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虾主要致敏原鉴定、提取和有效致敏组分在sIgE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71
花生、河虾中主要过敏原组分的研究沈丽燕;朱卫娟;吕杨;孙秀兰;钱和【期刊名称】《首都公共卫生》【年(卷),期】2008(002)002【摘要】目的鉴定并纯化花生、河虾中引起过敏原反应的主要蛋白组分.方法花生、河虾蛋白浸液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过敏模型,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等电点沉淀纯化目的蛋白,建立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水平.结果 SDS-PACE鉴定纯化后的花生蛋白中相对分子量63.5 kDa、60 kDa、37 kDa、17.5 kDa,虾蛋白中相对分子量36 kDa、85.kDa、52 kDa为主要过敏原组分.将纯化后的蛋白注射BALB/C小鼠腹腔,获得含特异性IgE的小鼠血清进行研究.棋盘试验表明花生蛋白抗原最佳稀释度为1:300-1:600,抗血清稀释度为1:3 000-1:5 000,河虾蛋白抗原最佳稀释度为1:200~1:500,抗血清稀释度为1:600~1:1 000.结论成功获得花生、河虾中主要过敏原组分及其血清抗体,为过敏原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总页数】4页(P58-61)【作者】沈丽燕;朱卫娟;吕杨;孙秀兰;钱和【作者单位】214122,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14122,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214122,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214122,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R392.9【相关文献】1.河虾中主要过敏原组分鉴定及分离纯化 [J], 张在军;向军俭2.牛奶中过敏原组分的分离纯化及主要过敏原的鉴定 [J], 蒋红玲;向军俭;王宏;邓宁;刘婉莹;杨红宇;凌钦婕3.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花生主要过敏原Ara h1的研究 [J], 何伟逸;吴序栎;刘志刚;黄海珍;李瑶;叶烨;曹鹤瑶4.花生、河虾过敏原蛋白的纯化及其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J], 孙秀兰;宁炜;邵景东;钱和;朱卫娟;袁耀萍5.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研究(二)——河虾总蛋白2-DE指纹图谱重现性分析 [J], 吴海强;余晓;刘志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印迹法对4种海虾主要过敏原的鉴定吴海明;胡志和;王超【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10(031)016【摘要】以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刀额新对虾以及虾蛄4种海虾为研究对象,对这4种海虾过敏原蛋白组分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4种海虾过敏原组分进行分析,然后经免疫印迹鉴定其主要过敏原.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的主要过敏原为99、33、19、14kD的蛋白质组分;中国明对虾的主要过敏原为39、33、28kD的蛋白质组分;刀额新对虾的主要过敏原为33kD和24kD的蛋白质组分;虾蛄的主要过敏原为56kD和48kD的蛋白组分.【总页数】4页(P274-277)【作者】吴海明;胡志和;王超【作者单位】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300134;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300134;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3001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1;TS207.3【相关文献】1.牛奶中过敏原组分的分离纯化及主要过敏原的鉴定 [J], 蒋红玲;向军俭;王宏;邓宁;刘婉莹;杨红宇;凌钦婕2.牡蛎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重组表达及鉴定 [J], 张江涛;李国明;方磊;刘艳;崔欣悦;鲁军3.小麦主要过敏原CM16线性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初步鉴定 [J], 李雪娇;李欣芮;范卓妍;张亚妮;车会莲4.花生主要过敏原Ara h 1线性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鉴定 [J], 王俊娟;李欣芮;陈成;孙善峰;刘桂蓉;车会莲5.桃主要过敏原蛋白Pru p 3的分离纯化及质谱鉴定 [J], 康文瀚;张九凯;邢冉冉;孙秀兰;陈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的虾、蟹致敏过敏原组分分析孙一帆;黄建芳;王彩霞;向军俭【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10【摘要】目的:分析鉴定中国人群的虾、蟹致敏组分,确定主要过敏原及其致敏率,为深入研究食物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46份虾蟹过敏症患者血清,对刀额新对虾、罗氏沼虾和锈斑鲟的蛋白粗提液进行Western blot 分析,统计数据得出其全部过敏原组分及其致敏率,并确定主要过敏原。
结果: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虾与过敏患者血清IgE的反应强于蟹,且虾、蟹间存在很多Mr相同的过敏原;32~38 kD原肌球蛋白( TM)、40 kD精氨酸激酶( AK)、60~80 kD血蓝蛋白( Hc)和21 kD肌质钙结合蛋白( SCP)是虾的主要致敏组分,TM、AK和Hc是虾、蟹共同的主要过敏原,其中TM的致敏率最高;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AK、Hc和SCP的致敏率相对较高,且发现虾中48 kD蛋白组分(未知过敏原)也具有较高致敏率。
结论:对中国人群而言,虾的致敏性强于蟹,且虾、蟹的主要致敏组分基本相同;中国人的虾蟹主要致敏组分及其致敏率与国外研究大致相同但略有差异;发现一种潜在的新型过敏原。
【总页数】5页(P1325-1329)【作者】孙一帆;黄建芳;王彩霞;向军俭【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广东省分子免疫与抗体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广东省分子免疫与抗体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广东省分子免疫与抗体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广东省分子免疫与抗体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8【相关文献】1.不同方法提取和处理中华绒螯蟹组织蛋白的过敏原组分分析 [J], 朱黎娜;侯丽英;张盈莹;周宇捷;李韶深;李会强2.梭子蟹过敏原致敏组分的分析研究 [J], 赵绮华;赖荷;陈丽金;王锡忠;邹泽红3.不同虾类的过敏原及其过敏原性 [J], 李振兴;林洪;李明华;曹立民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毛应樑在中盚耸俦O沼邢薰旧虾J蟹止境闪⑶斓渖系慕不? [J],5.酶解处理对小鼠模型中虾主要致敏蛋白的致敏性影响分析 [J], 张弛;潘家荣;梁世正;冯涛;傅丽丽;张永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临床研究 •147小儿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质量。
该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在10%~25%,且近年来也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1]。
有研究显示,致敏源的特异性IgE (sIgE )在致敏原的确定上具有较高的价值,sIgE 能在小儿过敏性鼻炎疾病的预防、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当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2]。
本研究分析了在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检测以及日常预防中,致敏源特异性IgE (sIgE )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过敏性鼻炎患儿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在患儿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纳入患儿年龄在1~11岁,在其中,<3岁患儿50例,3~7岁患儿52例,>7岁患儿48例,患儿平均年龄在(5.83±3.24)岁。
研究相关试验经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实施。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8版ARIA 标准,本研究纳入患儿均与过敏性鼻致敏源特异性IgE(sIgE)在过敏性鼻炎患儿临床检测和日常预防中的应用王 芳(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新城区 耳鼻喉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要】目的 分析在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检测以及日常预防中,致敏源特异性IgE (sIgE )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过敏性鼻炎患儿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资料,通过酶联免疫法对血清中的吸入性sIgE 与食入性sIgE 进行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吸入性的致敏源中检测sIgE 阳性率最高为户尘螨与屋尘;食入性致敏源中检测sIgE 阳性率最高为牛奶;各年龄段的患儿均以吸入性过敏多见。
结论 在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检测中,致敏源特异性IgE 是一种有效检测的指标,在早期对患儿的sIgE 进行检测并及时避免其再接触致敏源则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对于有效提高过敏性鼻炎患儿的生活质量上具较高的实用价值。
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蛋白的肽指纹图谱鉴定与分析林洪;郑礼娜;李振兴;Samee Haider【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39)005【摘要】以我国常见的刀额新对虾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其主要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等基础数据,增加对虾类过敏原的认识和理解.分离和纯化了分子量为36 kD的虾主要过敏原蛋白,利用激光辅助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并对鉴定的结果采用Mascot搜索引擎在NCBInr数据库上进行搜索.结果表明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蛋白与斑节对虾原肌球蛋白匹配分值最高为268,吻合肽段27条,序列覆盖率为65%;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如腐食酪螨、衣鱼等的原肌球蛋白的序列覆盖率也很高,分别达到了51%和53%.这一结果不仅表明了刀额新对虾与其它甲壳类海产品过敏原存在着高度同源性,而且为其与甲壳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主要过敏原之间存在严重交叉反应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总页数】6页(P919-924)【作者】林洪;郑礼娜;李振兴;Samee Haider【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安全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安全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安全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安全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TS201.2+1【相关文献】1.牡蛎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重组表达及鉴定 [J], 张江涛;李国明;方磊;刘艳;崔欣悦;鲁军2.桃主要过敏原蛋白Pru p 3的分离纯化及质谱鉴定 [J], 康文瀚;张九凯;邢冉冉;孙秀兰;陈颖3.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研究(一)——鲫鱼、鲢鱼总蛋白2-DE指纹图谱分析 [J], 吴海强;余晓;刘志刚4.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研究(三)——花生总蛋白 2- DE 指纹图谱和蛋白点MALDI- TOF/MS分析 [J], 吴海强;余晓;刘志刚5.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研究(二)——河虾总蛋白2-DE指纹图谱重现性分析 [J], 吴海强;余晓;刘志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品中的致敏物质鉴定技术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食品中的致敏物质也备受关注。
食品中的致敏物质指的是可以引发过敏反应的成分,如花生、虾、牛奶等。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先进的技术来鉴定食品中的致敏物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品中致敏物质鉴定技术。
一、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目前食品中致敏物质鉴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抗体与致敏物质发生特异性的免疫作用,从而实现对致敏物质的鉴定。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方法之一。
ELISA方法通过将特异性抗体与致敏物质结合,并利用染色变化或光学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与否。
二、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致敏物质鉴定方法。
通过检测食品中致敏物质的DNA或RNA序列,可以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致敏物质。
核酸检测技术的优点在于不受物质的性质和形态的限制,能够对复杂的食品样品进行分析。
三、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Mass Spectrometry,MS)是一种高灵敏度的鉴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检测。
质谱仪可以将样品分解成带电离子,通过质量比的测量,确定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分子量。
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微量的致敏物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致敏物质的鉴定。
通过对食品中致敏物质基因的测序,可以确定致敏物质的种类和特征。
基因测序技术能够提供有关致敏物质的详细信息,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鉴定。
五、识别技术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物质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常见的识别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质谱红外联用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分析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光谱特征,进行准确的鉴定。
总结:食品中的致敏物质鉴定技术有很多种类,其中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和识别技术是常用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