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建筑事务所 2002年 HIGH SOURAE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26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简介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于1975年由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Madelon Vriesendorp 和Zoe Zenghelis在伦敦创立。
目前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在美国纽约有分所,是一家专门从事当代建筑设计、都市规划与文化分析的公司,共雇用了约1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研究人员、设计师、CAD建筑师、模型构建师、工业设计师以及平面设计师。
创始人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鹿特丹,早年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曾在伦敦建筑联合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
曾引起广泛争论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设计方案就出自他之手。
[编辑]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历史早期在1970年代早期,库哈斯与增西利斯在AA建筑学院相遇,当时库哈斯是学生,而增西利斯是建筑学的讲师。
1972年,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案子是库哈斯在AA的毕业作品;称为乌托邦/恶托邦计划,此作品宛如一道柏林围墙,将伦敦切开成两半。
名称是「大出走:或成为建筑的志愿囚徒」(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
此作品带有犟烈的库哈斯风格,将尖锐的概念贯穿整件建筑作品。
接下来的作品还有1974年《给地球俘虏的城市》﹙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1975年的Sphinx旅馆(Hotel Sphinx)、1975年到1976年的新社福岛与社福旅馆(New Welfare Island/Welfare Palace Hotel)、1975年的罗斯福岛再发展计划(Roosevelt Island Redevelopment);这些案子充满了大胆的建筑理念,以惊人的纸上模型呈现﹙基地皆为纽约市的曼哈顿﹚仅管上面这些具有犟烈理念的建筑从未被建造过,但在库哈斯1975年出版的知名著作《神智不清的纽约:一个追寻自由宣言的主题城市》﹙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ISBN:1885254008﹚里,引起了相当多的讨论和共鸣。
后扎哈时代最火建筑师!BIG事务所2020新作一览BIG是世界范围内正当红的新锐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包括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在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筑。
在BIG建筑事务所网站首页上,每一个设计作品都被作成一个简笔画的小图标,供点击进入。
有人总结过,普通人在看过后5秒内就能勾勒出标志性建筑的大概形象是成功建筑设计作品的共性。
所以,能用简笔画概括出来的建筑往往是生动的,用前所未有的形态吸引人正是BIG的长项!△BIG官网首页的每一个小图标都是一个作品Bjarke Ingels是这个1974年的事务所的创始人,他是建筑界的关键人物“网红”,在谷歌的搜索竟是很多大师的两倍,被《时代杂志》评为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
△Bjarke Ingels这个外形俊朗,嗓音粗旷的男人被大部分人认为是后扎哈时代最火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无数激动人心的项目。
如:纽约大U,纽约世贸重建2号塔楼,Google新总部(与Thomas Heatherwick合作) 等......Bjarke Ingels 始终认为建筑是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手段之一,他把所有理解和不理解的要求都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作为建筑界的“网红”,BIG又有一系列新作与大家见面,本期贪美选取了其中几个与大家分享。
1瑞士螺旋博物馆这是BIG为瑞士顶级钟表制造商爱彼设计的全新螺旋形博物馆,BIG在该项目中重点关注的是爱彼作为瑞士顶级钟表制造商的匠心与匠艺。
博物馆内包含一个用于展览的空间、多个工坊以及一个访客中心。
比亚克·英厄尔斯说到:“当我第一次对场地进行调研时,业主给我展示了名为montremystérieuse的表,工艺精湛到你无法弄清分钟刻度盘如何固定住的。
”因此,在该项目最终的效果上,设计师选择营造一种黄铜弹簧盘高悬于头顶的空间感,以此彰显该制造商的高超工艺。
BIG将博物馆的弧形玻璃幕墙设计为承重结构,因此建筑物内部没有柱子和其他墙体。
外墙青铜色的网布位于玻璃幕墙的顶部,在过滤阳光的同时不会遮挡汝拉山脉的景色。
城市游乐场——浅析BIG的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策略作者:李二桃来源:《房地产导刊》2014年第06期摘要:丹麦新兴事务所BIG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筑设计来提高当代城市公共生活质量。
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物质环境与快乐氛围两方面分析BIG设计中对高品质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交往空间; BIG;物质环境;快乐氛围Abstract:A new Danish architecture practice BIG(Bjarke Ingels Group)commits itself to creating high quality urban space by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roduce BIG’s search and strategies of building fine city communication space from both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enjoyable atmosphere.Key Words:Communication space,BIG, Physical environment,enjoyable atmosphere引言BIG是丹麦年轻的事务所,以大胆的创意和优质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声名鹊起,在继承丹麦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出“实用乌托邦”式的设计理念:简洁实效、以人为本、关注当代城市问题。
受丹麦文化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都市观察实践理念的影响,BIG在设计中注重建筑微环境在城市尺度的协调与优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1 交往空间的丹麦语境扬·盖尔(Jan Gehl)在对哥本哈根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评价标准,指出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会极大提高交往活动的发生。
这种基于哥本哈根一地的城市交往空间理论对BIG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对比亚克·因格尔斯的一次访谈中,当谈到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设计想法时,比亚克说到下面一段话,从中可看出交往空间概念在丹麦语境下的成熟:“建筑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框架结构,这个馆就是一个具体的情境。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中文名:理查德·迈耶国籍:美国出生地: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出生日期:1935年职业:建筑师毕业院校:康奈尔大学主要成就: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法兰克福装饰艺术博物院千禧教堂格蒂中心背景介绍: 普里茨克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
1935年,理查德麦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
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
他最主要的工作地点是纽约的马塞而·布鲁尔(MarceiBreuer,1902—1981)事务所——建筑大师格罗皮厄斯的合伙人,1963年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70年由于“纽约五人建筑”的展览及出版成为建筑界的新星;在这一段时期,理查德大部分的作品是私人住宅,其中史密斯之屋(Smith House,1965—1967)奠定了他的声名,“道格拉丝之屋”(Douglas House,1971—1973)以与经管完美融合成为建筑学习的模范典例。
1970年之后,理查德开始介入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案件,两个计划的类型成为他建筑生涯中的重要试炼,一为大型城市区域的重整开发案,包含重生了城市中垂死区域的双园东北住宅区案以及布朗斯区医疗发展中心等;另一类的公共建筑多为学校设施及博物馆。
1979年之后大量出现的博物馆设施建立了中期理查德的名声,这也正是他获得普里茨克奖的前曲,这些作品包含了位于美国中西部新和谐市(New Harmonny)的Atheneum展示观、亚特兰大市的高美术馆以及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装饰艺术博物馆。
1985年,理查德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奖时只有四十九岁,他是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同年,理查德获得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单一私人建筑案—格蒂中心设计权,这座总金额高达十亿美金的展示观及研究中心的设计权可以的设计可以作为理查德进入1990年之后的设计案典型,理查德设计的大型公共设施,例如市政府厅及图书馆、美国联邦大楼及法院、艺文设施、跨国际大型公司总部等作品不只出现在美国本土,也大量出现在欧洲诸国。
艺术设计美学平时作业学生姓名卢影专业艺术设计学号101131215学院文学院2011年 11月目录诺曼·福斯特及香港汇丰银行大厦----------诺曼·福斯特简介诺曼·福斯特的建筑观诺曼·福斯特所获荣誉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所获奖项诺曼·福斯特的建筑历程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创办企业诺曼·福斯特作品----------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基本信息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历史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建筑设计香港汇丰银行大厦超级风水局设计师应具备的设计素养--------------美国著名设计师A·J·普洛斯总结出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设计师的基本素质设计师的基本能力设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道德与实践诺曼·福斯特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
诺曼·福斯特生于1935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建筑学和城市规划,1961年毕业后获亨利奖学金去耶鲁大学学习,在那里取得了硕士学位,1963年开设自己的事务所之前,他一直在美国东西海岸从事城市更新和总体规划项目。
诺曼.福斯特获得过全世界许多大学和组织的荣誉学位门奖金。
他于1990年被女王封为爵士,1983年获得皇家金质奖章1994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他是众多学术团体的成员,在世界许多地方进行教学和讲学。
他曾任建筑协会的副主席以及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客座审查委员。
一.建筑观“我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
机场是一个旅行的场所,它必须有助于将航空旅行从一个烦恼的过程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
如果你到施坦斯德机场,你肯定会享受到自然光的趣味,会看到清晰的屋顶结构形式,你就像回到了过去的那种挡雨采光的老式机场。
许多东西都是仿照这种形式,它重新评价了建筑的自然性,凌乱的管道、线路和照明装置以及悬挂天花板的问题,都不存在了。
马岩松与他的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马岩松于2004年成立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及艺术作品,包括加拿大“梦露大厦”、鄂尔多斯博物馆、哈尔滨文化岛、朝阳公园广场、鱼缸以及胡同泡泡。
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RIBA国际名誉会员,2014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14世界青年领袖”。
他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
马岩松,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
2001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
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马岩松以“梦露大厦”、北京2050、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引起业界瞩目。
[1][6]2004年成立MAD北京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建筑联盟举办讲座。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马岩松说:“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的理念,建筑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必然的未来。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决定我们的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建筑的创造,重要的不是形式,更不是仿照,而是用最有效率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意义。
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里,有一处非常惹人关注的展品——“哈迪德的未来家居”。
而这正是马岩松在哈迪德事务所里的最后一件作品。
马岩松说:“我的老师哈迪德非常希望我们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实现自己的追求。
但我们不仅仅要有艺术上的执着追求,更要看到中国的实际问题。
作为中国建筑师,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对社会的贡献。
”在事业上另类的马岩松,生活上却极为正常,早早结马岩松婚,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商业设计作品赏析(组图)原文地址: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商业设计作品赏析(组图)作者:飞船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Callison)是美国名列前茅的大型建筑师事务所之一,凯里森在商业零售设计尤其著称,在全球享有声誉。
拥有设计行业内公认的杰出人才和高效的业务运作系统,其业绩包括世界各地一大批著名的购物中心及微软、波音等众多知名公司的企业总部,中国首座双塔办公楼和最成功的商业购物中心为一体的上海港汇广场,以及位于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口的地标性综合项目—宏伊中心。
服务客户包括极具商界影响的企业,如微软公司,惠普公司,波音公司,耐克公司,日本西武百货,香港恒隆地产等等。
图为凯里森设计作品——FLATIRON_CROSSING_购物中心图为凯里森设计作品——FLATIRON_CROSSING_购物中心图为凯里森设计作品——阿拉莫阿那购物中心图为凯里森设计作品——上海虹伊广场图为凯里森设计作品——上海虹伊广场图为凯里森设计作品——上海虹伊广场杨砚:中国城市中心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与设计主持人:今天下午第一个给我们做演讲的嘉宾是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区总经理杨砚先生。
杨砚:各位下午好!首先,感谢主办方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而且很难得RTKL、捷得还有我们事务所这三个在美国主要的商业开发的事务所在一起交流。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围绕中国城市中心区商业建筑进行规划设计,谈谈我差不多近20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中国规划设计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用两分钟时间把凯里森大致的情况介绍一下。
凯里森专注的市场领域就是商业、零售业、办公、酒店、综合体开发的设计公司。
这边这些图片代表着我们在主要这些领域的主要建筑规划设计,综合体、办公楼、酒店、公寓、购物中心,还有商店设计,大到百货店,小到购物中心里面的专卖店。
所以,使得我们在30年来比较注重于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也被评为全世界最大的商业设计公司。
讲到商业设计,跟我们公司的形成成长和我们的设计理念,其实有三点是最主要的,特别是前面两个一定要着重的来给出一些介绍,因为大家很多是开发商,很多是建筑师在做这个领域的工作。
“最烂"建筑站长•40143人关注站长在关注•••••••••••••••••••••••上一页下一页BIG 作品介绍--5。
“8”住宅(8 HOUSE)“8"住宅,哥本哈根,丹麦8 HOUSE, COPENHAGEN, DENMARK, 2010建筑设计:BIGARCHITECTS: BIG“8"住宅为人们带来的,不仅是适用于人生各阶段所需的住宅,并创造了俯瞰哥本哈根大运河的壮丽景观和Kalvebod Flled不对外开放的室外空间的良机,更提供了可以使用自行车穿过带有花园的住宅区、直接从地面骑行至住宅楼顶的有趣体验。
“8”住宅的细部设计都是从属于更大尺度的周围环境。
这栋6万m 2的住宅充满了亲密感。
这里商业空间与住宅空间相结合,郊外的宁静与大都市的能量感交织在一起.“8”住宅的公共空间与设施融入了个人生活,楼顶的绿色空间令人可以直接享受夜晚的星空。
这里提供3种类型的住宅:不同规模的公寓、顶层公寓以及独栋住宅。
独栋住宅开放的居住空间对于现代家庭来说最为理想,公寓对于单身者和二人世界的人们来说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对于那些竭力享受生活的人来说,能够俯瞰大运河和南哥本哈根美景的顶层公寓则是最好的选择.不同的住宅类型通过室外空间统一起来,创造出了充满冒险和灵感的社区空间。
作为“8”住宅的设计者,BIG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传统的独栋住宅,以及功能主义建筑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建筑师设计了一座长而连贯的建筑,其中包含了高度迥然不同的住宅,这使得日照能够大量进入到建筑内部,同时,还创造出了带有小型花园的住宅社区,以及令人联想到南欧的山脉和童年记忆的小道.蝴蝶结状的建筑创造出了两个独立的空间,它们由包含了500m 2公共设施的“蝴蝶结”的中心部分隔开来。
一条9m宽的通道由中心穿过整个建筑,将相邻的两个城市空间-—西侧的公园以及东侧的运河区域连接在一起.设计并没有将建筑物内与商用和居住相关的各项功能设置到单独的区块当中去,而是将多种功能水平展开.公寓设置在建筑物的上部,商业空间则相对于此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
“是即是多”—丹麦BIG设计事务所的建筑理论探究【摘要】作为丹麦极具重量级的年轻事务所,这个号称20亿身价的设计事务所独特新颖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甚至是在作品方案的表现方法上都给现在的年轻设计师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BIG设计事务所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与方法来剖析该事务所及其首席设计师比贾克·英格尔的斯建筑理论。
As the Danish heavyweight young firm, this is known as 2 billion worth of design firm unique and innovative design concepts, design methods and even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gram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young designers have opened up a new Ideas. This paper will through the BIG design firm design concepts,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to analyze the firm and its chief architect Bjarke Ingels and his architectural theory.关键词:BIG设计事务所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方法丹麦向来不缺优秀的设计师,在这个国土面积仅仅只有4.3万平方公里的北欧小国里就诞生过两位足以让这个国家所有国民为之自豪的重量级建筑师——号称北欧现代主义之父的阿纳·雅各布森和约翰·伍重。
如今年仅42岁的丹麦新一代设计师比贾克·英格尔斯将继承前人的遗产,带领丹麦建筑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1974年生于哥本哈根的比贾克·英格尔斯于1999年毕业于丹麦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并且在“巴塞罗那建筑学院”学习过。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是美国最大的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之一。
1936年,L.斯基德莫尔(Louis Skidmore)和J.O.梅里尔(John O.Merrill)在芝加哥开始合作,1939年 N.奥因斯(Natha-niel Owings)加入,事务所按三人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取名为SOM。
斯基德莫尔是一位思想敏锐的设计师,梅里尔是工程师,奥因斯则是一位组织者。
对于每一个重大项目,这三位合作者中有一人负责同业主打交道,一人负责具体事务,一人负责选择和支持设计师做出尽可能完善的设计,而对设计过程尽量不加干预。
后来,事务所的规模逐步扩大,除芝加哥外,还在纽约、旧金山、波特兰、丹佛、洛杉矶、休斯敦、波士顿和华盛顿设立分所,拥有 1800多名建筑师和工程师。
SOM的作品遍及美国和世界上40多个国家。
曾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1962年首次颁发的建筑企业奖。
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事务所之一。
SOM一直站在世界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业的最前沿,1961年和1996年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公司最高荣誉奖。
自成立以来,它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万多个设计项目,包括办公大楼、银行和金融机构、政府建筑、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医疗机构、宗教建筑、机场、娱乐和体育场所、学校建筑等等。
SOM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正在中国飞速发展。
21世纪的中国,建筑事业方兴未艾,建筑师们一直在苦苦思索、探求自己的建筑之路。
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国内的建筑设计日益全球化,这促使更多的建筑爱好者对SOM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
编辑本段简介成立于1936年的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之一,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机械及电气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室内设计、环境美术、战略研究、项目管理和古迹维护等方面。
SOM在建筑技术与设计品质方面的贡献是20世纪世界建筑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10大超高层建筑和它们的设计师高度的城市集约化与快速的全球化趋势促使现代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建设高度也在不断刷新。
在庞大的建设数量和越来越高的建设高度背后,却是设计同质化严重、人性化思考欠缺等一系列问题。
不可否认,超高层建筑是推动城市价值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结构、空间体系、景观环境和交通系统等各个方面,超高层建筑通常也是一座城市的地标。
但作为地标,其与一座城市的文化环境也应当充分适应,这些无不对超高层的设计提出了挑战。
每一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都是克服了功能平面设计、结构系统、垂直交通设计、侧向风影响、烟囱效应、幕墙设计、节能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管理等众多技术难题,而这些都凝聚了参与各方的心血与努力。
当面临各种复杂问题的集成时,作为项目牵头的建筑师需要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提出有效的设计对策,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将感性思考与理性设计相结合,才能克服这些难题。
在本专题中邀请了当下热门超高层建筑的主创建筑师,分享超高层建筑从设计构思到施工建造的全过程思考,剖析其在实现自身功能、空间集约的同时,如何匹配地域文化、提升城市价值、助力城市发展,并最终为城市提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巨型高层建筑与城市价值的协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撰文:谢芳、艾侠,CCDI 悉地国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的最高建筑如同一把标尺,衡量着城市间的相对地位。
巨型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天际线的顶点,与一座城市的文化环境存在着某种协同效应。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既满足了一家大型保险金融集团自身发展对办公空间的需求,也镜像着深圳与世界的关系,它与上海中心形成南北呼应的格局,也正在改变着深圳与香港、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战略关系。
对于这座巨型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性,达到了技术与能量的协同。
参与项目的设计顾问来自30余家顾问公司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真正“世界范围”的合作。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CCDI悉地国际作为承担落地最大责任的建筑综合设计机构最终为业主、为这座城市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