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 格式:ppt
- 大小:481.05 KB
- 文档页数:18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A卷·基础篇1.检验集气瓶内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A.将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瓶口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C.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瓶口D.靠近瓶口扇闻气味2.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四种装置中,下列用法不正确的是()3.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密度比空气略大、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会迅速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可采用的方法是()A.排水法收集B.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向下排空气法收集4.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所用物质和装置均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5.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三套气体制取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适用于固体与液体药品反应制取气体B.对反应条件的要求相同C.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D.都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B卷·能力篇一、选择题1.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B.cd段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C.a点的对应操作是关闭弹簧夹D.bc段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仪器连接C.加入药品D.收集气体3.在实验室宜用来产生二氧化碳的是()A.一氧化碳燃烧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C.木炭燃烧D.高温煅烧石灰石4.不能用来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方法是()A.观察颜色B.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D.点燃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方法是()(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2)炭粉还原氧化铜(3)炭粉燃烧(4)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6)煅烧石灰石A.只有(1)B.(1)(4)(5)C.(1)(5)D.均可采用二、填空、探究题1.下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有哪些错误?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选择实验装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选择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②向容器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按要求连接好仪器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气体A.③④②①⑤B.①②③④⑤C.④③①②⑤D.③④①②⑤2.以下反应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是()A.CaCO3高温CaO+CO2↑B.NH4HCO3ΔNH3↑+H2O+CO2↑C.2CO+O2点燃2CO2D.CaCO3+2HCl=CaCl2+H2O+CO2↑3.实验室制取CO2气体,下列方法中最适宜的是A.加热使碳酸分解B.常温下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碳在空气中燃烧D.高温煅烧石灰石4.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需选用的一组药品正确的是()A.双氧水、大理石与稀硫酸B.高锰酸钾、石灰石与稀硝酸C.双氧水与二氧化锰、石灰石与稀盐酸D.双氧水、石灰石与浓盐酸5.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的火焰熄灭,下列对其中气体的判断中,错误的是A.一定不是氧气B.可能是二氧化碳C.可能是氮气D.一定是二氧化碳6.实验室制备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分液漏斗B.锥形瓶C.酒精灯D.集气瓶7.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A.灭火B.制汽水C.人工降雨D.填充探空气球8.鉴别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单的方法A.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C.用燃着的木条和带火星木条检验D.用带火星的木条和澄清的石灰水检验9.下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10.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好方法是()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D.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11.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④向广口瓶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条件;(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四、教学反思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安排: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示燃烧在学习与生活的作用板书燃烧条件的探究思考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进作用。
分析引导,体会燃烧的重要性,点明课题。
环节二设置问题,解读探究复习旧知提问我们学习过的燃烧的实例有哪些?追问什么是燃烧?展示图片三种物质燃烧的图片分析木炭,铁丝,红磷燃烧的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思考、比较、回答(结合上册课本中有关燃烧知识回答)板演化学方程式从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以燃烧为主线来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三只烧杯,一只盛热水,一只盛凉水和白磷,一只盛热水和白磷分析实验学生提出猜想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猜想二: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猜想三: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3.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碎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如图所示)。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二是。
(3)将直立在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现象。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三是。
【针对训练】1.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2.如图是验证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高于240 ℃,红磷就一定能燃烧B.80 ℃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源,同时隔绝空气C.比较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3.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5.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形玻璃管进行探究实验。
(1)用如图1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同步练习题附知识点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文知识点归纳: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1)试剂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2)反应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装置选择:固液反应型装置,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收集气体、验满。
2. 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 + CO2 →CaCO3↓ + H2O)。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活动《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本单元旨在通过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性质验证。
此实验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在氧气实验室制法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实验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反应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以及性质验证,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目标:1.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选择及操作步骤。
2. 能够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
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