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 潜伏期
– 1-3周,平均2周,最短3天,最长1年
• 症状
– 发热,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 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 多汗,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烦躁,精神紧张 – 骨关节和肌肉疼痛 – 头痛,可伴脑膜刺激,记忆力减退 – 神经痛:多发生于病后2-3天,腰部、双下肢剧痛 – 骨关节、肝、脾及睾丸肿大
• 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
– 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 经消化道传染 – 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
•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 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
人传人?
• 人患布病后象患布病的动物一样,能从各种分泌物 和排泄物中排出布氏菌,尤其是急性期的菌血证病 人,有人认为布病患者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人
病例1
• 男,1988年出生 • 6月底出现间断性发热,体温最高38.3℃,多汗,
肌肉关节酸痛,乏力 • 后经附近居民建议,怀疑是布鲁氏杆菌病 • 8月2日就诊协和医院
– 实验室血培养检查,确诊为布鲁氏杆菌病 –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 门诊链霉素,多西环素治疗2周,后改服米诺环素
• 8月12日。病情好转,基本恢复 • 流行病学史:回族,从事养殖和运输牲畜和肉类
• 途径
– 通过性生活传播,男-女 – 通过母乳传播 – 通过垂直传播(胎盘屏障) – 接触传播(排泄物和血液) – 其它传播方式(骨髓移植 输血)
人与人传播的布病值得注意现象
▪ 主要为羊种布氏菌引起 ▪ 主要为散发性发病 ▪ 传播方式不是以接触为主
布病历史趋势
• 2009年全国共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总数为35816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