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晚清愤青太监寇连材 为国拼死上折斥慈禧
- 格式:docx
- 大小:8.55 KB
- 文档页数: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和溥仪虐待太监下棋输了拖去打死导语:清朝的慈禧太后站在权力巅峰,没有权力来约束她,可以命令任何人做任何事。
表面上看慈禧确实风光似锦,但其实心理压力非常大,一则扛着整个清朝的慈禧太后站在权力巅峰,没有权力来约束她,可以命令任何人做任何事。
表面上看慈禧确实风光似锦,但其实心理压力非常大,一则扛着整个大清的江山,权力盖过皇帝,用现代话来讲,作为公众人物,时刻活在聚光灯下,必须时刻保持庄严,不然这么多皇亲国戚谁服啊。
二则早年丧夫,按照古代的“三纲五常”,太后母仪天下,更得遵守纲常。
所以慈禧即使身上万万人之上,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
慈禧苦闷的时候,会拿太监撒气。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虐待。
比如,有一回,慈禧心情不太好,想下棋解解闷。
恰好,李莲英又不在身边,于是她就找了另外一个太监陪她下棋。
结果,因为太监吃子时说,杀了她一个马(象棋),不知触到了她哪根敏感的神经,竟然让她勃然大怒,骂道:你杀我马,我杀你全家。
最终,这个太监被拉出去活活打死了。
还有一回,负责梳头的太监给她梳头时,梳下了一根头发。
这个太监知道,慈禧最恨掉头发了。
于是,他就想趁着慈禧没发现,把这根头发藏起来。
遗憾的是,慈禧从铜镜里看到了。
她问太监,那是什么?太监支支吾吾,不敢说话。
慈禧勃然大怒,把这个太监拉出去又是一顿大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伺候慈禧的那些太监,除了李莲英这样的极少数,大多数都挨过慈禧的虐待。
尤其是在她更年期之时,挨打挨骂更是家常便饭。
末代皇帝溥仪,在虐待太监这件事儿上也是极具天赋。
从六七岁开始,溥仪身边的太监就开始遭殃了。
我们不能说六七岁的溥仪就已经心理阴暗了,但从他那些近乎变态的行为中,至少可以发现一点,溥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为什么很少有太监干政的现象?
导语:众所周知明朝太监干政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太监与朝臣竟能互相抗衡。
那么,明朝之后的清朝为何很少有太监干政的事发生
众所周知明朝太监干政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太监与朝臣竟能互相抗衡。
那么,明朝之后的清朝为何很少有太监干政的事发生呢?
鉴于明朝太监干预朝政的历史教训,清朝皇室从一开始就不能容忍太监有一丝一毫干预朝政的行为。
因此,在其二百多年执政历史中,基本没有出现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
在这方面比以前的各朝各代要好得多。
顺治皇帝福临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命工部铸成一块高134厘米、宽70厘米、厚6厘米的铁牌矗立在宫内交泰殿门前,上面镌刻着一道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
皇帝敕日: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
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成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诵德。
以至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
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
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这道敕谕后来也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一旦触犯了,就会被处以极刑。
但是,由于太监生活在皇帝身边,可以找到适当的时机干预朝政,清制虽然严厉,但也偶有太监以身试法。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为何不顾一切向西方列强宣战?慈禧宣战诏
书
导语:慈禧太后为何不顾一切向西方列强宣战?190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五,清帝国发布《宣战诏书》,向八国联军开战。
慈禧在《诏书》中说:“与
慈禧太后为何不顾一切向西方列强宣战?190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五,清帝国发布《宣战诏书》,向八国联军开战。
慈禧在《诏书》中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公元1861年,清朝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
同治即位后,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
慈禧太后因丧权辱国而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为什么她在二十世纪初叶曾经不顾一切地向西方列强宣战呢?其中究竟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6月21日,当时掌控大清王朝的实际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作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就是向全世界宣战。
慈禧在《诏书》中说信誓旦旦地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如此君临天下的气魄,完全不是那个丧权辱国的老佛爷作风。
当然,这也是一件令史学界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此前三十年的时候,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皇帝就是被洋鬼子们逼着一路小跑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避难,然后才一命呜呼的。
记忆犹新的慈禧不会不记得洋人的厉害,更不会忘记仅仅发生在五年前的甲午战争的惨败之痛,难道年逾花甲的她会改弦更张、挺起了腰杆做大清的皇太后了吗?
生活常识分享。
寇连材--晚清烈宦寇连材介绍中文名:寇连材出生地:北京昌平民族:汉当时,光绪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处处受到慈禧控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
慈禧对寇连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绪那儿当差,侍奉皇上。
实际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以便即时禀报。
寇连材从小就有正义感,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同情光绪的不幸处境,支持光绪希望维新变法、图强求富、救民于火的想法。
所以,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
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边当差。
每当看到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心中更加不满,几次向慈禧劝谏,遭到呵斥,这使他更加忧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绩,慈禧卑躬屈膝,竟然下命让清政府与日本在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
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提倡变法维新,得到光绪皇帝支持。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却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国举债,以交付赔款来供个人享乐,置国家与人民于水火之中。
寇连材进一步看清了慈禧的嘴脸,忧患着民族的危亡。
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他下定决心,以死向慈禧进谏。
光绪22年(1896)2月初十的早上,他跪在慈禧的床前,痛哭涕泣。
正在做着美梦的西太后,被哭声惊醒,怒容满面,厉颜喝问:“哭的是哪门子的丧?”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呢?” 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一顿臭骂,将他赶了出去。
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
他请了5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并拿出记事册一本,交给小弟弟保存。
回到宫里后,他把平时的积蓄部分给了小太监们。
在2月15日,他把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
这个奏折共有10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出逃前办的最后一件事导语:15日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载澜飞奔入宫,告慈禧八国联军已经攻到东华门,慈禧仿佛觉得天已经塌下来,竟要跳水自杀,虽后来经人劝说放弃了自杀15日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载澜飞奔入宫,告慈禧八国联军已经攻到东华门,慈禧仿佛觉得天已经塌下来,竟要跳水自杀,虽后来经人劝说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不过,她却没有忘记铲除对自己不利的人。
临行前,她把光绪最爱的珍妃召到颐和轩,让太监李连英等人将其推入贞顺门内的井中溺死。
1900年11月6日,八国联军设立所谓的军事法庭,审判布政使廷雍及守尉奎恒、统领王占魁等,并将三人斩首示众,罪名是“纵拳杀西人、烧洋房”。
嘎仕礼作为审判负责人致电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由于英、比、美等国臣民在保定府被杀,已对该城施行了下列惩罚:该省布政使廷雍、守尉奎恒、参将王占魁已于本月六日被斩首。
该府当局被罚款十万两,城楼或城墙棱角已被毁坏,邻近上述谋杀地点的东南城墙已打开了缺口。
审判是由国际委员会进行的;该行动已获得瓦德西伯爵的批准。
”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导致八国联军堂而皇之地斩首当地父母官。
这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天。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1900年是略带神秘色彩又具显齐鲁强悍之风的义和团风涌发展的一年。
这年7月13日,八国联军用大炮向天津城发起了总攻,据记载“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吸入鼻孔即在不觉中丧命”。
次日城破,侵略者登上城墙,看到很多清军,“擎枪倚墙”,怒目外视,看似做开枪状,等走近再看,才知道他们早已身重绿气之毒,气绝身亡,不过因为倚墙而立,没有倒下。
城墙下到处可以见到欧洲人炮轰的痕迹:平民的房屋被圆形的炮弹打穿,屋顶、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大臣们绕开慈禧和八国联军达成了啥协议导语:但开战后,清王朝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怎么个奇怪法?北方战火纷飞,清王朝、八国联军、义和团打的热火朝天,然而南方却相安无事,洋人但开战后,清王朝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怎么个奇怪法?北方战火纷飞,清王朝、八国联军、义和团打的热火朝天,然而南方却相安无事,洋人、清军、百姓们该干嘛还是干嘛。
1900年的清王朝,全然没有新世纪新气象。
内忧外患不断的情况下,自己还滋生事端。
糊涂的端郡王“挟持”慈禧,打击汉党,与洋人宣战。
这一群人各个以为是操盘政治高手,开动脑筋的勾心斗角,耍着自以为得意的谋略,照着一句老歌词说:生活就是像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
但是这群自作聪明的人绝对想不到,他们给全球的帝国主义列强,送了一个多大的礼包。
熟悉点世界史就知道,这时西方国家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完美完成,主要的殖民主义国家,都已进化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怪兽阶段,一个个都张着血盆大口,满世界的觅食。
一看大清正在全世界面前秀下限,立刻像闻到了香喷喷的肉味,组团猛扑过来。
号称近代殖民史上战斗力最强的联合军团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准备进攻北京。
大清朝京城高层的情况,就像大宅院里一群正闹分家的不孝子,连老太太(慈禧)都给气的歇菜。
可宅院门外,史上最强的猛兽群,已经猛扑过来。
巨大的灾难,即将席卷京津大地。
清帝国中就真的没有一人知道事情是多么的危险吗?玩火者自焚,难道这偌大的帝国就无一人灭火吗?显然不是这样。
朝中汉党自是明白凶险,可汉党在端郡王的排挤下只能夹缝中求得生存,摆在他们面前的,要么举起刀来反抗慈禧,要么听慈禧的话调兵北上。
然而具体分析以上这两种情况则生活常识分享。
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惶逃到西安。
她一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
她惊魂稍定,便动身返回北京。
途中,她一时兴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顺便到古刹相国寺降香礼佛。
旨意传到开封,开封知府慌得手忙脚乱,立即张贴告示,圣上驾到,凡銮驾经过街道,须用红毡铺地,门上挂彩;全城妇孺老幼皆要倾城出动,头顶明烛,路旁跪迎;无论贫贱富贵,均按人头每人交白银二两,以备为老佛爷慈禧进礼。
如有抗命不从者,严惩不贷。
这一下可苦坏了全城百姓,个个叫苦连天,只好到相国寺进香拜佛,祈祷菩萨保佑,免除这场灾难。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心生一计:他向知府请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情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
知府听了,暗想:开封百姓食不饱肚,确实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镇寺之宝献出,有何不可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
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称万岁。
开封知府迎驾后,西太后乘八抬大轿径直朝相国寺而来。
智清方丈身披红袈裟,率寺内众僧跪在山门迎接。
慈禧下得轿来,见众僧跪地迎驾,忙说:“自家子弟,不必俗礼参拜,快平身回话。
”慈禧为啥把智清和众僧称为自家子弟呢?原来她笃信佛法,自称是受命于天的老佛爷,所以,她认为到相国寺等于串亲戚,对佛门的僧人皆称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后,智清忙跪地,高念一声佛号,说道:“今日老佛爷驾临敝寺,真是蓬荜生辉,光耀佛门,现将镇寺之宝献上,请老佛爷笑纳。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满是皱纹的老脸顿时乐开了花。
太监李莲英一挥拂尘,走到智清面前,说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后特此恩准。
快快将宝献上。
”智清听了,向身边一个僧人示意。
稍时,只见两个壮健的僧人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面前。
慈禧见珍宝如此沉重,正在纳闷,只见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说:“敝寺开山一千多年,佛门鼎盛,众弟子得以安心诵经念佛,普济众生,全仗此宝庇护,今将此宝献给太后,望老佛爷珍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光绪西狩途中密传“衣带诏”杀慈禧勤王导语:光绪皇帝的一条破旧中衣,竟然会在多年后引出一桩滔天大罪,多少人为此丢了性命,可悲,可叹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眼看就要攻光绪皇帝的一条破旧中衣,竟然会在多年后引出一桩滔天大罪,多少人为此丢了性命,可悲,可叹……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眼看就要攻陷京城。
慈禧带着囚禁多年的光绪皇帝和朝廷重臣仓皇出逃,一路上吃喝供应,全赖所过之处的地方官府“孝敬”。
由于事出突然,慈禧出逃时只带走几个心腹,连光绪最宠爱的珍妃也被滞留宫中,以“洋人无礼,恐失贞洁”的名义逼死在枯井内。
光绪听说后敢怒不敢言。
他拒绝下人伺候,一路上自己铺床叠被,脱衣整帽,来表达愤怒。
这天,銮驾路经山阴县,县令耿及贞早已恭候多时。
耿及贞是光绪的老师耿同书之子,原来也见过几面,算得上故交。
只因戊戌变法,耿同书支持光绪变法图强,被慈禧忌恨。
事变后被迫告老还乡,不久便撒手人寰。
再次见到耿及贞,光绪非常高兴。
两人单独谈了两个时辰,直到天色渐暗,耿及贞才告辞。
只见他双眼发红,腮边犹有泪痕。
这一切,都没瞒过大太监李莲英的眼睛。
第二天銮驾启程。
耿及贞一大早赶了过来,说古人有“推衣及人,犹如手足”之说,他不敢和皇上称兄道弟,但想送一套贴身中衣,略表情谊。
慈禧不懂这些繁文缛节的古礼,便命光绪收下。
但光绪说自己应有回赠,不如把身上现穿的这套送给耿及贞。
慈禧着急上路,没有反对。
耿及贞捧着光绪刚换下的、还带着体温的旧中衣,磕头谢恩而去。
再后来,李鸿章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銮驾得以“凯旋”回京。
慈禧继续做她的“太后老佛爷”,光绪继续囚禁在三面环水的瀛台小楼。
一晃几年过去。
这天慈禧在紫禁城看京剧《逍遥津》。
讲的是汉末曹操生活常识分享。
1882年3月2日,英国温莎车站,维多利亚女王刚下火车,正准备上马车,一个叫麦克林的年轻人突然在几码远的地方举枪向她射击。
千钧一发之际,另一位来自伊顿的男孩条件反射般用手中的雨伞打向麦克林的胳膊。
子弹打偏了,凶手束手就擒。
1896年2月17日,北京菜市口,人潮如海。
身着重囚罪衣的一位太监神色镇静,整好衣冠,朝紫禁城拜了九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头,坦然上路。
雪亮的大刀片闪过,顿时血流满地,头颅乱滚。
此人名叫寇连材,因为公然违背清朝“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谈论时政的折子,慈禧立下狠手,将寇连材交刑部议处,明令从速正法,以儆效尤。
寇连材之死竟轰动全国,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也为其撰文:“寇监不朽矣!”两起相隔遥远的刑事案件,都因两位君临天下的女人而起。
而不同的判决结果,却彰显不同政体下的程序正义。
这是维多利亚女王四十年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遭遇枪击事件。
尽管行刺者们古怪的动机不尽相同,但法庭最终多以“精神错乱”进行轻判。
为避免因对女王犯罪而判决过重,1842年英国甚至专门通过一项法令,规定任何试图伤害女王的行为都定为轻罪,判处流放七年或监禁,同时服三年以下苦役劳动,以后的四次枪击女王案即按照新法令实施的。
对于这样的结果,女王非常生气。
早在十年前的1872年,一名年仅十七岁的青年阿瑟•奥康纳就试图开枪刺杀维多利亚女王。
在审理这起未遂刺杀案时,法官裁定这名凶手精神失常,只判他一年监禁。
维多利亚女王大为光火,竭力要求将这名危险分子流放国外,以免他日后再出来干傻事。
法官彬彬有礼地解释说:“对不起,女王殿下,我不能这样做,因为奥康纳罪不当此,大英帝国的法律原则不允许我滥施刑罚。
”作为全球最有权势的女王,维多利亚在英国神圣的法律面前无可奈何。
这样的情形,在英国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1608年,当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意欲亲自审判一起案件时,法官们集体反对。
理由是:“诉讼只能由法院单独作出裁决。
”詹姆士一世固执己见,认为既然法律基于理性,而自己与法官一样是具有理性的人,那么由他进行司法审判就是合理的。
28史记・沧桑百科读库何谓人才?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同的人才观。
李世民认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
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在他的眼中,人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各有所长。
这使得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在李世民举旗反隋、争夺帝位、治国安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朱元璋给人才制订了一个标准,所以他用人就显得不那么灵活。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马亮的年轻人,他出身商业世家,才高八斗,被朱元璋钦点为知县。
当时,知县的首要任务是执行朱元璋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抓好农业生产。
可马亮善经商之道,也做成不少大事。
三年期满,知府给马亮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擅长督运”。
朱元璋看了评语后发现马亮没按标准做事,即免了他的知县之职,并且还永不录用。
这些标准使得朱元璋一再错失人才。
清末太监寇连材颇得慈禧喜爱,却不因此而迎合慈禧。
在目睹慈禧独揽朝政、奢靡浪费等所为后,寇连材十分不满,并深为国事而担忧。
1896年3月23日,慈禧放下蚊帐准备休息,忍无可忍的寇连材突然跪到慈禧床前痛哭不已。
慈禧“揭帐叱问”,寇连材道:“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慈禧太后以为他疯了,连声呵斥让他出去。
寇连材看哭谏无效,便上书一道奏折,共有十条:请归政皇上,请勿再修圆明园以幽皇上,请止宫中演戏,请废颐和园,请准皇上回宫办事,请革李鸿章的职,请续修战备与小日本决战等。
慈禧看完奏折后自然火冒三丈,便说:“尔不知祖制,内监不准言政事乎?”寇连材理直气壮地答道:“知之。
然事有缓急,不敢依成例也。
”慈禧本来很喜爱寇连材,以为他年幼无知,经过一番教训就免他一死。
进而威胁道:“尔知此有死罪乎?”寇连材早已视生死于度外,毫不畏惧地回答:“知之,拼死而上也。
”慈禧见他至死不悔,即把他交送刑部。
两天后,寇连材被绑赴菜市口刑场。
他把自己带着的一块玉佩及金表赠给来送行的同事,又把手上戴着的一只碧玉戒指摘下来赠给刽子手,微笑着说:“费心从速!”随后从容就死,神色不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愤青太监寇连材为国拼死上折斥慈禧
导语:钱穆先生根据他多年治中国史的心得,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有过这样的结论:“中国历史人物,似乎衰乱世更多过了治盛世,又且强过了治盛世
钱穆先生根据他多年治中国史的心得,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有过这样的结论:“中国历史人物,似乎衰乱世更多过了治盛世,又且强过了治盛世。
”
证之以史实,则钱穆的这个观点大抵是不错的。
以同是衰乱之世的晚清时期为例,在这个沧海横流、被李鸿章等形容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其所涌现出的对于后代历史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明显比道光朝以前要“多且强”。
庙堂和江湖之上的诸多闻人这里暂且不论。
即使是这个时期身居宫中的太监们,竟然也能随手举出几个有名的来。
其中,像李莲英、安德海乃至小德张之辈,已被小说戏剧演绎得淋漓尽致了。
但有的也还不太著名。
比如,那个“晚清时期太监群里的异类”,堪称现今“愤青”鼻祖的寇连材就是如此。
慈禧的梳头太监
这是不用想也能明白的道理:即中国历朝历代的太监无论显达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其背后都有一笔血泪账,正应了中国最后一位去世的太监孙耀庭在世时的感慨:“做太监苦啊。
”寇连材也是如此。
从某种角度上说,宫中的生活的确很富足,整天锦衣玉食、花天酒地。
但那是对主子而言的,至于处在奴才地位的太监的日子,完全可用暗无天日来形容。
在这样的一个勾心斗角、见不得天日的风暴眼里要平安生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是出人头地,获得主子的欣赏而一跃成为名宦官了。
这种特殊的环境决定了要做一名显达的太监,不光要有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