法制思维。
P164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12.理想的含义、特征、与空想的区别P1513.集会游行示威法原则、目的、内容P17614.法制与法治的区别P15215.集体主义的原则P10416.继承权的分类P19917.什么是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据民事法律取得的可以实施一定行为或获取一定利益的法律资格。
民事权利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享有权利的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人可以要求负有义务的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或是不实施一定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人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请求法律予以保护。
民事权利是公民在社会上存在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与公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权利。
从权利的具体内容来分,民事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为客体、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如物权、债权等;人身权是指以特定的人身利益为客体,并不体现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有些民事权利既有财产权性质,又有人身权性质,如知识产权、继承权等。
18.信念与信仰的关系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大学思修课后习题答案大学思修课后习题答案大学思修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布置一些习题作为课后练习,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大学思修课后习题的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选择题1.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以下哪个选项是道德的内涵?A. 社会规范B. 个人意愿C. 法律法规D. 宗教信仰答案:A. 社会规范2.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解?A. 自由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存在的B. 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C. 自由是一种限制D. 自由是一种奢望答案:B. 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3.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关于人的人生观的理解?A. 人的人生观是固定不变的B. 人的人生观是受环境和社会影响的C. 人的人生观是先天决定的D. 人的人生观是无关紧要的答案:B. 人的人生观是受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二、判断题1. 道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有关。
答案:正确2. 道德规范是绝对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答案:错误3. 人的自由是无限制的,可以为所欲为。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道德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道德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普遍性、相对性和历史性。
普遍性指的是道德规范适用于所有人类,不分种族、国籍和地域;相对性指的是道德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会有差异;历史性指的是道德观念和规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改变。
2. 请简要解释人的自由的含义和限制。
答案:人的自由指的是个体在合法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行动的能力。
然而,人的自由也有一定的限制。
首先,人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益;其次,人的自由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限制;最后,人的自由也受到社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四、论述题请以你对思修课的理解,谈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答案:道德与法律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二者相互影响又有所区别。
思修课后习题及答案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2)(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大学生应该塑造怎样的崭新形象?(P6)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当代大学生应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当代大学生应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
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中国和世界;向历史、向人民学习。
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在实现国家利益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要努力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大学生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言行一致,踏实做事,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当代大学新生一定要有:民族的自豪感、历史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知行统一、脚踏实地为把自己锻炼成为对祖国和人民的有用人才而不断努力。
思修课后习题答案在进行思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完成课后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课后习题答案示例,供同学们参考。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个字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2. 为什么说诚信是为人之本?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诚信意味着诚实守信,不欺骗、不隐瞒,遵守诺言和约定。
诚信是为人之本,因为:- 它有助于建立个人信誉,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
- 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它有助于个人成长,培养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 它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
3.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法律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制定和实施,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
道德则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约束。
二者的关系体现在:-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升华。
-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的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
- 法律与道德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4. 如何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集体利益的实现往往需要个人利益的牺牲和贡献。
同时,集体利益的实现也有助于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需要:- 树立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
-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集体利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各章复习重点和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基本概念1.理想 p17 (14)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 P18(15)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3.共同理想 p124(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基本原理要点1.理想的类型 p18(15)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p19~p21(16-17)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基本概念1.爱国主义 p34(28)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民族精神p42(35)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3.时代精神 p45(37)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基本原理要点1.新时期爱国的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p38~p47(32-40)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p41~p42(34-35)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题库及答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制素养。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思修课,下面整理归纳了一些思修2023年题库和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什么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答: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指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观的认识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是社会存在方式的反映。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1.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关系是什么?答: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思想道德是法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法律是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实现。
2.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对个人有什么作用?答:思想道德可以促使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律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3.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公正司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
4.现阶段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现阶段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公正和法治化。
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1.什么是道德?它与法律有什么区别?答:道德是社会约定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觉遵守的价值准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力。
2.思想道德修养对个人的意义是什么?答:思想道德修养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思修要求我们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答:思修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绪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D5.A6.A7.D8.B9.C 10.C 11.B 12.A 13.C 14.A15.B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3.ABCD4.ABCD5.ABC三、辨析题1.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学习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但是在大学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会受到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其中既有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也有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小节。
这就要求同学们努力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
2.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
大学生要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人才和各行业的骨干,不仅要认真学习.思考.掌握已有的知识,还要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大学生既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也要着力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这既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历史机遇,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走在时代的前列。
四、简答题1. 答案要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 答案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 答案要点: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开卷考试用的着第二章4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 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5.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理想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在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
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
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
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
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
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
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
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
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
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
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5.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立志当高远。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
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
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
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立志做大事。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立志须躬行。
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
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
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
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