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性国家标准类别划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标准的划分和编号的相关知识标准的分类与分级是科学管理和信息交流所要求的。
因为标准的类别很多,分类繁杂,不能只用一种分类法对所有的标准进行分类。
所以可以按照标准的目的和用途分类,也可以按层次和属性分类。
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见图3-1)。
目前,人们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五种:层级分类法、对象分类法、性质分类法、属性分类法和专业分类法。
一、标准的分类1.层级分类法按照标准化层级标准作用和有效的范围,可以将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标准,如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
(1)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或标准组织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标准是国际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因此,ISO和IEC批准、发布的标准是目前主要的国际标准,ISO认可即列入《国际标准题内关键词索引》的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计量局(BIPM)、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组织制订、发布的标准也是国际标准。
(2)区域标准区域标准是“由世界某一区域标准或标准组织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这里“区域”是指世界上按地理、经济或政治划的区域,它是为了某一区域的利益建立的标准。
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发布的欧洲标准(EN)就是区域标准。
(3)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团体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如GB、ANSI、BS、NF、DIN、JIS等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标准的代号。
图3-1标准分类方法(4)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化团体或机构改革标准,发布在某行业的范围内统一实施的标准是行业标准,又称为团体标准。
如美国的材料试验协会标准(ASTM)、石油学会标准(APl)、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ASME)、英国的劳氏船级社标准(LR),都是国际上有权威性的团体标准,在各自的行业内享有很高的信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国家标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围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我国从清洁生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初步建立,突破了粉煤灰、煤矸石、赤泥、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废旧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得以实施,涌现出一批从事回收、拆解和再生资源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再制造、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等试点与示范工作稳步推进。
2017年4月21日,发改委等十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提出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
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并就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强化制度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
2015年5月10日,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再取消了49项非行证许可审批事项。
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含电厂)认定”列入国务院决定取消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目录。
2015年6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将近年来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财税〔2009〕16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财税〔2013〕23号)进行整合归一,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查阅和使用。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规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在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技术法规的组成部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推荐性标准(经常)被有关的法令、法规以及各种经济合同一旦引用(而作为技术依据,标准一旦被引用),在法律上就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
一、如何界定标准的类别属性从上述定义来看,界定标准的类别属性注意以下几点:1、当标准的技术内容和适用范围性质为综合性、基础性等,标准名称后辍大部分为“标准”;如SDJ249.2~6-88《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评定标准》则属于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评定提出原则、方法和要求等。
2、当标准的技术内容属于对工程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统一规定,其名称后辍为“规范”;如SL253-2000《溢洪道设计规范》,则属于对溢洪道设计作出统一技术要求。
SL49-94《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则属于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作出统一要求。
而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其名称后辍中“技术”二字略显多余。
3、当标准的技术内容属于对工艺、操作、安装等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统一规定,其名称后辍为“规程”;如SL176-9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则属于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提出程序性要求;而不是对工程评定原理、方法和要求作出规定。
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其技术内容是对土石坝安全监测作出程序性要求,其名称后辍中“技术规范”宜改为“规程”。
4、鉴于技术的发展现状,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作出统一要求,但对其技术内容难于作出定量和定性要求时,一般其名称后辍为“导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导则”也可升为“规范”。
产品标准分类产品标准分类是指将不同类型的产品按照其特性、用途、功能、质量等因素进行分类的方法。
产品标准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管理和标准化产品的各项指标,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和质量。
以下是产品标准分类的几个主要方面:一、按产品性质分类1.强制性标准: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的标准,如电器产品的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
这类标准的遵守是法律规定的,不遵守将面临处罚。
2.推荐性标准:涉及产品性能、质量、试验方法等领域的标准,如企业生产的非强制性遵守的标准。
这类标准的遵守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出于市场竞争和自愿选择的原因。
3.指导性标准:涉及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领域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如设计规范、工艺规范等。
这类标准的技术要求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技术要求,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二、按产品用途分类1.工业产品标准:涉及各种工业产品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如机械、电子、化工等工业产品的标准。
2.消费品标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产品,如家电、家具、纺织品等产品的标准。
这类标准注重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和人体工程学设计。
3.农业产品标准:涉及各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要求,如粮食、蔬菜、水果等产品的标准。
这类标准注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三、按产品功能分类1.基础标准:涉及产品的基础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如术语定义、计量单位、公差配合等基础性标准。
2.安全标准:涉及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如电器产品的防电击、防辐射等安全标准。
3.环保标准:涉及产品的环保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如噪音、排放物等环保标准。
这类标准注重产品的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
4.性能标准:涉及产品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如机械产品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标准。
这类标准注重产品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5.外观标准:涉及产品的外观要求和试验方法,如产品的尺寸、形状、颜色等外观标准。
这类标准注重产品的美观性和舒适性。
国家标准分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分推荐性标准是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的对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推荐性标准。
这些标准并非强制性要求,而是为了引导和规范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升级。
推荐性标准的制定通常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充分考虑了行业内部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国际标准的相关要求。
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通常会广泛征求行业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国家标准分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推荐性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推荐性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确保标准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其次,推荐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引导和规范相关行业的发展。
推荐性标准作为一种非强制性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和规范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通过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行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再次,推荐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
推荐性标准通常会对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
最后,推荐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升级。
推荐性标准通常会倡导和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促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通过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可以推动行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总之,国家标准分推荐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引导和规范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升级。
推荐性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我国标准的分级、编号和性质1.1 标准的分级所谓标准分级,就是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适用的标准。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审查批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号,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布。
(2)行业标准:是指为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行业标准在相应国家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计划根据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和下达,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编号和发布。
协会标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标准化体系结构转化的方向。
工程建设行业化协会标准可视同行业标准。
(3)地方标准:是指为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和卫生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地方标准自行废止。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计划、统一审批、统一发布、统一管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应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在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标准规范的分类及分部分项目划分一、常用标准分类(一)按体系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划分为四种,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1、国家标准(GB):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国家标准代号为GB和GB/T,其含义分别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作为对国家标准的补充。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目前中国已正式批准发布的标准共有67大类,其中:常见的行业标准的代号有:SH——石油化工SY——石油天然气JT——交通行业(JTG—交通行业工程标准、JTJ—交通行业建设标准)CJ——城镇建设(CJJ—城建建设标准)JG——建筑工业(JGJ—建筑工程建设标准)JB——机械电子行业标准DL——电力行业标准HG——化工行业标准TB——铁道部行业标准GA——公安部标准(爆破作业要求、资质条件和管理要求)CECS——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强夯地基处理)推荐性行业标准在行业代号后加“/T”,如“SH/T”即为石油化工行业推荐性标准,不加“T”为强制性标准。
3、地方标准(DB):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建议书标题: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引言概述: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是指为了推动和规范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提出对该领域相关标准的建议。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标准的背景和必要性1.1 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介绍该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为建议书提供合理的依据。
1.2 现有标准的不足:分析现有标准的缺陷、不足之处,以及对领域发展的限制。
2. 建议的标准内容2.1 标准的目标和范围:明确建议的标准的目标和适用范围,确保标准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2.2 标准的基本要求:提出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
2.3 标准的分类和等级:根据领域特点,将标准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以满足不同需求。
3. 标准的制定流程和参与方3.1 制定流程:详细描述标准的制定流程,包括调研、起草、讨论、审查等环节,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2 参与方:列举参与标准制定的各方,包括相关企业、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等,确保标准制定的多元化和代表性。
4. 实施和推广策略4.1 标准的实施计划:提出标准的实施计划,包括培训、宣传、监督等方面,确保标准的顺利实施。
4.2 标准的推广策略:制定标准的推广策略,包括宣传材料的制作、会议的组织等,以提高标准的知名度和应用率。
5. 预期效果和评估方法5.1 预期效果:分析标准实施后的预期效果,包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
5.2 评估方法:提出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的方法,包括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标准。
总结:综上所述,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是为了推动和规范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提出对该领域相关标准的建议。
本文从标准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议的标准内容、标准的制定流程和参与方、实施和推广策略、预期效果和评估方法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了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国家标准《废弃产品分类与代码》(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要求。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年月日修正版)》,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按照《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术语》(),废弃产品是指产品的拥有者不再使用且已经丢弃或放弃的产品,以及在生产、运输、销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报废产品和过期产品等。
可见废弃产品与固体废物相比,范围更小,废弃产品不包括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废弃产品是固体废物的一部分,也是生活垃圾中需要分类利用的部分,废弃产品更强调其产品的归属特性。
《废弃产品分类与代码》()基于分类原则,列出了需要优先分类的废弃产品,如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电器电子产品等在国民经济行业中重要的、量大面广的废弃产品。
该标准共列出了大类的废弃产品,并对废弃产品的分类进行了编码,以便列入常规的国民经济统计工作。
该标准发布后,随着产业进步和发展需要,又有几项相关标准发布:()《废弃木质材料分类》()按废弃木质材料产生来源、产生方式、基本形态、含有有害生物和化学物质的种类、利用或处理途径种原则进行分类。
()《废钢铁》()将废钢铁分为废铁、废钢两大类。
国家标准分类基础分类国家标准分类按照标准化对象,通常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技术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管理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工作标准——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
标准的分级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级别。
(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属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指定(编制计划、组织起草、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别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
(2)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如化工行业标准(代号为HG)、石油化工行业标准(代号为SH)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制定,建材行业标准(代号为JC)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制定。
行业标准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适用。
(3)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在地方辖区范围内适用。
(4)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产品,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企业标准在该企业内部适用。
此外,围绕当前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标委目前还正在酝酿开展联盟标准试点工作。
将通过试点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试点联盟,探索开展联盟标准化与当前标准体系并存互相补充的标准管理方式。
标准分类技术标准的种类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等四类。
(1)基础标准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如GB/T1.4《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编写规定》;通用技术语言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如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等。
五国家国家的标准
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五个层级。
其中,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
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此外,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殊需要,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标准。
如需更多关于“五国家国家的标准”的信息,建议查阅《标准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获取,也可以咨询相关机构或人士以了解具体内容。
推荐性标准有哪些在当今社会,推荐性标准已经成为了人们选择产品、服务和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
那么,什么样的标准可以称之为推荐性标准呢?推荐性标准是指在某一领域内,依据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要,由有关方面制定,供遵循的技术规范或者技术规范的系列。
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推荐性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技术方面是推荐性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领域,推荐性标准通常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行业协会制定的,它们包括了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比如,在建筑行业,相关的推荐性标准将涉及建筑结构、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规定;在医疗器械行业,推荐性标准将包括产品的设计、材料选用、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相关行业规范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保障用户的安全和权益。
其次,经济方面也是推荐性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荐性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
比如,对于某种产品的推荐性标准,需要考虑到其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因素,制定出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
同时,推荐性标准的制定也需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社会方面也是推荐性标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推荐性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安全。
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推荐性标准,都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此外,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文化和习俗,尊重当地的传统和习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推荐性标准是在某一领域内,依据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要,由有关方面制定,供遵循的技术规范或者技术规范的系列。
推荐性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保障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公众利益为目标。
推荐性国家标准类别划分方法(征求意见稿)
一、划分种类
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分为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四类。
二、划分原则
1. 基础标准
为某领域或多领域的共性因素所制定的,对制定相关领域的其他标准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标准。
如:指导标准编写的基础性标准,通用技术语言标准(术语标准,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产品质量保证和环境条件标准,计量和单位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技术制图、互换性、精度标准及实现系列化的标准,信息技术、人类工效学、价值工程和工业工程等通用技术方法标准,各专业的技术指导通则或导则等。
2. 产品标准
对各类产品(包括服务)应满足的要求,如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及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以及工艺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如: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标准,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通用要求,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有关其适用性的标准。
3. 方法标准
对各项技术活动的方法,如试验、检验、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作业等制定的标准。
如:有关产品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统计方
法,作业方法,操作规程,施工规范等。
4. 管理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事务)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机构为行使其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具有特定管理功能的标准。
如:——技术管理标准,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经济管理标准,如:劳动人事、奖励和劳保福利标准,经济效果评价标准,物资管理标准等;
——行政管理标准,如:文献资料和档案管理标准、管理组织审计标准等;
——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如:物流标准,生产作业计划标准,劳动组织定额定员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家政服务——家务服务质量规范》编制说明二〇一〇年八月目录一、工作简况 (3)1、制定国家标准的目的意义 (3)2、任务来源 (4)3、主要起草人及工作内容 (4)二、编制依据 (4)三、制定标准的过程 (5)四、制定标准遵循的原则 (5)五、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5)六、标准主要条款的说明 (6)1、关于硬件设施的要求 (6)2、关于家务服务内容要求 (7)3、关于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 (7)4、对服务质量监督与改进的要求 (15)5、顾客关系管理要求 (16)七、关于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说明 (16)一、工作简况1、制定国家标准的目的意义家政服务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务机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长。
目前,我国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多达近百万,其中以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
由于缺乏系统的家政服务质量标准,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各个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千差万别,服务标准不一,服务人员的技能、知识、素质也参差不齐,尤其是作为家政服务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家务服务,因为消费者和家务服务员、家政服务机构之间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结果评价等方面认识的不一致,导致服务质量大相径庭,服务投诉层出不穷,服务双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优秀的家政服务机构都在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以实现管理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服务质量一致化。
通过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指导我国的家政服务组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实现服务质量控制,提供优质的服务。
加入WTO后,国外优秀的家政服务企业将会陆续进入我国。
国外的家政服务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对于家政服务的运营管理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经验,这必然对我省的家政服务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如何提升我国家政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通过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家政服务——家务服务质量规范》,明确家务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结果等具体要求,建立家政服务员的上岗及培训机制,明确家政服务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服务礼仪、技能、知识和经验,为提高家政服务员的职业素质提供方法和依据。
推荐性国家标准类别划分方法(征求意见稿)
一、划分种类
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分为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四类。
二、划分原则
1. 基础标准
为某领域或多领域的共性因素所制定的,对制定相关领域的其他标准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标准。
如:指导标准编写的基础性标准,通用技术语言标准(术语标准,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产品质量保证和环境条件标准,计量和单位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技术制图、互换性、精度标准及实现系列化的标准,信息技术、人类工效学、价值工程和工业工程等通用技术方法标准,各专业的技术指导通则或导则等。
2. 产品标准
对各类产品(包括服务)应满足的要求,如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及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以及工艺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如: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标准,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通用要求,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有关其适用性的标准。
3. 方法标准
对各项技术活动的方法,如试验、检验、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作业等制定的标准。
如:有关产品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统计方
法,作业方法,操作规程,施工规范等。
4. 管理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事务)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机构为行使其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具有特定管理功能的标准。
如:——技术管理标准,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经济管理标准,如:劳动人事、奖励和劳保福利标准,经济效果评价标准,物资管理标准等;
——行政管理标准,如:文献资料和档案管理标准、管理组织审计标准等;
——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如:物流标准,生产作业计划标准,劳动组织定额定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