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39.51 KB
- 文档页数:2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教学会科研委)开展的一个表彰项目,旨在鼓励和奖励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中的杰出成果,推动学术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以下是推荐202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具体要求:
一、参评条件
1.申请单位/团队需为中国高校,申请成果应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
2.申请成果应在2024年度内公开发表,且发表的期刊/会议需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权威刊物/会议。
3.申请成果需要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科学技术先进性,对学科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申请材料
1.申请表:包含申请单位/团队的信息、成果的基本信息和学术影响力等,需如实填写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2.成果简介:对申请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提名推荐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4.02•【字号】教办科技〔2022〕90号•【施行日期】2022.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提名推荐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各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教科信厅函〔2022〕12 号),现将我省高校候选项目提名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名方式我省高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所在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报省教育厅统一提名推荐。
请各高校对拟推荐成果严格把关,重视质量,控制数量。
拟采取专家或组织提名方式推荐的项目,请按照教育部通知(附件1)要求执行。
二、基本条件提名项目(人选)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要求,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提名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是我省高等学校。
2.提名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代表性论文(专著)应当于2019年12月31日前公开发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于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体技术应用。
3.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通过后提名。
4.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提名项目的完成人。
5.巳获得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技术内容,不得提名2022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6.专用项目的相关内容应当在提名前巳定密,并需提供相应的定密文件。
三、提名程序(一)提名号发放各高校通过管理员账号和密码(沿用2020年度发放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管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s://.en/kjpj,系统开放时间为工作日8:00—20:00,节假日8:00-18:00),在线生成提名号和校验码,发放给候选项目(人选)。
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与应用主要完成人:杨宗凯,刘三女牙,韩骏,杨非,李小文,刘拥纲,聂风华,李晟,张昭理,黄涛,吴砥,何秀玲,陈增照,刘海,陈矛,周东波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项目简介: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实现“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技术保障。
该项目开展了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系统地提出了多场景融合的学习空间理论;攻克了云空间智能构建与赋能、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泛义资源智能导学等关键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已授权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5项,发布国家标准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7篇。
主要创新如下:(1)云空间智能构建与学习赋能。
以学习赋能为核心,建立面向现代教育服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集用户学习与教师研训功能于一体的云空间智能化机制,含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学习、心得交流、教师教研、协同工作等子空间;在信息实时的目标下,实现多种网络学习空间形式的集成与一致通达。
(2)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
针对当前教育场景中存在的学习主体可描述、学习过程可计算与学习服务可定制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量化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者多维状态描述及演化规律;攻克了学习者高维动态建模、面向云端一体化的教育场景感知技术与基于深度学习的手势识别等关键技术。
突破了国际上教学过程数据量化的技术瓶颈。
(3)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创新实践。
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和产品,牵头实施了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工程,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云服务体系。
2023年度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公示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鼓励和表彰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和团队,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
2023年度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经过层层筛选和评审,现将获奖名单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获奖成果进行认真审阅和讨论。
一、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1. 科研项目类(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负责单位:北京大学刘教授团队)(2)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业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负责单位:清华大学王教授团队)2. 教材教法类(1)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负责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负责单位:复旦大学教育技术中心)3. 教育改革与政策类(1)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政策研究(负责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与政策研究(负责单位:武汉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二、获奖成果简介及评价1. 科研项目类(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团队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入手,构建了一套科学、全面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该体系考虑了学生不同个体差异的特点,结合各科目特点和学科间的关联性,制定了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该体系为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提供了客观、有效的参考,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2)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业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该项目团队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学生学业历史数据、行为数据等多维度信息,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学生学业预警模型。
该模型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学业问题的风险,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在校内实际应用中,该模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学校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教材教法类(1)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该项目团队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通过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教师培养需要的创新型模式。
一、推荐条件:1. 凡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项目,须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教技发厅〔2001〕1号)的有关要求,于网络推荐截止日期前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办理科技成果登记。
具体注意事项可查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科技成果”--“成果登记”栏的“如何进行成果登记”。
2.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的项目,其主要论著必须是2009年10月底以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专著,并得到了同行学者的相应评价。
对涉及与国外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应当由国外合作者或机构提供书面证明,说明我国学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学术贡献。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所列完成人和单位必须是10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和署名单位。
3.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的项目,需实际应用一年以上,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
对于未授权发明专利的,需按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要求进行查新,并通过鉴定。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项目完成人一般不超过6人,且必须每人都有对应的发明点内容,不可两人共用一个相同的发明内容。
4.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一般应通过鉴定,实际应用一年以上并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并根据项目的特点按相应类别推荐。
其中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的项目,需实际应用三年以上或获得部委(省)级(含)以上奖励满二年且其后推广工作突出。
5.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利奖的项目,应为已获授权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单件专利,经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6.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项目,不得使用任何已经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内容,只能是其后的新进展、新成果,否则视为重复报奖。
7. 直报项目不得有已被推荐参加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项目的内容。
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发明技术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宽量程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东南大学三、主要完成人:黄庆安、秦明、陈蓓、易真翔、董自强、李伟华四、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五、项目简介物联网是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传感器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速风向传感器作为气象监测与预警的基础性、关键性器件,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智能电网、风力发电、船舶航行等领域不可或缺。
随着物联网的应用,传统风速风向传感器性能、体积、功耗、成本等不能满足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是公认的前沿技术方向,但国际上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指标尚不能达到我国标准,因此,必须通过探索和自主创新研究,才能有效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和重点行业发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持续支持下,该项目组历时15年,解决了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传感器研制和批量生产中。
主要技术发明和创新如下:1.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低风速误差大、高风速难以测量的问题,发明了风速风向传感器深槽隔热结构,降低了衬底横向热传导,提高了灵敏度,降低了测量误差,扩大了传感器的量程。
2.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高风速难以测量的问题,建立了传感器系统级模型,实现了闭环控制;提出了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温度自平衡测控方法,实现了60m/s的量程,解决了长期以来风速风向传感器量程难以提高的技术难题。
3.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野外工作防护技术问题,发明了风速风向传感器的陶瓷圆片级倒装封装技术,提出了导热凸点与导电凸点结构及工艺技术;发明了传感器嵌入式组装结构,突破了传感器野外工作的可靠性技术瓶颈。
4.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受环境温度、湿度影响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湿度效应模型;基于传感器材料与结构的温度特性,建立了风速风向传感器温度效应模型,保障了传感器长期工作的稳定性。
202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甲醛系列树脂人造板胶黏剂合成与应用(一)项目名称中文名: 甲醛系列树脂人造板胶黏剂合成与应用(二)英文名: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Formaldehyde-based Resin Adhesives for Wood Composites(三)推荐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四)项目简介1、本项目属于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
项目围绕人造板制造关键关键技术, 在人造板胶黏剂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在树脂合成反应机理研究基础上, 研究了树脂合成-构造-性能旳有关性, 发明了系列共缩聚树脂, 攻克了树脂合成制备与固化应用关键技术, 实现了树脂制备过程环境保护、固化过程高效、产品性能优秀等目旳, 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完毕了大规模工业化转化应用。
重要技术内容和创新点包括:2、在国际上率先采用量子化学措施研究木材胶黏剂树脂合成反应机理, 创立了树脂合成复杂化学体系旳多尺度模拟, 克服了老式试验措施研究反应机理旳局限和困难。
将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与13C-NMR定量分析技术有机结合, 建立了研究树脂构造形成机理旳新措施, 开创了量子化学措施研究树脂胶黏剂合成反应机理旳新领域。
3、研究了树脂合成反应中多种竞争反应微观历程、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 将氨基和酚类树脂旳碱催化缩聚反应机理统一于“亚甲基类α,β-不饱和酮中间体”, 而将酸催化缩聚机理统一于“羟甲基碳正离子中间体”, 初次提出了甲醛系列树脂合成旳普适性原理, 更新完善了甲醛系列树脂合成理论。
4、构建了共缩聚树脂合成理论体系, 明确了共缩聚反应有效发生旳关键试验条件, 处理了国际上有关共缩聚反应发生条件旳分歧。
创立了树脂构造形成跟踪分析研究旳成套技术措施, 为树脂合成-构造-性能旳有关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旳技术支撑。
通过比较不一样合成路线下树脂构造形成特性, 研究了不一样合成参数对树脂构造旳影响, 揭示了树脂合成反应旳基本规律和合成与构造旳有关性, 围绕共缩聚树脂制备关键技术, 发明了系列多组分甲醛系列共缩聚树脂及其制备措施, 优化了树脂构造, 突破了共缩聚树脂贮存稳定、固化高效、耐水性优秀等技术关键。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与区域虚拟水流动二、申报奖种:■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推荐专家王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康绍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四、项目简介:该项目涉及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学科。
以创新和发展农业水资源管理理论、方法与策略为科学目标,重点研究区域多尺度粮食生产水足迹与虚拟水流动相关基础性问题,形成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与流动过程科学成果,发展了水足迹与虚拟水理论,为推动实施管理节水提供了新策略与新路径,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基于水文过程的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尺度量化模型,弥补了现有水足迹计算未考虑尺度效应的缺陷,实现了旱作与灌溉农业用水效率一体化评价。
在解析粮食生产耗用水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水文过程的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尺度量化模型,弥补了现有水足迹计算缺陷;提出基于水足迹框架的农业用水综合效率评价新指标,实现了多尺度旱作与灌溉农业用水效率一体化评价,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足迹与虚拟水流动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资源汇交共享,为农业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持。
(2)揭示多时空尺度粮食生产水足迹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水足迹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客观事实,解析了形成机制。
系统分析了灌区、流域、全国长时间序列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过程与变化特征,发现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水足迹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客观事实;在揭示区域粮食生产过程蓝、绿水消耗与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发现技术潜力挖掘差异是导致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足迹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降低粮食生产水足迹应作为管理节水的主要抓手。
(3)建立区域粮食虚拟水流动通用解析方法,破解了区域间虚拟水流动路径矢量化难题,阐明了虚拟水流动伴生效应并提出调控策略。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高品质钢制备全流程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精益化控制集成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 张立峰、任英、杨文、邝霜、黄永建、程乃良、曾立、孙茂林、孙晓明、袁天祥、胡志远、路博勋、孙晓辉、李亚琼、李俊慧、任强、段豪剑、罗艳、王祎、赵长亮、程林、陈威、成功、王举金、张月鑫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
公示要求
公示项目包括:自然奖、发明奖(含专利类)、进步奖(含推广类、科普类)、自然奖-直报类、发明奖-直报类、进步奖-直报类:
自然奖、自然奖-直报类:项目名称、推荐单位(专家)、项目简介、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发明奖(含专利类)、发明奖-直报类:项目名称、推荐单位(专家)、项目简介、推广应用情况、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进步奖(含推广类、科普类)、进步奖-直报类:项目名称、推荐单位(专家)、项目简介、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推广应用情况、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注:1.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中公示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 如主要完成人的工作单位和完成单位不一致,则工作单位和完成单位均需公示。
201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