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光启蒙 (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常熟何市中心小学端木爱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一、感受歌谣魅力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读着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相机板书:歌谣)3.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自由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4.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教师抓住以下要点相机点拨:《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
《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
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5.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6.出示文中民歌民谣的特点。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份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一、从夏季月夜入手,唱唱歌谣1、欣赏画面,你有什么感受?2、你们喜欢这样的月夜吗?难怪作者也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为什么说是“最美的时辰”?(月夜美)师: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如银的月光撒满了农家小院,真美啊!谁还想读?师:除了月夜美,还有什么美?(歌谣美)师:那就把这些歌谣找出来,读一读(配欢快的音乐)师:月夜是美的,母亲唱的歌谣是美的,再读读课文,还有什么美?生:嗓音美,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仔细读读,不要放过每个字,有没有词语让你有所感悟?·吟唱:轻轻地唱。
·芳香:气味很香。
指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
这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妈妈的歌声)“三月的和风”(是什么季节的风?它和其他季节的风感觉一样吗?(轻轻的、暖暖的、舒服)(指导有感情朗读:咱们班哪位同学的嗓音很甜美,请她给咱们读一读。
/你的朗读让我们的教室飘满了芳香的音韵)过渡:这是一位有着甜美嗓音的会唱歌谣的母亲,请自己仔细地读一读课文,你还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板书:()的母亲(学生上黑板)二、感受伟大的母亲1、学生写:会唱歌会讲故事会出谜语聪明疼爱我美丽勤劳耐心风趣……2、这其中肯定有一点是你感触深的,划出文中带给你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五首歌谣的韵味和节奏,感受母爱。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体会月光下母亲给幼时我的启蒙对我一生的影响。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体会月光下母亲给幼时我的启蒙对我一生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上节课我们学了——生读课题《月光启蒙》(提示读课题,月光是那样的柔和。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谁是我的启蒙老师3.你知道母亲在月光下用什么方式给我启蒙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4. 板书: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二、唱歌谣启蒙(一)品味歌谣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这农家的篱笆小院,重温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的那份温馨、甜蜜和幸福,回味母亲为我吟唱的歌谣。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尽情吟诵第二、第三自然段的两首歌谣,读通读顺,如果能读出画面就更好了2.生自读两首歌谣,师巡视指导。
3. 读了这首歌谣,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A(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母亲在月下洗衣服”(2)理解词语:洗得“白白的”——洗得干干净净的。
晒得“脆脆的”——晒得十分干爽。
(3)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没有怨言,没有愁苦。
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了这么一首歌谣,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勤劳、乐观、关爱家人……)(4)指读(把你的感受融入歌谣,读给大家听)——评价(你读出了这首歌谣的优美意境,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勤劳和乐观)(5)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谣,把你感受到的美好画面读出来。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读了这首歌谣,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去云南盖楼房)(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儿,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2)听出来了吗?那歌谣中有妈妈的梦啊,那是什么?(3)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理解:有梦想,体会母亲的乐观,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4)指读(这也是那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梦啊!有梦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这梦,可以装在心中,也可以深情地吟诵。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之上,理解“为什么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4、通过布置学生搜集童谣、自主读童谣、唱歌谣、读《母爱似水》等,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锻炼其整理搜集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一、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童年的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夏夜;我们同时还筛选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2)“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具体的学习。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既然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母亲到底教了我些什么呢?请你打开课本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告诉我。
二、精读课文。
指名交流(歌谣童谣故事等)过渡:母亲教了我这么多东西,那我们就先从歌谣开始说起:(一)、歌谣:PPT:两首歌谣1、读(1)请你们把这两首歌谣轻轻地读一读。
(2)交流:指名读。
你觉得这首歌谣怎么样?(3)还有谁想读呢?你为什么喜欢呢?(母亲的勤劳和对生活的向往)2、找妈妈是用怎样的方式去唱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描写妈妈唱歌谣的部分,用直线划下来。
3、交流PPT:第四小节指名交流:妈妈是用怎样的方式去唱的呢?(轻轻的深情的相机理解“芳香的音韵”)4、听这么美的歌谣想来听一听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此时就是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妈妈忙完了一天的活,搂着你,轻轻的唱了起来。
PPT:两首歌谣多么迷人的歌声呀!想跟妈妈一起唱一唱吗?重播两首歌谣;学生轻声和。
5小结:也许童年的我从那个时候起喜欢上了歌谣,喜欢上了家乡,从母亲的歌声中感受到了许多。
(二)、童谣师过渡:不要再沉醉了,你听,母亲已经开始为我唱童谣了,想唱吗?那就和你的小组一起去唱一唱吧!可以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比如轮读、领读、齐读、表演读、拍手读,总之怎么开心怎么读。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感受亲情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这农家的篱笆小院,重温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那份温馨、甜蜜和幸福,回味母亲为我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品味歌谣,重温亲情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尽情吟诵歌谣吧!2、看着同学们满脸的甜蜜、温馨和憧憬,老师知道,你们用心读了,读到心里去了。
(1)(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
”a。
想想吧,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妈妈一边轻轻地拍着儿子,一边柔柔地吟唱着歌谣,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b。
这风清月朗的夜晚,万物都浸染在柔和的月光里,妈妈忍心打破这份宁静吗?妈妈凝视着天上的月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呀?(楼房、白衣、太阳)是啊,心里可美呢!c。
忙碌了一天的妈妈,晚上还为我吟唱歌谣,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劳、辛苦、爱我呀!)d。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
(2)(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
”他们读得怎样?让我们看看怎样读才好听?a。
听出来了吗?这歌谣里有妈妈的梦啊!那是什么?b。
这也是那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梦啊,有梦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c。
这梦,可以装在心里,可以深情吟诵,还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
哪位同学想唱给我们大家听?(配乐朗读)[设计意图:抓住两首童谣,通过读、背、唱等教学手段品味童谣中散发的泥土的芳香、生活的情趣和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在淡淡的月光下,母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对劳动的爱,对生活的爱。
]3、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母亲的吟唱真是太美了。
童年的孙友田感受到了,长大后他是这样回忆的:“她用。
音韵。
”(指一女生读)4、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两首歌谣。
啊,教室里立即飘满了你们这优美的音韵。
[设计意图:“音韵”一词的理解,如果单独解释词义为声音的节奏旋律,很枯燥,这里让学生通过女生读、齐读,去感悟品味,从而理解音韵就是美美的说话声、读书声,让词语的意思在朗读中轻松的体现。
小学语文五年级《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前谈话:1.今天大家很精神,你们觉得今天老师紧张吗我昨天在家里躺在床上,怎么写睡不着觉,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2.让学生摸老师的心3学生介绍自己,老师们一定给你最热烈的掌声。
班长发言我这么想着你们,你们有没有想我,为什么?师生交流(吉建和老师想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放松,甚至有些试图得到全场听课教师的“……”的味道,但娱乐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殊不知对于我身边的盐城当地的老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您说的每一句话,似乎大家都很清楚,我身边的一位教师就不断地提在你前面说您将要讲的话,呵呵!被人猜透了!)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十分精彩,老师让大家听一段音乐一、课前谈话1.当你回忆我们学的第一课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情景吗(师生交流)2.出示文章配图: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入水的夜晚,母亲给我唱歌曲,讲故事、唱歌谣,讲谜语在母亲的陪伴下,作者是多么幸福啊你们有没有想过长大后的作者做什么职业呢书上是怎样说的?打开书读一读。
(你是从这句话提问出来的,你真会思考,我们一起把这一节一起读读)学生读(很动听)当你读完这句话之后,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不着急举手,想一想,想好了请提问?学生提问想了解孙友田写过哪些作品(老师喜欢听不同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母亲为什么在月光下说和唱?这些民谣为什么可以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请大家自读课文中的歌谣,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在读歌谣的时候,可能还很难把原因和歌谣结合起来想,至少我可能有些困难,把作者引向诗歌的王国,还要结合课文的其他内容来谈呢?读歌谣就是读歌谣。
目标要准!)学生自读二、新授课文1.指名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1)学生读(大屏幕出示相关的歌谣)(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3)还有谁愿意读读看。
(4)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18.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体会母亲给幼时我的启蒙对我一生的影响。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体会母亲给幼时我的启蒙对我一生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策略:读好、读懂歌谣,抓住感情线索,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备注:借班上课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多种方式读读合肥的童谣:(一是为了和孩子熟悉,二是为新授做好铺垫,感受童谣的特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月光启蒙》。
(齐读课题,要轻柔。
)记得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课题为《月光启蒙》,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明白。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本课作者孙友田,知道他是一位著名作家。
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缘于他不识字的母亲对他幼时的启蒙。
那母亲又是通过哪些方式,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呢?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二)、精读课文,解难释疑美妙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了很多歌谣,其中包括幽默风趣的童谣。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歌谣,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读5首歌谣,喜欢的多读几遍,读童谣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和他人合作,采用喜欢的方式,拍手,跺脚,对歌,用家乡话说、唱都可以。
)谁来读或唱一段你最喜欢的歌谣给大家听听?可以小组一起展示,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感受童谣的美)(节奏明快、美、充满童趣)母亲在月光下用幽默风趣的童谣让童年的作者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有趣,这就是—引读课题---月光启蒙学习两首歌谣,指名读,说喜欢的理由,齐读。
(体会母亲的勤劳,任劳任怨;以苦为乐;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母亲在月光下用优美的歌谣让作者明白这么多道理,这就是—引读—月光启蒙。
歌谣读起来都这么美,那母亲在月夜下唱出的歌谣又是什么感觉呢?让我们跟着孙友田一起,踏着月色,再次走进那美妙的农家小院。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月光启蒙》一课,现在当你合上书本时,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2、(出示课文插图,):在美妙的夏夜里,妈妈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谈话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二、学习课文(一)找中心句质疑,自学歌谣童谣部分1、那你知道长大后的孙友田是做什么的?(出示句子: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歌谣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2、让我们打开课本,自己读童谣、歌谣(二)指导学习歌谣部分1、学生自由读歌谣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3、师:书上写着是怎样来读歌谣的?(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注意“轻轻的、深情地”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②齐读③再请刚才的同学来读读歌谣4、师:同学们,歌谣歌谣,当然要唱出来才好听,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些歌谣。
(配乐)5、指名学生领唱6、同学们,你从这些歌谣中,听懂了什么道理呢?师:是呀,从歌谣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的勤劳、对我的爱,看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完成板书)(三)了解黄河故道,感悟母亲丰富的精神生活1、当时我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清苦)妈妈这么勤劳为什么还这么清苦呢?(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儿的两个“长”你怎么理解?(第一个是生长;第二个是创造)2、师:是呀,虽然我们的生活很清苦,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