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_828中国古代文学史培训讲学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28】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文学史的梳理与总结。
约33%(二)文学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见解。
约33%(三)文学的反思、提升与演绎。
约33%4)题型结构a: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b: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清理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清晰真实的轮廓。
2.了解做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各种文学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3.深层次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人学、文化学、文明进程的文学阐释功能之价值。
考试内容第一章先秦文学(一)文学的起源。
最早的文学便是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特别是原始歌谣的出现,足以说明文学起源的情况原始歌谣:《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弹歌》是写实的,《礼记·效特性》所录相传为伊耆氏(指神农氏或帝尧)时代的《蜡辞》则是理想主义的了: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是原始社会人类处于生产力低下时期的产物,是通过幻想征服自然力的产物。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当时又没有文字,后来又散失了,今存《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算是保存神话较多的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料最为丰富。
其中保留的大量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材料是相当古老的,是研究古代神话至为重要的典籍。
如夸父追日。
《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集十分宏富,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等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就保留在《淮南子》。
出以上保留神话比较集中的四部典籍外,还有些散见与经、史、集的各类典籍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必修课。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先秦文学教案教学时数:72学时配套教材: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纲要>>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任继愈 <<中国哲学简史>>朱东润 <<中国历代作品选>>总绪论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课时:2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
二、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三、“士”的出现。
第三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原始社会没有文字。
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
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
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其中“宋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之一,宋代文学包括诗、词和散文,而以词为代表。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最灿烂的明珠。
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宋代各时期的诗歌流派与诗歌创作,前者如欧阳修诗文改革、江西诗派、江湖诗派等;后者如欧阳与苏轼诗歌、陆游等中兴四诗人创作。
宋词为宋代文学之重点,前有柳永苏轼后有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词作。
宋代散文创作,它们构筑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学最辉煌的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
为了完成“宋元文学史”的教学,要以文学史为线索,突出文学史论的学术性、前沿性、理论性,并有重点的讲授和评价文学史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
元代文学主要包括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而曲是代表,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名家,并出现了《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等经典作品。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宋元文学各时期各类型文学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文学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状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文学流变线索,理解唐宋文学显示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培养和提高阅读古代文学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文学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1)掌握宋元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2)配合“作品选”课程,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一定难度的文学作品;3)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4)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
(1)识记:宋诗的特点(2)领会:宋代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应用:宋人的忧患意识和审美情趣对文学的影响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宋代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的弘扬;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诗的特点(2)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宋代的社会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宋诗的特点;难点是:宋人的忧患意识和审美情趣对文学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一、第一章:唐代文学1.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掌握唐代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分析唐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概述;唐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唐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介绍。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唐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历史背景及文学流派;案例分析法:分析唐代代表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
4.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研究资料;唐代文学作品选集。
二、第二章:宋代文学1.教学目标: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掌握宋代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分析宋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概述;宋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宋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介绍。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宋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历史背景及文学流派;案例分析法:分析宋代代表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
4.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研究资料;宋代文学作品选集。
三、第三章:元代文学1.教学目标:了解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掌握元代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分析元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学内容:元代文学概述;元代诗歌、散文、杂剧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元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介绍。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历史背景及文学流派;案例分析法:分析元代代表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
4.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研究资料;元代文学作品选集。
四、第四章:明代文学1.教学目标: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掌握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分析明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学内容:明代文学概述;明代诗歌、散文、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明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介绍。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明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历史背景及文学流派;案例分析法:分析明代代表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
4.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研究资料;明代文学作品选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IV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IV英文名称: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古代文学作品选》IV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IV》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重点介绍明清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诗歌、散文、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加深对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As a basic specializ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trend i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reveals its development, change, new features and accomplishments. 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 gain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Ming & Qing dynasties; 2)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literary genres [like poetry, prose, legends, vernacular novels, chapter novels, etc.]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3) grasp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literary works of famous authors in this period so as to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Chinese social customs, thought trends and social vicisssitudes;4)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 they can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各章节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文学中一些重要文本的基本内容,明了明清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1、《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述文学史包括5大历史史段:宋、辽金元、明、清、近代。
教材在编排上分别按照这5大史段划分为5编。
2、以纵向代表史段,以横向代表文学体裁,以教材所划分的编为单位,可将课程内容所涉文学体裁的覆盖面,表格图解如下:3、上述文学体裁,根据其内容和发展特点,笔者将其进一步划分为3大类:①传统文学类:诗歌、散文、词、散曲等;②曲艺文学类:戏剧(包括北杂剧和南戏等)、传奇、民歌、各种讲唱文学形式等;③小说文学类: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长篇白话小说、长篇文言小说、短篇文言小说、短篇白话小说等;作出上述划分,是因为从课程教材上来看,较之以传统文学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史段内的文学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是通俗文学的迅速崛起及其深广影响。
小说、戏剧、各种讲唱文学的勃兴,都和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在担负明言载道的同时,其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也日益发达。
这种特点造就了文学史发展演变的群众基础性和集体创作累积性力量更为强大,文人独创的代表作家和杰出作品都有着更为深广的时代背景。
这种自下(民间文学)而上(文人士大夫文学)的发展特点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自上而下的特点。
事实上,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由文人士大夫独领风骚、代表了道统学统的正声雅调的话,宋代以后迅速崛起的各种通俗文学,则是不断从民间文学汲取新鲜血液,并给予日渐萎缩的传统文学的创作以灵感的滋养。
因而,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材中的文学史重心,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转移——除宋代依然以诗词为主要内容外,元明清文学基本全是戏剧和小说的天下。
因此,教材依然沿用历史朝代断限的方法对文学史进行分段编排和叙述,虽然从行文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元明清是戏剧和小说这两大文学体裁创作不断探索、演进、分化乃至最终逐步定型的历史阶段,需要进行蝉联学习,如果按照自然朝代更替的人为划分,反而使我们在理解和记忆上很不方便。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
公元1279年南宋亡。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北宋南宋南宋亡(960)(1127)(1279)319年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一、古文: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3、古文风格的变化;4、古文的普及。
二、诗: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第一章宋初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王禹偁的诗文;西昆派。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他不满意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文风,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答张扶书》)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再答张扶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学习资料分享----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学习资料分享----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28】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文学史的梳理与总结。
约33%(二)文学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见解。
约33%(三)文学的反思、提升与演绎。
约33%4)题型结构a: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b: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清理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清晰真实的轮廓。
2.了解做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各种文学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3.深层次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人学、文化学、文明进程的文学阐释功能之价值。
考试内容第一章先秦文学(一)文学的起源。
最早的文学便是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特别是原始歌谣的出现,足以说明文学起源的情况原始歌谣:《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弹歌》是写实的,《礼记·效特性》所录相传为伊耆氏(指神农氏或帝尧)时代的《蜡辞》则是理想主义的了: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是原始社会人类处于生产力低下时期的产物,是通过幻想征服自然力的产物。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当时又没有文字,后来又散失了,今存《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算是保存神话较多的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料最为丰富。
其中保留的大量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材料是相当古老的,是研究古代神话至为重要的典籍。
如夸父追日。
《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集十分宏富,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等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就保留在《淮南子》。
出以上保留神话比较集中的四部典籍外,还有些散见与经、史、集的各类典籍中。
我国古代典籍上保留的神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与自然作斗争的,一类属于社会斗争的。
在自然作斗争的神话中,又有表现为探索性和征服性的两种情况。
向女娲补天,公共触怒不周山,夸父追日都属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原始人类与自然斗争,不仅表现了探索精神,还表现了征服自然力的大幻想。
如后羿射日。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不少反映古代部落之间发生战争的内容,炎帝与皇帝作战及皇帝伐蚩尤便是有名的故事。
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1:不完整,没有想古希腊神话那样发展为一个神的家族和神的系统。
2:神的自然属性强而社会属性弱,神性多而人性少。
3: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远比关于自然力被神化的自然神的地位更加突出,有关他们的神话更发达,4:同农业生产有关的神话比较突出。
形成我国古代神话上述特点的原因:首先由于封闭环境和农业社会,使得神话的发展受到制约。
其次,周以来重人轻神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正是促成神话古史化的历史背景。
(三)先秦诗歌的发展轨迹及成就。
先秦诗歌发展轨迹:西周和春秋时期,这个时期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周朝统治者为了制礼作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来自民间火贵族的歌谣,后经太师和乐工整理,编成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的民歌,题材广泛,诸如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不满战争徭役,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还有对婚姻恋爱衱生产劳动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都有所反映。
《诗经》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如比兴的手法,整齐的章句,优美生动的语言,自然的韵律,都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进步思想和艺术成就,就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写实传统,给后世文学以极大的影响,就四言诗来说,《诗经》一出现便形成了一座高峰,前不见古人,后艺少见来者。
它既标志着四言诗的开创,也标志着四言诗的完成,以后无论民歌还是文人诗的四言,就其总体而言,都不曾超越过它。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下起迄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
《诗经》由风、雅、颂组成,“风”为国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四十篇。
国风:题材:1,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致发出愤怒的控诉,如《七月》、《伐檀》、《硕鼠》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七月》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是最早反映人民的苦难,开创了这类主题,《伐檀》和《硕鼠》是《七月》主题的深化,《伐檀》流露出我国劳动者最早的“乌托邦”思想2: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的,《邺风·式微》、《魏风·陟岵》、《唐风·鸨羽》、《豳风·东山》3:《国风》关于战争题材的诗篇,除了反映人民反战情绪的篇目之外,也有支持正义战争的诗篇。
如《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4:外有羁旅之苦,内必有思妇之怨。
《卫风·伯兮》和《卫风·君子于役》《周南·卷耳》《召南·殷其雷》5: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的诗篇在《国风》中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如《卫风·木瓜》《邺风·静女》《王风·采葛》《郑风·狡童》《褰裳》《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6《国风》中的民歌也有反映婚后生化的诗篇。
如《唐风·绸缪》《齐风·东方之日》《郑风·女曰鸡鸣》表现婚后的喜悦,但更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反映女子不幸命运的弃妇诗,如《卫风·氓》《邺风·谷风》是这类事的代表7:反映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喜悦心情的诗篇《周南·芣苢》8:《国风》中有一些讽刺诗,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朽和黑暗,讽刺贵族统治者的种种丑行,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如《鄘风·相鼠》雅颂的主要内容:1:追叙周族创业过程,具有一定史诗性的作品,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组诗系统地追述了周民族的萌生,发展以后以致最后灭商建国的过程。
2:雅颂中数量最多,也较为重要的乃是讽喻诗。
如《大雅·桑柔》《大雅·召旻》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与腐败,希图对统治者起到全舰作用;特别是小雅中很多诗篇对进谗和信馋做了揭露和批判。
如《小雅·巧言》《小雅·小宛》《小雅·小旻》《正月》,当政者听馋弃贤,必然会造成由于良莠不辩所带来的劳逸不均和待遇不公等现象,连一般官员也不免深受其苦,如《小雅·北山》对此作了充分揭露《小雅·四牡》《绵蛮》这种不公待遇在地区种族之间显示出来,如《小雅·大东》统治阶级的腐败也表现在生活方面《小雅·湛露》、《小雅·雨丽》、(四)先秦散文的发展轨迹及成就。
第二章两汉文学(一)两汉散文发展概况。
(二)两汉辞赋的文学成就。
(三)史传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成就,历史地位。
(四)汉乐府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五)文人五言诗的成就、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建安文学的历史必然。
(二)两汉诗歌的评价。
(三)陶渊明与田园诗。
(四)两晋南北朝乐府的成就。
(五)南北朝诗歌、辞赋、骈文的成就。
(六)南北朝小说的价值。
(七)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问题。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一)唐代诗歌繁荣之原因、成就、影响。
(二)各种诗歌流派之特征、成就、地位、影响。
(三)李白(四)杜甫(五)白居易(六)唐诗四分法及各期诗歌之特征、成就、影响。
(七)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之散文。
(八)唐代传奇。
(九)唐五代词。
第五章宋辽金文学(一)宋词之形成、繁荣、成就、影响。
(二)各种宋词流派之特征、成就、地位、影响。
(三)苏轼。
(四)辛弃疾。
(五)李清照。
(六)宋代古文运动与宋代六大家之散文。
(七)陆游。
(八)宋代话本。
(九)辽金文学。
第六章元代文学(一)元代散曲。
(二)元代杂剧的形成及其体制。
(三)关汉卿。
(四)王实甫。
(五)南戏与《琵琶记》。
(六)元代诗文。
第七章明代文学(一)明代长篇小说。
(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三)明代短篇小说。
(四)“三言”、“两拍”。
(五)明代戏剧。
(六)汤显祖与沈璟。
(七)明代诗文。
第八章清代文学(一)清代戏曲及各流派。
(二)《长生殿》与《桃花扇》。
(三)清代小说。
(四)《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
(五)红楼梦。
(六)清代诗、文、词及讲唱文学。
三、主要参考书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16】考试科目名称:古代文学作品阅读选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作品阅读 50%(二)作品分析 50%4)题型结构a:阅读题(含标点、解释):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b:分析题(含分析、论述):3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字、词、句、章、篇的意义,准确解读作品主题、旨意。
2.全面客观分析作品的各种意义、价值,包括思想与艺术方面。
3.继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考试内容(一)先秦诗歌、散文。
(二)汉代史传作品、汉赋、汉乐府、文人诗。
(三)魏晋南北朝五言诗,骈文,辞赋,小说。
(四)唐诗、宋词、唐宋古文、唐传奇。
(五)元曲(散曲、杂剧),明清传奇、戏曲,明清小说、诗文,清词。
三、主要参考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