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其化合物地性质归纳整
- 格式:docx
- 大小:59.28 KB
- 文档页数:16
高考常考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及用途(含有机)专题一F: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HF可腐蚀玻璃Cl:是黄绿色气体是最重要的“成盐元素”NaClO具有漂白性,是漂白液的有效的成份,“84”消毒液的有效成份ClO2是医学上常用的水消毒剂,漂白剂Ca(ClO)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份,是漂粉精的主要成份S: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有强的脱水性S2O32-+H+=SO2+S+H2OS淡黄色固体,易溶于CS2H2S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N:NH3可作制冷剂N2经常作保护气NO2是红棕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NH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a:短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金属元素Na2O2淡黄色固体,具有漂白性,可作供氧剂NaHCO3治疗胃酸过多,发酵粉O: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3 H2O2 用作漂白剂,消毒剂Al: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主族金属单质Al2O3耐火材料 Al(OH)3医用中和胃酸剂的一种KAl(SO4)2明矾作净水剂,水解生成Al(OH)3也可以吸附色素Cu:铜盐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 CuSO4易溶于水,常用来配制电解液和农药Si:SiO2是酸性氧化物,实验室盛NaOH试剂瓶用胶塞H2SiO3凝胶经干燥脱水,可制“硅胶”干燥剂,也可作催化剂载体人工制造分子筛(铝硅酸盐)主要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Na2SiO3(泡花碱)可用作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等原料SiC俗称金刚砂,用作砂纸、砂轮磨料石英砂主要成份SiO2有机物性质及用途(一)常见有机物的俗名聚2甲基1,3丁二烯(聚天然橡胶异戊二烯)电石气乙炔CH≡CH天然气、沼气、坑甲烷CH4道气甘油丙三醇C3H5(OH)3三硝酸硝化甘油C3H5(ONO2)3甘油酯蚁酸甲酸HCOOH35~40%的甲HCHO福尔马林醛水溶液醋酸(冰醋酸) 无水乙酸CH3COOH硬脂酸十八酸CH3(CH2)16COOH或C17H35COOH软脂酸十六酸CH3(CH2)14COOH或C15H31COOH聚甲基丙有机玻璃烯酸甲酯*甘氨酸氨基乙酸H2N—CH2—COOH*丙氨酸α氨基丙酸(二)常考有机物的用途1.乙烯——果实催熟剂、有机合成基础原料2.乙二醇用于内燃机抗冻3.甘油用于制硝化甘油,溶剂,润滑油4.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5.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6.葡萄糖——用于制镜业、糖果业、医药工业等7.消毒杀菌:氯气,漂白粉(水消毒);高锰酸钾(稀溶液皮肤消毒),酒精(皮肤,75%)碘酒;苯酚(粗品用于环境消毒,制洗剂,软膏用于皮肤消毒);甲醛(福尔马林用于环境消毒)等;ClO2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一、钠及其化合物 1、钠得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 2⎩⎪⎨⎪⎧常温:4Na +O 2===2Na 2O 白色点燃:2Na +O 2=====点燃Na 2O 2淡黄色(2)与H 2O 反应:2Na +2H 2O===2NaOH +H 2↑(3)与酸溶液反应(如HCl):2Na +2HCl===2NaCl +H 2↑ (4)与盐反应 ①与熔融盐反应如:4Na +TiCl 4=====高温4NaCl +TiNa +KCl=====高温NaCl +K↑(制取金属钾,因为钾得沸点比钠得低,使钾成为蒸气而逸出) ②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得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反应)如:2Na +2NH 4Cl===2NaCl +H 2↑+2NH 3↑ 2Na +CuSO 4+2H 2O===Na 2SO 4+H 2↑+Cu(OH)2↓ (5)与某些有机物反应如:2Na +2CH 3CH 2OH ―→2CH 3CH 2ONa +H 2↑ 2Na +2CH 3COOH ―→2CH 3COONa +H 2↑2.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3.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Na 2CO 3①CO 2+H 2O ②少量盐酸 固加热/液NaOH NaHCO 31.镁与铝单质得性质 (1)镁得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 2、N 2、Cl 2)2Mg +O 2=====点燃2MgO(产生耀眼得白光)3Mg +N 2=====点燃Mg 3N 2 Mg +Cl 2=====点燃MgCl 2②与水(反应): Mg +2H 2O=====△Mg(OH)2+H 2↑ ③与酸反应:Mg +2H +===Mg 2++H 2↑ ④与盐反应:Mg +Cu 2+===Mg 2++Cu⑤与CO 2反应:2Mg +CO 2=====点燃2MgO +C⑥工业炼镁:MgCl 2=====通电熔融Mg +Cl 2↑(2)铝得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 2、Cl 2、S)2Al +3Cl 2=====△2AlCl 32Al +3S=====△Al 2S 3(水溶液不存在) ②与酸反应③与碱反应:2Al +2OH -+2H 2O===2AlO -2+3H 2↑ ④与盐反应:Al +3Ag +===Al 3++3Ag ⑤与氧化物反应(铝热反应)2Al +Fe 2O 3=====高温2Fe +Al 2O 3 4Al +3MnO 2=====高温3Mn +2Al 2O 3Cr 2O 3+2Al=====高温2Cr +Al 2O 3 ⑥工业炼铝:2Al 2O 3=====通电熔融4Al +3O 2↑3、铝得主要化合物4、“铝三角”间得转化关系(1)Al3++3OH-===Al(OH)3↓或Al3++3NH3·H2O===Al(OH)3↓+3NH+4(2)Al(OH)3+OH-===AlO-2+2H2O(3)Al3++4OH-===AlO-2+2H2O(4)AlO-2+H++H2O===Al(OH)3↓或AlO-2+CO2+2H2O===Al(OH)3↓+HCO-3(5)Al(OH)3+3H+===Al3++3H2O(6)AlO-2+4H+===Al3++2H2O三、铁与铜1.铁得氧化物得比较化学式FeO Fe2O3Fe3O4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价态+2 +3 1/3正2价,2/3正3价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与酸得反应FeO+2H+===Fe2++H2O遇氧化性酸生成Fe3+盐Fe2O3+6H+===2Fe3++3H2OFe3O4+8H+===Fe2++2Fe3++4H2O与CO得反应高温FexOy+yCO===xFe+yCO22.Fe2+与Fe3+ 得比较Fe2+Fe3+水合离子颜色浅绿色棕黄色氧化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只有氧化性水解性Fe2+ +2H2O←→Fe(OH)2+2H+Fe3+ +3H2O←→Fe(OH)3+3H+与碱得反应Fe2+ +2OH—=== Fe(OH)2↓Fe3+ +3OH—=== Fe(OH)3↓3.Fe(OH)2与Fe(OH)3得比较Fe(OH)2Fe(OH)3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水溶性不溶不溶稳定性易氧化为Fe(OH)3,空气中加热得不到FeO 较稳定:∆Fe(OH)3== Fe2O3+3H2O与酸得反应Fe(OH)2+2H+=== Fe2+ +3H2O Fe(OH)3+3H+=== Fe3+ +3H2O 制法在隔绝O2得条件下Fe2+与碱反应Fe3+与碱反应4、铁三角:点燃注:(1)一般就是指Zn 、Al 、CO 、 H 2、 等还原剂。
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实用一、元素的化学性质1.元素的原子结构: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核的构成等;2.元素的化学活性:元素的化合价、化合能力等;3.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原理等;4.元素的电性和金属性: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原子半径等;5.元素的地壳丰度和存在形式: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存在的化合物等。
二、常见化学元素及其性质1.金属元素:铁、铜、锌、锡、铝等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等;2.非金属元素:氢、氧、氮、碳、硫、磷等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等;3.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规律、周期表的各种分类和用途等;4.难溶于水的元素:炭、硫、硅、铝等元素的溶解性和存在形式等;5.稀有元素:稀有气体、稀土元素、过渡金属等的特性、应用等。
三、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性质和应用等;2.配合物: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3.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醇、醚、酮、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性质和应用等;4.聚合物:聚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
四、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反应类型的定义及示例;2.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计算等;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焓变、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
五、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1.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平衡方程式的给定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位置的调节等;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试错法、代数法等;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计算、体积计算、摩尔计算等。
六、化学分析方法1.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概念、滴定反应方程式、滴定的终点判定等;2.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的概念、滴定反应方程式、滴定的终点判定等;3.光度法:光度法的原理、操作和应用等;4.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的原理和应用等。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常见化合物金属元素是化学元素中的一类,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金属元素的一般性质、常见化合物及其应用。
一、金属元素的一般性质1. 密度大:金属元素的原子通常比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大,因此金属元素的密度较大。
2. 导电性好: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列松散,因此电子容易自由移动,并在外界电场作用下形成电流。
3. 导热性好:金属元素的电子容易自由移动,在受热后能迅速传递热量。
4. 可塑性高:金属元素由于具有金属键,使得金属元素之间的结构松散,因此可以轻松改变形状。
5. 有延展性:金属元素的原子间有较强的金属键,因此可以拉成线、锻成薄片或制成其它形状。
二、常见金属元素和其性质1. 铁(Fe):是最常见的金属之一,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常见的铁化合物有氧化铁(Fe2O3)、碳酸铁(FeCO3)等。
2. 铜(Cu):是一种优良的导电金属,广泛用于电缆、电器等。
常见的铜化合物有氧化铜(CuO)、硫酸铜(CuSO4)等。
3. 铝(Al):具有较轻的质量和良好的导电性,被广泛用于制造包装材料、航空器件等。
常见的铝化合物有氧化铝(Al2O3)、硫酸铝(Al2(SO4)3)等。
4. 锌(Zn):是一种常见的防腐金属,广泛用于防腐涂层和电池。
常见的锌化合物有氧化锌(ZnO)、硫酸锌(ZnSO4)等。
5. 镍(Ni):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广泛用于不锈钢和电池。
常见的镍化合物有氧化镍(NiO)、硫酸镍(NiSO4)等。
三、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应用1.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广泛应用于陶瓷、建筑材料、磁性材料等。
例如,氧化铁(Fe2O3)被用于制造磁铁。
2. 金属盐类:金属盐类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医药和农业等领域。
例如,硫酸铜(CuSO4)被用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处理剂。
3. 金属合金:金属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
例如,不锈钢中加入了镍(Ni),提高了抗腐蚀能力。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经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常见元素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贵金属元素。
它们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用途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金属元素是指具有金属性质的元素,如铁、铜、铝、钠等。
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良好的电子和热能传导介质。
金属元素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可以通过加工制造成各种形状。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为阳离子,形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
例如,氯化铜(CuCl2)和硫酸铁(FeSO4)都是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合物。
金属元素常用于制造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电子产品等。
非金属元素是指不具有金属性质的元素,如氧、氮、硫、炭等。
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不良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非金属元素常出现在化合物中的阴离子形式,如氧化钠(Na2O)和二氧化碳(CO2)。
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物化性质,有些具有毒性(如氰化物),有些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纯硫)。
贵金属元素是指具有珍贵和稀缺性的金属元素,如金、银、铂等。
贵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性,不易被氧化和腐蚀。
贵金属元素常用于珠宝制造、电子产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例如,金(Au)常用于珠宝制造,银(Ag)常用于制作餐具和漆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元素的种类、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决定。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合物。
水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的沸点和熔点、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另一个例子是二氧化碳(CO2),它是由碳和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二氧化碳具有无色、无味、无毒的特点,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除了水和二氧化碳,还有许多常见的化合物,如盐(氯化钠、硝酸钠等)、酸(硫酸、盐酸等)、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以及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等)。
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归纳一、单质1.金属单质⑴金属与O2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⑵金属与酸反应生成金属与 H2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生成金属与盐2.非金属单质⑴氧气(O2)①O2与非金属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②O2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③O2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氧化物⑵氢气(H2)①可燃性(H2和O2点燃生成水)②还原性(H2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 H2O)⑶碳(C)①可燃性(C在充足的O2中燃烧生成C O2,在不充足的O2中燃烧生成C O)②还原性(C和金属氧化物高温反应生成金属和C O2,C和C O2高温反应生成C O)③常温下性质稳定二、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⑴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生成金属和 H2O或C O2⑵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 H2O⑶C a O与 H2O反应生成C a(O H)22.非金属氧化物⑴水(H2O)①H2O通电分解生成 H2和O2②H2O与C O2反应 H2C O3③H2O与C a O反应生成C a(O H)2⑵二氧化碳(CO2)①“三不”: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C O2与 H2O反应 H2C O3③C O2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 H2O④氧化性(C O2与C高温反应生成C O)⑶一氧化碳(CO)①可燃性(C O与O2点燃生成C O2)②还原性(C O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C O2)③毒性三、酸1.酸与指示剂作用2.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 H2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 H2O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 H2O5.酸与盐反应生成酸和盐四、碱1.碱与指示剂作用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 HO2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4.碱与盐反应生成碱和盐五、盐1.盐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金属2.盐与酸反应生成盐和酸3.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碱4.盐与盐反应生成盐和盐。
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1)钠的物理性质:钠是银白色金属,密度小(0.97g/cm3),熔点低(97℃),硬度小,质软,可用刀切割。
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可知钠是活泼的金属单质。
①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常温:4Na + O2 == 2Na2O,加热:2Na + O2△Na2O2; 2Na + Cl2△ 2NaCl; 2Na + S △Na2S 等。
②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哧哧的声音,最后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注意:钠在空气中的变化:银白色的钠变暗(生成了氧化钠)变白(生成氢氧化钠)潮解变成白色固体(生成碳酸钠)。
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表面变暗,生成氧化膜,说明钠比Al 、Fe 活泼得多(应用)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因为钠易与水或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钠不与煤油反应,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保存在煤油中+11 8 2 1③钠与酸反应:如2Na + 2HCl == 2NaCl + H2↑,Na放入稀盐酸中,是先与酸反应,酸不足再与水反应。
因此Na放入到酸中Na是不可能过量的。
同时Na与H2的物质的量比始终是2:1。
当然反应要比钠与水的反应剧烈多。
④钠与盐的溶液反应:钠不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金属,钠是直接与水反应。
反应后的碱再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反应。
如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式:2Na + CuSO4 + 2H2O == Cu(OH)2 ↓+ Na2SO4 + H2 ↑。
⑤钠与氢气的反应:2Na + H2 == 2NaH。
NaH + H2O == NaOH + H2 ;NaH是强的还原剂。
(3)工业制钠:电解熔融的NaCl,2NaCl(熔融) 通电2Na + Cl2↑。
(4)钠的用途:①在熔融的条件下钠可以制取一些金属,如钛、锆、铌、钽等;②钠钾合金是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③钠蒸气可作高压钠灯,发出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一、关键信息1、元素化合物的分类金属元素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化合物2、常见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3、常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硅及其化合物二、金属元素化合物11 钠及其化合物111 钠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112 钠单质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113 氧化钠的性质: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114 过氧化钠的性质: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15 碳酸钠的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16 碳酸氢钠的性质:白色细小晶体,能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受热易分解,与酸反应比碳酸钠剧烈。
12 铝及其化合物121 铝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122 铝单质的化学性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123 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124 氢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水;受热易分解。
125 铝盐(如氯化铝)的性质:能与碱反应,当碱不足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碱过量时生成偏铝酸盐。
13 铁及其化合物131 铁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32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能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能与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133 氧化亚铁的性质: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易被氧化为氧化铁。
134 氧化铁的性质: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
135 四氧化三铁的性质:黑色晶体,具有磁性,俗称磁性氧化铁。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性质与考点总结在高考化学中,元素周期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常见元素的性质以及相关考点更是重中之重。
理解和掌握这些元素的性质,对于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化学成绩具有关键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氢(H)元素。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 号元素,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它通常以单质氢气(H₂)的形式存在,具有可燃性。
在化学反应中,氢元素既能表现出氧化性,又能表现出还原性。
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时,氢气表现出还原性;而在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钠 NaH)中,氢元素则呈现出-1 价,表现出氧化性。
高考中,关于氢元素的考点常常涉及氢气的制备、性质以及氢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等。
接下来是氦(He),它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氦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参与化学反应。
由于其不易发生反应的特性,常用于填充气球、飞艇等。
高考中对于氦元素的考查相对较少,但了解其惰性特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锂(Li)是碱金属元素中的一员。
它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质地较软。
锂的密度很小,在电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性质方面,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锂(LiOH)和氢气。
高考中,关于锂元素的考点可能涉及锂的化合物的性质、锂电池原理等。
铍(Be)元素,它属于碱土金属。
铍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一定应用。
铍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
高考中铍元素出现的频率较低,但对于其基本性质也要有所了解。
硼(B)是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硼的单质硬度较大,常用于制造耐磨材料。
硼元素在有机化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硼酸在医药领域的使用。
高考中,硼的考点可能涉及硼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碳(C)是生命的基础元素,其单质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和 C₆₀等。
金刚石硬度极高,而石墨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碳能形成众多的有机化合物,这使得碳元素在化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知识总结一、各类物质所具有的通性总结:1、金属单质的通性:⑴与非金属单质(如Cl2、O2、H2、S、N2、C等)反应⑵与酸反应⑶与水反应⑷与盐发生置换反应2、非金属单质的通性:⑴与非金属单质(如Cl2、O2、H2、S、N2、C等)反应⑵与金属单质(如钠、铁、镁、铝、铜等)反应⑶与碱反应⑷与水反应⑸与盐反应3、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⑴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⑵与碱中和生成对应的盐和水⑶与碱性氧化物化合生成对应的盐4、碱性氧化物的通性:⑴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⑵与酸中和生成对应的盐和水⑶与酸性氧化物化合生成对应的盐5、酸的通性:⑴与指示剂变色(与石蕊变红,与甲基橙变红)⑵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低价态的盐和氢气⑶与碱发生中和反应⑷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6、碱的通性:⑴与指示剂变色(与石蕊变蓝,与甲基橙变黄)⑵与非金属反应⑶酸发生中和反应⑷酸性氧化物反应⑸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7、盐的通性:⑴与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⑵与非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⑶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⑷碱反应新碱和新盐⑸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二、研究各类物质性质的方法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有没有毒性、密度、熔沸点、硬度、柔韧性、导电导热性、溶解性(主要是在水中的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⑴根据物质类别分析其应有的通性:⑵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物质可能具有的特性:①分析化合价,总结其氧化性或还原性;②吸水性;③漂白性;④脱水性;⑤腐蚀性;⑥其他违反规律的可能性质三、纵线(即同主族)归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过程㈠找一种代表性元素,分析其原子结构,再根据原子结构推其原子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元素性质(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单质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该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游离态或化合态)和主要的存在形式(具体物质)㈡代表元素单质1、单质的结构2、单质的物理性质3、单质的化学性质4、单质的用途、保存方法5、单质的制备方法:⑴实验室制法;⑵工业生产方法㈢代表元素的主要化合物1、氧化物: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方法2、氢化物: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方法3、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方法4、常见的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方法㈣同主族元素的结构、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点1、结构:⑴相同点、⑵递变性2、单质⑴物理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⑵化学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⑶制备方法(相似性和递变性):3、化合物(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等)⑴物理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⑵化学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4、常见的盐列举四、各主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总结Ⅰ碱金属(代表元素:钠)㈠原子结构281+11钠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Na+,元素金属性强,单质还原性强。
高中化学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大汇合一、氯及其重要化合物氯气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常温下,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能溶于水、比空气重、易液化的有毒气体.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1)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均是金属氧化成高价态)如:①2Na+Cl22NaCl(产生白烟)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注:常温下干燥的氯气或液氯不与铁反应,所以液氯通常储存在钢瓶中.(2)与非金属反应如:①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H2+Cl2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②2P+3Cl2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4)与碱反应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注意:①若CO2过量则生成Ca(HCO3)2②若向Ca(ClO)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不能生成CaSO3,因能被HClO氧化.(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反应如:①2FeCl2+Cl2 = 2FeCl3②2KI+Cl2 = 2KCl + I2(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用于氯气的检验)③SO2+X2+2H2O = 2HCl + H2SO4(X=Cl、Br、I)3、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部分氯分子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次氯酸),大部分是以Cl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2O、Cl2、HClO、H+、Cl-、ClO-、OH-;久置氯水则几乎是稀盐酸①一元弱酸,比H2CO3弱光(2)HClO的基本性质②不稳定,2HClO === 2HCl + O2↑③强氧化性;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故氯水可用作自来水消毒.(3)几种漂白剂的比较漂白剂HClO Na2O2(H2O2)SO2活性炭漂白原理氧化漂白氧化漂白化合漂白吸附漂白品红溶液褪色褪色褪色褪色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褪色只变红不褪色褪色稳定性稳定稳定不稳定——4、氯气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药品及原理: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强调:MnO2跟浓盐酸在共热的条件下才反应生成Cl2,稀盐酸不与MnO2反应.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和食盐水法)净化装置: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用浓硫酸干燥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2)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通电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氯化氢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1:500)其水溶液为盐酸.2、盐酸的化学性质: (挥发性强酸的通性)3、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及反应原理:NaCl + H2SO4 NaHSO4 + HCl↑ (不加热或微热)NaHSO4 + NaCl Na2SO4 + HCl↑ (加热到500oC—600oC)总式: 2NaCl + H2SO4 Na2SO4 + 2HCl↑(2)装置: 与制氯气的装置相似(3)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4)检验方法: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是否变红或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是否有白烟产生(5)尾气处理: 用水吸收(倒扣漏斗)卤族元素氟氯溴碘单质物理性质状态气气(易液化)液(易挥发)固(易升华)熔、沸点熔、沸点逐渐升高颜色淡黄绿色黄绿色红棕色紫黑色密度密度逐渐增大X2与H2化合条件冷暗处光照加热持续加热程度剧烈爆炸爆炸缓慢化合同时分解X2与H2O 化合反应2F2+2H2O=4HF+O2X2 + H2O = HX + HXO程度剧烈缓慢微弱极弱水溶性反应生成氢氟酸水溶性依次减小,有机溶剂中溶解性依次增大化合价只有-1价有-1、+1、+3、+5、+7等含氧酸化学式无含氧酸有HXO、HXO2、HXO3、HXO4等强弱程度同一价态的酸性依次减弱卤化银颜色AgF(白)AgCl(白)AgBr(淡黄)AgI(黄)水溶性易溶均难溶,且溶解度依次减小感光性难分解见光均易分解,且感光性逐渐增强2、卤素元素的有关特性:(1)F2遇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F并放出O2.(2)HF是弱酸、剧毒,但能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HF由于形成分子间氢键相互缔合,沸点反常的高.(3)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易挥发,少量的液溴保存要用水封.(4)碘易升华,遇淀粉显蓝色;碘的氧化性较弱,它与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低价化合物.(5)AgX中只有AgF溶于水,且不具有感光性;CaX2中只有CaF2难溶.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及X-离子的检验:(1)Cl2 + 2Br- = Br2 + 2Cl-Cl2 + 2I- = I2 + 2Cl-Br2 + 2I- = I2 + 2Br-结论:氧化性:Cl2 > Br2 > I2;还原性:I- > Br- > Cl-(2)溴和碘在不同溶剂中所生成溶液(由稀到浓)的颜色变化溶剂溶质水苯汽油四氯化碳Br2黄→橙橙→ 橙红橙→橙红橙→ 橙红I2深黄→褐淡紫→紫红淡紫→紫红紫→深紫密度比水轻比水轻比水重(3)X-离子的检验Cl-白色沉淀Br- + AgNO3 + HNO3浅黄色沉淀I-黄色沉淀二、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用途1、硫(1)物理性质:硫为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用于洗去试管壁上的硫);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2)化学性质: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①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均是金属氧化成低价态)2Na+S===Na2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2Al+3S Al2S3(制取Al2S3的唯一途径)Fe+S△ FeS(黑色)2Cu + S △ Cu2S(黑色)②与非金属反应S+O2点燃 SO2SO 2 SO 2CO 2 CO 2S+H 2 △H 2S③与化合物的反应S+6HNO 3(浓)△H 2SO 4+6NO 2↑+2H 2OS+2H 2SO 4(浓) △2SO 2↑+2H 2O3S+6NaOH △2Na 2S+Na 2SO 3+3H 2O (用热碱溶液清洗硫)(3)用途:大量用于制造硫酸、硫化天然橡胶,也用于制药和黑火药. 2、硫的氢化物①硫化氢的制取:Fe+H 2SO 4(稀)=FeSO 4+H 2S ↑(不能用浓H 2SO 4或硝酸,因为H 2S 具有强还原性) ——H 2S 是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②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A .可燃性: 2H 2S+O 2点燃2S+2H 2O (H 2S 过量) 2H 2S+3O 2点燃2SO 2+2H 2O (O 2过量)B .强还原性:常见氧化剂Cl 2、Br 2、O 2、Fe 3+、HNO 3、KMnO 4等,甚至SO 2均可将H 2S 氧化成S. C .不稳定性:300℃以上易受热分解 ③H 2S 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二元弱酸. 3、硫的氧化物 (1)二氧化硫:①SO 2是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②SO 2是酸性氧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是中强酸. ③SO 2有强还原性 常见氧化剂(见上)均可与SO 2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如:SO 2 + Cl 2 +2H 2O == H 2SO 4 + 2HCl④SO 2也有一定的氧化性 2H 2S + SO 2 == 3S ↓ +2H 2O⑤SO 2具有漂白性,能跟有色有机化合物生成无色物质(可逆、非氧化还原反应)⑥实验室制法:Na 2SO 3 + H 2SO 4(浓) == Na 2SO 3 + H 2O +SO 2↑或Cu + 2H 2SO 4(浓) CuSO 4 + 2H 2O + SO 2↑(2)三氧化硫:是一种没有颜色易挥发的晶体;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遇水剧烈反应生成硫酸并放出大量的热.(3)比较SO 2与CO 2、SO 3SO 2CO 2SO 3主要物性无色、有刺激性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40)无色、无气味气体能溶于水(1:1)无色固体.熔点(℃)与水反应 SO 2+H 2O H 2SO 3 中强酸 CO 2+H 2O H 2CO 2 弱酸 SO 3+H 2O==H 2SO 4(强酸) 与碱反应Ca(OH)2 CaSO 3↓ Ca(HSO 3)2 清液 白 清液Ca(OH)2 CaCO 3↓ Ca(HCO 3)2清液 白↓ 清液SO 3+Ca(OH)2==CaSO 4(微溶)紫色石蕊 变红 变红 变红 品红褪色不褪色不褪色浓H 2SO 4氧化性 Br (I 、S 、△ C 、△Al(或冷足量Cu 、△ 足量Zn 、△Fe2+HBr(HI 、H 2S)SO 2+H 2OSO 2+CO 2+H 2O 钝化→运装浓H 2SO 4CuSO 4+SO 2+H 2OZnSO 4+SO 2(后有H 2)+H 2O Fe 3++SO 2+H 2O 只表现强 氧化性兼有酸性脱水性 吸水性 C 2H 5OH去结晶水 胆矾作干燥剂C+H 2OC 2H 4+H 2O糖等无水CuSO 4中性气体 无强还原性气体非碱性气体 可干燥1700鉴定存在 能使品红褪色 又能使清石灰变浑浊不能使品红褪色 但能使清石灰水变浑浊 氧化性 SO 2+2H 2S=2S ↓+2H 2OCO 2+2Mg 点燃2MgO+CCO 2+C = 2CO还原性 有无与Na 2O 2作用Na 2O 2+SO 2==Na 2SO 4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2Na 2O 2+2SO 3==2NaSO 4+O 2↑(4)酸雨的形成和防治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 2、NO x (NO 、NO 2)是酸雨形成的主要起始物,因为大气中的SO 2在光照、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的作用下,经氧化、溶于水等方式形成H 2SO 4,而NO 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NO 2,NO 2直接溶于水形成HNO 3,造成了雨水pH 值降低,便形成了酸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为:气相反应:2SO 2+O 2=2SO 3、SO 3+H 2O=H 2SO 4;液相反应:SO 2+H 2O=H 2SO 3、2H 2SO 3+O 2=2H 2SO 4.总反应:232522224222Mn Fe Cu V SO H O O H SO ++++++−−−−−−−→、、、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为:2NO+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引起硫酸型酸雨的SO 2人为排放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尾气的排放、土法炼硫等.引起硝酸型酸雨的NOx 人为排放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酸雨危害:①直接引起人的呼吸系统疾病;②使土壤酸化,损坏森林;③腐蚀建筑结构、工业装备,电信电缆等.酸雨防治与各种脱硫技术:要防治酸雨的污染,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的污染物排放.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采取排烟脱硫技术回收二氧化硫、寻找替代能源、城市煤气化、提高燃煤效率等都是防止和治理酸雨的有效途径.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各种脱硫技术的应用.在含硫矿物燃料中加生石灰,及时吸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SO 2,这种方法称为“钙基固硫”,其反应方程式为:SO 2+CaO=CaSO 3,2CaSO 3+O 2=2CaSO 4;也可采用烟气脱硫技术,用石灰浆液或石灰石在烟气吸收塔内循环,吸收烟气中的SO 2,其反应方程式为:SO 2+Ca(OH)2=CaSO 3+H 2O,SO 2+CaCO 3=CaSO 3+CO 2,2CaSO 3+O 2=2CaSO 4.在冶金工业的烟道废气中,常混有大量的SO 2和CO,它们都是大气的污染物,在773K和催化剂(铝矾土)的作用下,使二者反应可收回大量的硫黄,其反应原理为:SO 2+2CO==S+CO 2 4、硫酸①稀H 2SO 4具有酸的一般通性,而浓H 2SO 4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三大特性:②SO 42—的鉴定(干扰离子可能有:CO 32-、SO 32-、SiO 32-、Ag +、PO 43-等): 待测液澄清液白色沉淀(说明待测液中含有SO 42-离子) ③硫酸的用途:制过磷酸钙、硫酸铵、硫酸铜、硫酸亚铁、医药、炸药,用于铅蓄电池,作干燥剂、制挥发性酸、作脱水剂和催化剂等. 5、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 1、生产过程:三阶段 SO 2制取和净化 SO 2转化为SO 3 SO 3吸收和H 2SO 4的生成 三方程 4FeS 2+11O 22Fe 2O 3+8SO 22SO 2+O 22SO 3△SO 3+H 2O=H 2SO 4三设备 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有 关矿石粉碎,以增大矿石与空气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逆流原理(热交换器)目的: 冷热气体流向相反,冷的逆流原理%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高温高温催化剂2、尾气处理: 氨水 −−−−−→−),(222等含O N SO (NH 4)2SO 3−−→−42SO H (NH 4)2SO 4+ SO 2↑ NH 4HSO 3氧族元素1、氧族元素比较: 原子半径 O <S <Se <Te 单质氧化性 O 2>S >Se >Te单质颜色 无色 淡黄色 灰色 银白色 单质状态 气体 固体 固体 固体氢化物稳定性 H 2O >H 2S >H 2Se >H 2Te 沸点 H 2O >H 2Te >H 2Se >H 2S (水反常) 最高价含氧酸酸性 H 2SO 4>H 2SeSO 4>H 2TeO 4 2、O 2和O 3比较 3、比较H 2O 和H 2O 22F 2+2H 2O===4HF+O 22MnO 4—+5H 2O 2+6H +==2Mn 2++5O 2↑+8H 2O 作用饮用、溶剂等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等H 2S+H 2SO 4(浓)S↓+SO 2↑+H 2OSO 3+2NaHSO 3==Na 2SO 4+2SO 2+H 2O3CuSO 4 3CuO+2SO 2↑+SO 3↑+O 2↑ 6FeSO 4+3Br 2══2Fe 2(SO 4)3+2FeBr 3 三、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1.氨气(NH 3):(1)分子结构:由极性键形成的三角锥形的极性分子,N 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 (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 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3)化学性质: ①与H 2O 反应:NH 3 + H 2ONH 3·H 2ONH 4+ + OH -,溶液呈弱碱性,氨水的成份为:NH 3 、 H 2O 、NH 3·H 2O 、NH 4+、 OH -、H +,氨水易挥发;②与酸反应:NH 3 + HCl = NH 4Cl NH 3 + HNO 3 = NH 4NO 3 与挥发性酸反应有白烟生成 ③还原性(催化氧化):4NH 3 + 5O 2 = 4NO + 6H 2O (N 为-3价,最低价态,具有还原性)(4)实验室制法 Ca (OH )2 + 2NH 4Cl CaCl 2 + 2NH 3↑ + 2H 2O,工业法:N 2与H 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气 2.铵盐(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受热分解: NH 4HCO 3NH 3↑ + H 2O + CO 2↑ NH 4ClNH 3↑+ HCl ↑②与碱反应: NaOH + NH 4ClNaCl + NH 3↑ + H 2O3.氮气(N 2)(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N ┇┇N ∶,结构式为N ≡N,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 定,化学性质不活泼.(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H 2、O 2、II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N 2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H 2反应: N 2 + 3H 22NH 3 ②与O 2反应: N 2 + O 2 = 2NO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N 2 +3 Mg = Mg 3N 2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4.氮的氧化物(1)氮的氧化物简介:氮元素有+1、+2、+3、+4、+5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种 类色 态化学性质N 2O无色气体较不活泼催化剂△ 高温、高压催化剂 放电点燃(2)NO和NO2的重要性质和制法①性质:2NO + O2= 2NO2(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2NO2 (红棕色) N2O4(无色)(平衡体系);3NO2+ H2O = 2HNO3+ NO (工业制硝酸);NO + NO2 + 2NaOH = 2NaNO2 + H2O(尾气吸收); NO2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②制法:NO: 3Cu + 8HNO3(稀)= 3Cu(NO3)2+ 2NO↑ + 4H2O(必须用排水法收集NO);NO2:Cu + 4HNO3(浓)= Cu (NO3)2 + 2NO2↑ + 2H2O (必须用排空气法收集NO2)(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①NO2或NO2与N2(非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可依据3NO2 + H2O = 2HNO3 + NO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②NO2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4NO2 + O2 + 2H2O = 4HNO3进行计算,当体积比V(NO2):V(O2)=4:1时,恰好反应;>4:1时,NO2过量,剩余NO;<4:1时,O2过量,剩余O2.③NO和O2同时通入水中时,由4NO + 3O2 + 2H2O = 4HNO3进行计算,原理同②方法.④NO、NO2、O2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先按①求出NO的体积,再加上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再按③方法进行计算.(4)氮的氧化物(NO、NO2)对环境的影响:①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可造成水体污染.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燃料在发动机内高温燃烧时,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与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生成形成的一种有毒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伤害植物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另外,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是酸雨的成分.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和植物体的焚烧,以及农田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因此必须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进入大气、陆地和海洋的含氮的氧化物.在工业上含氮氧化物的尾气吸收常用以下反应:NO2 + NO + 2NaOH =2NaNO2 + H2O,既可以回收尾气,生成的亚硝酸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②除人工合成的含氯(如氟利昂)、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外,汽车尾气、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工业废气等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也可以破坏掉大量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层的破坏.5.硝酸(HNO3)(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为69%.(2)化学性质:硝酸为强酸,具有以下性质:①具有酸的通性,光或热②浓硝酸不稳定性:4HNO3 = 4NO2↑+ O2↑ + 2H2O③强氧化性:无论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能放出氢气.a.与金属反应:Cu + 4HNO3(浓)= Cu(NO3)2 + 2NO2↑ + 2H2O ;3Cu + 8HNO3(稀)= 3Cu(NO3)2 + 2NO↑ + 4H2O;3Ag + 4HNO3(稀)= 3AgNO3 + NO↑ + 2H2O ;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钝化.b.与非金属反应:C + 4HNO3(浓)= CO2↑+ 4NO2↑ + 2H2O .c.与其他还原剂反应,如H2S、SO2、Fe2+等.d.与有机物反应:硝化反应、酯化反应、与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黄色)等.(3)制法:①实验室制法:硝酸盐与浓硫酸微热,NaNO3(固)+ H2SO4(浓)NaHSO4 + HNO3↑(不能强热,因硝酸不稳定.也不能用稀硫酸,无法生成气体);②工业制法:氨的催化氧化法,4NH3 + 5O2= 4NO + 6H2O;2NO + O2=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尾气处理: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四、碳、硅元素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制法及应用的比较1.碳单质:(1)物理性质:碳元素形成的同素异形体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见表18—2)(2)化学性质:①C + O2= CO2②2C + O2= 2CO ③C+4HNO3(浓)=CO2↑+ 4NO2↑+ 2H2O ④ C + 2CuO = 2Cu + CO2↑⑤ C + CO2= 2CO ⑥ 2C + SiO2= Si + 2CO↑2.碳的氧化物(CO、CO2)性质的比较:(表18—3)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有毒、难溶于水,能与人体中血红蛋白迅速结合,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物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时俗称“干冰”. 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化学性质1.可燃性2.还原性:(CuO、Fe2O3、H2O反应)3.不成盐氧化物1.不能燃烧2.与C、Mg等反应,表现氧化性3.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实验室制法HCOOH ——→ CO↑ + H2O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检验方法点燃后在火焰上分别罩上干燥的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途燃料、化工原料化工原料、灭火等相互转化 C + CO2= 2CO (高温) 2CO + O2= 2CO2(点燃)2.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对比:物质二氧化硅二氧化碳化学式SiO2CO2晶体类型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物理性质硬度大、熔沸点高、常温下为固体、不溶于水熔沸点低,常温下为气体,微溶于水化学性质①与水反应不反应CO2 + H2O H2CO3②与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2H2O 不反应③与碱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盛碱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CO2 + 2NaOH = Na2CO3 + H2O或CO2 + NaOH = 2NaHCO3④与盐反应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HClO催化剂△点燃点燃△高温高温△浓硫酸△高温高温3.硅、硅酸及硅酸盐:(1)硅: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为原子晶体,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度大而脆、熔沸点高.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化学性质:①常温Si + 2F 2 = SiF 4 ;Si + 4HF = SiF 4 + 2H 2 ;Si + 2NaOH + H 2O = Na 2SiO 3 + 2H 2↑②加热:Si + O 2 = SiO 2; Si + 2Cl 2 = SiCl 4 ;Si + 2H 2 = SiH 4 .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硅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制取粗硅:SiO 2 + 2C = Si + 2CO ↑(2)硅酸(H 2SiO 3或原硅酸H 4SiO 4):难溶于水的弱酸,酸性比碳酸还弱.(3)硅酸钠: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一种矿物胶.盛水玻璃的试剂瓶要使用橡胶塞.能与酸性较强的酸反应:Na 2SiO 3 + 2HCl = H 2SiO 3↓(白)+ 2NaCl ;Na 2SiO 3 + CO 2 + H 2O =H 2SiO 3↓+ Na 2CO 34.水泥、玻璃和陶瓷等硅酸盐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硅酸盐材料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水泥、各种陶瓷等都是以黏土、石英和长石等为原料生产的硅酸盐制品,比较如下(表18—6)陶瓷生产的一般过程:混合→成型→干燥→烧结→冷却→陶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特殊功能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高温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压电陶瓷等相继被生产出来. 5、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的比较(表18—7)△ △高温 高温6、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1.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世界范围内人工采伐林木量的增加,森林面积锐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由于二氧化碳对从地表射向太空的长波特别是红外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部分阻碍了地球向太空辐射能量.这就会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们把这种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要控制工业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大量植树造林.2.一氧化碳:人们常说的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导致的,它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极易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人缺氧窒息死亡.它是水煤气的成分之一,含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物.五、常见气体的制备1.气体的发生装置一般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设计气体发生装置,通常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如下几种(见下图)23.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选择气体 反应原理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注意事项H 2 较活泼金属(Zn )与稀强酸(如H 2SO 4,HCl 但勿用HNO 3或浓H 2SO 4)的置换反应C a 或c①用长颈漏斗时要液封②制SO 2(Na 2SO 3粉末)、NO 2(剧烈放热多)、C 2H 2(CaC 2遇H 2O 粉化)不能用启普发生器③制CO 2不用H 2SO 4(因CaSO 4微溶)④制H 2S 不能用硝酸或浓H 2SO 4(防氧化)CO 2 C bH 2S FeS 与盐酸或稀硫酸进行复分解反应 C bSO 2 无水Na 2SO 3粉末与中等浓度H 2SO 4进行复分解反应 B bNO 2 Cu 和浓HNO 3 B bC 2H 2 电石与水进行反应 B aCl 2 E 或D b 或a ①排水法完毕应先撤导管后撤火 ②反应物都是液体要加碎瓷片防爆沸③制乙烯要控制温度在170℃ ④集Cl 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HCl食盐与浓H 2SO 4(不挥发性酸与挥发性酸的盐)进行复分解反应E 或D b NO E 或DaC 2H 4F a4.尾气的处理装置具有毒性或污染性的尾气必须进行处理,常用处理尾气装置,如图7—7.5.气体的净化和干燥:一般常用的有洗气瓶、干燥管、U 形管和双通加热管几种. 6.防堵塞安全装置(如图7—9) 7.防倒吸安全装置(见图7—10)O 2A a 或b 共同点:①气密性的检查 ②试管口稍向下倾斜③若用排水法,做完实验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 不同点:收集氨气仪器要干燥CH 4无水CH 3COONa 和碱石灰共热Aa 或cNH 3 A c。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点总结一.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非金属元素概论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除H外非金属元素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在左上方)。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化合价(1)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次外层都是饱和结构(2、8或18电子结构)。
(2)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较,非金属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多,原子半径小,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
(3)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无+6、+7价)‘对应负价以绝对值等于8–主族序数。
如S、N、C1等还呈现变价。
3.非金属单质(1)组成与同素异形体非金属单质中,有单原子分子的He、Ne、Ar等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的H2、O 2、Cl2、H2、Br2等,多原子分子的P4、S8、C60、O3等原子晶体的金刚石,晶体硅等。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常见的有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等。
(2)聚集状态及晶体类型常温下有气态(H2、O2、Cl2、N2…),液态(Br2)、固态(I2、磷、碳、硅…)。
常温下是气钵,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及部分固体单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少量的像硅、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混合型”晶体。
4.非金属的氢化物(1)非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①IVA—RH4正四面体结构,非极性分子;VA—RH3三角锥形,极性分子;VIA—H2R为“V”型,极性分子;VIIA—HR直线型,极性分子。
②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常温下H2O是液体,其余都是气体。
(2)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3)非金属氢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如:NH3:H2S可被O2氧化HBr、HI可被Cl2、浓H2SO4氧化等等。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组成和酸性。
化学解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与性质归纳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对元素分类和性质的重要工具。
它的设计旨在展示元素的特性和归属,并为元素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文将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和性质进行解析。
一、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目前,该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该排列形成了一种周期性规律,使得元素彼此之间具有相似的性质。
根据这种排列规律,元素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占据了周期表中的大部分区域。
它们具有良好的热导和电导性能,常呈现出金属光泽。
金属元素通常是固态的,但也有少数液态金属。
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和右侧,它们的性质与金属元素截然不同。
非金属元素通常是气体或者脆性固体,不具有典型的金属光泽,且导电导热性很差。
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氧气、氮气等。
3. 半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质地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具有一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半金属元素的导电导热性能一般较差,但其对热和电的响应却更为灵敏。
4. 稀有气体稀有气体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类特殊元素,它们都是单原子气体。
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具有相对较低的含量,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稀有气体在照明、激光技术和阀门制造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二、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除了分类,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和归纳。
以下是常见的元素性质:1.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原子半径指的是元素中原子的大小,通常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比较。
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逐渐减小,而从上到下逐渐增加。
离子半径指的是离子化后,离子的大小。
2. 电离能电离能是指从一个原子中移除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电离能可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反应活性和化学惰性。
通常情况下,离子化能随着周期表从左到右的移动而增加,而从上到下的移动而减小。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归纳整理第一部分金属元素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二、镁的性质1. 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
密度较小,熔点较低,硬度较小2. 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反应2 Mg+Q点燃2 MgO 3 Mg+N 点燃MgN②与酸反应Mg+2 HCI=H T +2 MgCb③与CO反应2 Mg+CQ点燃2 MgQ+C三、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铝的性质①与非金属反应4 AI+3Q点燃2 AI 20 3②铝热反应2AI+Fe 203高温Al 2Q+2Fe (焊接铁轨)③与酸反应2AI+6HCI == 2AICI 3+3H T④与碱反应2AI+2NaOH+2H 2O == 2NaAIO2+3H T2、AI2O3 (两性氧化物)①与酸反应AI 2Q+6HCI == 2AICI 3 + 3H 2OAI 2Q + 6H+ ==2AI 3+ + 3H2O②与碱溶液反应AI 2Q + 2NaOH === 2NaAIO + H2OAI2Q+ 2OH === 2AIO2- + H2O3、AI(OH)3 (两性氢氧化物)①与酸反应AI(OH) 3 +3HCI ==AICI 3 + 3H2O②与碱反应AI(OH) 3 + NaOH ===NaAIO+ 2H2O③受热分解2AI(OH) 3基Al 2O+ 3H2O④电离方程式H + AIO 2_+ H2O 「AlfOH) 3 | + 3 OH-4、AI(OH)3 制备AICI3 +3NH HO=AI(OH) J +3NHCINaAIQ + CO+ 2H2O =AI(OH)a J + NaHCO5、从铝土矿提取铝(优化32页)酸溶法碱溶法四、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铁的性质物理性质: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密度大,熔沸点高,有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
化学性质:①与氧化性不太强的氧化剂反应,生成+2价化合物如S. 12. H+. Fe3 +. CfFe +CuSO = Cu + FeSO 4 Fe +S 点燃FeS3+ 2+Fe +2Fe ===3 FeFe +2HCI == FeCI 2 + H2T②与强氧化剂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如CI2. Br2. HNO浓F b S^( △)等氧化为Fe3 +0 溶液中反应,(若在若铁过量还有可能生成Fe2+)2Fe +3CI2 点燃2FeCI 32、Fe3+、Fe2+相互转化3、Fe3+、Fe2+的检验方法五、铜的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丨 a 42Cu+0 2CuO Cu+Cl 2—CuCb 2Cu + S — Cu?S②与强氧化性酸反应3Cu+8HNO 稀)=3Cu(N0 3) 2+2NOT +4H0 Cu+4HN0浓)=Cu(NO 3) 2+2NOT +2H04Cu + 2H2SO(浓)[=CuSOSOT +2H0③与非氧化性酸不反应,如盐酸、稀硫酸第二部分非金属元素—、C、H、0 兀素氧气的性质1.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2. 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3 Fe + 2 02 点燃FesQ3. 制法①用双氧水制氧气:2 H2Q Mn0 2 H20+ QT△ |T②加热高锰酸钾2 KMn04= KMn0 + Mn触Q T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 KCI0 3* 2 KCI + 3 02 T④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 Q Q +2H20=4Na0H+02氢气的性质1. 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最小的气体2. 氢气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2 H 2 + 02= 2 H2Oa②还原性:H2 + CuO—Cu+ H^O碳的性质点堆①可燃性:充分燃烧C + 02 -一CO-一FL 斂燼氧气不足2 C + 02 2 CO②还原性:C + 2 CuO 2 Cu + C02 T 高温C + C02 2 CO二氧化碳的性质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
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CO2 + H2O —H CO②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Q + Ca (OH 2 = CaCO J + HO③通常情况下,CO不支持燃烧,也不可以燃烧。
④ 2 Mg+CO点燃2 MgO+C氧化碳的性质1.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的密度略小、难溶于水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2 CO + Q‘ 2COA②还原性:CO + CuO— Cu + CO23 CO + Fe 2Q 2 Fe + 3 CO③毒性:一氧化碳吸入肺里跟血液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了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二、氯、溴、碘1、氯气的性质物理性质:黄绿色、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化学性质:独丨①与金属反应2Na+Cb=2NaCI Cu+Cl 2= CuC b 2Fe +3Cl 2 == 2FeCI 3②与氢气反应H+CI2点燃2HCI③与水反应Cl 2 + HO HCI + HCIO④与碱反应2NaOH+CI 2=NaCI+NaCIO+2O2Ca(OH) + 2Cl2= CaC b+ Ca(CIO)2 + 2HO (漂白粉生产原理)Ca(CIO)2+ HO+ CQ= CaCO J + 2HCIO (漂白粉漂白原理)2、HCIO的性质①弱酸性②漂白性③氧化性3、氯、溴、碘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氯、溴、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氧化性。
单质的氧化能力:CI2 >Br 2 > I 2,能发生以下反应CI2 + 2 Br —= 2 Cl — + Br2 Cl 2+ 2 I —= 2 CI — + I 2Br 2 + 2 I = 2 Br + I 2溴、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
单质溴有毒,具有腐蚀性,易挥发, 常用水封保存。
碘易升华,应密闭保存三、氮及其重要化合物1、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物理性质比较化学性质2N0+0 2===2 NQ3 NQ+ 出0==== 2HNQ NQ2、硝酸物理性质:无色、具有挥发性的液体化学性质:硝酸具有酸性、强氧化性,能和大多数金属及部分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反应①强氧化性3Cu+8HNQ 稀)=3Cu(N0 3)2+2NOT +4H0Cu+4HNQ脓)=Cu(N0 3) 2+2N0T +2H0△C+4HNQ 浓)=C0 T +4N0T +2H0②不稳定4HN0受热或见光4N02T +2H0 + 02T③浓硝酸使Fe、Al金属发生钝化3、氨NH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水反应NH 3+ H0 = NH3H0 N^;+0H与酸反应NH 3+ HCI = NH4CI与氧气反应4 NH+ 502催化剂4N0 + 6HO (氨的催化氧化)★氨气的制备1、实验室制法⑴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一般加热NHCI和Ca(OH)的混合物①实验装置:“固体+固体一亠气体”②反应原理:2NHCI + Ca(OH》=====NHT + CaCb+ 2HQ(2)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如固体碱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2、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3、干燥方法:用碱石灰(NaOH和CaO固体的混合物)。
4、检验方法: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b.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⑤尾气处理:一般在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H2SO4浸湿的棉花球,可避免污染空气。
4、铵盐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化学性质:①热稳定性& 1NHHCO — NH3 T + HO+ COTANHCI — NH3? +HCI T②与碱反应放出氨气△2 NH T +CaCb+2HO (实验室制氨气)2NHCI +Ca(OH)25、铵根离子检验:加碱共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原溶液中存在铵根离子。
四、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SO 2+ HO I 2SO SO+ 2 KOH==KSO+HO②氧化性SO 2+ 2HHS =3S J + 2H2O③还原性,能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使之褪色。
△2SO 2 + 02 ----------------- 2SQ SQ+ Cl 2+2HO==HSO +HCI④漂白性: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检验: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3、硫酸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不易挥发,强腐蚀性,密度较大化学性质:硫酸是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浓硫酸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能和多数金属、部分非金属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①Cu + 2H2SQ(浓)—CuSO+SO T +2HO△②C+ 2fSO(浓)—CO T +2SO T +2HO、硅及其重要化合物SiO2+ 2NaOH =NaSiO3+ H2OSiO2+ CaO 高温CaSiQSiO2+ 2C 高温Si+2COTNs b SiO3+ H2O+CQ =H2SiO3 J + Na z CO第三部分实验(1)常见气体的检验MnOi3实用标准文档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2KC1O1、Q2H2Q 严口22H2Q+QT 2KMnQ 4于& MnQ+Mn Q+Q T2、NH 2NH 4Cl+Ca(QH)^_CaCl2+2Nl3^t +2HQNH 3 • HQ+CaQ==NH + Ca(QH)23、H2 Zn+H 2SQ(稀)=ZnSQ+H T4、CO CaCQ 3+2HCI=CaC2+CQT +HQ5、SQ Na 2SQ+HSQ(浓)=Na2SQ+SQ T +HQ6、NQ Cu+4HNQ(浓)=Cu(NQ)2+2NQT +2HQ7、NQ 3Cu+8HNQ(稀)=3Cu(NQ)2+2NQ +4HQ& CI2 MnQ 2+4HCI(浓)^MnC2+CI2T +2HQ几种重要离子的检验(1)N6、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钻玻片) 。
(2)Al3+:能与适量的NaQ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I(Q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QH§液。
(3)NH+:铵盐(或浓溶液)与NaQ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气体。
(4)Fe2+:能与少量NaQ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Q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QH》沉淀。
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2Fe2++CI2 = 2Fe3++2C「(5)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Q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QH)3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