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897.03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研究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发现,良好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在急诊科中主要治疗病情紧急的患者,因此护理效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关系。
特别是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讲解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应用的情况。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诊;护理工作急诊科在医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接受由于突发状况,各个科室重大安全事故,危重症等急诊的患者,往往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严重,并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在急诊科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医疗纠纷比较严重[2]。
使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安抚患者的情绪,在急诊治疗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急诊科患者以及家属的常见心理状态1.1焦虑很多患者发病比较突然,导致患者心理上无法接受,从而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很多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比较少,导致情绪不稳定,对治疗不信任的情况,从而对治疗产生抵触,影响治疗效果。
1.2急躁很多患者由于意外事故导致发病,存在明显的外伤,很容易出现过度急躁,并且对医疗结果的期待太高,希望尽快用药,减少痛苦。
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度比较低,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
1.3恐惧有些患者进入急诊科后,会出现呼吸困难,高热,疼痛,出血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恐惧情绪,对治疗结果产生过度的担忧,害怕出现治疗风险,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的怀疑,很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3]。
2 心理护理研究进展2.1医疗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教育在急诊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1)护理人员需要举止大方,规范穿着,在与患者进行沟通过程中态度和蔼,保持热情。
(2)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过程中需要尊重患者以及家属,并避免直接使用床位作为患者的代称。
(3)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学会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行为,表情等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安抚患者的情绪。
精神科患者心理护理论文_精神科护理论文心理护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护理技术,它不同于其它的护理方法,尤其对于精神科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精神科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精神科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一《护理心理学在精神科护理中的运用》【摘要】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
心理护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护理技术,它不同于其它的护理方法,尤其对于精神科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使用中间的语言、表情、态度、姿势去影响或者是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逆反心理,消除患者的痛苦,使其主动地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重新树立良好的心理态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类疾病;精神科大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指在客观的现实中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可以客观的反映现实中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对自身进行调整,使身心的状态可以对社会环境适应,但是在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情况下,患者的主客观的统一性、认知能力和知情的协调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都会发生一定改变[1]。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
护理心理学是指以个体相互作用和护理情景的方面为基础,在护理情景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及活动的学科[2]。
由于精神类疾病属于特殊性的疾病,所以在精神科的护士在护理的工作中,要将功能性的护理向责任性的护理机制转变,不仅要熟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 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他们的主要心理表现为对医院的一切都很陌生,会出现焦虑、惊恐、猜疑和不安全感等心理的问题,部分患者会受到病态的支配,不承认自己的患病事实,不愿住院接受治疗,从而终日的进行吵闹等。
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用急诊收治的患者病情均较为危重,而且还易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身体不适感较为严重,已超出普通人的承受范围,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濒死感,故而易出现不良心理,如惊恐、害怕、焦虑等。
而且患者在度过危险期之后,因前期疾病的严重性,还会出现过度担心疾病的心理,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
再加上此类患者缺少对疾病的了解,不能预测病情的发展方向,易胡思乱想,导致其精神过度的紧张,不能接受预知的不良认识,从而产生绝望,甚至出现自杀心理。
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配合心理护理非常有必要。
本文就以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科普,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急诊属于医院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也是对外服务最重要的窗口,担负着危重患者抢救的重任,故其护理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生存与品牌效应。
急诊患者多数发病较为突然,病情较为严重,故需要及时开展抢救。
因此,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疾病复杂等特点,而以上特点的出现,均会给患者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导致其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等,影响急诊治疗效果。
急诊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认为除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与抢救外,还需要为其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减轻不良心理,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
因此,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来讲不容忽视。
现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如下。
1.急诊患者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因病情与其他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不同的心理特点,如焦虑、恐惧、易激动、脆弱、精神抑郁等,而且还会出现怀疑、不安全、孤独等心理特点。
其中焦虑与恐惧心理属于急诊患者最为明显的一种心理特征。
其中急诊患者因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病势凶猛,患者、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疾病缺少心理准备与认知,在疾病突发后,打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烦躁。
而患者恐惧心理的出现可能还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而引发,一般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患者在进入抢救室之后,或是进入监护室急救治疗时,心理会出现较大的改变,而且抢救室内的各种患者、抢救仪器及器械,会在24h内不分昼夜地监护,机体各部位管道的连接,再加上医护人员紧张、严肃的面孔,从而引发紧张气氛,而此气氛地出现,又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急诊留观病人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了解急诊科留观病人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探讨留观病人心理护理方法,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
方法统计所在医院2008年1到10月急诊抢救情况,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留观病人特点以及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结果急诊留观病人中大部分病情严重,风险较大,不同程度的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愤怒攻击等心理问题,而由于医疗资源有限这些问题往往不被医护人员发现,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因此应注重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个体化、人性化服务。
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了解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采取相应对策,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满足患者要求。
【关键词】急诊科;留观病人;心理护理医院急诊患者中多为意外伤和突发病,对治疗无心理准备,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
据统计,急诊留观患者中伴有心理问题的人数高达46.3%。
一般躯体疾病越重,心理问题相对也比较严重[1]。
分析常见急诊留观患者的心理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是临床医护人员一项非常重要的人性化服务[2]。
急诊室成为身心疾病高发区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急诊医生首要考虑的是确保生命体征的正常,而疏于患者心理问题。
二是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存在严重“断链”现象。
笔者通过对急诊科临床病例的观察及对相关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笔者调查了统计了某医院2008年1至10月急诊患者抢救后留观情况,十个月中,急诊留观病房共收治了304例病人,其中外伤、骨折病人有126例,心脑血管疾病109例,中毒30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泌尿系统疾病3例,其他16例。
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占20.5%,轻度的占25.6%,可见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
2护理2.1急诊留观病人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2.1.1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是急诊病人常见的和首要的心理应激反应,急诊病人由于病情突发或意外事件打击,病人缺乏心理准备,加之对疾病认知不明确,担心预后,一时难以适应,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的情绪。
心理护理在医院急诊科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医院急诊科的临床应用,观察对急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一般性急诊应用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干预, 即心理健康护理。
结果:经过2 个月对比护理治疗结果, 发现相同症状的患者, 观察组的患者在心理情绪状态上、与医生治的疗配合上及和护理人员的关系上都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从急诊转入普通病房数量上要多于对照组。
结论:急诊科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可以树立患者积极主动的康复信心, 有利于促进急诊患者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诊患者;应用;应用【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157-02急诊患者大多为意外伤和突发病,起病急、病情危重,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1]。
在临床工作中,急诊科护理人员不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2],准确快速地为患者采取诊疗措施,还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使其积极配合诊疗工作。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及家属都处在危急状态,他们的心理十分复杂,常表现出忧虑、急躁、恐惧、消沉、紧张等复杂心理。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使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为急诊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骨折患者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7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要求①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上;②无精神病史、能理解问卷内容。
心理护理应用在急诊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科护理中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1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n=55)。
在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在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与护理后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后的患者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上明显缓解,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在急诊科护理中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该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诊科护理;临床效果由于经济发展、国民生活饮食质量不断提高。
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加的同时,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这使国民对于医疗卫生的发展进步更加关注[1]。
在更加注重进行专业的体检、疾病治疗的同时,更多的人对护理服务效果的提高有了更多的期待。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在急诊科可以接触到多种疾病,且急诊科承担了较多的抢救任务,这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较大的联系。
急诊科患者会出现一定的不良情绪和应激反应,这是由于患者在突发疾病、感到疼痛是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2]。
在急诊科护理中,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是缓解患者心理问题,促进患者更好恢复的方式之一。
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尽快的建立对疾病的认知并积极配合治疗。
但是护理人员进行更好的心理护理服务还需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主要探讨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5人、对照组55人。
实验组平均年龄为(52.83±4.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3。
02±4.1)岁。
结构式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尹利;李金红;陈媛;安凤荣【期刊名称】《国际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5)006【摘要】目的探索结构式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疗的急诊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结构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留观天数、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87.86%;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08%显著低于对照组10.20%;观察组患者留观天数5 d以上比例为10.20%小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结构式心理护理模式在精神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意外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4页(P814-817)【作者】尹利;李金红;陈媛;安凤荣【作者单位】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伴抑郁症状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149例甲状腺激素水平研究2.结构式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4.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5.集束化管理模式结合结构式心理疏导对急诊留观高血压患者病情早期识别、血压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消极的态度和行动障碍[11]。
本研究中,在全面评估患者跌倒预防健康知、信、行的基础上融入了针对性的沟通互动,鼓励患者参与,护患双方共通制定降低跌倒发生的行动策略,提高了患者接受度及自我管理效能;同时,利用行为契约、督导强化、行为示范等方法,补偿患者健康行为的能力[7]。
针对“服用特殊药物后平躺30min”这一条目,可以开展以病房为单位的患教活动,床头摆放温馨提示卡,护士在旁计时提醒;如需如厕则由家属或护士陪同,分阶段、分时段实现,避免患者一次性执行所有任务而失败后带来的抵触情绪或行为。
此外,利用正向人际关系(包括亲友、病友)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行为意愿和能力。
综上所述,应用TPR个案学习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健康教育者全面分析患者跌倒预防知、信、行的现状,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只针对单一事件解决问题的不足,找出系统设计上或流程的缺点或风险,作为一种个性化健康教育策略,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Oliver D,Bfitton M,Martin FC,et 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 based risk assessment tool(stratify)topredict which elderly inpatients will fall:CSBE control andcohort studies[J].Br Med J,1997,315:1049-1053.[2]伍晓莹,章秋燕,李爱素.根因分析法在老年病人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494-496.[3]朱胜春.3个专科住院病人跌倒高危因素比较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0):32-35.[4]崔小花,孙纽云,李幼平,等.美英加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3):237-246.[5]房兆,余丽君,胡敏,等.健康教育对老年住院病人跌倒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13,11(8):675-678.[6]郑坤,万雅琴.《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的法律解读[J].法制博览,2015(29):77-78.[7]王燕,戴新娟,周萍,等.健康促进模式教育对上尿路结石病人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189-1193.[8]郭红,田军,万巧琴.住院脑血管病老年病人陪护人员对跌倒预防知信行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70-272.[9]余丽君,林华,房兆,等.住院老年病人跌倒预防“知-信-行”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76-79.[10]Ho AY,Berggren I,Dahlborg-Lyckhage E.Diabetes empow-erment related to pender's health promotion model:a meta-synthesis[J].Nurs Health Sci,2010,12(2):259-267.[11]孙雪梅,徐枫兰.老年患者跌倒摔伤原因分析及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1):109-111.本文编辑:谭峰2018-12-29收稿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急诊留观无陪护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周玲玲,星飞,曹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市102209)【摘要】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急诊留观无陪护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针对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分析摘要:目的:对即将接受急诊手术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来我院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100名,其中50名患者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剩下的50名患者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之上,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前者作为对照组,后者作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患者手术前接受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有利于之后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急诊手术;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对比【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09-02急诊往往是指患者的病情突然且十分严重,需要立即接受医疗救助的临床情况[1]性遭到巨大的创伤,以至于必须立即对患者进行手术处理,否则将危及患者的生命。
通常患者在接受急诊手术之前,由于自己受伤较为严重,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进而影响之后手术的顺利进行。
因此,本人对即将接受急诊手术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进行了临床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00名,其中男性患者57名,最高年龄68岁,最低年龄21岁,平均年龄35~36岁;女性患者43名,最高年龄70岁,最低年龄19岁,平均年龄37~38岁。
以上100名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待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
这100名患者中,其中50名患者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剩下的50名患者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之上,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前者作为对照组,后者作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急症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并工作中应该认真负责,就急诊手术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较急等特点,工作中必须争分夺秒,以娴熟的护理操作来对患者进行各项抢救工作(吸氧、输液等)。
为之后的护理干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㊂积极的健康宣教以及亲属的鼓舞打气,使患者在对血透治疗更加了解的同时,极大地减缓了治疗中的心理压力㊂认知行为干预通过治疗现场的观摩,小组例会上的讨论㊁交流以及病友现身说法等方式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调动主观能动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㊂通过2个月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组内比较SAS㊁SDS 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情绪情感评分上,护理后干预组评分显著提高,对照组提高不明显,提示心理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㊁焦虑情绪,为后续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㊂综上所述,对尿毒症血透析患者实施心理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㊁焦虑情绪,提升情绪情感质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该护理模式临床值得推广与运用㊂参考文献1 周学兰.认知行为干预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J .职业与健康,2013,29(21):2891-2893+2896.2 Griva K,Stygall J,Hankins M,et al.Cognitive impairmentand 7-year mortality in dialysis patients J .Am J Kindney Dis,2010,56(4):693-703.3 刘丽,矫健梅,安丽伟,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诱导期血液透析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J .护理研究,2013,27(13):1230-1232.4 李俊,霍桢,俞翔,等.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干预的疗效 J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5):553-555.5 黄志华,骆谏英,欧阳玉霞,等.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患者焦虑影响的效果观察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7):2613-2615.6 陈雪玲.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响 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37-839.7 汤红莲,何晓丽.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搭桥术前焦虑与心肌缺血的作用 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33-34.8 婉娜,詹玉云,王饶萍,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纠正肾性贫血治疗行为的影响 J .全科护理,2010,8(9C):2474-2475.9 周莉华,陈娅薇,康林,等.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J .临床荟萃,2010,25(21):1848-1850.(本文编辑:牛铁兵)结构式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尹利 李金红 陈媛 安凤荣ʌ摘 要ɔ 目的 探索结构式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㊂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疗的急诊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㊂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结构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留观天数㊁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㊂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87.86%;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08%显著低于对照组10.20%;观察组患者留观天数5d 以上比例为10.20%小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结构式心理护理模式在精神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意外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㊂ʌ关键词ɔ 结构式心理护理; 精神科; 急诊留观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06.033作者单位: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是一种在外界环境和心理因素影响下,患者大脑功能出现障碍的疾病,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思维不清㊁情感异常㊁意志障碍㊁行为冲动,患者大多是被动住院,带有抵触情绪和行为,治疗依从性和沟通性较差,部分患者思想行为失常,还会发生过激的危险行为,甚至会自残自杀 1 ,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需要更加科学㊁全面㊂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安全护理尤为重要,自2013年7月起,我们将结构式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护理效果明显提高㊂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疗的急诊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精神科急诊患者,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患者家属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㊂98例患者中男63例,女35例;年龄22~63岁,平均(42.9ʃ2.8)岁;住院天数1~8d,平均(3.2ʃ1.6)d㊂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㊂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结构式心理护理,结构式心理护理是建立在循证基础上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方式,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将健康教育㊁放松训练㊁认知干预㊁家庭支持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干预 2-3 ,通过环境调节㊁心理疏导和暗示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增加患者对心理应激的防御能力,消除患者可能存在的对治疗的排斥感,增强其恢复健康的自信心㊂①家庭支持: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患者家属在陪伴时常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放弃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㊂这时就需要护士向家属讲解疾病特点㊁应注意事项㊁安全护理措施等,以稳定患者家属的情绪,让家属安心陪护,支持安慰患者,从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㊂②心理支持:心理支持主要来自医务人员㊁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当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及时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和技术力量,并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给患者以安慰支持与鼓励,改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鼓励其接受和利用来自各方面的支持㊂同时通过心理诱导法让患者讲述自己的痛苦和焦虑等,从而采取转移㊁暗示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㊁焦虑㊂③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疾病知识㊁药物知识和应激处理㊂通过向患者家属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㊁发病时间㊁发病前后事项等,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本病的诱因㊁临床表现㊁治疗及护理等,使其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前,护理人员需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维护患者的隐私权㊁知情权㊁同意权㊂④防范意外事件: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随时会发生意外事件,如冲动攻击(伤人㊁毁物)㊁自伤㊁外逃㊁跌倒㊁自杀等,因此在患者入院时与患者家属签定留院观察协议书,对需要特殊治疗及护理的患者要先行告知,如保护性约束㊁MECT治疗以及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增加与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对有暴力倾向和自杀企图的患者24h监护,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患者自身及对他人伤害的风险㊂1•3 评价指标采用我院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量表的效度为86.9%㊂量表内容包括环境设施㊁服务质量及安全㊁健康教育㊁人文关怀4个维度,共20个条目,总分为100分㊂每个条目分为满意㊁一般㊁不满意3个等级,80分以上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㊂满意和一般为满意,统计出满意率;对两组患者的留观天数和意外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意外事件包括外逃㊁自伤(皮肤或软组织创伤)㊁冲动攻击(包括攻击他人和损坏物品)㊁企图自杀(自缢㊁跳楼㊁撞墙㊁吞食异物)等㊂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92%,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87.8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表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组别例数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观察组4940(81.63)7(14.29)2(4.08)47(95.92)对照组4936(73.47)7(14.29)6(12.24)43(87.86)Χ2值- 4.081P值-0.02 2•2 两组患者留观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有1例外逃,1例攻击他人,共计2例,对照组共发生5例意外事件,其中外逃2例,自伤㊁伤人和撞墙企图自杀各1例,事件发生率10.20%明显高于观察组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2•3 两组患者留观天数比较统计发现98例患者中留观2d内的60例,占61.22%,其中观察组占33.67%对照组占27.55%,观察组留观5以上的患者10.20%,对照组留观5d以上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表2 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n(%)组别例数外逃自伤伤人撞墙总发生率观察组491(2.04)0(0.00)1(2.04)0(0.00)2(4.08)对照组492(4.08)1(2.04)1(2.04)1(2.04)5(10.20)Χ2值- 3.914 P值-0.042表3 2组患者留观天数比较 n(%)组别例数1d2d3~5d5~8d观察组4916(32.65)17(34.69)11(22.45)5(10.20)对照组4913(26.53)14(28.57)15(30.61)7(14.29) t值- 4.211P值-0.0153 讨论精神科急诊是医院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是直接面对社会大众的窗口,其特点是:就诊患者病情危㊁急㊁重而且不可预见㊁风险性大㊁流动性强,疾病范围广㊁工作难度大,属于高风险科室 4-5 ㊂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家庭㊁工作㊁情感等多方面原因,患者依从性差,不易根治,依靠单独的药物治疗很难取得良好效果㊂目前临床多采用对症药物治疗和护理康复治疗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效果 6-8 ㊂但是常规的护理模式不能适应精神科急诊工作的要求,结构式心理护理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但是目前关于精神科实施结构式心理护理模式的并不多见 9-11 ,结构式心理护理是指机体在遇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为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一种保护状态,心理应激超出机体适应范围会引起伤害,使机体生理㊁心理行为产生多方面的改变 12-13 ,临床上采用的结构性心理护理是一种综合心理干预方法,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将健康教育㊁心理暗示㊁认知疗法㊁应激处理与应对技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方法㊂通过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慰㊁支持㊁疏导㊁暗示和环境调节等,加强患者对心理应激的应对能力,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14-15 ㊂本研究以入院时间为节点,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㊂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87.86%;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10.20%;观察组患者留观天数5d以上比例10.20%小于对照组14.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研究表明,精神科急症患者2d内是症状重而复杂的阶段,护理人员通过结构式心理护理能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准确识别患者症状,采取有效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减少留观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㊂同时研究发现,精神科急症留观患者中 兴奋状态 患者居首,该类患者的激惹性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容易伤及他人和自身,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所以与患者和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及时控制显得极为重要,结构式心理护理模式对应激处理的运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兴奋状态,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㊂综上所述,结构式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 宋文英.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38-41.2 苗静.结构式心理护理对门诊急腹症患者负面情绪和应对能力的影响 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 3203-3204.3 马丽梅,李玉霞.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哮喘患者心理状况和应对能力的影响 J .现代医学,2013,41(6):423-426.4 梁仕兰,文金宁,郭琳萍,等. 魅力5S 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护理研究,2014,28 (6):2143-2144.5 丁伟华.681例精神科留观患者情况调查分析 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18-20.6 尹利,李金红.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精神科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252-254.7 潘轶竹,郑毅,马征,等.精神科急诊留院观察患者2148例临床分析 J .精神医学杂志,2012,25(1):33-35.8 Bustreo F,Requejo JH,Merialdi M,et al.From safe mother-hood,newborn,and child survival partnerships to the continu-um of carea and accounability:moving fast forward to2015 J .Int J Gynecol Obstet,2012,119(1):56-58.9 孙秀茹.结构式心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焦虑的影响 J .河北医药,2014,36(12):1907-1908.10 程梅,张芳.结构式心理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 (5):46-48.11 Meyer BM,Developing an alternative workflow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 J .J Infus Nurs,2012,35(1):34-42.12 钱文茹,刘有为,杨春艳,等.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诊ICU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 J .河北医学,2013,35(1):154-155.13 毕翠云.精神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55-58.14 张爱民.结构式心理干预对鼻出血患者身心状态影响的研究 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831-2833.15 于海秋.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焦虑的影响 J .河北中医,2013,35(2):302-303.(本文编辑:王溪婷)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与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谢亚敏ʌ摘 要ɔ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与癌因性疲乏㊁负性情绪的关系㊂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Herth 希望量表㊁癌因性疲乏量表㊁HAMA 量表及HAMD 量表对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 单因素分析乳腺癌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㊁负性情绪的关系㊂结果 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总评分为(24.98ʃ3.62)分,其中积极行动(8.52ʃ0.98)分㊁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8.02ʃ1.12)分㊁对目前及未来态度(9.15ʃ2.28)分;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为(75.96ʃ10.12)分;乳腺癌患者HAMA 评分㊁HAMD 评分分别为(25.85ʃ3.12)分㊁(27.36ʃ3.45)分㊂经Pearson 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总评分与癌因性疲乏㊁HAMA 评分㊁HAMD 评分呈负相关(P <0.05),而与外向性呈正相关;积极行动㊁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与癌因性疲乏㊁HAMA 评分㊁HAMD 评分呈负相关(P <0.05),对目前及未来态度与HAMA 评分㊁HAMD 评分呈负相关(P <0.05)㊂结论 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的重要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可通过调整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㊂ʌ关键词ɔ 乳腺癌; 希望水平; 癌因性疲乏; 负性情绪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06.034作者单位:430070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乳腺癌患者由于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导致容易出现焦虑㊁抑郁情绪,持续的高警觉㊁焦虑㊁回避等负性情绪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1 ㊂癌因性疲乏是指癌症患者在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后而产生的疲惫感及无力感 2 ㊂研究表明 3 ,希望是癌症患者应对癌症的有效信念及策略,是患者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是癌症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但患者希望水平容易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从而影响患者对疾病治疗的希望水平 4 ㊂为此,本研究将探讨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㊁负性情绪的关系,旨在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提供指导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㊂入组标准:①年龄ɤ80岁;②经病理组织诊断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③经CT诊断患者无纵隔淋巴结转移㊁无颈部淋巴结㊁腹部及脏器转移;④KPS 评分不低于70分;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内科疾病㊁食管穿孔,出血,既往肿瘤病史,合并精神障碍㊁沟通障碍的患者㊂患者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2.3ʃ3.8)岁;临床分期:Ⅰ期30例,Ⅱ期32例,Ⅲ期18例;病程2~10个月,平均(3.3ʃ0.8)个月㊂1•2 调查工具1•2•1 癌因性疲乏 本组患者于入院时及出院前1d 采用由美国癌症疼痛小组研制,由杜桂芹等 4 翻译及修订的中文版癌因性疲乏量表进行评价,该量包含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10分进行计分,总疲乏得分为9个条目的总均分,分值越高㊁癌因性疲乏越严重㊂1•2•2 希望水平 采用Herth 希望量表进行评价,包括采取积极行动㊁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㊁对目前及未来态度等3个维度共1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法(1~4分),总分在12~48分,分值越高,患者希望水平越高㊂1•2•3 HAMA 量表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