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强化除磷技术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环境治理问题之一,其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富营养化主要是指水体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导致藻类过度繁殖,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为了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科学家们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重点探讨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论述其原理、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浮岛人工湿地,种植具有吸取营养物质能力的水生植物,如香蒲、芦苇等,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有效净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水质。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在于其生态友好、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对水生态系统影响小。
也存在着应用范围相对狭窄、治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二、生物界面技术生物界面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的技术。
通过在水体中投放适当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废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其浓度,从而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生物界面技术通常通过人工添加微生物剂或者利用天然微生物来实现。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生物界面技术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而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界面技术的运用也需要精准控制水体环境以及微生物种类的选择,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营造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湿地修复、生物滤池、人工湖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的自净能力,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生态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好的特点,而且可以恢复自然水体的生态平衡。
该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长期的生态监测和维护。
四、复合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人们也开始探讨多种治理技术的复合应用,以期望能够更有效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标题: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一种有效的湖泊管理方法导语:富营养化湖泊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
富营养化湖泊的沉积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磷储量,而磷是引起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磷原位控制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原理、应用、效果以及展望,旨在通过对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
一、磷与富营养化湖泊的关系磷是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营养物质,常见于陆地和水体中。
在水体中,磷主要以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磷是湖泊水体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富营养化湖泊的沉积物中富集了大量的磷,这些磷会通过水体的再循环、底泥悬浮、光合作用等途径进入水体中,从而导致湖泊的富营养化。
控制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含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二、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原理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通过添加磷吸附剂来控制沉积物中磷含量的方法。
该技术的原理是在湖泊底泥层中添加磷吸附剂,使其与底泥中的磷形成化学反应,从而将底泥中的磷固定住,阻止其进入湖泊水体中,达到控制磷循环的目的。
通过添加磷吸附剂还能够改变沉积物的物化性质,减缓底泥中磷的释放速率,延缓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三、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效果1. 应用范围磷原位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中。
无论是城市湖泊、农田水库还是饮用水源湖等类型的湖泊,都可以利用磷原位控制技术来控制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减缓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
2. 控制效果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减少磷向水体释放的速率。
研究表明,在经过磷原位控制技术处理后的湖泊中,水体中总磷和溶解性无机磷的浓度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磷原位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湖泊管理方法,我对其前景感到乐观。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成为了当下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过量,尤其是氮、磷等无机盐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剩,引发水华、蓝藻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对维护水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一、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转化和降解的一种治理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水草养殖、生物膜技术和微生物修复等。
1. 植物修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含量。
比如睡莲、菖蒲等湿地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减缓水华的发生并清除水体中的蓝藻。
种植人工湿地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手段,可以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氧化还原作用来净化水体。
2.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将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固定在合适的载体上,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净化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构建人工生物膜池或者生物滤池,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等装置来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目的。
3. 微生物修复利用高效细菌和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手段。
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分解和降解,从而降低水体中的养分含量,减轻水华及蓝藻对水体的污染。
二、物理治理除了生物修复外,物理治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搅拌曝气、水槽曝气、水体氧化还原处理等。
1. 搅拌曝气搅拌曝气是通过搅拌设备将水体中的氧气充分溶解,在水体中形成氧气饱和状态,从而促进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高溶解氧的水体有利于水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2. 水槽曝气水槽曝气是利用曝气设备将氧气输送到水中,通过气泡和水体的接触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磷元素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全世界,现在所有国家都面临一系列的水环境危机,我国也不例外。
而水体富营养化更是其中受到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查阅相关综述和实验,发现磷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最重要的制约因子。
为了具体的阐述这一论点,先介绍了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以及在水体中的循环特征,接下来对富营养化水体中除磷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传统生化技术和新型生态修复技术。
最后借用太湖为例子,以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水质数据,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和氮、磷,太湖富营养化是流域内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污染源的综合效应。
得到最终的结论,在治理包括太湖在内的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时应该注意使用多种技术综合应用,达到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质、除磷、总磷Abstract目录摘要 (IV)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环境危机 (VII)(一)、水环境危机 (VII)(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X)(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XI)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XI)2、对渔业养殖的危害 (XII)3、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危害 (XII)4、对水体的利用.............................................XII二、磷循环与水体富营养化 (XII)(一)、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XIII)(二)、磷元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XV)1、水体中的磷循环 (XV)2、磷循环特征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XVI)3、水体富营养化磷污染对水质的危害和影响 (XVII)(二)、富营养化水体中除磷的技术 (XVIII)1、传统除磷技术 (XVIII)2、强化除磷的生态修复技术 (XXI)(三)、磷含量过高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防治 (XXIII)1、控制外源性磷的输入 (XXIII)2、控制内源性磷的有效性 (XXIV)三、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与磷元素的关系 (XXV)(一)、背景材料 (XXV)(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XXVI)(三)、总结 (XXIX)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 (XXX)参考文献 (XXXI)致谢 (33)一、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环境危机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
科技成果——污染及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改善技术技术开发单位Phoslock Water Solutions(澳大利亚)主要应用领域富营养化各类水体的治理,主要包括饮用水水库、娱乐及景观河道、湖泊、养殖坑塘等领域成果简介由于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该技术通过改变水体氮磷比来治理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通过对底泥、水体水质的监测及自带蓝藻预警软件的分析,确定该技术的核心产品——锁磷剂的投放方式、投放量及投放时间,有效抑制蓝藻暴发。
锁磷剂是由纯天然的物质(自然界的膨润土与稀土元素镧)制成,可以称得上是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治理中的“中草药”。
锁磷剂中的镧,是以一种完全被锁在土壤结构中的物质而存在的,它不仅可以与水体中的活性磷分子反应,而且能稳定地停留在土壤结构中,当把锁磷剂投放入水体中后,水体中的可溶性磷酸盐被镧所吸附、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镧(溶解度小于10-23g),进而将其锁在膨润土中。
除迅速吸收水体中的可溶性磷酸盐外,锁磷剂能在水体底泥上形成一层厚度为1-3mm的覆盖层,阻止水体的二次污染—水体底部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导致磷的再次释放。
该产品在厌氧情况下也同样适用,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特点。
在富营养化水体和蓝藻水华的治理中,该技术具有迅速(4小时见效)、高效(是类似产品性能的13-100倍)、持久、安全、无毒、成本低等特点,将其与投菌、湿地等生物、生态技术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性能指标1、适用水体的范围广,在pH值为4-11及厌氧状态下的水体中均可发挥效力;2、除磷速度快,产品投入4小时的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为90%以上;3、显著降低水体的可溶性磷酸盐浓度,可从 1.5mg/l降至0.01mg/l;4、产品使用后,水体中的叶绿素a下降80-90%,透明度提高80-200%,夏季藻类生物量下降50-80%,鱼苗存活率提高10-20%;5、可溶性磷酸盐每降低0.01mg/l的成本不足0.01元/吨。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过量积累,导致水质恶化,藻类繁殖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水生物种群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涉及传统物理、化学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一、传统物理、化学方法1. 曝气和气提曝气和气提是对水体进行氧化处理的常见手段。
通过曝气或气提装置向水体中注入氧气,从而提高水中氧含量,增加水体的溶解氧量,促进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减少沉积在水底的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有效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 化学沉淀化学沉淀是通过向水中注入化学试剂,如铝盐、铁盐等,与水中的磷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从而将水中的磷固定在沉淀物中,使之无法再被水体所吸收,有效减少水体中的磷含量,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 收集和处理废水水体富营养化往往与城市和农村的废水排放密切相关,对废水的合理收集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富营养化的发生。
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以通过生化处理等方法,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
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1.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降解,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一些具有富营养化适应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莲藕等,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也可以通过降解水中的有机废物,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将水中的氮废物转化为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2. 生物链修复生物链修复是指通过调控水体中生物链结构,建立起合理的食物链,以降低水体中底泥中有机物的释放速率。
通过增加或减少特定种群的生物,调节水体生态系统中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减少富营养化的发生。
在实际应用中,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常常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修复水体富营养化控氮或控磷说
中国是世界上养鱼历史和理论发展最悠久的国家,其中很多养殖实践虽然已经不符合目前水环境恶化的现状,但其中重要的经验和数据对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仍有重要意义。
施肥养鱼中有个重要的经验是:瘦水通常是磷限制,肥水通常是氮限制。
该经验应用到大水面富营养化修复就可以理解为:贫、中营养水体以控制磷为主,富营养的水体以控制氮为主。
国外(尤其加拿大)水体的研究结果显示以控制磷而放任氮为抑制富营养化的主要方式,原因是其水体多处于中营养类型以下,水体较深,沉积磷再上浮的量比较少,磷通常是限制因子,所以控制磷是有效的方式。
我国富营养化水体中,尤其东部湖区的浅水湖泊受固氮蓝藻和酸雨的影响,氮通常不是限制因子,因而仅控制氮无效;我国北方降雨量少,富营养化湖泊水库中蓝藻优势度不高,控制氮的输入仍然是有效控制富营养化的方式,仍符合上述肥水养鱼的经验。
从对动物的毒性角度,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水生动物有直接毒性,硝酸盐在动物肠道内可转化为亚硝酸盐,也有潜在的毒性(虽然没有报道,但在长肠道的厌氧环境中,这是必然发生的,尤其对排便次数少的动物),因而从这个角度,在富营养化水体,为了保护水中动物的多样性,维持食物链的畅通,控制氮是必须的。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盐(如氮、磷)浓度超过自然状态下的水平,导致水域生物量过度增长,水体产生蓝藻和其他有害藻类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水质和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本文将探讨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包括生态修复、生物控制、化学控制和物理控制等方面。
一、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采取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手段,通过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达到净化水体和控制藻类过度生长的目的。
生态修复包括湿地建设、植物修复、人工鱼礁建设等措施。
湿地作为自然的生物滤池,具有很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净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植物修复则通过植物吸收和降解水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生物链平衡,减少藻类过度生长。
人工鱼礁可以提供鱼类栖息场所,增加鱼类摄食藻类的机会,从而控制藻类过度生长,促进水体健康。
二、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指利用天敌生物来控制富营养水体中的有害藻类和藻类生物量的过度增长。
常见的生物控制措施包括放养适量的水生动物如螺类、鱼类和甲壳类,利用它们的摄食和生长来控制有害藻类的数量。
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藻类生长的基础营养物质。
通过生物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富营养水体中的有害藻类,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三、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来控制富营养水体中藻类的生长。
常见的化学控制手段包括利用硫酸铜等铜制剂、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和聚合氯化铝等絮凝剂来杀灭或抑制藻类生长。
化学控制方法对于快速控制水体中有害藻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
在使用化学控制手段时应当谨慎,避免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包括水下覆盖和水体深层转换等措施。
水下覆盖是指在水面覆盖保护膜或植物防藻网,减少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能输入,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水体深层转换是指通过机械或气泡混凝,将水体中的富营养底层水体与氧气充足的表层水体进行混合,从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减轻藻类过度生长的问题。
论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及治理效果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水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不断增加,使得湖泊等水域的水质逐渐受到影响,出现了水质富营养化的现象。
水质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中缺氧和过多的营养物质而导致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的改变,甚至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何治理湖泊水质富营养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治理方法1.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影响是治理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基本方法。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推行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设环保型工业和农业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进行治理。
2.加强水生态系统管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是一个生态系统问题,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网络。
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管理是治理水质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加强湿地保护、改善湖泊流向、合理设置渔业资源管理等措施。
3.生物治理生物治理是通过引入或调整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生物种群来控制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的一种方法。
例如,引入可以食用蓝藻的某些水生动物等来在水体中控制蓝藻的生长数量;通过增加活性池内的净化菌种的数量来打造自净水体等。
4.物理化学治理物理化学治理是通过对湖泊水质进行处理,达到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蓝藻和其他富营养化物质;转移湖泊中的蓝绿藻堆积物或者利用氧气的溶解升降等措施来治理湖泊水质富营养化。
二、治理效果湖泊水质富营养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容易发生反复。
治理效果难以用几年的时间来判断,需要以恢复稳定的水环境为目的。
有效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需要具有持久的效果,而不是短暂的。
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来让环境恢复不断稳定的阶段。
最终,我们应当重视湖泊水质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湖泊富营养部位,既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释放,也要增加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最终达到控制和消除富营养化现象的目的。
同时,对于渔业、旅游、生态等多个方面的经济利益,也要进行平衡和协调,确保治理效果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强化除磷技术及其应用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强化除磷技术及其应用作者:蒋然,崔树彬,汪义杰, JIANG Ran, CUI Shu-bin,WANG Yi-jie作者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州,510611刊名:工业用水与废水英文刊名: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年,卷(期):2010,41(2)参考文献(20条)1.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国家环境状况公报 20092.翁焕新;孙向卫;陈静峰珠江口沉积铁-磷的富集对赤潮频发的潜在作用[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6(12)3.Kaiserli A;Voutse D;Samara C Phosphorus fraction in lake sediments-lakes Volvi and Korunia,N Greece 2002(08)4.Yang H;Shen Z;Zhu S Vertic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a case study in Taihu lake,China[外文期刊] 2007(06)5.彭杜;刘凌;胡进宝玄武湖沉积物磷形态的垂向变化和生物有效性[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09(01)6.谷庆宝;李发生;颜昌宙杭州市水域的磷污染与禁限含磷洗涤剂的响应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保护科学2005(04)7.Del Bubba M D;Arias C A;Brix H Phosphorus adsorption maximum of sands for use as media in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reed beds as measured by the Langmuir isotherm[外文期刊] 2003(14)8.熊飞;李文朝;潘继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湿地科学 2005(03)9.Pant H K;Reddy K R;Lemon E Phosphorus retention capacity of root bed media of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外文期刊] 2001(14)10.胡洪营;何苗;朱铭捷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其集成化策略[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2005(04)11.Kadlec R H Free surface wetlands for phosphorus removal:the position of the everglades nutrient removal project[外文期刊] 2006(04)12.杜佳沐;张饮江;朱文彬人工浮动绿岛对上海白莲泾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渔业现代化2008(01)13.曹德平;李春杰;陈雪初水化硅酸钙强化空心菜浮岛除磷能力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8(01)14.张辉;温东辉;李璐附加回流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净化滇池大清河水质的示范工程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工程学报 2009(20)15.周艳红;黎颖治;黄凤莲阿科蔓(AquaMats)生态基+复合微生物原位修复养殖水体中磷的动态[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3)16.黄廷林;宋李桐;钟建红人工浮床净化城市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7(01)17.胡洪营;李鑫;杨佳基于微藻细胞培养的水质深度净化与高价值物质生产耦合技术[期刊论文]-生态环境学报2009(03)18.Chisti Y 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外文期刊] 2007(03)19.徐康宁;汪诚文;刘巍稳定塘藻类生长规律及其影响的中试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7)20.梁霞;李小平;史雅娟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08(04)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1.杨旻.吴小刚.张维昊.方涛.YANG Ming.WU Xiao-gang.ZHANG Wei-hao.FANG Tao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7)2.刘德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效果识别研究[学位论文]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gyysyfs201002002.aspx。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聚磷菌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难题。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并深入探讨聚磷菌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影响因素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随后重点综述了聚磷菌在去除水体中过量磷元素、抑制藻类过度生长以及改善水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一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农业活动的不断增加,国内外许多水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
在国内,许多湖泊、河流和水库都受到了富营养化的影响。
例如,太湖、巢湖、滇池等大型淡水湖泊都出现了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同时,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也成为了国内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国际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样严重。
许多国家的湖泊、河流和近海水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
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更加突出。
例如,北美五大湖、欧洲的波罗的海、亚洲的东海和南海等水域都面临着富营养化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国内外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治理工作。
在治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源排放、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水质监测等。
在研究方面,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机制和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然而,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治理工作,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富营养化有机废水除磷工艺的研究摘要:大量含磷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中,增加了水体营养物质的负荷,从而引起水体中藻类与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即水体的富营养化。
本文主要分析富营养化有机废水除磷工艺。
关键词:富营养化有机废水除磷工艺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体氮磷的污染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和含农药、化肥的农田径流未经处理或经部分处理就排人江河、湖泊中,导致水体水质急剧恶化,全国大量水体水质下降。
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物质,要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废水除磷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方面有实际意义,因此从废水中除去磷,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
1化学法除磷主要工艺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应用较早和较广的除磷技术,其原理是投加的阳离子絮凝剂与污水中的PO3-;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同时由于污水中的OH-的存在,最终产生氢氧化物絮体,通过固液分离的方法从污水中脱除,达到除磷的目的。
化学沉淀法采用的化学试剂一般是铝盐、铁盐(包括亚铁盐石灰和铝铁聚合物(A VR)等。
铁盐和铝盐投加所产生的化学沉淀物,必然导致处理系统的污泥体积和污泥总量的增加,Sehmidtke估测出投加铁盐或铝盐到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厂,使出水磷浓度达到1mg/L,相应的污泥总量和体积分别增加26%和35%。
如果要获得更低的出水磷浓度,沉淀过程将处在平衡区,并出现氢氧化铁或氢氧化铝的沉淀,污泥产生量将出现更明显的增加。
对于污泥量的增加,有必要预先采取控制措施,如对某一处理单元或最终出水中的磷进行在线测定。
实现对生物、化学除磷过程的自动调节,有效控制加药量以节省运行费用并提高除磷效果。
2膜技术除磷主要工艺2.1 膜技术除磷的优势与其它除磷方法相比,微生物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微生物法也存在着3个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活性污泥沉降性、生化反应速率和剩余污泥的处置费用。
对此,水处理专家将膜分离技术引入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水处理系统,即膜生物反应器(MBR)。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随着全球渔业业务的迅速发展,养殖渔业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养殖场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对水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一、氮磷去除技术的重要性养殖场水体中富集的氮磷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会使水体浑浊,还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养殖场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法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通过在养殖场水体中种植适宜的植物,如凤眼莲、苦草等,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2. 微生物法微生物法通过引入适宜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脱氮细菌等,来将水体中的氮磷物质转化为无害的气体逸出或固定在沉淀物中。
这种方法不仅高效,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三、物理法1. 疏浚技术疏浚技术是指通过清除底部沉积的氮磷沉淀物,从而实现水体氮磷的去除。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需要进行定期的疏浚作业,且成本较高。
2. 综合物理法综合物理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如曝气、搅拌、过滤等,同时结合其它技术手段对水体中的氮磷进行去除。
这种方法不但效果显著,且可靠性较高。
四、化学法化学法主要是通过添加草酸铜、硫酸铁等化学物质,将水体中的氮磷物质沉淀,从而实现去除效果。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迅速去除氮磷,但需要注意化学物质的使用剂量,以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
五、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氮磷去除技术的应用养殖渔业工作中,氮磷去除技术可以应用于养殖场的水处理系统中。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氮磷去除技术,可实现养殖场水体中氮磷的高效去除,保护水生态环境,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对于保护水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采用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清除养殖场水体中的氮磷物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养殖渔业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氮磷去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强化除磷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生态除磷技术与化学除磷方法相比较具有成本低、效果显著的特点,在除磷的同时也净化了水体。
本文通过对磷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存在的形态以及底泥的磷释放导致内源污染等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对水体自得中强化除磷技术的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生态除磷技术中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生物膜法及其复合系统在除磷方法和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引入生产工艺的水体处理理念,对提高生态修复系统除磷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强化除磷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g174.4 文献标识码:tg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22―0556―0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污水和废水以及污染物向河流等水体进行排放,使水体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流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正在慢慢丧失。
氮和磷是水质污染中的主要指标,在水体生太修复技术中应该重视这两种物质的去除技术,因磷受到最小生长限制,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中的磷进行转化去除,可以有效实现对水体中磷含量的控制。
通过对水体进行高效稳定的去除氮磷方法进行水体修复,可以使水资源质量及生态环境得到保障和发展。
一、底泥的磷释放与内源污染
水体中的磷以可以相互转化的多种形态存在,例如:在细菌和动植物残骸的碎屑中磷以悬浮态存在,以溶解态磷存在的正磷酸盐也
是藻类的营养物质等。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磷存在的见形式是有机态磷,这些磷以颗粒态沉积在河流底部的沉积物中,经过一定的条件,如风浪以及底栖生物的扰动、气泡溢出及浮游植物上浮等方式使这些沉积物中的磷会被释放进入上覆水,产生了内源负荷。
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强化性的除磷生态修复,来实现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有效控制。
二、传统除磷技术与强化除磷生态修复技术之比较
1、传统除磷技术
对水中磷的传统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生物法、物理吸附法、电解法等等。
化学除磷主要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形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物再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来实现对污水中的磷进行去除。
钙盐、铁盐和铝盐等金属盐是常用的除磷成份。
生物除磷法主要是用聚磷菌对磷进行超量吸收的方法来除去有机废水中的磷。
物理吸附法则是通过多孔或大比表面积的固体物质吸附水中的磷酸根离子来实现对水中的磷进行处理的。
这些传统的方法的应用虽然对流动性及流量大的水体中污染的处理效果比较明显,但也存在着处理成本高的弊端,因此需要研究一些新的生物处理方法和技术,使处理水体污染的可操作性更强,以更好的对水质及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2、具有强化除磷的生态修复技术
通过培育植物或培养、接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方式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净化水体来实现对生态进行修
复的方法就是强化除磷的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着重从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稳定塘净化、生物膜净化以及组合生物净化与修复等几个方面对强化除磷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探讨。
2.1 人工湿地
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中主要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它通过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微生物固定等手段,借助植物收割及更换吸附饱和的基质来有效去除水质中的磷。
它具有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基质除磷是人工湿地技术的生要方法,除磷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是基质吸附去除磷能力的关键。
而基质吸磷能力在确定人工湿地系统基质层深度及水力停留时间、预测湿地运行寿命等环节上起着生要的作用,极具参考价值。
在人工湿地基质的选择上,应该以低水力抗性,低平衡浓度以及最大吸附值高和磷保持能力的基质为选择条件,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进行净化。
2.2 生态浮岛(浮床)净化与修复
生态浮床的生态修复技术是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通过无土栽培水生植物,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结合物种间共生关系,打造出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减少水体污染负荷的目的的。
它具有占地合理节约空间的优点。
生态浮床的净化原理是通过种植表面积很大的植物,使其根系能够形成一个大网,来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生成生物膜,来达到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
同时浮床还利用抑制藻类的光合作
用及接触沉淀作用等方式来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和沉降浮游植物。
通过把水化硅酸钙引用为生态浮岛的基质,可以有效增强生态浮岛对水体中低浓度磷的去除效果,
2.3 生物膜法
生物膜净化方法的原理是通过以天然材料、合成材料为载体,提供微生物附着基质,来实现在材料表面形成大面积的生物膜来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的。
采用生物膜法通过将生物膜固着在滤料或载体上,在生物膜表面生长出优势菌属,来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有效治理。
它主要包括砾石接触氧化法、排水沟(渠)的接触氧化法、生物栅法等等。
2.4 水质深度净化与高价值生物质生产耦合技术
传统的生化二级处理除磷工艺因其会使大量的磷从污水转移至
剩余污泥中而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对磷的消除。
目前微藻技术的应用在水质除磷净化领域作用明显,微藻生长速率快、收获时期短、光合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氮磷的作用,因此广泛应用微藻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污水的深度净化。
同时还可以实现能量转化产生生物燃料,从而实现污水处理系统从处理工艺向生产工艺的转化。
这种生物质生产耦合技术可有在有效治理水体污染的同时获得新能源,使得其发展前景广阔,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三、结语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对污染水体进行强化除磷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强化富营养化水体生态除磷技术投资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氮磷去除率高等优点都决定了其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磷的治理,在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达到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阳俊,孙从军.2种浮床植物对大清河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o9,37(3):3183—3185.
[2]tripathii b d.n and p removal—capacity of four chosen aquatic macrophytesin tropical freshwater ponds[j].environ conserve,1991,18(2):143~ 147.
[3]黄廷林,宋李桐,钟建红,等.人工浮床净化城市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7,39(1):3o一34.
[4]胡洪营,何苗,朱铭捷,等.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其集成化策略[j].给水排水,2005,31(4):1-9.
作者简介
张强(1980.10—),男,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旺村镇人,本科人,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