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微机原理步进电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在步进电机控制中的应用,理解步进电机的结构、原理及其特点。
2. 使学生了解步进电机与微控制器之间的接口技术,掌握步进电机的驱动程序编写方法。
3. 让学生掌握步进电机速度和位置控制的基本算法,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微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编写和调试步进电机控制程序。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独立完成步进电机的组装、调试和故障排查。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微机原理和步进电机控制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步进电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微机原理基础:回顾微控制器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微控制器与步进电机的接口技术,涉及课本第3章相关内容。
2. 步进电机原理与结构:介绍步进电机的种类、结构、原理及特点,对应课本第5章内容。
3. 步进电机驱动技术:讲解步进电机的驱动电路设计,包括驱动芯片的选型、接口电路设计等,参考课本第6章相关内容。
4. 步进电机控制算法:学习步进电机的速度和位置控制算法,如PID控制、闭环控制等,结合课本第7章内容。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步进电机的组装、调试及控制程序编写,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周:微机原理基础回顾,了解步进电机接口技术;第2周:学习步进电机原理与结构,选型及参数了解;第3周: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学习,驱动电路设计;第4周:步进电机控制算法学习,编写控制程序;第5周:实践操作,步进电机组装、调试及故障排查;第6周:课程设计总结,成果展示及评价。
杭电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微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掌握微机工作流程。
2. 学生能够掌握微机编程的基本知识,如汇编语言和机器码。
3. 学生能够了解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和接口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微机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2. 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汇编程序,实现基本的输入输出功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微机接口技术,实现硬件与软件的交互。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微机原理及应用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2. 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认识到微机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结合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将学习成果具体化,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介绍微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使学生建立整体认识。
教材章节:《微机原理》第1章。
2. 微机硬件系统:讲解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硬件组件的原理与功能。
教材章节:《微机原理》第2章。
3. 汇编语言编程:学习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指令系统,掌握汇编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教材章节:《微机原理》第3章。
4. 微机接口技术:介绍常用接口电路的原理与应用,如并行接口、串行接口等。
教材章节:《微机原理》第4章。
5. 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微机系统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章节:《微机原理》第5章。
6. 微机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微机应用系统,如嵌入式系统、控制系统等,拓展学生视野。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文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硬件结构及其功能;2. 学会分析微机工作原理,了解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3. 掌握微机接口技术,了解常见接口芯片的功能和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微机系统的简单设计和调试;2.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微机编程能力,能够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硬件焊接和电路搭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微机原理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微机硬件结构:介绍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硬件组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 微机系统概述内容列举:CPU结构、存储器分类、I/O接口基础等。
2. 指令系统与编程:讲解汇编语言的基本指令、寻址方式、程序设计方法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内容列举:基本指令、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循环、分支等编程技巧。
3. 微机接口技术:分析常见接口芯片的原理与应用,如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定时器/计数器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微机接口技术内容列举: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定时器/计数器接口芯片等。
4. 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行简单的微机系统设计与调试;教材章节:第四章 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内容列举:硬件焊接、电路搭建、程序下载与调试等。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88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微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微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内部结构、指令系统、中断系统、I/O系统等,掌握汇编语言编程方法,了解微机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使用微机进行程序设计、系统分析与调试的能力,能运用微机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微机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微处理器及其接口技术、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编程、中断系统与I/O系统等。
1.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微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原理。
2.微处理器及其接口技术: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编程:指令系统的基本组成、指令格式、指令功能,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编程方法及其与机器指令的关系。
4.中断系统与I/O系统:中断系统的工作原理、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I/O系统的组成、I/O接口技术、I/O设备的管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微机原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微机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上机实验,使学生熟悉微机原理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微机原理与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后自学。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匡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微机原理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编程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标准格式,包括任务背景、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结果和总结等部份。
二、任务背景本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背景是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该程序能够实现基本的四则运算功能,并具备一定的错误处理能力。
通过该设计任务,学生将深入理解微机原理中的指令系统、寄存器和存储器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程序设计中。
三、设计目标本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设计目标如下:1. 熟悉并理解微机原理中的指令系统、寄存器和存储器等基本概念;2. 能够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并实现基本的四则运算功能;3. 具备一定的错误处理能力,能够对非法输入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提示。
四、设计内容本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硬件平台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如Intel 8086微处理器;2. 开辟环境的搭建:选择合适的开辟工具和汇编语言编译器,如MASM;3. 程序设计:根据设计目标,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实现计算器的基本功能;4. 错误处理:设计合理的错误处理机制,对非法输入进行处理和提示。
五、设计步骤本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设计步骤如下:1. 硬件平台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如Intel 8086微处理器,并搭建相应的开辟环境;2. 学习和理解指令系统:深入学习和理解所选择硬件平台的指令系统,包括指令的格式、寻址方式和功能等;3. 程序设计:根据设计目标,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实现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包括输入数字、选择运算符、进行运算和输出结果等;4. 错误处理:设计合理的错误处理机制,对非法输入进行处理和提示,如输入非数字字符或者除数为零等;5. 调试和测试:对设计的程序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其能够正确运行并满足设计要求。
微机原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微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微处理器的工作机制。
2. 使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指令,能够阅读和编写简单的汇编程序。
3. 帮助学生了解微机系统中内存、I/O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其与CPU的交互方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能够实现基本的输入输出、逻辑判断和循环等操作。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微机系统常见问题的能力,如调试程序、处理硬件故障等。
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微机系统设计与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微机原理及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精神和技术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微机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微机原理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介绍微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重点讲解CPU、内存、I/O设备等核心组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微机原理概述2. 汇编语言基础:讲解汇编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和指令系统,使学生掌握汇编程序的编写和调试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汇编语言基础3. 微机系统编程:学习微机系统中的程序设计方法,包括顺序程序设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微机系统编程4. 内存与I/O设备:介绍内存管理、I/O设备控制原理,分析微机系统中内存、I/O设备的访问方法。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1. 引言本文档是对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详细介绍和说明。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常用的微机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
本文档将从课程设计的目标、设计内容、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2. 课程设计目标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微机原理的设计和实现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理解微机原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掌握常用的微机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能够独立进行微机原理设计和实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微机原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内容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单周期CPU设计通过单周期CPU的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CPU的工作原理和组成部分,并掌握如何进行单周期CPU的设计和实现。
具体内容包括:•ALU的设计和实现;•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存储器的设计和实现;•数据通路的设计和实现。
3.2 多周期CPU设计通过多周期CPU的设计,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CPU工作原理和性能的理解,并掌握如何进行多周期CPU的设计和实现。
具体内容包括:•多周期CPU的时序设计和控制;•数据通路的改进和优化;•存储器的扩展和管理;•缓存的设计和实现。
3.3 流水线CPU设计通过流水线CPU的设计,学生可以了解流水线技术在提高CPU性能上的应用,并掌握如何进行流水线CPU的设计和实现。
具体内容包括:•流水线CPU的结构和原理;•流水线的控制和优化;•数据冲突和控制冲突的解决方案;•流水线中的异常处理和中断处理。
4. 实施步骤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如下:4.1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系列适合的课程设计题目,并向学生介绍并分配题目。
4.2 理解与分析题目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所分配的题目,对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和确认。
微机原理应用实践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背景微机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微机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由于理论部分较多,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应用。
因此,在学习完微机原理的基本理论后,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实践性的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微机原理的实际应用。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微型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个系统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加深对微机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微型计算机系统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设计一个小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来加深学生对于微机系统各个部分的理解。
具体来说,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部分:系统构建在本次工业控制系统中,我们需要使用到微型计算机、数据采集卡、继电器等设备。
在系统构建环节中,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设备的组成、功能和用途。
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制作数据采集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等硬件设备。
通过本环节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硬件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软件设计在软件设计环节中,学生需要利用C语言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
通过本环节的实践,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以及如何将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进行配合和搭建一个完整的工业控制系统。
系统测试在系统测试环节中,学生需要测试所设计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各个功能是否正常运行。
通过测试环节的实践,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优化系统配置。
课程设计目标通过对微机原理应用实践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操作演练,落实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达到以下目标:1.深入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2.掌握微型计算机、数据采集卡、继电器等设备的组成、功能和用途;3.掌握硬件电路设计和调试的方法;4.掌握C语言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掌握如何使用C语言编写工业控制系统的程序;6.掌握工业控制系统的测试和调试方法;7.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
微机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功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微机原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总体设计要求。
本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个简单的微机系统,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基本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微机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2. 课程设计步骤。
(1)确定系统结构。
首先,学生需要确定所设计微机系统的结构,包括CPU的选择、存储器的组织、输入输出设备的设计等。
在确定系统结构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成本和可扩展性等因素。
(2)系统设计与实现。
在确定系统结构之后,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这包括CPU的指令系统设计、存储器的地址映射和数据传输、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设计等。
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3)系统调试与测试。
完成系统设计和实现之后,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调试和测试。
这包括系统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等。
通过调试和测试,学生可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优化。
三、课程设计评价。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微机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功,为他们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展望。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通过本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总结。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1. 引言微机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微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般会在微机原理课程中设置一项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小型的微机系统设计。
本文将以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为话题,探讨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内容和步骤。
同时,还将给出一些实用的设计建议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2.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微机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微机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微机原理课程设计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加深对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3.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而定。
一般来说,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设计题目的确定首先,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适合的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2 系统需求分析设计题目确定后,需要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分析设计题目的背景和要求,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分析,确定设计的范围和限制。
3.3 系统设计和实现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
系统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
硬件设计主要包括选择适当的微处理器、外围设备和接口电路等;软件设计则包括编写程序、调试和测试等。
3.4 系统测试和调试在系统设计和实现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
通过运行测试程序和测试数据,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测试,确保系统可以正常运行。
简易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简易微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理解微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微机进行简单的编程和操作,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微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认识到微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将能够理解微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能够使用微机进行简单的编程和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还将培养对微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认识到微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机的基本原理:介绍微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2.微机的操作方法:讲解如何使用微机进行操作,包括启动和关闭微机、使用键盘和鼠标、操作桌面和应用程序等。
3.简单的编程:介绍基本的编程概念和编程语言,教授学生如何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特定的功能。
4.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编写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制作简单的电子等。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微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微机,进行编程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目录一、设计任务1、计时秒表,具有分、秒和百分之一秒的计时功能。
2、可以在屏幕中央显示计时结果,屏幕显示彩色图案和文字。
3、秒表具有键控启/停功能,而且可以随时通过键盘复位,清零。
二、设计原理1、HALT<启动子程序>2、DIS〔宏定义——苹果显示程序3、DISS〔宏定义——字符串的输出4、CLOUR〔字体颜色设置程序5、IOSET<设置光标位置子程序>6、GO<初始化显示子程序>7、TIME<延时子程序>8、TRAN<压缩BCD码转ASCII码程序>9、复位、停止等功能的实现三、流程图a)主程序流程图b)压缩BCD转ASCII码子程序流程图c)延时子程序流程图四、程序段五、程序调试六、程序运行结果七、心得体会八、参考文献一、设计任务:1.计时秒表,具有分、秒和百分之一秒的计时功能,并可以在屏幕中央显示计时结果。
2.屏幕显示彩色图案和文字。
3.秒表具有键控启/停功能,而且可以随时通过键盘复位,清零。
二、设计原理:本程序的主要设计原理是用主程序完成百分之一秒与秒之间的转换,显示计时结果,实现暂停,暂停再启动,复位,复位再启动的功能,并通过调用一些附加程序,缩减主程序的长度,提高运行效率和精度,现将用到的所有附加程序的原理及其在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汇总如下:1.DIS〔宏定义——苹果显示程序通过宏调用,实现苹果图案的显示。
在宏定义里,设置一个形参变量,作为移动光标的位置,在下面调用宏中,给予变量X不同的实参,输出苹果图案。
2.DISS〔宏定义——字符串的输出原理同上。
3.CLOUR〔字体颜色设置程序通过字体颜色设置程序,实现屏显字体颜色的改变。
当改变BX值时,字体颜色会改变。
4.HALT<启动子程序>通过启动子程序,实现计时的开始,当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时,判断是否等于S,如果不等,则在循环执行启动子程序中动态等待,直到输入的字符为S时,计时开始。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大小写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中的大小写转换知识点。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大小写转换的原理和方法,理解ASCII码表的应用,掌握字符串处理的基本技巧。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大小写转换原理,对字符串进行正确的大小写转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ASCII码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第二部分,讲解大小写转换的原理和方法;第三部分,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大小写转换的操作技巧;第四部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训练。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首先,采用讲授法,为学生讲解ASCII码表的基本概念和大小写转换的原理;其次,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小写转换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大小写转换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大小写转换的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首先,教材《微机原理与应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其次,参考书《ASCII码表解析与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再次,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直观展示大小写转换的原理和方法;最后,实验设备,如计算机、编程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在微机原理课程中大小写转换知识的学习成果,我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对大小写转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作业:布置相关的大小写转换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考试: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考试,涵盖大小写转换的知识点,通过考试分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微机原理和体系结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协处理器的浮点运算单元的设计方案,旨在提高微机浮点运算的效率。
二、设计要求1. 设计一种符合IEEE 754标准的浮点运算单元,能够支持浮点数的加、减、乘和除运算。
2. 设计的浮点运算单元需要具有高精度和高速度的特点,尽可能减少运算误差和运算时间。
3. 设计的浮点运算单元需要具有较低的功耗和较小的面积,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设计方案1. 系统结构设计本方案采用协处理器结构,由浮点运算单元和主处理器组成。
主处理器负责整数运算和控制操作,而浮点运算单元负责执行浮点运算。
两个模块之间通过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进行通信。
2. 浮点运算单元浮点运算单元采用基于IEEE 754标准的浮点数表示,包括浮点数加法器、浮点数减法器、浮点数乘法器和浮点数除法器。
(1)浮点数加法器:采用流水线方式实现,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对齐、加法计算和溢出判断等阶段,能够处理浮点数之间的加法运算。
(2)浮点数减法器:与浮点数加法器结构类似,区别在于加法计算阶段改为减法运算。
(3)浮点数乘法器:采用快速乘法算法实现,将乘法计算分解为多个部分,同时进行并行计算,从而提高乘法运算速度。
(4)浮点数除法器:采用多精度除法算法实现,将除法计算分为多个部分,采用流水线方式进行计算,能够实现浮点数之间的除法运算。
四、实施步骤1. 完成浮点数加法器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各个阶段的功能模块设计、电路绘制和测试验证。
2. 在加法器设计基础上,完成浮点数减法器的设计与实现。
3. 在减法器设计基础上,完成浮点数乘法器的设计与实现。
4. 在乘法器设计基础上,完成浮点数除法器的设计与实现。
5. 将浮点运算单元与主处理器进行连接,设计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的接口。
6. 对设计的浮点运算单元进行整体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在不同运算场景下都能正常工作。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本设计是一个微机原理课程的实践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机原理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实践项目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一:数字电路实现与逻辑运算
本项目旨在通过使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各种逻辑门电路,并通过逻辑门电路进行各种逻辑运算。
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器件进行实验搭建,使用实验仪器对电路进行测试,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逻辑门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根据逻辑运算需求设计电路,并能够进行故障排除和问题解决。
项目二:微处理器控制实验
本项目旨在通过使用微处理器,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微处理器芯片,设计控制电路,并通过编程实现各种控制任务。
学生需要了解微处理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开发工具进行编程,并能够进行调试和问题解决。
项目三:接口电路设计与实现
本项目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各种接口电路,将微处理器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和通信。
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接口电路芯片,设计电路连接方式,并通过编程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接口电路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接口电路芯片的功能和特性,并能够进行故障排除和问题解决。
总之,通过以上项目的设计与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
机原理的各个方面,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电子琴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琴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微机在电子琴中的应用;2. 学生能描述电子琴的音色生成、音阶控制和演奏功能等相关的微机技术;3. 学生掌握电子琴编程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操作电子琴与微机的连接,进行基础的音乐编程;2. 学生能运用电子琴微机原理,解决实际演奏中遇到的技术问题;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电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音乐科技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审美情趣;2. 学生通过学习电子琴微机原理,增强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培养科学素养;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探究、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音乐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电子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微机原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电子琴演奏基础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年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和挑战。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演奏和创作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琴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电子琴的硬件组成、键盘原理、音源发生器、音色设置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电子琴的基本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琴概述2. 微机在电子琴中的应用:讲解微机在电子琴中的功能,如音色控制、演奏功能、音乐编程等,使学生明白微机在电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微机在电子琴中的应用3. 电子琴编程基础:教授电子琴编程的基本方法,包括编程语言、程序结构、常用编程技巧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创作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子琴编程基础4. 实践操作与作品创作:安排学生进行电子琴与微机的连接、音乐编程实践,以及团队合作创作电子琴音乐作品,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微机原理交通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微机原理在交通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掌握交通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学会使用微控制器进行交通灯程序的编写,理解程序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实现方法。
3. 掌握交通灯控制中的时间计算方法,学会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信号灯的变换周期。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交通灯控制系统,具备实际操作和调试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编程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共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微机原理和交通工程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认识到科技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微机原理和交通工程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微机原理和编程基础,对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1. 交通灯控制系统原理:介绍交通灯控制系统基本组成,包括信号灯、控制器、传感器等,解析各部分功能及相互关系。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微控制器应用实例,第四节 交通灯控制系统。
2. 微控制器编程:讲解微控制器编程基础知识,以C语言为例,教授交通灯程序编写方法,包括程序结构、模块化编程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微控制器编程基础,第三节 C语言编程。
3. 交通灯控制算法:介绍时间计算方法,教授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信号灯变换周期,实现交通优化。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微控制器应用实例,第五节 交通灯控制算法。
简单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基本原理,包括CPU的结构与功能、内存的工作原理、输入输出设备的作用。
2. 使学生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协调工作方式。
3. 让学生了解微机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时期微机技术的特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微机原理,分析并解决简单微机系统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组装和调试简单的微机系统。
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微机技术最新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微机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和合作。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微机技术在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特点是具有一定电子技术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简单微机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微机概述:介绍微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微机概述2. 微机硬件系统:讲解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微机硬件系统3. 微机软件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软件组成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微机软件系统4. 微机组装与调试:指导学生动手组装微机系统,并进行调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微机组装与调试5. 微机故障分析与维修:分析常见微机故障现象,讲解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微机故障分析与维修6. 微机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探讨当前微机领域的热点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并展望未来发展。
- 教材章节:第六章 微机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微机概述(1课时)2. 微机硬件系统(2课时)3. 微机软件系统(2课时)4. 微机组装与调试(2课时)5. 微机故障分析与维修(2课时)6. 微机新技术与发展趋势(1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实操演示,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88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学习并掌握汇编语言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和编写简单的汇编程序。
3. 了解微机系统中的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以及中断系统的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微机应用系统,完成基本的输入输出控制功能。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汇编语言的编程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微机原理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3.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8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课程目标既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汇编语言编程能力,并能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介绍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微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微机原理概述2. 微处理器结构:详细讲解CPU的结构、寄存器组、指令系统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微处理器结构3. 汇编语言编程:介绍汇编语言的语法、指令、伪指令,以及编程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汇编语言编程4. 存储器系统:阐述存储器分类、存储器芯片、内存管理及扩展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存储器系统5. 输入输出接口:讲解I/O端口、I/O指令、中断系统、DMA传输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输入输出接口6. 微机应用系统设计: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设计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学号:2
姓名:
一、设计题目及要求:
利用8259A中断,实现对8253多种计数初值的设定:
1.在中断服务程序中设定8253的计数初值。
2.开关K1用于设定秒方波的计数初值,K2用于设定1秒方波的计数初值,K3用于设定2秒方波的计数初值。
3.用8253的输出信号,控制一个发光二极管,以演示修改效果。
二、设计思想:
整体设计:
①利用8259A芯片设定IR1、IR2、IR3三个中断,分别用三个开关的高低电平触发中断。
②在三个终端的中断服务子程序里面为8253芯片通道0设定不同频率的方波计数初值,使得在触发不同中断时8253芯片产生周期为秒、1,秒、2秒的方波。
③将8253的输出端口与发光二极管连接,通过二极管的亮灭显示出8253内部方波的频率。
部分设计:
①8253芯片方式3初值确定:根据分频电路T(n)=T/2*公式以及、1s、2s方波的频率计算出初值分别为2580H、4B00H、9600H。
②8253芯片和8259芯片的片选方法:设定8259A和8253芯片的端口号分别为0FFE0H 、0FFE1H,以及0FFFCH—0FFFFH,使得在连接138译码器时,A连A2,B连A3,C连A4,T0连接8259A芯片的CS端,T7连接8253芯片的CS端。
③8259A中断向量表写入以及芯片初始化:根据8259A各个中断在中断向量表中的地址,将IR0、IR1、IR2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写入向量表中;ICW4设定除中断0、1、2外其他位屏蔽。
④手动设置中断结束:为了不影响各个中断之间的交替响应,在每个中断服务程序结束之前写入中断结束方式,将20H输出到8259端口,将当前中断结束响应后再响应下一个中断。
三、功能流程图:
结果讨论:
附录:实验代码:(完整的源程序)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CODE,ES:CODE
ORG 3400H
Port0 EQU 0FFE0H ;8259芯片的端口号
Port1 EQU 0FFE1H
START:
CALL F8259
P0: CLI
MOV AX,OFFSET INT0
MOV BX,0020H
MOV [BX],AX
MOV BX,0022H
MOV AX,0000H
MOV [BX],AX
STI
P1: CLI
MOV AX,OFFSET INT1
MOV BX,0024H
MOV [BX],AX
MOV BX,0026H
MOV AX,0000H
MOV [BX],AX
;CALL F8259
STI
P2: CLI
MOV AX,OFFSET INT2
MOV BX,0028H
MOV [BX],AX
MOV BX,002AH
MOV AX,0000H
MOV [BX],AX
; CALL F8259
STI
P:
JMP P
;------------------------------------
F8259: MOV AL,1BH ;8259的初始化00011011 icw1 MOV DX,Port0
OUT DX,AL
MOV AL,08H ;00001000 icw2
MOV DX,Port1
OUT DX,AL
MOV AL,01H ;00000001 icw4
OUT DX,AL
MOV AL,00H ;屏蔽只留IR0,IR1,IR2。
OCW1
OUT DX,AL
RET
;---------------------------
INT0: CLI
CALL FB0
STI
MOV DX,Port0
MOV AL,20H
OUT DX,AL
IRET
INT1: CLI
CALL FB1
STI
MOV DX,Port0
MOV AL,20H
OUT DX,AL
IRET
INT2: CLI
CALL FB2
STI
MOV DX,Port0
MOV AL,20H
OUT DX,AL
IRET
FB0: MOV DX,0FFFFH
MOV AL,00110110B
OUT DX,AL
MOV AL,80H
MOV DX,0FFFCH
OUT DX,AL
MOV AL,25H
OUT DX,AL
RET
FB1: MOV DX,0FFFFH
MOV AL,00110110B
OUT DX,AL
MOV AL,00H
MOV DX,0FFFCH
OUT DX,AL
MOV AL,4bH
OUT DX,AL
RET
FB2: MOV DX,0FFFFH
MOV AL,00110110B
OUT DX,AL
MOV AL,00H
MOV DX,0FFFCH
OUT DX,AL
MOV AL,96H
OUT DX,AL
RET
;--------------------------DONE:
CODE ENDS
END 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