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1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四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具体内容包括:《狂人日记》的背景介绍、文本阅读、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对鲁迅作品及现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
重点: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文本阅读: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狂人日记》,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文本中的难点、重点,如狂人的形象、日记的格式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思想入手,分析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7. 艺术特色分析:从日记体、讽刺手法等方面,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1)背景介绍(2)文本阅读(3)主题思想(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2)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狂人的形象特点:疯狂、敏感、清醒。
(2)主题思想:《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的描绘,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呼吁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对小说的背景分析、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解读以及重要语句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3.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重要语句,探讨小说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引出《狂人日记》。
2. 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先生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
3. 内容梳理:带领学生通读小说,讲解小说的重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小说中的重要语句,进行详细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狂人日记》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分析小说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请举例说明小说的艺术特色。
作业答案:1. 《狂人日记》背景:小说创作于1918年,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现实意义:小说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2. 狂人形象:狂人具有觉醒意识,对封建礼教提出质疑,但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疯狂。
3. 艺术特色:小说采用日记体,以第一人称叙述,具有真实感;语言辛辣、讽刺,富有表现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狂人日记》,让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详细内容包括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狂人视角的解析,以及对小说中反封建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反封建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洞察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视角的深入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挖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鲁迅写作技巧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初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解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讲解,剖析鲁迅的写作手法。
狂人的视角是如何展现的?小说中有哪些典型的反封建元素?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细节,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情节梳理:狂人的变化过程写作手法:第一人称视角,讽刺手法反封建主题: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视角的理解。
请从反封建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细节。
2. 答案:狂人视角的理解: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反封建情节或细节分析:狂人对“吃人”的恐惧,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2篇)《狂人日记》教案篇1狂人日记教学要点:1、扫瞄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叙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索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转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制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连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日,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倾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视,从而走近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月,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孤独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头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连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三、分析课文:1、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同学回答并给以评价)——老师总结:本文叙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回乡时听闻一个伴侣生了病,就顺路去探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伴侣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叙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节《鲁迅》,详细内容为《狂人日记》的文本阅读、分析及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狂人的心理刻画、鲁迅文学思想的传达。
2.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鲁迅有关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对狂人的心理变化有所把握。
3. 讲解与分析:a. 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鲁迅的文学成就、小说的创作动机等。
b.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如日记体的运用、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c. 讲解狂人的心理刻画,引导学生理解狂人的内心世界。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小说分析和解读。
6.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2. 小说背景3. 艺术特点4. 狂人心理刻画5. 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心理变化的理解。
b. 分析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2. 答案:a. 狂人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他在面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时的挣扎与痛苦。
b.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月光”、“狗”等,分别象征着希望、忠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小说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狂人的形象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引出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同时注意不认识的字词。
3. 讲解课文:a. 分析小说的背景,阐述鲁迅先生创作《狂人日记》的动机。
b. 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
c. 分析狂人形象的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段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作者:鲁迅b. 背景介绍c. 情节结构d. 狂人形象特点e. 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作业答案: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运用广泛,如狂人形象象征着觉醒的知识分子,狂人的病情象征着社会的病态。
在小说中,狂人看到人们吃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通过象征手法,鲁迅先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强烈讽刺。
《短篇小说欣赏——狂人日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
4. 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狂人日记的内容理解2.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分析3. 狂人日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的联系教学难点:1. 狂人日记的深层含义解读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一章:狂人日记简介1.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1.2 作品概述对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第二章:狂人形象分析2.1 狂人的精神状态分析狂人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狂人的恐惧与绝望。
2.2 狂人的人格特点通过分析狂人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认识狂人的人格特点。
第三章: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3.1 叙事手法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手法,如第一人称叙述、日记体等。
3.2 象征手法解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如“吃人”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狂人日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4.1 对比分析将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现象与现实中的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进行对比,揭示其讽刺意义。
4.2 社会影响探讨狂人日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揭示和影响。
第五章:狂人日记的启示5.1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狂人日记,提高文学素养。
5.2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第六章:狂人日记的文学价值6.1 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续文学作品的影响。
6.2 鲁迅的创作意图探讨鲁迅通过狂人日记所表达的创作意图,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第七章:狂人日记的心理学解读7.1 狂人心理分析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狂人的心理状态,如偏执、恐惧等。
7.2 狂人心理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探讨狂人心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理解狂人日记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狂人日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以及小说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狂人日记》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解《狂人日记》背景和作者鲁迅文学地位,掌握小说基本情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现实深刻批判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狂人形象分析、小说艺术手法解读、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画像和简介,引出鲁迅文学地位,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解小说情节和人物。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析狂人形象特点,探讨小说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以狂人形象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6. 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小说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思想。
2. 黑板右侧:小说情节、人物分析、鲁迅文学地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人物形象,结合小说情节,探讨其主题思想。
2. 答案要求:要点明确,分析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Q正传》、《呐喊》等,进一步解鲁迅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与挑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涵盖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和主题探讨。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小说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的现象,表达了对旧礼教、旧传统的强烈控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分析狂人这一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通过狂人视角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3. 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难点: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对封建社会的深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4. 精读课文:分析狂人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b. 教师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分析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小说中的其他精彩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背景介绍b. 狂人形象分析c. 小说主题探讨d. 鲁迅文学风格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主题的探讨。
3. 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内容详细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小说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鲁迅《狂人日记》的背景、人物形象、文本内容及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话题,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背景。
2. 背景分析: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学地位。
3. 人物形象分析:a.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描述。
b. 讨论狂人形象的意义,联系小说主题。
4. 文本解读:b. 教师选取关键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狂人的内心世界。
5. 例题讲解:a. 分析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描写,探讨狂人心理的变化。
b. 讲解答题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本。
6.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分析另一段文本。
7. 主题探讨:a. 引导学生从狂人的疯狂中,思考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b. 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形象特点、意义c. 文本解读:狂人心理变化、关键段落分析d. 主题:封建礼教批判、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并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b. 从狂人的疯狂中,谈谈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 答案:a. 答案要点:狂人的心理变化(恐惧、愤怒、绝望、反抗等),文本理解(狂人的真实感受、对现实的反思等)。
2024年《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短篇小说欣赏》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该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精神错乱状态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社会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兴趣,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狂人形象的分析。
重点:小说的主题、结构、表现手法,以及对狂人形象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日记》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狂人的心理状态。
3.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结构、表现手法,讲解狂人形象的寓意。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以具体段落为例,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内容:主题: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结构:日记体表现手法:象征、暗示狂人形象:疯狂、觉醒、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
(2)谈谈你对狂人形象的理解。
2. 答案:(1)象征手法:如“月亮”象征狂人的清醒与理智,“狗”象征封建社会的势力等。
(2)狂人形象:狂人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他敢于挑战封建礼教,但最终在现实面前妥协,成为悲剧人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狂人日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三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节。
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文学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狂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掌握小说的文学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文学手法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背景分析:介绍小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
3. 人物形象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教师讲解狂人形象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狂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 主题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
5. 文学手法鉴赏:a. 分析小说的日记体结构,领会其独特之处。
b.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
6.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7.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的形象特点c. 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d. 文学手法:日记体、象征、讽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2. 答案:a. 狂人形象特点:敏感多疑、恐惧不安、反叛绝望。
意义: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揭示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b. 小说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警惕封建思想的残余,关注社会进步。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四章第一节,《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文章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迫害,批判了吃人的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2.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狂人视角下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引出《狂人日记》;2. 情境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处于狂人的角色,感受狂人的心理状态;3. 原文阅读:让学生阅读原文,了解小说的情节;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日记鲁迅2. 黑板右侧:情节结构:起、承、转、合人物形象:狂人、家人、邻居主题思想:反封建、揭示社会弊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狂人日记》的内容,谈谈你对封建礼教的认识。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2. 教学难点中的“狂人视角下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结合《狂人日记》的内容,谈谈你对封建礼教的认识”。
一、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明清小说与戏剧》中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阅读与理解,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及时代意义,小说主题思想的分析,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难点: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日记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教师对小说的背景及主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成因及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狂人的言行举止,进一步理解狂人的心理状态。
5. 课堂讨论:分小组讨论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问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7.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① 小说背景及主题② 狂人的形象特点③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④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2)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2. 答案:(1)狂人日记主题思想:反映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2)狂人日记艺术特色:讽刺手法、象征手法、心理描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四章“现代文学”。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把握,狂人的心理描写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心理及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文学创作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心理描写的分析,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心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分析狂人心理变化的原因。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狂人心理描写的精彩片段,讲解鲁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狂人的内心世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小组讨论。
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对《狂人日记》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心理变化的过程,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论述。
(2)谈谈你对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理解,结合《狂人日记》进行举例说明。
2. 答案:(1)狂人心理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恐惧、疑虑、愤怒。
在故事情节中,狂人的心理变化逐渐升级,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的恐惧和反抗。
(2)鲁迅文学创作特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人物心理描写,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揭示社会问题。
如《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的心理变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和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狂人日记》的内容及鲁迅的创作特点。
《狂人日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狂人日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旧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同时也能够学习到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手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小说中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中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鲁迅先生犀利、冷峻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语言,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批判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狂人形象的内涵。
(2)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独特的结构、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犀利的语言。
狂人日记_(鲁迅)上课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疯狂叙述,揭示了民国时期社会的黑暗面。
本文档将对《狂人日记》的每个章
节进行细化介绍。
第一章:自卑
主人公记述了自己从小就感到自卑的原因,以及这种自卑感在
他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加深。
第二章:家族
主人公回忆了自己的家族成员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一些
丑陋的家族关系。
第三章:献给无知者
作者以讽刺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对于无知者的轻蔑和愤怒,
以及他努力寻找解决方法的心理。
第四章:智者的失落
主人公对于所谓的智者的失望,以及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绝望,
通过描述智者的境遇和悲惨结局,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
第五章:顺民的虚幻
主人公通过对于顺民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顺民对于社会问题
的漠不关心和对于权威的盲从,以此批判了中国社会的愚昧和奴性。
第六章:草木的狂想
主人公通过对于草木的研究和观察,设想了一个不存在冲突和
敌对的理想社会,以此对照现实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第七章:鲁迅先生的诊断
作者以自己的名字出场,对主人公的病态进行了详尽的诊断,
并给出了一些疗愈主意。
第八章:补遗
主人公回顾了自己的思想转变和过去的经历,以及对于社会的
深思熟虑。
附件:
1. 英文版《狂人日记》PDF
2. 《狂人日记》的电子书版本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民国时期:指1912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中国
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顺民:指那些盲目顺从权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教学要点:1、浏览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考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三、分析课文: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学生回答并给以评价)——教师总结: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重难点分析: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
本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一部分。
课下让大家预习这篇小说,我想问一下,在文章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吃人”。
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发出的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狂人”透过层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烟云的独到而深刻地发现。
(有种说法就是:“对于疯子,他一定是看见了常人所没能看见的事理,或者在他疯之前,或者是他在疯之后。
”)狂人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吃人”这一现象,那么,是什么诱使他发现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可以在第一节的文字中寻找一下。
)——“月光”:明亮、皎洁、烛照万物。
它是引发狂人发狂的契机。
在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时代,月光其实是有所指的,应该是一种启蒙主义者所获得的思想武器。
月光照亮了狂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使他有所觉悟,然后引起了精神的愉悦,开始发病了。
在现实意义上,他是被众人认为“发了疯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由此觉醒,成为一个启蒙者。
(“一个人一旦真理在握,就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启蒙主义者就是大众的教师”。
)但狂人却由此而害怕。
在不觉悟的时候,尚可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地过活,视“吃人”为正常,可一旦觉悟,看清了周围环境险恶的真相,他就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慌和紧张了。
可以这样说,狂人感到恐慌和紧张的根源是对“吃人”这一现象的发现。
我们可以在文中寻找一下,狂人从身边和历史上看到了哪些让他感到震惊的事实呢?——1、身边的见闻感受。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出了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了心肝来,用油煎了吃,……”(“狼子村”?——狼子野心,象征了一种野蛮的部落,具有现实的代表性。
)狂人在路上的种种遭遇:大家看着我的眼光和窃窃私语;赵家的狗(?百家姓上第一家,是当时皇族权威的象征。
);街上女人指桑骂槐的打孩子;家里人的表现如此等等。
2、从身边到历史的思索——过渡。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没有年代?——整个狂人所见的历史都是这样,故无须具体的某一年代,这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现象。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自己也遭受了种种潜在威胁并敏锐地感受到了,在寻根究底的深思中层层剥笋,追溯到了历史的源头。
)3、对历史追本溯源。
“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突出狂人思维的无绪和慌乱)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吃……”“……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给桀纣吃,(易牙-桀纣,不同的历史时代?精神震惊后的极度慌乱和紧张以致思维故障,“语颇错杂无伦次”的表现)还是一直从前的事。
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迟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有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舔。
”(把历史和身边的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提出了历史上“吃人”的存在。
在课文里,还写到狂人所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吃人”的事件,这又是哪两次呢?——(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而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发狂的原由。
对于狂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一个发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层面上,他却是一个无比清醒的“新人”,一个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影响过的时代新青年。
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觉悟者,一个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是改变社会现实的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却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紧张。
而吃掉了他,就等于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灭绝了民族前进的动力。
(2)已经吃过了的妹妹。
她是一个孩童,是社会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于吃掉了民族的未来。
如何认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鲁四老爷、阿Q、夏瑜、华老栓、阿义等等,给你什么启发?其他故事郭巨埋儿: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郭巨,晋代陇虑人,与弟分家后,独自供母。
妻产儿,虑养儿则妨供母,遂欲埋儿。
于土中得一金宝,上有镌文:“天赐郭巨,民不可取,官不可夺。
”因之得以供母兼养儿。
又作“为母埋儿”。
畏庐琐记: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资为之治槥(小棺材)。
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
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
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以上是对“被吃者”的分析。
而“吃人”这一动作包括“被吃者”和“吃人者”,大家再思考一下,又是哪些人在吃人呢?——1、大哥。
这是一个主谋者,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
狂人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过人,尤其是曾经参与吃过自己的妹妹!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历史〉)2、陈老五和何先生。
帮凶。
3、他们。
被压迫者。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这里面,对“他们”的发现,是最让人惊悚了。
可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一群,是被启蒙者,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却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愤而苦闷。
(联系《药》)故此群众的极度不觉悟就成了革命者发狂的真正根源。
鲁迅也说:“群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对于将要被吃的人,这些吃人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1、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
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
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这可说是统治者更为厉害的“国粹”,即强权的专制主义原则。
鲁迅: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消以一语包括之,曰:“可恶罪”)文章中,有这许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现象,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观点:“吃人”的内涵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呢?联系以往所学思考一下。
——很明显地,“吃人”并不仅仅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性含义。
虽然,文章中确也提到过人吃人的事例,但这只是皮毛的理解。
在以往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药》中的夏瑜,华老栓一家……他们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1)礼教吃人;(2)制度吃人;(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
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
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四、总结“吃人”的意义:——至此,吃人的含义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
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
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
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
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从对吃人者的归纳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
五、“救救孩子……”文章结尾处,狂人发出了一声震彻心扉的呐喊:“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很显然地,在这里,鲁迅或者狂人的喊声是另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