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第十一章 脊椎动物胚轴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6.71 MB
- 文档页数:79
第八章神经系统发育1、神经胚形成答:神经胚形成:胚胎由原肠胚预定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的过程。
神经胚:正在进行神经管形成的胚胎。
2、初级神经胚形成和次级神经胚形成答:初级神经胚形成: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次级神经胚形成:外胚层细胞下陷进入胚胎形成实心细胞索,接着在细胞索中心产生空洞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3、什么叫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答:神经板:外胚层中线处细胞形状发生改变,细胞纵向变长加厚,形成神经板。
神经褶:神经板形成后不久,边缘加厚,并向上翘起形成神经褶。
神经沟:神经褶形成后在神经板中央出现的U型沟。
4、无脑畸形和脊髓裂与哪些基因有关,如何避免答:无脑畸形和脊髓裂均为人类胚胎的神经管闭合缺陷症。
人的后端神经管区域在27天时如不能合拢,则产生脊髓裂;若前端神经管区域不能合成,则胚儿前脑发育被停止,产生致死的无脑畸形。
它们与pax3、sonic hedghog和openbrain等基因有关。
约50%神经管缺陷可由孕妇补充叶酸加以避免。
5、斑马鱼的神经管如何形成答:斑马鱼的神经管如何形成: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动物胚胎的后端神经管及鱼类的全部神经管形成均采用次级神经胚形成的方式,所以斑马鱼的神经管形成也如此。
6、三个原始脑泡的发育命运答:前脑发育成为前端的端脑和后面的间脑,端脑最终形成大脑两半球,间脑形成丘脑和下丘脑区域及视觉感受区。
中脑腔最终形成大脑导水管。
菱脑再发育成前面的后脑和后面的髓脑,后脑形成小脑,髓脑形成延髓。
7、菱脑节答:菱脑节:在神经管闭合后,后脑前后轴逐渐被划分为8节,成为菱脑节,每个菱脑节是一个发育单位,节内细胞可交换而节间不能交换(其是临时性结构,到发育后期逐渐消失,但部分由后脑产生的结构如颜面神经节仍保持分节性结构)。
8、脊髓背腹区域细胞的发育命运各与哪些因子有关答:脊髓背部区域依次产生6种中间神经元(dI1-dI6),腹部则形成运动神经元和4种腹侧神经元(V0-V3)。
发育生物学试题库(发育生物学教学组)目录:第一章章节知识点与重点........................第二章发育生物学试题总汇.......................第三章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章节知识点与重点绪论1.发育和发育生物学2.发育的功能3.发育生物学的基础4.动物发育的主要特点5.胚胎发育的类型(嵌合型、调整型)6.研究发育生物学的主要方法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1.细胞分化2.细胞定型及其时相(特化、决定)3.细胞定型的两种方式与其特点(自主特化、有条件特化)4.胚胎发育的两种方式与其特点(镶嵌型发育依赖型发育)5.形态决定子6.胞质定域(海胆、软体动物、线虫)7.形态决定子的性质8.细胞命运渐进特化的系列实验9.双梯度模型10.诱导11.胚胎诱导第二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1.细胞表型分类2.差异基因表达的源由3.了解基因表达各水平的一般调控机制第三章转录后的调控1.RNA加工水平调控2.翻译和翻译后水平调控第四章发育中的信号传导1.信号传导2.了解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外信号传导途径第五章受精的机制1.受精2.受精的主要过程及相关知识3.向化性4.顶体反应5.皮质反应第六章卵裂1.卵裂特点(课堂作业)2.卵裂方式3.两栖类、哺乳类、鱼类、昆虫的卵裂过程及特点4.(果蝇)卵裂的调控机制第七章原肠作用1.了解原肠作用的方式:2.海胆、文昌鱼、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原肠作用基本过程与特点第八章神经胚和三胚层分化1.三个胚层的发育命运第九章胚胎细胞相互作用-诱导1.胚胎诱导和自动神经化、自动中胚层化2.胚胎诱导、异源诱导者3.初级诱导和次级诱导、三(多)级诱导4.邻近组织相互作用的两种类型5.间质与上皮(腺上皮)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第十章胚轴形成1.体形模式2.图式形成3.果蝇形体模式建立过程中沿前后轴不同层次基因的表达4.果蝇前后轴建立的分子机制5.果蝇背腹轴形成的分子机制第十一章脊椎动物胚轴的形成1.什么是胚轴2.两栖类胚轴形成过程及分子机制3.了解鸟类、鱼类、哺乳类动物胚轴形成过程及分子机制第十二章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和体节形成机制1.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后轴形成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背腹轴形成3.脊椎动物体节分化特征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系统的组织发生神经系统的组成来源(神经管、神经嵴、外胚层板)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发生(脊髓、大脑、小脑、核团)神经系统发生过程中的组织与调控(位置、数目)2.神经系统的功能建立3.神经突起(树突和轴突)4.局部有序投射5.突触第十四章附肢的发育和再生1.附肢的起源2.附肢的早期发育附肢发育中外胚层与中胚层的相互作用附肢发育中轴性建立3.附肢再生(再生过程、再生调节)第十五章眼的发育1.视泡发育、分化2.晶状体发育、分化3.晶状体再生4.角膜发育第十六章变态1.变态2.昆虫变态的激素调控3.两栖类变态的激素调控第十七章性腺发育和性别决定1.哺乳动物的性腺发育2.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3.果蝇的性别决定4.雌雄同体、环境性别决定第十八章生殖细胞的发生1.精子发生:特点,过程2.卵子发生:特点,过程第十九章干细胞1.干细胞2.干细胞分类3.了解干细胞的应用第二十章动物发育的环境调控1.发育与环境关系2.环境对正常发育的调控3.环境对正常发育的干扰4.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章发育生物学试题总汇一、填空题(每空1分)1.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发育和生物种群个体发生,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命体发育的本质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发育生物学试题库(发育生物学教学组)目录:第一章章节知识点与重点 (1)第二章发育生物学试题总汇 (6)第三章试题参考答案 (18)第一章章节知识点与重点绪论1.发育和发育生物学2.发育的功能3.发育生物学的基础4.动物发育的主要特点5.胚胎发育的类型(嵌合型、调整型)6.研究发育生物学的主要方法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1.细胞分化2.细胞定型及其时相(特化、决定)3.细胞定型的两种方式与其特点(自主特化、有条件特化)4.胚胎发育的两种方式与其特点(镶嵌型发育依赖型发育)5.形态决定子6.胞质定域(海胆、软体动物、线虫)7.形态决定子的性质8.细胞命运渐进特化的系列实验9.双梯度模型10.诱导11.胚胎诱导第二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1.细胞表型分类2.差异基因表达的源由3.了解基因表达各水平的一般调控机制第三章转录后的调控1.RNA加工水平调控2.翻译和翻译后水平调控第四章发育中的信号传导1.信号传导2.了解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外信号传导途径第五章受精的机制1.受精2.受精的主要过程及相关知识3.向化性4.顶体反应5.皮质反应第六章卵裂1.卵裂特点(课堂作业)2.卵裂方式3.两栖类、哺乳类、鱼类、昆虫的卵裂过程及特点4.(果蝇)卵裂的调控机制第七章原肠作用1.了解原肠作用的方式:2.海胆、文昌鱼、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原肠作用基本过程与特点第八章神经胚和三胚层分化1.三个胚层的发育命运第九章胚胎细胞相互作用-诱导1.胚胎诱导和自动神经化、自动中胚层化2.胚胎诱导、异源诱导者3.初级诱导和次级诱导、三(多)级诱导4.邻近组织相互作用的两种类型5.间质与上皮(腺上皮)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第十章胚轴形成1.体形模式2.图式形成3.果蝇形体模式建立过程中沿前后轴不同层次基因的表达4.果蝇前后轴建立的分子机制5.果蝇背腹轴形成的分子机制第十一章脊椎动物胚轴的形成1.什么是胚轴2.两栖类胚轴形成过程及分子机制。
脊椎动物体轴形成邹海玥 13级生物基地班 201300140153一、两栖类胚轴形成1、组织者和Nieuwkoop 中心两栖类是调整型发育的典型模型。
两栖类的背-腹轴和前-后轴是在受精时卵质的重新排列而决定。
灰色新月对胚胎的正常发育是必须的。
由灰色新月区产生的细胞形成胚孔背唇,随着背唇细胞的内陷原肠作用开始。
在原肠作用时,由于细胞重新排列,产生一系列邻近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组织者细胞不仅具有自我分化的能力,而且具有组织和诱导邻近细胞开始原肠作用的能力。
在原肠作用中组织者诱导背部的外胚层形成中枢神经原基——神经管,并作用于侧中胚层共同形成背-腹轴和前-后轴。
两栖类囊胚中最靠近背部的一群植物半球细胞,对组织者具有特殊的诱导能力。
Nieuwkoop 中心是由于精子入卵使卵质重排而产生的,兼具植物极和动物极细胞质的特殊区域,该区含有背部中胚层诱导信号。
如果抑制卵质旋转,胚胎将缺乏头和神经管等前端背部结构。
因此,两栖类的背-腹轴精子入卵时就决定。
Nieuwkoop在未来的发育中形成内胚层。
它具有诱导其上方的邻近细胞组织形成Spermann 组织者的能力。
使它发育成中胚层。
2、两栖类胚轴形成的机制(1)Nieuwkoop 中心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爪蟾的内胚层细胞通过诱导预定中胚层细胞表达Xenopus Brachyury (Xbra)基因,进而诱导中胚层的形成。
最靠近背侧的植物半球细胞,由于表达一些特殊的细胞因子而形成Nieuwkoop中心。
β-catenin是Nieuwkoop中心的一个主要细胞因子。
GSK-3(糖原合成激酶-3 )对β-CATENIN 具有负调控作用,进而对于背侧细胞的分化起抑制作用。
如果在 1 个细胞期注射具有活性的GSK-3 ,以后胚轴的形成受到抑制。
如果在早期胚胎发育期抑制腹侧细胞内的GSK-3 ,则引起次性胚轴的形成。
β-CATENIN开始在整个卵内均匀的分布, 在腹侧细胞内因为GSK-3的存在而下降,而背侧细胞内因为DSH 的存在不会下降。
绪论1、发育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
2、(填空)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果蝇、线虫、非洲爪蟾、斑马鱼、鸡和小鼠。
第一篇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1、细胞分化:从单个的全能细胞受精卵开始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称细胞分化。
2、细胞定型可分为“特化”和“决定”两个阶段:当一个细胞或者组织放在中性环境如培养皿中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特化;当一个细胞或组织放在胚胎另一个部位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决定。
(特化的发育命运是可逆的,决定的发育命运是不可逆的。
把已特化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会分化成不同组织,把已决定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只会分化成同一种组织。
)3、(简答)胚胎细胞发育命运的定型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第一种通过胞质隔离实现,第二种通过胚胎诱导实现。
(1)通过胞质隔离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可以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及邻近细胞没有关系。
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细胞发育命运完全由内部细胞质组分决定。
这种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因为整体胚胎好像是由能自我分化的各部分组合而成,也称自主型发育。
(2)通过胚胎诱导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互相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
相互作用开始前,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但是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它们的发育命运,使之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
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成为“有条件特化”或“渐进特化”或“依赖型特化”,因为细胞发育命运取决于及其邻近的细胞或组织。
这种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也称有条件发育或依赖型发育。
第二节脊椎动物形体模式的形成及基因控制两栖类是在胚胎体轴形成方面了解最多的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胚轴的形成不仅与定位于囊胚期分裂球中的各种决定因子相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后发育阶段中细胞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相关。
一、胚胎诱导的概念脊椎动物胚胎形体模式是通过相邻细胞间一系列的相互作用渐进式决定的,而不是象果蝇中那样是完全通过形态发生决定子的细胞质定域决定的。
胚胎细胞中这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
胚胎诱导现象是比利时人伟大的实验胚胎学家Spemann发现的。
如前所述,受精卵中的灰色新月区域在在胚胎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缺少这一部分就不能进行原肠作用(figure 10. 19);如人工损伤这一部分,则将产生畸形胚胎。
灰色新月区是产生胚孔背唇的地方。
Spemann与他的学生Mongold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区域以及所产生的胚孔背唇的作用,将蝾螈一个胚胎的胚孔背唇移植到另一个蝾螈早期原肠胚的囊胚腔中(figure 10. 21),结果在这个受体胚胎的腹面诱导产生了第二个对称排列的胚胎。
这一实验证明了背唇(脊索中胚层)具有使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的能力。
他们也证明了如果在外胚层下面没有脊索中胚层,则此外胚层就不能发育为神经组织。
Spemann和Mongold在1924年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这一研究结果在1935年获得了Nobel Prize。
并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都是发育生物学和胚胎学最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近年来一些与胚胎诱导相关的分子的发现也是现代科学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
胚胎诱导现象最先发现与蝾螈的胚胎发育中。
以后的实验又不断地证实在无尾两栖类、鸟类、鱼类文昌鱼以及无脊椎动物等的胚胎发生过程中均有这种诱导的现象。
说明胚胎诱导作用是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胚胎发育中,一部分细胞对其邻近细胞的形态发生产生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的作用称为诱导作用或胚胎诱导(induction or embryonic in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