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第一讲金额与货币信用

1、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及动因

(1)金融国际化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2)金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金融交易国际化是指交易范围、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交易规范、交易技术的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1.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构日益增多,国际化范围扩大。2.金融机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程度提高。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国际化,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摆脱各国政府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2、货币流通的规律是什么?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也称货币必要量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在一定暑期内转手的次数。价格总额是商品数量和商品平均价格的乘积,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决定于三个因素:商品总量、商品平均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公式表明,当当流通速度不变时,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越多。

第二讲金融市场

2、为什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答: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介质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交换离不开货币流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生产过程的开始,靠货币来启动,货币成为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交换过程的完成,更离不开货币的流通,产品的分配绝大部分也要表现为货币的分配和运动。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它的运行表现为价值流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货币奖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因此,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的流通把经济活动衔接起来,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金融是经济一体化的纽带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货币流通不仅使无数单个的商品交换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空间上纵横交错,而且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现代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从国内看,金融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每个社会成员和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从国际看,金融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的纽带。

(三)金融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中枢系统

经济决定金融,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信用经济。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货币是财富的代表,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条件;对于国家来说,货币则是调节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工具。从历史上看,信用货币的出现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货币的发行权高度集中统一在中央银行手中,从而在微观金融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宏观金融活动,货币量不仅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变量,而且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变量;二是社会生产的现实积累和货币积累在新的基础上分离开来,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前者为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提供了可能性,后者则决定了金融调节的必要性。因此,金融作为货币关系深化发展的产物,天然地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中枢系统。

3、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答:(一)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对外开放

一是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把握好金融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在履行WTO承诺的基础上,为中外资金融企业创造公平竞

争的环境。在给与外资金融企业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逐步取消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要强调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社会责任,鼓励、支持和引导外资金融机构面向国内弱势地区、产业和客户开展金融服务。

三是要以有效性为目标,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要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创新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国际通行监管标准,逐步从合规性监管为主转变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从审慎监管转变为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提高效率并重,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四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国金融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日益增多,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也大大增加,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对走出国门的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坚持母国监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与母国监管机构的定期沟通和信息交流。

(二)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一是深化利率汇率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改进外汇储备管理机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扩大外汇市场产品。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资产结构,丰富市场层次与产品种类,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当前要突出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行业自律,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中国金融市场中外资参与范围,增加外资可参与交易的市场品种,以人民币标价产品为主逐步扩大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支持境外上市公司进入内地资本市场。

(三)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竞争力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强化市场约束,着力转换经营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设现代化金融企业。发挥中资金融机构在资金、网络、人员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增强在核心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要以改制上市为契机,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活力及成长能力,打造拥有强劲可持续增长及卓越股东回报的国际一流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