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观念的两种错误倾向
- 格式:ppt
- 大小:649.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观【单元线索】本单元讲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的辩证法,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一,世界是辩证的。
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辩证的。
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一、知识要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有什么区别?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
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抽象联系是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具体联系是抽象联系的具体表现。
简单地说就是一般与个别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政治不仅仅需要背诵,也需要理解,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的哲学原理: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运动和物质关系原理: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方法论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五条,大家一定要将原理和方法论对应起来,同时经常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提高成绩。
体育教育中的三大问题及对策杨华贵州省绥阳县旺草镇茅家铺小学563304摘要:时代的步伐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空前的繁荣,在各种国际比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足球、篮球走出国门,尤其是“飞人”刘翔在奥运赛场上的突破,将我国的体育事业推上潮流的浪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体育课却还用着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早已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全新体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体育教学有三大问题:观念上的曲解、设施器材残缺和组织教学方法古板。
在教学理念上,我们要破除三种陈旧的片面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学习;通过适合学生身体条件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在解决设施器材的问题中我们使用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管理和自制补充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生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季节特点,选择学习的内容时满足系统、全面的要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选择适当的内容、适当的运动量,并采用有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学到系统全面的体育知识,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得到最大的促进和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问题对策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全国掀起全民健身的高潮。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这样的世界级体育运动盛会,我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骄傲和激动之余,却发现我们的体育教育和当前的全民健身运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全国人民都在为了举办奥运会而锻炼身体,而我们的体育课在干什么呢?反复思索之下才发现我们的体育教育存在着三大问题。
第一、观念上的曲解在原来的应试教育中,体育是作为“豆芽科”存在的,没有实际的意义,于是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都把体育“挪作他用”;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终于“扶正”,于是一些教师就在体育课中搞起了“锻炼”:集合、做操、活动,或者就是高强度的体力训练。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提醒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则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称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意识又称为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哲学理论知识)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⑴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⑵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⑶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⑤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哲学原理总结(一)唯物论(7个)(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政治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芸芸众生整天为生计而忙碌,超不出两件事: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哲学家却告诉人们,人还要做第三件事,这关乎人生的成败,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哲学的魅力()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B.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 哲学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答案】C【解析】【详解】“哲”是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如果能正确认识自己是谁,扬长避短,积极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更好,他的人生就会更好,C适合题意;B、D材料没有体现;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A是不科学的;故本题答案选C。
2.“感动中国”人物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这表明()A. 世界观是一种主观情绪B. 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C. 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 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A是错误的;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感动中国”人物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这表明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C适合题意;世界观是自发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是错误的;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是不科学的。
3.霍金在《大设计》中写道: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科学家已成高擎火炬者。
政治必修四提纲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一、基本原理部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主要是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唯物论的辩证关系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即:自然界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方法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知识点:唯物辩证法(1)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给初中学生讲错知识点引言初中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
然而,有时候老师或教科书上也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知识点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地球是平的错误观念:地球是平的,就像一张平面图。
正确观念: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三维物体。
解释: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地球的弯曲,但通过科学实验和观测,我们可以确定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三维物体。
相较于地球直径约12,742公里,人类的身高和山川河流相比都微不足道,因此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曲率。
2. 铁是唯一的磁性物质错误观念:只有铁才能被磁铁吸引。
正确观念:除了铁,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具有磁性。
解释:除了铁,镍和钴等金属也具有磁性。
此外,一些特殊的合金和化合物也能够被磁铁吸引。
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具有磁性,从而使整个物质也呈现出磁性。
3. 太阳围绕地球运动错误观念:太阳围绕地球运动,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正确观念: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同时自转导致了日出和日落。
解释:在过去的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运动。
然而,通过科学观测和研究,我们已经确定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
日出和日落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而非太阳围绕地球的运动。
4. 静止不动的物体不受力错误观念:静止不动的物体不受力,只有运动中的物体才受力。
正确观念: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可能受到力的作用。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因此,即使是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
例如,当你坐在椅子上时,你感受到的支持力就是在支持你的静止。
5. 没有重量的物体会漂浮在空中错误观念:没有重量的物体会漂浮在空中。
正确观念:物体是否漂浮取决于物体的密度和所受的浮力。
解释:物体的重量是由其质量和重力加速度决定的,与物体在空气中的浮力无关。
一个没有重量的物体并不意味着它会漂浮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