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下)顾伟欣慈禧太后支持洋务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她早年随咸丰“木兰秋闱”时对洋枪洋炮洋兵舰的感官刺激和在她脑中根深蒂固的“平衡之术”外,她对新事物特有的好奇和接纳态度亦是重要的原因,这种新事物的代表就是铁路。
喜欢新鲜事物的皇太后一般人的概念中,铁路和海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大背景环境的限制下,这两项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被联系到了一起。
早在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筹议的时候,李鸿章就将修铁路问题写进了他的《筹议海防折》中。
可是这封奏折没有引起中枢足够的重视,吸取教训的李鸿章走了“曲线救国”的路线,以新式海军的蒸汽军舰的燃煤需要由铁路来运输为由,将铁路作为建设海军的辅助和衍生产业,由此抬高了铁路在中枢心目中的地位。
随着1878年开平煤矿正式出煤,如何将煤炭快捷地运往天津成为迫切的需要,李鸿章即刻上奏清廷,请修铁路以便运煤之利,而此时了解到蒸汽兵船“以煤为命”的清政府也批准了这一动议,之后虽然又经过不少波折,但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还是在1881年11月宣告竣工了。
尽管中国的顽固派们以种种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理由阻挠修建铁路,但是住在紫禁城储秀宫内的慈禧太后对铁路这一新鲜事物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因为李鸿章把公关工作直接做进了皇家禁苑。
中南海内,曾经出现过一条仅1.5公里长的铁路。
李鸿章为了迎合慈禧的享乐癖好,同时也为了吸引慈禧对铁路的兴趣,在清宫西苑的中南海修建了北京城的第一条铁路——紫光阁铁路,正是从那时起,北京的“火车站”就在清宫御苑中诞生了。
正是通过这条短短的铁路,慈禧太后比较直观地体会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力量,对李鸿章以后办理洋务都给予了支持。
支持“国造舰”的慈禧太后洋务派在和顽固派就近代海军问题上争执的同时,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矛盾最为尖锐的是如何建立一支近代海军的问题,一部分人主张外购,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国造。
因此,军舰到底是外购还是国造也成了贯穿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尖锐的话题。
辛酉政变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50年的慈禧时代>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
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宠妃那拉氏(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和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欣(咸丰的弟弟)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
奕欣对侵略者有求必应,最后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
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欣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对侵略者还有顾忌,因此被侵略者看作讨厌的障碍。
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病死,由他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
遗命端华、载垣、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
载淳的母亲那位氏,这时才26岁,被尊为慈禧太后。
慈禧是个阴险、贪权的女人。
她很快就和留在北京的奕欣勾结起来,并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企图趁儿子年幼,篡夺最高统治权。
慈禧先让人建议,由她“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由她掌握实权。
但是载垣等一班老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使她的阴谋未能得逞。
10月,奕欣和英国侵略者密谋后,借“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和慈禧商议回北京去发动政变。
奕欣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政变的准备。
在从承德回北京时,慈禧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她和载垣、端华由小路提前4天到北京。
11月1日刚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
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
接着(11日)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
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影响作者:李琳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第五,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10位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女性1. 唯一名正言顺的女皇帝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过女人当权时期,都多少有点朝纲不正的感觉,但只有这位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皇后,原名武曌的女子敢于向强大的封建礼教挑战,冒天下之大不韪篡改李唐王朝为武周国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帝,史称武则天。
她称帝期间,政治开明、知人善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贞观之治”过渡“开元盛世”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害后杀子、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等在为弊端,将与她的功绩一起,在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上任人评说。
2.我国第一位掌握国家大权的女性就是这位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夫人,人们又称吕后的吕雉。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自刘邦立为汉王,吕雉随即成为王妃。
跟随“马上皇帝”刘邦打江山的岁月里,经历甚多,甚至在楚汉相争的年代被沦为人质,受尽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始终对刘邦不离不弃,是刘邦打下汉家江山的背后女人。
刘邦死后,吕雉被尊为太后,由于年轻的汉惠帝即位才7年26岁就死去,少帝尚幼,这时吕太后就开始当权以东宫名义实施听政了。
她重用开国贤臣,继续推行高祖开创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其统治时期,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斩韩信,醢彭越,杀少帝,虐戚夫人等也反映了她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格3最后的黄老思想统治者窦漪窦漪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武帝的祖母,一位双目失明的垂帘听政者。
窦太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文帝之后,景、武两帝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继续把汉王朝推向强盛的高峰。
“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在她在世时都不敢敬重用儒生,自她之后,没有一为中华帝国的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
4史称“文明皇后”的冯太后冯氏是年轻守寡的北魏文成帝皇后。
夫死后临朝听政前后25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影响深远
导语: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
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慈禧一生做的六大好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一:支持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之路
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近代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兴建工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增派留学生等等。
这些没有慈禧的支持,是无法开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全部殉难,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了,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昰对中国近代得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禁止人们吸食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
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
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1律割除净尽。
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
”——慈禧禁鸦片懿旨。
这道诏书一发,英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慈禧太后下命令以后没有多少年就去世了,但昰无论结果如何,慈禧太后的功劳不可抹杀。
三:兴办女学、禁止缠足
1906年慈禧太后下至:禁止妇女缠足,开放了妇女解放的先河。
虽然这与“男女平等”的思想差之甚远,但是毕竟是一个开始,妇女也开始。
近代史上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三个时期,历届反动政府对内依靠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列强,出卖国家主权,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中国近代落伍的内部原因一、清政府的统治(1840年—1912年)一、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政府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政治方面,仍然坚持封建专制制度,政治日趋腐败,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在对外关系上,仍奉行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着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以应付严重的政治危机二、清政府的政治1、清朝政局在19世纪60年代的三大变动(1)总理衙门的设立,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2)1861年的辛酉政变。
此后,慈禧太后掌权近半个世纪,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3)汉族官僚权势扩大。
太平天国运动以后,随着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镇压人民革命的主力,加之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汉族官僚权势日益扩大,在清政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2、清政府政治的基本点:坚持独裁专制(1)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任何变革(2)尽管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兴民权的要求,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仍然对之残酷镇压(3)面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但它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却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1911年所成立的皇族内阁更说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这充分表明了清政府专制独裁的本性。
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及其意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它的兴衰和演变都与慈禧太后密不可分。
慈禧太后在清朝的政治生涯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她的作为对于清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慈禧太后的生平慈禧太后的名字叫做婉容,她是清朝最后几位皇后之一,同时也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女性之一。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去世于1908年。
她在1843年进入宫中,成为嘉庆帝的嫡福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她的地位并不是很稳固。
直到其兄弟在咸同陪都事件中被处死,嘉庆皇帝才会对她重新照顾关爱。
在咸丰帝的时代,慈禧太后成为了咸丰的妃嫔,对于政治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咸丰皇帝去世后,其子同治帝即位,因为同治帝年幼,所以慈禧太后代为摄政。
慈禧太后在此期间的执政可以称之为“胆略过人”。
她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官场整顿、禁烟运动、铁路修建等等。
同时,她也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它可以说,慈禧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以女性身份为主导的执政者。
二、慈禧太后的政治理念慈禧太后作为一位执政者,她对于政治的理念和想法与其他皇帝不太一样。
首先,慈禧太后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特色。
她的思想馆群众关系密切,勇于探索。
同时,她的思想中流含有阔大博爱的思想。
慈禧太后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倾听民意的皇帝。
其次,慈禧太后在愿意把民众视为国家的根本。
她认为国家的发展必须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她会时常地与民众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慈禧太后虽然是清朝最后一任执政者,但是她对于清朝历史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慈禧太后主导了清朝的政局,她进行了很多改革,并且她的执政期间也处于中国历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其次,慈禧太后为清朝的宪法制度、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她的作为也反映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慈禧太后意义的重大慈禧太后虽然在其时期被世人诟病,但是其对于清朝历史发展的贡献却是无法否认的。
评价慈禧须客观全面[摘要]:晚清女皇慈禧太后一直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过程论来评价历史人物。
于是,在近些年的评价中,已基本肯定慈禧亦有抵抗列强侵略、推进改革、开眼看世界的积极的一面,如她在辛酉政变、晚清新政的作为,对她做出的贡献,我们均应从正面去评价。
本文我主要从宏观和客观的角度浅谈中国历史最后的“女皇”慈禧太后,竭力展现一位真实的客观的历史人物,从而再览近代风云和近代的屈辱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关键词]:慈禧太后客观洋务派辛酉政变不平等条约功过是非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47年。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客观全面地对这个主宰着近代中国的女人呢?很多人对慈禧太后的第一反应便是中国的罪人,因为她使中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下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而我在看完苏同炳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有关于慈禧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之后,却觉得这个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无冕女皇实在不简单。
总是以教科书或者传媒手段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我觉得这相当不公平!确实,慈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应当去全面的了解历史,才能够对一个历史人物真正做出公平、客观的评价。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
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的。
他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但她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是一个失败者。
在她47年的统治中,在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以及思想的固执,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为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我眼中的慈禧太后在许多人看来,慈禧太后是一个野心勃勃,阴险毒辣的女人。
在她的掌控之下,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她一手造成了清政府的灭亡,从而葬送了清王朝的统治历史,她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然而,历史并不是由某一个人所决定的,一个人既没有办法创造历史,同样,也必然没办法葬送历史。
正如李傲先生所说“从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慈禧也许是晚清统治灭亡的重要原因,但绝不是这种灭亡的唯一原因。
”因而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历史,不能将责任完全归于慈禧太后。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的统治,对整个中国来说却实不是什么好事,但对当时已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来说或许并不是坏事。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享年73岁。
她26岁时咸丰帝辞世,自此一直守寡至终,而此后她也成了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
其统治时间长达47年,近乎半个世纪。
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慈禧太后是怎样从一个女子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呢?她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公元1852年,慈禧选秀入宫,不久被封为兰贵人。
她凭借自己的美艳与心计博得咸丰帝的宠幸。
1856年慈禧由于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一位皇子而晋升为懿妃,此皇子即为同治帝载淳,不久,慈禧又被封为懿贵妃。
就这样正如慈禧所预料的那样事情一步步的发展着。
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逝。
临终前他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攘政务大臣;三、授慈安皇后“御赏”印,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此印暂由慈禧保管。
八大臣拟旨后奏请两宫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方可下旨。
咸丰帝此举本想让八大辅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相互制约,以防政权旁落。
可这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了引发“辛酉政变”的直接原因。
“辛酉政变”是慈禧策划的第一次政变,她不满于八大臣专权,于是,拉拢恭亲王奕 、东太后慈安一起发动政变,将肃顺等八大臣一举搬倒,从而为自己“垂帘听政”扫除了一大障碍。
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这是目前学者们给慈禧太后最公允的评价。
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果断干练,她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稳固清朝的统治,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清朝续命数十年。
然而,慈禧执政期间,始终拒绝改革落后的统治体制。
在列强纷争的年代中,不断制定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而使得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同时,慈禧不思强国富民之道,反而将维持统治地位的稳定作为第一目标,甚至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的方针。
最终,对中国统治时间长达268年的清朝于1912年,随着皇帝的退位走向了终结。
而这位长袖善舞的谋略家——慈禧,则于4年前的冬夜因病逝世。
慈禧对近代中国有功。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种种威胁,她虽从捍卫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也难以挽回清朝颓败之势,但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的稳定,做出了十分出色的举措。
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应付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和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而在庚子年一场八国联军的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
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果断推行多种新政措施。
包括:官制改定、订定各种现代法律、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宪准备。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近代化,采取的教育变革的方式,也对培育国家人才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慈禧兴洋务推动近代化,吸取西方经验变革政治推动完善政治体制,她对清朝的统治,使腐朽没落的清朝得以再继续残存数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统一稳定的时间,然而这些客观的积极作用的背后,她本人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对近代中国的衰落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慈禧个人人格方面来讲,她是个残忍狡诈的人,她为夺权残害忠臣,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反对革新,残杀谭嗣同等爱国的仁人志士;除此之外,慈禧还卖国求荣,不断向列强妥协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她行事仍然铺张浪费,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
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
这些高昂的花费,给本就经济紧张又急需钱财的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她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
志,做出了一番事业。
她从入宫的千百个秀女中脱颖而出,一步一步登上权利的巅峰,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她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一个女人,具备了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
可她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
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