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及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血小板保存血小板保存2011年10月06日血小板是血液重要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凝血过程,发挥正常的止血功能,防止损伤后血液丢失,因此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血液输注中也占有很大比例。
血小板采集主要有2种方法:从全血中分离制备血小板,机器采集献血者血小板(机采血小板)。
2006年8月,卫生部出台《关于限期停止有偿机采血小板的通知》,要求各地献血办不得下达指令性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指标,或以发放补贴为由变相有偿机采血小板;为补充无偿机采血小板的不足,各采供血机构要充分利用已经采集的“无偿献血”血液资源,开展手工分离制备血小板工作。
目前,手工分离制备血小板的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 法)和去白膜法(BC法)2种。
由于PRP法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时,移走富含血小板血浆后的红细胞悬液层含有大量白细胞,这些白细胞会引起诸如发热、过敏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此外,红细胞悬液层中由血小板和白细胞形成的微聚物也会进一步对受血者造成危害;因此BC法分离血小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BC法的原理是:全血首先经重离心后分离白膜层,再将白膜层经轻离心后移走红细胞和白细胞,即得到浓缩血小板。
与PRP法制备的血小板相比,BP法制备的血小板具有白细胞残留量较低、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显著降低,以及提高ATP水平和低渗性休克反应能力等优点。
对血小板功能来说,BP 法制备的血小板糖分解率可降低一半,提高氧代谢率,维持二氧化碳水平,使pH保持恒定,尤其适合长期储运。
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离心时是隔着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生理垫”,这样的分离制备过程对血小板的损伤较低,表现为反映血小板激活指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的表达率降低。
因此,手工分离血小板,尤其是BC法制备的血小板首先可以使手工采集全血中的血小板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其次,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第三,从全血中分离白膜再获得血小板,可以降低全血保存后微聚物的形成,降低受血者发生肺部、脑部栓塞的危险性,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新闻眼公益@三晋献血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1.什么是机采血小板?机采血小板,是用血液成分单采机采集来自一个献血者的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储存在一个专用的保存袋中,储存温度20℃~24℃,震荡保存,最长保存期为5天。
2.机采血小板临床有哪些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的作用。
用于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的异常、药物、中毒等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3.捐献机采血小板需要多长时间?每捐献一次机采血小板,需要60~90分钟。
4.捐献机采血小板容易紧张吗?无偿献血目前分2种,一种为全血,一种为机采血小板。
许多人忙里抽闲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固定献血屋,把捐献机采血小板作为热心公益、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献血者在捐献过程中可以欣赏音乐、聊天、休息等,只需躺在采血椅上,放轻松,保持心情愉悦,血液细胞分离机会自动完成采血过程。
5.捐献机采血小板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吗?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在48~72小时内可以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比捐献全血的恢复时间更短。
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过程中,每位献血者每次血液采集使用的都是一次性的无菌专用耗材,绝对不会造成交叉污染。
6.捐献机采血小板者可以享有何种权利?捐献机采血小板和捐献全血一样,都是一种以救死扶伤为目的的志愿无偿奉献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本人及其父母、子女、配偶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报销血费。
在太原市捐献机采血小板达到一个单位的,无偿献血者本人使用任何血液产品不限时不限量,免费使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使用机采血小板时不限时等量免费使用,使用全血时按照每单位血小板折算800毫升全血不限时免费用血。
7.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年龄18~50周岁,体重:男性50公斤以上,女性45公斤以上。
(2)符合各项检测标准。
(3)手臂上的静脉较明显。
(4)能够保证1~2个小时的捐献时间。
(5)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4天,一年不大于24次。
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比较(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方法80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随机分为两组,44例输注新鲜血小板,36例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后1h和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止血情况。
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与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在止血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方面,新鲜血小板组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组。
结论提倡新鲜血小板输注,冰冻血小板仅在紧急情况下作为替补供应临床。
【关键词】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比较近几年随着本市成分输血的日益普及,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机采血小板因其纯度高、容量小、疗效好、来源于单一献血者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1]。
血小板作为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具有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2]。
本文对2009年5—10月输注本站供应的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部分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两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站跟踪调查了2009年5—10月期间80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36〜68岁,均为第一次输注血小板,排除由于多次输血和(或)血小板输注史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免疫因素。
输注新鲜血小板组44例,其中白血病2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脾功能亢进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 输注冰冻血小板组36例,其中白血病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脾功能亢进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
患者血小板计数均低于10X109/L,临床表现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
1.2血小板采集血小板采用美国血液技术公司中国分公司生产的MCS+LN9000-220型血细胞分离机及REF995H血小板耗材制作,献血者均来自本市志愿无偿献血者,献血条件均符合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合格、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50 X 109/L、血细胞比容》0.36者为供者。
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活化分析及临床探讨摘要: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的活化状况及对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10例献血者的机采血小板震荡保存在22℃的保存箱中,分别于保存当天、第1天、第3天、第5天检测机采血小板的Plt(血小板计数)、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pH值、Glu(血小板葡萄糖)、LA(乳酸)、TEG(血栓弹力图)、血小板CD62p表达率。
结果:保存期内,1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的Plt、MPV无明显变化(P>0.05),pH值、Glu降低,LA、血小板CD62p表达率升高(P<0.05),血栓弹力图参数K值、MA值、Angle角无明显变化(P>0.05),R值升高(P<0.05)。
结论:机采血小板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活化水平会有所升高,可能会影响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保存期;活化;输注效果机采血小板为在无菌密闭条件下,使用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供体血小板,因具有品质好、便于配型等应用优势,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但较长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发现,部分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效果欠佳,经研究发现除患者自身因素外,可能与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的活化状况有关[1]。
为此,我中心本次研究对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的活化状况及其对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明确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改善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抽取10例献血者的机采血小板作为研究样本,10例献血者均为符合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献血者,男性和女性各5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31.5±1.4)岁。
1.2研究方法机采10例献血者的血小板后,立即保存在血小板震荡保存箱(购自美国Forma公司)中,震荡频率为60次/min,保存温度为22℃。
分别于保存当天、第1天、第3天、第5天检测机采血小板的Plt、MPV、pH值、Glu、LA、TEG、血小板CD62p表达率。
机采血小板的适应症1、治疗性血小板输血:①骨髓抑制或衰竭:由于疾病化疗、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者衰竭所致的血小板减少而出血的病人,输注血小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②血小板功能障碍:不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低,而是由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病人,输注血小板也有止血效果。
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贮存池病、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血小板型血管性假血友病、尿毒症、严重肝病、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而血小板数正常,所导致的严重出血。
③大量输血:输血量达到受血者血容量1.5倍的情况下一般将会发生有临床意义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
接受大量输血(库存血)者,其血小板数应维持在50 ×109/L 以上,低于此数应实施血小板输血。
④心肺旁路手术:在心肺旁路手术时,常会发生血小板功能损伤和某种程度血小板减少。
如果低于50 ×109/L且有伤口渗血不止时应输注血小板。
⑤DIC:伴有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急性DIC病人,除给予凝血因子补充时,还应给以血小板输注。
在慢性DIC时,若无明显出血,则输注血小板无临床意义。
不能仅仅为了纠正异常的化验结果而实施血小板输注。
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即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是由于患者自身抗体使内源性血小板存活期缩短而致的血小板减少。
这类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会很快破坏,因此常无明显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输注血小板,但血小板数在20×109/L以下,伴有无法控制的出血且危及生命者,或者进行脾切治疗的术前、术中有严重出血者仍可输注血小板,为了达到止血目的,输注剂量要大些,另外静脉注射丙球或肾上腺皮质激素.⑦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有自限性,一般持续3-4周痊愈。
如果发生粘膜出血,可输注血小板止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血:仅限于那些处于最危险之中具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
一般认为当血小板数低于50×109/L 时,可根据病情考虑输用。
对于血小板数低于20 ×109/L ,同时伴有其它因素,如发热和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时,也可以考虑预防性输注。
机采血小板是什么在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群体——机采血小板捐献者,他们大多是由全血捐献者“转战”到捐献机采成分血这一新的献血方式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机采血小板知识。
1.血小板功能收缩血管,止血功能是血小板的功能之一。
血小板可以释放收缩血管,促进凝血功能的血管收缩素,其中包含有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帮助受伤的血管不再继续受到伤害,减少血液的流失量。
另外,血小板的体积很小,它们可以粘附在受伤血管上,大量的血小板会发生血小板聚集,形成团形,发挥止血作用,止血栓能堵住受损的血管让其不再继续流血,还能让血管的完整性得到保留。
凝血功能,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是通过血小板释放凝血块实现的,血小板Ⅲ因子是可以在受损血管上粘附的,在凝血的过程中速度很快。
如同血小板一样,看看我们体内的细胞,他们渺小又脆弱,渺小到我们肉眼都无法看见,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他们的存在,脆弱到一个病菌就可以杀死他们。
可是他们勇敢又坚强,哪怕全世界都放弃了你,哪怕连你自己都放弃了你自己。
他们依然努力着,为了你活下去而努力工作到最后一刻。
2.什么是机采血小板机采血小板又被称之为单采血小板,它通过单采机器和一次性耗材采集血液中的血小板,输给那些需要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整个捐献单采血小板的过程约为60-90分钟,单采血小板储存在专门的保存袋中,在20-24℃左右振荡保存。
单采血小板的优点是疗效可靠,且更加安全。
3.机采血小板安全吗?机采血小板整个过程非常安全,在献血者献成分血前,其资料已输入了成分分离机的电脑系统,进行了管道的初始化,输入的性别、身高、体重、血细胞比积和血小板计数等献血者实际值数据,机器屏幕将会显示产量、容量、浓度和运行时间等血小板采集的最终估计值,还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精心护理。
在捐献成分血的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都在经过严格消毒的密闭管道套材中循环和分离,每位捐献者每次使用的都是一次性全新套材,绝对不会造成交叉污染。
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白细胞机采血小板(Apheresis Platelets, AP),是一种现代化、高效、安全的血液制品。
它通过离心血液,将血浆与血小板分离,达到临床治疗或输注的目的。
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领域。
本文将介绍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一、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原理与操作步骤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是一种基于离心原理的自动操作设备,能够快速分离血浆和血小板。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血液成分的不同密度,通过离心力将血浆与血小板分离开来,有效去除多余的白细胞。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的外周血通过静脉穿刺或动脉穿刺进入采血机;2. 血液在采血机中被分离成血浆和血小板两部分;3. 血浆和血小板按照预设方案分别分离储存。
二、应用领域1. 血小板输注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可以获得高浓度的血小板制品,用于治疗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
这种血小板制品质量高、纯度高、传染风险低,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SIRS患者临床表现为体温异常、心率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可去除活化的白细胞,减少炎症介质释放,缓解全身炎症反应。
3. 骨髓移植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可采集到高浓度的血小板制品,用于骨髓移植术后的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预防移植后出血并提高生存率。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还可以去除血液中的自身免疫性物质,如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减少免疫反应,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优势与不足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相比传统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 分离效率高:可以快速、高效地分离血小板,获得高浓度的血小板制品。
2. 高纯度:通过去除白细胞,使血小板制品纯度更高。
3. 安全:采用封闭系统,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然而,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成本高:设备投资及运营成本较高,限制了其普及推广。
冰冻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摘要:作者阐述了血小板的制备和融化方法,低温保存血小板的优点和输注指征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冰冻血小板低温保存输注指征临床应用机采血小板用于适应症病人的治疗效果较好,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血小板具有寿命短、易激活、不稳定等生物学特征,加之20~40?℃条件下保存期只有5?d,不易储存,所以,在没有特出情况下血小板就要立即输入。
如果采取预约现采的话,就无法保证是否能急时满足患者的需求。
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具有保存期长、副作用少、安全、快捷、疗效好的特点。
笔者就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和融化1.1 新鲜血小板的制备(1)供者的选择:献血者体检符合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除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体检标准外,机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应≥150×109/L,血比积≥0.36,1月内未采过其它血液成分,3?d前末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
(2)血细胞分离机和机采血小板耗材。
(3)机采血小板成品制剂的标准:机采血小板含量≥2.5×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5.0×108/袋、红细胞混入量≤8.0×109/袋,每袋容积为250~300?ml[1]。
(4)保存条件:在22±2.0?℃水平振荡解聚。
1.2 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将采集的新鲜血小板制品在100级净化间内,将二甲基亚枫(DMSO)按5%的比例缓慢加入血小板悬液中,在回旋式振荡仪上放PVC血袋轻轻晃动,按无菌操作要求以1?ml/min速度缓慢加入DMSO,同时在振荡器上以60~80次/min水平振荡,使DMSO与血小板悬液充分混匀。
加药后的血小板平放于-80℃低温冰箱内冻存备用。
1.3 冰冻血小板的融化自-80?℃低温冰箱内取出血型相合的冰冻血小板,置入40~42?℃的水浴箱内,轻轻晃动血袋,直到血小板呈云雾状悬浮,检查血袋密封是否完好,有无渗漏,有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絮状物形成,标签标识清楚后,即可发往临床。
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及临床应用
2012-09-17 09:07 来源爱爱医分享到: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机采血小板的使用呈明显增长趋势,机采血小板量大、质纯,减少了输血传染病毒的危险,降低了同种免疫反应,从而提高了血小板的临床疗效。
内蒙古血液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AMICUS(Baxter公司),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具有独特的界面控制系统,无论献血者HCT高或低,血小板分离界面始终维持在35%左右,血小板收集效率高,白细胞污染低于1×106[1],一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相当于6U(单位)全血手工制备的血小板[2]。
1 机采血小板的储存
血小板的储存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到现在为止,血小板的储存仍然在22±2℃连续振摇保存,保存时间为1~5天。
有资料显示,在血小板保存期,血小板的生化指标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一系列形态、功能和代谢上的改变[3]。
1.1 形态的改变
血小板有表层细胞膜,没有细胞核,胞浆中有线粒体、微管系统及储存颗粒。
储存颗粒主要负责血小板的物质转运,当血小板22±2℃保存2天后血小板的整体密度从1.08下降到1.04,密度下降与血小板的储存颗粒有关。
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延长损伤也随之加重,致密颗粒在体外活化、融合、释放,使得血小板在形态结构方面发生改变,在储存损伤过程中使血小板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1.2 代谢及功能改变
(1)血小板具有很高的代谢率,在储存血小板时,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由于保存体系供养不足导致糖酵解加重,大量乳酸聚集,造成保存体系pH值下降,pH值下降在血小板损伤中起决定作用。
pH<6.3将导致血小板不可逆损伤。
本中心使用美国进口机采耗材,透气性好,在保存过程中,有效降低乳酸聚集速度,使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及保存效果明显提高。
(2)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膜脂质组分逐渐下降,在22±2℃保存5天后膜磷脂和糖脂丢失明显,尤其磷脂的组分,大约丢失63%。
(3)血小板保存液中枸橼酸盐提高了血小板对激活物的敏感性;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破碎的残留白细胞和红细胞释放出血小板激活物,已激活的血小板又释放激活物,形成级联反应,导致血小板的活化速度加快;储存条件存在多种激活因素:首先是血小板浓度提升,导致血小板相互间接触增多,其次由于血小板代谢活性高,还有保存袋透气性差,导致耗氧增加供氧不足,使大量乳酸堆积,酸度增高。
2 临床应用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
2.1 血小板输注指征及输注量
患者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输注量:血小板<20×109/L,将血小板数提升到能维持止血功能的最低水平即可。
研究显示,小量血小板输注(<标准量的25%),出血的发生率与标准量相比差异无显着性[2]。
因此小量、多次输注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2.2 输注后血小板增值及临床表现
观察输注后有无发热、荨麻疹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根据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计算输注后1h和24h的血小板增加量。
见表1。
表1 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比较
3 讨论
机采血小板具备产量高、纯度高、白细胞及红细胞污染率低,治疗效果显着等优势。
其单一免疫特性可显着降低。
PTR(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几率,成为临床输注血小板的主要研究课题。
如何保证供体安全及提高血小板采集效率及临床输注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集应选择符合体检标准的献血者,还要综合其血液浓度、血小板平均体积等因素,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使收集效率、实际采血量等达到最佳标准。
(2)血小板采集完成后,将其放入供血科的血小板震荡仪内,血小板袋要裸露、平放不可重叠,防止血小板聚集,保持其活性。
(3)血小板计数降低导致出血是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适应证,如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脾肿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导致的出血,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降低血小板低下患者的出血几率和出血程度。
(4)提高血小板输注相容性。
以配合性血小板提高输注效果,对于保证输注安全有效,预防PTR等发生十分必要。
对已发生同种免疫反应的患者更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