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艺术中“优美”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米洛斯的维纳斯特点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件古希腊雕塑作品,被认为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女性,身体姿势优美动人,被广泛认为是古代艺术中最完美的形象之一。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米洛斯的维纳斯特点。
外观特点米洛斯的维纳斯高1.98米,由白色大理石制成。
它描绘了一个裸体女性,身体姿态优美动人。
她站在右脚上,左脚轻微弯曲,右臂自然垂放身旁,左臂抬起搭在头顶上。
她的头部略向右侧转动,眼神凝视前方。
整个雕塑呈现出流线型曲线和柔和的肌肉线条。
表达意义米洛斯的维纳斯代表了古希腊艺术中对于人体比例、对称和流线型曲线美感追求的高度表现。
这件雕塑刻画了女性柔美而完美的身体形态,并且展示出了她的优雅和自信。
它也被认为是古代艺术中对于女性美的最高赞美。
历史背景米洛斯的维纳斯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由古希腊雕塑家亚历山大·阿尔卡曼德罗斯创作。
它最初被放置在米洛斯岛上,直到1820年被法国军队发现并运回巴黎卢浮宫。
在那里,它成为了欧洲文化和艺术中最重要的雕塑之一。
影响米洛斯的维纳斯对欧洲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成为了古代艺术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并且启发了许多后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例如,它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创作了许多类似于米洛斯的维纳斯风格的雕塑作品。
争议尽管米洛斯的维纳斯被广泛认为是古代艺术中最完美的形象之一,但它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它过于强调女性身体的性感和美丽,而忽略了女性的智慧和内在品质。
此外,一些人还批评它过于理想化和不真实,对于女性的身体形态产生了不良影响。
结论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古代艺术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代表了古希腊艺术中对于人体比例、对称和流线型曲线美感追求的高度表现。
尽管它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它仍然是欧洲文化和艺术中最重要的雕塑之一,并且启发了许多后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以《荷矛者》为例浅谈古希腊雕塑中蕴涵的人体美1. 引言1.1 介绍《荷矛者》雕塑《荷矛者》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杰作之一,也是古代希腊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件雕塑描绘了一名手握矛和盾的年轻裸体战士,身姿挺拔,神情凝重,充满力量和动感。
《荷矛者》的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希腊人对于人体美的理解和追求。
这件雕塑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当时古希腊社会对于人体美的崇尚和追求。
通过对《荷矛者》雕塑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美的探索和表达,以及这种美学观念对后世艺术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1.2 古希腊雕塑与人体美的关系古希腊雕塑与人体美的关系密不可分,古希腊雕塑被认为是人类艺术史上对人体美最完美的表达之一。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人体结构和比例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雕塑作品展现了他们对人体美的理解和追求。
古希腊雕塑师通过对人体形态的准确把握和精湛的技艺,创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体形象,展现了人体的完美之美。
古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肌肉线条流畅,体态优雅,充满力量感,展现了人体的动态之美。
古希腊雕塑师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美,通过对人体各个部位的精准雕刻和处理,使得整个雕塑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完美诠释了人体美的概念。
古希腊雕塑中的人体美观念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也对人们对人体美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人类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古希腊雕塑中的人体比例与对称古希腊雕塑中的人体比例与对称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古希腊雕塑家们深刻理解人体的比例和对称对于展现美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对人体结构的精准观察,创造出无与伦比的作品。
古希腊人体比例的原则可以追溯至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黄金比例理论。
在古希腊雕塑中,人物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被精确地计算和构图,使整个作品显得和谐而美丽。
头部、肩膀、腰部、大腿和小腿的比例关系被精准地控制,使得雕塑作品看起来既有力量感又不失优雅。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陆晓君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121摘要:古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关键字:古希腊、艺术、雕塑正文“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
后来创造出许多雕刻艺术杰作的希腊人正与这典雅、优美之名相称,可谓名副其实。
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
境内多天然良港,可以经过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
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
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
它的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在希腊艺术发展进程中,由古风发展到古典时期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指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
在这段时期里希腊经历了一场反抗波斯入侵的著名的希波战争。
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在这个时期。
希波战争对古希腊具有深刻影响,严酷的战斗培养了希腊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悲剧艺术。
在雕刻艺术中出现了战斗,歌颂英雄业绩的主题,无论是表现神话还是现实题材都与古风时代作品不同,与“古风式微笑”形成鲜明对照。
产生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严谨风格:从静态的姿式转向力求表现运动甚至激烈动作;从过去只表现人物的正面发展到表现人物的多种方面。
雕刻的技巧更加熟练,逐渐形成一种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形体明晰的“团块”体系。
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驾车人》、《波赛东》、《鲁多维奇宝座浮雕》和《里切亚青铜雕像》等。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对艺术品质的两个重要评价标准,这两个词在欧洲哲学和美学中具有深厚的内涵,是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精神内涵的高度赞誉。
本文将从西方艺术史和哲学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浅析。
首先是“优美”(beauty),“优美”是西方艺术作品中最常被提及的词之一,它与形式美密切相关。
优美的艺术作品给人以愉悦和赏心悦目的感觉,它追求符合人类审美心理的规律和原则,具有和谐、统一、规则性的特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优美的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中真理和美的一种反映,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智慧和幸福。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已经超越了直接的物质世界,成为显现于感性层面的形而上的美的化身,折射出永恒的真理和美。
优美并不仅仅是对表面形式的追求,西方艺术中对于美的理解往往超越了表面的装饰和华丽,而是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壮丽庄严、巴洛克时期绘画的豪华绚丽,都是通过形式美来传达一种宗教情感和信仰上的虔诚。
而后印象派和现代主义艺术则摒弃了传统形式的束缚,更加注重色彩、线条的表现,追求感觉和情感的直接传达。
例如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尽管形式简约,但却能给人以纯粹而深刻的美的体验,将艺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与“优美”相对应的是“崇高”(sublime)。
崇高是指那些伟大、庄严、超越想象力的事物或理念,它超越了人类的感官和智力范围。
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大规模、庞大、壮丽等形式来呈现,例如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巨型雕塑的高耸壮丽,以及历史和宗教题材中所表现的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通过这些庄严的形式,艺术作品能够引发观者内心的敬畏和震撼,产生一种超越感知和感情的惊叹和忧伤。
崇高与优美相比更具有挑战和迫使观者反思的力量。
虽然崇高的形象具有吸引力,但它还包含着探讨人生命运、揭示世界本质等深层次的哲学和伦理问题。
由于崇高具有不可捉摸和超出人类理解的特质,它常常会引起观者内心的不安和迷茫,因而崇高的艺术往往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人体裸艺术在艺术领域中,人体裸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表现形式。
人体裸艺术不仅仅是简单展示人体的裸露,更多的是通过人体的曲线、肌肤和姿势来表达美的特质。
在历史长河中,人体裸艺术一直被认为是揭示人类本质、表达身体之美的重要方式之一。
起源和发展人体裸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文化中,人体被认为是最完美、最优美的艺术表现对象。
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经常出现赤裸的人体。
尤其是在古希腊雕塑中,人体裸艺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人体各部位的优美曲线和比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裸艺术逐渐传入欧洲其他国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
众多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以人体裸艺术作品享誉后世。
当代人体裸艺术在当今社会,人体裸艺术依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当代艺术家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来表现人体的美。
他们试图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探寻人体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体裸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裸体,更多是在探索人类情感、思想等更为抽象的层面。
通过人体的姿势、表情,艺术家试图传达出对生命、自然、社会等主题的思考。
社会反响和争议人体裸艺术作品常常引起社会的争议和反思。
有人认为这种展示赤裸人体的方式是对道德底线的挑战,容易引发争议。
但也有人认为,人体裸艺术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体裸艺术也面临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标准。
但无论如何,人体裸艺术在艺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人性、美的探索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结语人体裸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深刻的艺术形式,一直在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人体姿势、曲线等特质的表现,人体裸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人体之美,更是对人类情感、生命等更为深刻主题的探索。
总的来说,人体裸艺术作品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去认真品味和思考。
古希腊雕塑表现女性形象的艺术手法古希腊文明中,雕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中,女性形象经常出现。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内涵。
古希腊雕塑表现女性形象的艺术手法有很多,下面我们来逐一探究。
一、体态在古希腊雕塑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优美的体态。
她们的身体线条柔和流畅,肌肉线条分明,但看上去并不刻意。
并且女性形象经常表现为在运动或舞蹈中的状态,这种状态更加展现了女性的美和灵活性。
古希腊雕塑中的女性形象很多都是半身或全身裸露。
这是因为在古希腊社会中,裸体并不被视为羞耻的事情,反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雕塑家利用裸体展现女性身体的线条和形态,而不会让人觉得低俗或不堪。
二、神态在古希腊雕塑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安详、自然和优雅的神态。
她们的面容表情柔和,甚至有些微笑。
这种神态传递出女性柔和、和谐的美感。
另一方面,女性形象也经常被表现为市井女性或者女神。
市井女性和女神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通常是身材较小、生活简朴,后者则具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与众不同的美丽。
这种对女性的分层描述,展现了古希腊社会中女性在不同社会层次下的不同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三、服饰和发型在古希腊雕塑中,女性形象经常穿着具有民俗特色的长袍和束腰带,头发则是扎成发髻。
这种服饰和发型反映了古希腊的风俗和文化,同时也突出了女性的美丽和高雅。
另外,有些女性形象也穿着轻便的运动服。
比如,著名的雕塑《跳跃者》就展现了一位女性正在跑步。
这种运动服配合女性优美的动作,展现了女性运动员既壮美又优雅的风姿。
四、情感在古希腊雕塑中,女性形象往往也表现出柔情似水的情感。
她们的面容表情通常都很柔和,让人想象她们可能在沉思或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有些女性形象也被表现出威风凛凛的形象。
比如,著名的雕塑《泽乌斯的女女儿》就展现了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性,她的眉头紧皱,脖子挺得笔直,让人感受到她的坚韧和刚毅。
总之,在古希腊雕塑中,女性形象是非常丰富和多层次的。
爱奥尼柱式爱奥尼柱式是希腊古典建筑中的一种柱式风格,它是在希腊柱式中最为优美和精致的一种。
爱奥尼柱式在希腊建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展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建筑技术的精湛造诣。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爱奥尼柱式的起源、特点以及它在古代希腊建筑中的应用。
起源爱奥尼柱式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城邦。
起初,它被广泛应用于神庙建筑的中央神殿。
爱奥尼柱式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的伊奥尼亚人,这个部落据称是该柱式的发明者。
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是柱身上有纵向的螺旋纹装饰,称为伊奥尼亚螺旋纹。
这种细腻的装饰使得爱奥尼柱式成为了古希腊建筑中最受欢迎的柱式。
特点爱奥尼柱式相较于其他柱式来说,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比例,爱奥尼柱式通常比多立克柱式稍高一些,但比科林斯柱式稍矮。
其次是柱身的装饰,爱奥尼柱式上的螺旋纹装饰细腻而华丽,给人一种优雅而精致的感觉。
另外,爱奥尼柱式的柱帽也是其独特之处,它由一个精美的回弯螺旋形组成,被称为爱奥尼柱帽。
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爱奥尼柱式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神庙建筑中。
最著名的爱奥尼柱式神庙之一就是雅典卫城上的帕台农神庙。
这座神庙是为了纪念雅典娜女神而建造的,它以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华丽的爱奥尼柱式而闻名于世。
帕台农神庙的外部由若干座爱奥尼柱式组成,每根柱子都带有精美的纹饰,充满了对称美和几何美。
除了神庙建筑,爱奥尼柱式还广泛应用于古希腊的其他公共建筑,例如剧院和公共广场。
古希腊的建筑师们善于利用爱奥尼柱式的优美特点,使这些建筑物更加庄严肃穆。
爱奥尼柱式的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建筑风格。
对后世的影响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爱奥尼柱式则成为了欧洲古典建筑的范本之一。
尽管爱奥尼柱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今天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看到它的身影。
从古罗马时期的帕那辛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爱奥尼柱式一直被视为建筑美学的典范。
浅述古希腊艺术中的“优美”
内容摘要:古希腊文明从公园前12世纪到公元前30年,历时约1200年。
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鼎盛于古典时代。
希腊艺术中往往调和了典雅宁静的气质和阳刚有力的体魄活力,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和谐适度而不过份。
关键词:古希腊;和谐;适度;优美
【中图分类号】[b835]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协调一致”。
结合现在的美学理论,一般将上述的审美形态定义为”优美”。
古希腊文明发端于爱琴海,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时至今日,魅力不减。
那是人类文明的一场过往盛宴,如今的我们只能从那依旧美丽的石雕中,从沉默无语的长柱孤墙中,从依旧清澈的碧海蓝天中,窥见那场曾经的辉煌。
一、古希腊艺术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
1、社会历史
古希腊文明从公园前12世纪到公元前30年,历时约1200年。
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鼎盛于古典时代。
其时正处于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希腊艺术中往往调和了典雅宁静的气质和阳刚有力的体魄活力,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和谐适度而不过分。
2、自然环境
希腊群岛位于美丽的地中海,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沙石,和煦的阳光并温暖的气候都是诸神赐予希腊人的礼物。
这等美景之下,人们思想清澈,心胸放达。
因此,希腊文明以及希腊文明之下的人类生活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悠闲和光辉。
这当然也潜移默化了,如今著名的希腊文明和艺术。
3、哲学思想
优越的地理环境、繁荣的社会生活使古希腊的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都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
于是,人们享受着神之宠儿的特权,有着足够的时间思考,理性的光芒就如爱琴海面的磷光,闪闪烁烁,灼灼其华。
理性的哲学强调理想和法则,于是,和谐成为了古希腊的艺术特征。
与古代中国不同,古希腊人并不需要面对很多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环境。
因此,他们对神只有崇敬而非谦卑,与神同在的思想从成了”人本主义”,进而引发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形象的重视。
4、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这种国家制度在客观上大大削弱王权的力量,从而保护了平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民主政治的繁荣。
同时,这种制度也使古希腊宗教呈现出民主化的特点来。
因此,古希腊艺术具备了民主、开放精神。
在艺术风格上,朴素、简明、写实,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古典主义思想。
二、古希腊艺术中”优美”的体现
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评论古希腊艺术时说:”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同是极富戏剧性的情景再现,巴洛克风格的《掠夺吕西普的女儿》浓墨重彩,人物动作充满动感,强烈的刺激着观者的视觉。
于此同时,古希腊作品《拉奥孔》虽然也是充满了各种元素,可是人物的动作神情却并不狰狞。
因为,在古希腊艺术家看来美是艺术家的最高法律,他们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时显示的丑态,有时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冲淡,以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1、单纯的焦点
好比行文做赋,或字字矶珠落笔生花,或下笔生风快意洒然,但总有文眼主旨,否则那句句良言金玉便纠缠不清互相制肘,叫人无从把握了。
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与现今常见的房屋有很大不同,排列成行的圆柱取代了基本的窗户。
可是,久久望之并不使人生厌。
这是因为这些线条的组合并不是单调的笔直排列,它们与其他建筑构件一起完成了视觉的指向性。
这些线条组合并不是正真的笔直,每一段阶梯,都有一点微微上掠的倾向,每一段都比领近那一段上扬少许。
三角墙、屋脊、房边,都呈弧形,而每一条圆柱都有一点膨胀的外形,没有一条圆柱是正真垂直的,也没有任何两条圆柱,是正真等距的。
2、背景和前景间的透明关系
艺术品,都有其审美内涵和感性外观。
成功的艺术又必须是能够为人所理解,使人产生共鸣的。
因此,其审美对象所指向的内容和意蕴同它的感性外观必需相一致,前者对于后者不能显得深奥莫测,后者对前者也不能障蔽和模糊。
优美这一审美形态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背景和前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对明朗的。
古希腊的艺术家为美工作,其中并没有什么极为深刻的内涵。
所以,人们在对客体进行观照时,感知觉对于对象感性外形的流连更甚于对其意蕴的参破。
现在我们欣赏久远的古希腊艺术品时并不觉得陌生,也是因为如此。
内涵和外形的一致使我们可以轻松的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目的,于是,我们可以再次品味它的感性外层,不用冥思苦想,从而保持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3、优美的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之为物,莫衷一是,终口难调。
以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而言,这个白石雕成的女子虽肢体不全,却极尽美丽之资,神态宛然动作闲适。
维纳斯的面容总是娴静温柔,却也带着几分平易近人的熟悉,可以从中看到巴尔干半岛人种的特点。
也正是这比例得当的计划,为她平添了几许永恒的魅力。
那挺直的鼻梁,丰润的下颌,优美的唇角,吐气芬芳,每一条精心布置的衣纹,每一块隐隐绰绰的肌肉,真实而圣洁。
千年前,她便是这样矗立于众人之前,不言不语,千年后,沧桑历尽,她还是这般,优雅动人落落大方。
老去的是我们的血肉之躯,她却像是可以超脱红尘,从苍茫的过去一直等到的遥
远的未来。
三、古希腊艺术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古罗马。
罗马在政治上击败了希腊,却在文化艺术上被希腊俘虏,他们掠夺并直接模仿了古希腊的作品。
罗马人崇尚理性,因此他们的艺术品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
可是,至今我们无法将两者的艺术风格完全剥离,可以说,古罗马艺术就是古希腊艺术的延续。
直至14世纪到15世纪,正值西欧和中欧国家的文艺复兴时期,其原义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们就是以恢复到希腊-罗马时期的风格为己任的,而这个”古典的规范”就是古希腊的艺术家们所推崇的优美法则。
其实,优美对人们的影响在心理层次。
美之为美,不在希腊罗马的地域概念,不为古往今来的时空所限,而是人们与生俱来对于和谐适度感的爱好接受。
现在,当然不能说如今艺术品的优美就是继承自古希腊的手段法则,可是,那远去背影和曾经的潇洒气度,永远值得现在人们珍惜追忆。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外国美术简史》1997年第一版
[4]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7年第
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