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观念的两种错误倾向
- 格式:ppt
- 大小:649.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观【单元线索】本单元讲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的辩证法,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一,世界是辩证的。
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辩证的。
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一、知识要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有什么区别?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
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抽象联系是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具体联系是抽象联系的具体表现。
简单地说就是一般与个别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政治不仅仅需要背诵,也需要理解,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的哲学原理: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运动和物质关系原理: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方法论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五条,大家一定要将原理和方法论对应起来,同时经常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提高成绩。
体育教育中的三大问题及对策杨华贵州省绥阳县旺草镇茅家铺小学563304摘要:时代的步伐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空前的繁荣,在各种国际比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足球、篮球走出国门,尤其是“飞人”刘翔在奥运赛场上的突破,将我国的体育事业推上潮流的浪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体育课却还用着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早已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全新体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体育教学有三大问题:观念上的曲解、设施器材残缺和组织教学方法古板。
在教学理念上,我们要破除三种陈旧的片面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学习;通过适合学生身体条件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在解决设施器材的问题中我们使用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管理和自制补充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生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季节特点,选择学习的内容时满足系统、全面的要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选择适当的内容、适当的运动量,并采用有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学到系统全面的体育知识,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得到最大的促进和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问题对策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全国掀起全民健身的高潮。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这样的世界级体育运动盛会,我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骄傲和激动之余,却发现我们的体育教育和当前的全民健身运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全国人民都在为了举办奥运会而锻炼身体,而我们的体育课在干什么呢?反复思索之下才发现我们的体育教育存在着三大问题。
第一、观念上的曲解在原来的应试教育中,体育是作为“豆芽科”存在的,没有实际的意义,于是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都把体育“挪作他用”;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终于“扶正”,于是一些教师就在体育课中搞起了“锻炼”:集合、做操、活动,或者就是高强度的体力训练。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提醒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则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称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意识又称为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哲学理论知识)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⑴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⑵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⑶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⑤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