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4.4.2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依次编排了三节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
本节的内容从概念、分布、结构、动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非常困难。
经过分析发现,教师在本节课忽略了帮助学生建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这一概念,而造成学生在后续学习的困难。
对此,如果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鱼血液流动方向的特点,去辨别动脉和静脉,建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如右图),然后再去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这一角度认识血管。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基础:在前三章介绍的胎盘、小肠、肺泡等器官外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学生初步认识了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清楚毛细血管及动脉、静脉的概念。
2、生活经验: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但不清楚血液是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1.能说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和“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2.能说出毛细血管与动脉、静脉之间的联系;3.通过模型制作,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4.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五、教学策略1.情景导入——公路交通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以立交桥为背景的公路运输网,联系实际生活引入。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操作,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为什么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是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而且使物质能充分地交换。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探究活动助学卡;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花,活的小鱼。
学生:课前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分钟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急救超人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安全问题,但仍可能出会出现象视频中一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思考:当人的血管意外出血后如何进行救治?我们体内的血管是不是完全一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一课时--血管认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视频,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血液的流动”的欲望,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展示目标1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读标识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老师:我们体内的血管到底有多长呢?过渡:我们体内的血管长度可绕赤道两周半,这些血管是不是都一样呢?下面让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活动助学卡学生根据课本图得出是100000千米长,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不一样学生直观的理解人体内血管长度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5分钟一、仔细阅读课本P49-50实验:观察血液的流动,以此为参考制定本组的计划。
1.目的要求:2.材料用具:思考:金鱼都非常漂亮,如果要让同学们去买金鱼的话,大家会选择什么样金鱼的作为我们的实验材料呢?(1)用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思考:为什么要用湿的棉絮包起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4.4.2 血流的管道——血管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并分析图片,观看实验视频,说出人体内的血管有三种类型,并描述出其各自的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常见疾病或突发状况的原因并提出治疗和预防策略。
学习重点: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学习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课时活动设计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的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的血液。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内容找出答案,这与不同血管中血流状况不同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的“想一想,议一议”环节资料,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思维活动。
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区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流的差异,从而直观认识到高等动物体内有不同的血管,不同血管中血流的情况不同。
思考:通过上述实验,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不同血管的粗细一样吗?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一致吗?学生先阅读教材自学,再通过图片、生活链接等资料分析探究人体内具体有哪些血管,以及它们各有哪些特点与功能,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充。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基础上,阅读教材,自学有关三种血管的知识,再展示三种血管横切、纵切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种血管的概念和结构特点,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配合图片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
用生活链接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例如,动脉出血的特点、急救方法和部位,怎样保证身体下部的静脉中流回心脏的血液不倒流?输液或输血时,针刺部位是什么血管?为什么要将针刺入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血液中的物质成分有哪些变化?组织细胞从血液中获得了哪些物质?小结: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结构特征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较薄,弹性较小,四肢静脉通常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血液流速管内血流速度快管内血流速度最慢管内血流速度较慢分布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有少数分布较浅(颈部和腕部)数量最大,分布最广,遍布全身各处的组织中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手脚上的青筋即静脉)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进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并通过表格让学生自测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血液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课本里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小动物、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难点:1.组织好实验,达到理想效果。
2.能够在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课前准备教师:1.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动、静脉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
2.有关血管的录像资料。
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不同类型血管的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师:同学们想一下,你们家里的自来水是怎样运输到家里的?生:水管师:那么我们身体里的血液是怎样在我们体内流动的呢?生:血管师:下面通过几张图片让我们初步的来认识一下人体的几种血管。
出示“把脉”人的面部和手背的“青筋”生:看图并自我实践师:对,这是我们人体内的几种血管。
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在动物体内进行工作的呢?。
板书:血流的管道——血管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一下吧。
生:实验操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进行小组讨论师:哪个小组的同学介绍下显微镜看到的血管的情况,注意血管里面的血流情况。
生:有许多细小的血管,有些比较粗。
特别细小的是毛细血管,里面的血流速度很慢。
有的血管是由粗的流向细的,而有的是由细的流向粗的。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细致,那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人体的血管的情况呢?教师播放课件上有关血管的视频,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完成学案上的三(三)学海拾贝。
生:看视频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师:下面那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下动脉血管呢?生:动脉一般在身体比较深的位置,管壁厚,弹性大,血管内血流速度快,和消防水管有些相似,管内水流速度快时,管壁比较硬。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学期春季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说出三种血管血流速度的不同。
2.通过拼图游戏,结合文本概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演绎,解释不同血管出血时的症状并说出正确的止血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1.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
教学过程①动手实验,感知血管;②自主预习,构建概念;③小组合作,动手拼图;④磁吸演示,攻克重点;⑤情景演绎,解决问题;⑥归纳总结,情感升华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在人体内流经的管道称之为血管,人体的血管像城市的交通网一样至关重要,血管因创伤出血时会出现不同的出血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判断并做出处理呢?学完本节课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环节一:动手实验,感知血管1.既然要学习血管,首先我们要能观察到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我们要选用哪种材料呢?既要与人体血液和血管组成类似的生物,又要观察起来清晰,没错,我们选择了薄而透明的小鱼尾鳍。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同学们打开学生动手实验,录制视频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图像,观察出三种血管血流速度的不同。
提前将小鱼用浓度为5%的酒精麻醉、减少小鱼的活动,保证小鱼正常呼吸(达成目标一);在实验方法上创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任务单,完成任务一:观看实验视频,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应该选择色素多的还是色素少的小鱼?2.为什么要往棉絮上滴水?3.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在实验之前,老师提前用5%浓度的酒精将小鱼麻醉,减少小鱼的活动,便于观察,同时保证小鱼正常呼吸,关于这个实验同学们还有其他哪些创新的想法呢?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吧!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学生观察到三种血管血流速度的不同,那么这和他们的结构有什么联系吗?接着进入自主预习,构建概念环节二:自主预习,构建概念1.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2.引导学生思考中医常说的切脉、青筋、医院指尖采血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血管分别属于哪种血管?不同的的血管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可以快速判断出来3.组织同学们提前制作卡纸模型,分别模拟动脉、静脉,组织学生思考动脉管壁比静脉管壁哪个更厚?管腔大小如何?这和它们内部的血流速度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完成导学案: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表格联系实际,判断所给实例分别属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脉管壁比静脉管壁厚,管腔比静脉小,同时归纳总结动脉管壁厚与血流速度快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表格的形式,使三种血管结构比较更加直观、清晰(达成目标二)环节三;小组合作,动手拼图1.接下来,以一滴血的旅行为例,提出问题:想象一滴血从心脏泵出,它从出心脏开始,依次要经过什么血管,最后再回到心脏?该部分将由学生课前提前准备好的袋子里的卡片(分别模拟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按照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演绎推理,概述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通路四、板书设计生物观:结构和功能观组织学生拼图完成活动 2.引导学生思考血液为什么要在全身循环流动?血液从出心脏到回心脏,中间经过的血管路径依次进行排序拼图,最后由学生汇报成果联系实际,学生回答血液为了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径,顺利达成课标要求环节四:磁吸演示,攻克重点1.过渡: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先让学生回忆血液会和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那么是在那种血管呢?顺利过渡到在毛细血管这个位置,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毛细血管具有哪些结构特点利于它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2.关于“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这一难点教师通过圆形磁吸演示红细胞单行通过和并排通过学生分析文本,联系实际归纳毛细血管分布广、管壁薄、流速慢;学生通过模型理解单行通过的含义,进一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模型道具演绎,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
2、有关血管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动脉:心脏血液身体各部分
血流的管道—血管毛细血管:最小动脉最小静脉静脉:身体各部分血液心脏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方案时,注意从学生的日常输液、验血、诊脉等身边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制了各种形式的血管模型,对于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结构特点不同有一定帮助。
存在的不足,相关的中、西医知识了解有限,有些内容没能展开和涉及,使学生感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还有距离,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