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真题演练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5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赤壁练习题及答案赤壁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由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与孙权联军的对峙。
这场战役以赤壁之战而闻名于世,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描写之一。
赤壁之战是一场智勇激烈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斗之一。
它不仅展现了曹操和孙权两位伟大军事家的智谋和勇气,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精髓。
因此,对于赤壁之战的了解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关于赤壁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赤壁之战和中国古代战争思想。
1. 赤壁之战的发生时间是?答案:公元208年。
2. 赤壁之战的主要对抗双方是?答案: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和孙权联军。
3. 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答案: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孙权掌握南方。
4. 赤壁之战的导火索是什么?答案:曹操派出大军进攻孙权的江南地区。
5. 赤壁之战中,孙权联军采取了什么战略?答案:采取火攻战略,利用风助火,烧毁曹操的船只。
6. 赤壁之战中,曹操采取了什么战略?答案:曹操采取围困孙权联军的战略,但未能取得胜利。
7.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什么?答案:曹操大军被孙权联军击败,曹操败退北方。
8.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答案: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重要题材。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思想的智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希望这些练习题及答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赤壁之战,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
考点十二古诗词曲阅读——真题演练03(2022·贵州六盘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三、四两句中“嫌”“故”两字的妙处。
【答案】“嫌”“故”两字赋予了白雪人的情态,将白雪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春二月白雪纷飞,在庭院洋洋洒洒的情景,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赏析。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嫌”“穿”赋予春雪以人的情绪与姿态,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二月天里白雪纷纷扬扬下落的情景,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表达诗人对春意的赞美,展现了自己对春意的热切期盼,且以冬雪喻花,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据此作答。
2.本诗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都是借春景抒情,请分析二者“景”和“情”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一:①景:本诗写的是初春之景,《江南逢李龟年》则是写暮春之景。
②情:本诗写初春雪景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对春雪的喜爱;《江南逢李龟年》借落花之景表达对李龟年和自身颠沛流离、国家丧乱的感慨。
示例二:①景:本诗是具体写景,例如“草芽”“白雪”“庭树”。
《江南逢李龟年》是概括式写景,只有“落花时节”几个字简要描述。
②情:本诗写初春雪景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对春雪的喜爱;《江南逢李龟年》借落花之景表达对李龟年和自身颠沛流离、国家丧乱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题目要求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入手,赏析两首诗中“景”和“情”的不同之处。
《春雪》句句有景,句句有情。
由诗句可知,诗人具体写了“草芽”“白雪”“庭树”。
作者借“草芽”这一初春之景,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借“白雪”穿“庭树”这一景象,表达诗人对春意的赞美,展现了自己对春意的热切期盼,。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阅读杜牧的《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2.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妙处。
53.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52.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53.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5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动词的角度赏析。
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53.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以小见大。
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不直接铺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等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做结,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2018年中考训练题知识点及答案《赤壁》(杜牧)1.直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2)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知识及理解2杜牧,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___________代诗人。
人称____________,以别于杜甫。
与 _____________ 并称“小李杜”。
3、解词(1)将——(2)磨洗——4、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在《赤壁》中用典故从反面设想,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是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7、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东风的象征意义____________“周郎”是指_____________.8、诗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9、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018年中考训练题知识点及答案《赤壁》(杜牧)答案: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牧之樊川居士唐小杜李商隐3、(1)拿起(2)磨光洗净4 东风不与周郎便。
5、铜雀春深锁二乔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火烧赤壁“东风”象征人生偶然的机遇。
周瑜8、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9、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是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现的,诗人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又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形象地揭示了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道理,抒发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赤壁》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赤壁》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
2. 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通过“折戟”和“沉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______。
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指的是______,而“周郎”则是指______。
4. 全诗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______的感慨。
答案:
1. 杜牧
2. 沉思和哀悼
3. 火烧赤壁的风,周瑜
4. 兴衰成败
二、选择题
1. 《赤壁》一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的下一句是()。
A. 自将磨洗认前朝
B. 铜雀春深锁二乔
C. 东风不与周郎便
D. 故垒西边人道是
答案:A
2. 诗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下列哪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A. “铜雀”指的是曹操建造的铜雀台
B. “二乔”指的是大乔和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
C.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曹操未能成功夺取江东的惋惜
D. 这句诗暗示了赤壁之战对东吴的重要性
答案:C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赤壁》一诗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的深层含义。
答案:
1. 《赤壁》一诗的主题思想在于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沉思。
2. 这两句诗通过假设东风未能帮助周瑜,暗示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具有偶然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即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而英雄人物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赤壁诗句练习题缱绻长江水,古韵赤壁间。
数百年前的壮丽诗篇,至今仍在人们心中流传。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文化传统中的佳话。
纵观历史长河,许多诗人用笔墨勾勒出了这段战争的壮美景色和英勇风姿。
本文将通过赤壁诗句练习题,带你重温这段历史,体味其中的诗意。
第一题: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联军与曹魏军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准备联手对抗曹操的大军。
曹操率领的军队追击刘备的蜀军而来,途经赤壁附近。
孙刘联军利用赤壁的地理优势,出奇制胜,最终成功击败曹军。
第二题: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胜利之一,也是魏、蜀、吴三国纷争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由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破了曹操的军事威名,使得曹操无法南下统一中国,从而为蜀汉和东吴留下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间,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埋下了伏笔。
第三题:以下哪句诗句不是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请作出选择。
A.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B.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C. "铜雀春深锁二乔,玉楼人去凤还空。
"D.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正确答案为B.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这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与赤壁之战无关。
第四题:以下哪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美景色?A.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令,容易白首,还教青娥休怨,惟见长江天际流。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 "层峦耸翠,拥蓄蓝田。
激流涌湍,长风吹起万丈烟雨图。
"D. "太湖波澜生白帝,东岳动摇烟霞飞。
"正确答案为A.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令,容易白首,还教青娥休怨,惟见长江天际流。
杜牧赤壁练习题及答案1、诗中有起兴作用,借它物以引出自己所咏事物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诗中用假设句,表明机遇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1、诗中融情与景,将凄凉的环境、孤独的情怀与浓浓的相思寄于雨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诗中勾勒了一幅期望与失望交替、愁绪于秋池共掌的虚实相生的画面,从中反映诗人思亲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3、诗中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使时间和空间交会融合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当我们思念昔日好友,想想日后相见情景时,可以引用《夜雨寄北》中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本诗中与“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的句子是:却话巴山夜雨时7、与清代姚培谦在在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评论“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愁苦和思恋的真情的句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游山西村》陆游1、诗中表现农家丰收喜悦和主人热情好客的醇厚品行的诗句是: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诗中运用比喻点明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但前景又无限美好的诗句是: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不如意,在遇到“水复疑无路”的境遇时,只要我们不灰心丧气,脚踏实地,加倍努力,自然会迎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4、诗中既写了春社欢快的气氛,又表现了民风的淳朴的诗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揭示出人生中迷茫与希望共存与转化的道理:一村。
6、刻画出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时夜叩门。
7、描摹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赤壁》[赏析]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
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
1.杜牧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人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对《赤壁》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B.诗中的“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
C.诗中“二乔”的命运折射出了东吴的命运。
D.本诗歌颂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答案:D 诗人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并未歌颂周瑜。
】2.对《赤壁》这首诗鉴赏有误的一项()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A 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3.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答案:B 还没有完全锈蚀净尽】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以下是该诗的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问题:杜牧的《赤壁》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答案:杜牧的《赤壁》中,有很多词语或句子都能够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寓意着历史上的成功有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才华和智慧,而是需要机遇和外在因素的帮助。
还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问题:杜牧的《赤壁》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许?答案:杜牧的《赤壁》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能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许。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在杜牧的眼中,历史和现实都是梦境般虚幻的,而未来则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问题:杜牧的《赤壁》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描绘历史和现实?答案:杜牧的《赤壁》中,作者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描绘历史和现实。
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作者用“铜雀”代指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用“二乔”代指吴国的美女大乔和小乔,从而避免了直接描述历史事件的枯燥乏味。
同时,作者还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作者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慨。
问题:请简要概括杜牧的《赤壁》这首诗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答案:杜牧的《赤壁》是一首咏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感慨和思考。
作者认为历史的成败有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才华和智慧,而是需要机遇和外在因素的帮助。
作者也表达了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许,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整首诗意境深远,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题目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请简要描述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答案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
赤壁之战的起因是由于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各自的战略考虑。
曹操统一北方后,向南方扩张势力,威胁到刘备的地盘。
刘备联合孙权,希望对抗曹操的进攻。
赤壁之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刘备,刘备撤退到荆州,而曹操占领了江陵。
第二阶段是刘备与孙权在赤壁联合,决定共同对付曹操。
周瑜、诸葛亮等人发挥智谋,利用火攻战术,火烧曹军的船只,使曹操遭到重大损失。
第三阶段是刘备、孙权联军成功击退曹操,曹操败退北归。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刘备和孙权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曹操遭到重大损失。
这场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标志着曹操南征未果,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题目二】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战术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请简要介绍火攻战术的运用及其效果。
【答案二】火攻战术是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孙权联军采用的一项重要战术,对于战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火攻战术是通过利用火势破坏敌军水军舰队,达到使敌军混乱、士气低落的目的。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等人研究了敌军的布阵情况,发现曹军重视水军的利用。
于是,他们决定采用火攻战术。
他们在船上携带火油和火把等物品,等到战场上时,利用风助火势,纵火点燃曹军的船只。
火攻战术的运用使得曹军船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火势蔓延,曹军水军几乎被焚烧殆尽,曹操只能败北。
这一战术不仅造成了曹军的重大损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曹操的军心士气,削弱了他的威胁。
火攻战术的运用与赤壁之战的结果密切相关,它在战局上起到了扭转的作用。
由于火攻战术的精妙运用,曹操的南下征战失败,刘备与孙权联军获得了重要的胜利,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题目三】赤壁之战中的周瑜、诸葛亮等人展现了出色的智谋和领导能力,请分别介绍周瑜和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
《赤壁》真题演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赤壁》
1、诗中用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2、诗中表达作者对赤壁之战胜负的看法的句子是:,。
3、诗中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到句子是,。
4、诗中用,。
两句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5、诗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 .
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7、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9、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这首诗属于哪一类它突出特点是什么
10、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11、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
12、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1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14、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16、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17、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诗写兴感之由。
)
7、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8、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或: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
9、咏史诗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10、示例①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示例②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示例③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改写。
示例④这两句诗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
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火烧赤壁之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1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3、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
14、本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以小见大,写得具体可感。
15、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小中见大,从而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铺垫。
(或借一件古物起兴对历史的慨叹,由此引出对战争的感慨,再由此联想到国家队命运,这是以小见大手法。
)
16、不同意杜牧其实是借本诗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同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7、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或作者有感于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同时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