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治学的核心范畴研究——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528.23 KB
- 文档页数:7
布尔迪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浅析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对社会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概念,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惯习资本”(habitus)和“场域”(field)概念。
这两个概念在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社会中的权力、文化、认知、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重点对惯习资本和场域这两个概念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惯习资本概念惯习资本是布尔迪厄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身体式的知识”,这种知识无形无质,却贯穿于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之中,成为个体在实践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机制。
惯习资本既不是自觉的知识,也不是纯粹的习惯,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历史性和结构性的“感性常识”。
它贯穿于个体的生活方式、习惯、态度、价值观等方方面面,是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内在塑造和约束的结果。
惯习资本的形成受到个体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它包括了个体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不同社会场域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受到文化、习惯、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惯习资本使得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能够自觉地适应和表现出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模式和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本”和“身体资本”。
2. 场域概念场域是布尔迪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领域,这些领域内部存在着一定的规则、结构和关系,影响着其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和选择。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生活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交织而成的,这些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关联,但又各自拥有自己的规则和逻辑。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场域具有多重的意义和功能,它既是个体社会实践的空间和背景,也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结构的聚集点。
不同的场域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资源和权力,这些资源和权力的分布和运作方式决定了场域中的行动者的地位和处境。
布尔迪厄与场域布尔迪厄是继福柯之后, 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
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 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 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
一般认为, 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 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布尔迪厄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在1990年出版《实践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他最关心的理论问题:在人为地分裂社会科学的对立之中,最根本也是最要命的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绝大部分的社会学家只选上述两元对立的其一。
为了化解上述两元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惯习和实践的概念,并且用场域和惯习来解释实践。
场域的概念与特征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这样定义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利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利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
”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场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场所。
其次,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
任何一个场域,其发生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这也是摆脱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逐渐获得独立性,也就是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的逻辑。
布尔迪厄喜欢用“场”这样的一个概念来阐释传媒权力的运作。
如果说传媒与政治、经济等诸权力构成了的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权力场,那么,社会行动者个体进入这个权力场就可视为微观意义上的建构。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包括其理论核心、代表作品以及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
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以其实证主义社会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背景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论核心——场域理论之上。
他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场域构成的,每个场域都代表着一种权力关系。
这些场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惯习”概念,即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布迪厄的代表作品包括《实践理论大纲》和《社会学家的使命》。
在这些作品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场域理论和惯习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他的思想也强调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的出现。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他的理论核心和代表作品展示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我们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现实的奥秘。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布迪厄是二十世纪社会学领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理论尤其是“场域惯习”论对于理解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这一理论,试图建立一种实践理论,以分析特定群体或个人实践的机制。
本文将简要介绍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并阐述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是他在对社会实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场域是布迪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可以被看作是机构的东西,但不等于机构,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
同时,场域中充满了竞争和斗争。
惯习是布迪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将其解释为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
惯习是与客观结构紧密的主观性,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惯习和场域是相互说明、不可分割的。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这一理论出发,理解和解释社会实践。
例如,可以将学校看作是一种场域,这个场域是在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
在这个场域中,不同的教育活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受到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同时,学校场域中的竞争和斗争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分配、地位的争夺等方面。
惯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惯习理论来理解职业领域中的行为和实践。
特定的职业群体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会形成一套独特的惯习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工作逻辑等。
而这些惯习系统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这个职业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也对教育、职业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例如,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改变一个场域的惯习系统并非简单的“输入-输出”过程,而是需要通过对场域中的资本(如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进行合理调配和改革来实现。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读了布迪厄书,自己感兴趣的是他的场域理论,由于其理论的模糊性难以把握其要义,以下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求教于方家。
场域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
布迪厄曾指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又说:“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是独立于行动者意志的客观存在,又与行动者所占位置、所掌握的资本和行动者的禀赋及其采取的策略有关。
这种关系网络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运作规律,构成对行动者行动的限制性制约条件,当然只对置身于该场域的行动者才有意义。
如果不归属该场域,这关系网络对行动者不具有意义。
为什么呢?这与场域的第二层意思有关。
第二,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
场域是一个场所,它不能被简单为理解空间意义上的场所,它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既是固定的,又是在发生/进行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
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
换言之,是斗争、争夺的场所,只有“力的较量”,场域才具有意义。
而这种斗争、争夺依赖的是行动者所掌握的“力”,这种“力”表现为资本最终化约为权力。
如布迪厄曾指出:“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从而被视为实实在在的力量,而不是无关轻重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力”在斗争中相互较量,也会相互转换。
因此,场域是一种力的关系网络。
第三,资本—权力是场域的主线。
场域既是斗争的场所,又是争夺的空间,而一切都是围绕资本-权力的主线展开。
行动者斗争靠的是其掌握的资本,斗争目的又是争取更多的资本,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取权力,形成支配关系。
注意不要把这过程看作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交错的,场域在互竞中发展。
关于资本,布迪厄把其主要分为三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经济资本是由收入、财产等组成经济实力。
文化资本表现为知识总量,但又不全是。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探究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探究现状和进步动态。
起首介绍了布尔迪厄的学术背景和主要贡献。
然后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深度解读,包括场、资本、符号权力等。
接着,综述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并总结了相关探究效果。
最后,展望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将来进步方向,并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建议。
一、引言布尔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也是法国哲学院院士。
他提出的场域理论是对资本、权力和符号等因素进行整合的一种理论框架。
场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富的探究效果。
本文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探究进行了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其核心观点、应用领域和探究效果,为进一步探究提供参考。
二、布尔迪厄的学术背景和主要贡献布尔迪厄诞生于法国,曾在法国和美国多所高校任教,其学术效果被广泛认可。
布尔迪厄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干系的探究贡献巨大,他认为社会中的干系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本进行再生产的。
他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不同形式,提出了资本在不同场域中的转换与再生产的观点,以及资本在不同领域中的累积。
三、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观点解读1. 场场是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场是一个社会领域,由一系列逻辑相关的社会行动者构成,他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竞争和协调。
场中的行动者通过竞争和合作来获得资源和权力,并通过符号的认同和沟通来维持场域的稳定性。
2. 资本资本是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点。
资本是一种资源,可以用于得到其他资源或权力。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不同形式。
经济资本是指货币、财宝和物质财产等可量化的资源;文化资本是指知识、技能和教育经历等非物质资源;社会资本是指社会干系和社会网络等人际资源。
不同形式的资本在场域内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影响力。
3. 符号权力符号权力是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符号权力是指通过符号的认同和沟通来实现的权力。
布迪厄实践理论中的政治场域解析作者:赵巍巍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18期[摘要]文章从布迪厄实践理论所涉及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其实践理论中政治场域,分析了政治场域中资本的转化,惯习对于政治场域的影响,政治场域中资本转换与博弈,以及政治场域中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斗争,从中看出布迪厄对于政治场域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二元论,布迪厄的政治场域理论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布迪厄;实践理论;政治场域1政治场域在布迪厄实践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1.1布迪厄实践理论简要评析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围绕着场域、资本、惯习的关系。
围绕着行动者实践的空间,实践逻辑,实践的工具等,场域就是行动者的活动空间,资本是行动者的工具,惯习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习惯,一个行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他自身的惯习和掌握的资本决定的。
布迪厄的这种实践理论的逻辑打破了原来的主客二元的思维逻辑,用关系的维度思考社会实践,为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一种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把握实践的内在逻辑,更好地指导我们思考社会政策。
布迪厄在《区隔》中,将习性、资本、场域等核心概念整合起来,提出:“[(惯习)(资本)]+场域=实践”这一公式形象表达了他的关系主义思维模式,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思维模式,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了实践的内在逻辑。
1.2场域的实践理论中的地位场域就是付诸于行动的实际空间,主要是实践个体选择的场所问题。
个体所处的空间,与个体的性格习惯和其在空间中的范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空间的范围是由各种资本以合理的形态布局来判定的。
虽然“场域”的提出要晚于“惯习”,布迪厄曾经说过:“场域才是首要的,必须作为研究操作的焦点。
”场域是“关系群”,是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关系群形成系列或系统,这些系统的关系是客观化的,也是历史发展的,他们存在于社会空间的各种位置,制约这些关系的是权力(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场域理论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对于社会关系、文化资本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应用。
二、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内容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场域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个场域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和逻辑。
场域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领域,还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微观领域。
场域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关系是构成场域的基本要素。
1. 场域的定义与特性布尔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网络。
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逻辑,这些规则和逻辑决定了场域中行动者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场域具有自主性、动态性和异质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场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资本的概念及作用布尔迪厄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类型。
资本是场域中行动者竞争的焦点,也是塑造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本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涉及到教育、艺术、语言等文化方面的资源,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功具有重要影响。
三、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方法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
这些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场域的运作机制和规则,以及行动者在场域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此外,布尔迪厄还强调了反思性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应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首先,在文化研究方面,场域理论为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揭示文化资本在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运用摘要:本文阐述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并运用场域理论对新闻场进行分析,包括从新闻场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分析行动者的惯习三方面。
关键词:场域;新闻场;布尔迪厄一、布尔迪厄及其思想核心布尔迪厄出生于法国西南部贝亚恩地区的一个小镇,由于地处具有独特方言和文化的乡村山村,使布尔迪厄非常熟悉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心态,布尔迪厄在《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中回顾了他”在社会科学场的不同时期的经历中所处的位置开始……还要谈及在科学社会学这个亚场域中的作为”[1](p163),笔者从这里参考他的”自我分析”,帮助呈现其学术历程。
大致看来,布尔迪厄的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他1951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到1968年,直到他1956年入伍,随军驻阿尔及利亚两年,在服役期间撰写了《阿尔及利亚人社会学》一书。
1960年,他返回巴黎,他听过列维-斯特劳斯在法兰西学院开设的讲座,并担任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阿隆的助手以及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的研究中心主任这两个职位。
从1968年起到1981年进入法兰西学院,应该算是其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成立了”欧洲社会学中心”,创办了社会学刊物《社会科学研究行为》,出版了《社会学家的技艺》,可以说这是他确立自己的社会学地位和风格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其进入法兰西学院后,布尔迪厄早期隐含在科学话语中的政治关怀开始公开表露出来。
1984出版的《学术人》批判了法国教育制度和名牌学校体系,1989年出版的《国家贵族》揭示了法国统治阶层的社会再生产的过程,1993年他和20余位社会学家参与的《悲惨世界》出版。
在布尔迪厄的晚年,他通过公开演讲(包括在电视上揭示电视的符号暴力)、公开信、创办出版社、独立发行系列小册子等方式,来参与和干预社会讨论和社会运动。
二、场域1、概念渊源“场”是一个来自物理学的概念,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