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马说》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5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马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马说》的内容和背景。
2.学习并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故事中的形象描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并理解《马说》的寓意和背景知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讨论中学会提出合理的观点和理由。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
2.相关寓言故事的图片或幻灯片。
3.与故事相关的绘画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寓言故事动画片或展示相关寓言故事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故事(10分钟)教师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解《马说》的故事内容,并向学生展示故事中的形象描写图片。
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马是如何自己悟出“人不可貌相”这个道理的。
3.讨论寓意(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马说》寓意的重要性以及故事中的马是如何通过观察、思考才得到这个结论的。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问题,如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故事背后的寓意等,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
5.小组发言(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分享他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6.绘画创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取的寓言故事,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故事中的情节和寓意。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7.分享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通过合作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提升。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2、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2、字词学习:祗(zhī)骈(pián)食(sì)3、作家作品: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1)、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3)、通假字:(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xiàn 同现表现出来(3)、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吗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23.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
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正课学习(一)识其人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
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
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
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部编版八下语文马说教案马说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马说》的意思;•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词汇和表达;•理解课文的主旨和隐含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隐含意义;•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辨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课题(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本节课的主题《马说》进行关联。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马说》,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解读课文生字词,讲解词义、词性和用法,并逐句解读课文的含义;•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
3. 分析马说的主旨(1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课文的主旨和隐含意义,并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15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并进行鉴赏和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文的感触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5. 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表达(20分钟)•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6.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的主旨和隐含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教学延伸1.请学生在家阅读《马说》,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2.鼓励学生自学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3.引导学生查找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并进行对比分析。
本教案以《马说》为例,让学生通过阅读及理解课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课堂中的讨论和发言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希望学生在这堂课中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的词汇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隐含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马说》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马说》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3. 能正确理解和朗读古文《马说》;4. 能独立编写和朗读对马的描写。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马的形象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马的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描述。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马说》这篇古文,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结构。
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写《马说》这篇古文。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练习(1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答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互动讨论的方式,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进行展示或分享。
让学生在拓展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并提高综合素养。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动物。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编写一段对马的描写,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板书设计:主题:《马说》重点词语:马群、奔驰、驰骋、高傲、活泼、聪明生活习性:勇猛、好动、敏捷、贪吃、好奔跑作者写作意图:关注和保护动物教学反思:这篇古文《马说》生动地描绘了马的形象和特点,通过这一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使读者对马的生活习性感到亲切。
这对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有一定的帮助。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马说》。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呼唤。
培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说》的朗读和背诵,大家表现得非常棒。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韩愈是如何论述人才的。
(2)请大家回顾一下,《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作者为什么用“马”来比喻人才?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各组代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4.深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批判当时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的?你认为如何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2.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浓厚。
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3.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文章语言特色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马说》教案范文教案名称:《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马说》这首诗的背景和内涵。
2.掌握饱含情感的朗读技巧。
3.通过诗歌的诵读,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马说》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通过朗读将情感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用个人的语言描述对自然美的感受。
教学难点:1.理解《马说》这首诗的隐喻和寓意。
2.通过朗读将诗歌中的情感传达出来。
教学过程:引入:1.上课前播放一段关于马在自然中奔跑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马在自由奔放的姿态。
2.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以及对马的印象。
导学:1.分发《马说》这首诗的文本给学生,并让学生阅读一遍。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句子,并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义。
活动1:理解诗歌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句或一段诗歌进行解读。
2.每个小组展示并解释他们选择的诗句或诗段,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
3.整理出各组解读的共同点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歌的意义和隐喻。
活动2:饮水思源1.分发《马说》这首诗的英文翻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翻译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诗中马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为主题,展开口语表达活动。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撰写一篇关于马与自然的关系的短文,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演讲。
活动3:朗读诗歌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并教授朗读技巧:语音语调的把握、节奏的控制、情感的表达等。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的朗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则扮演听众。
3.回顾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总结:1.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对《马说》这首诗的意义和印象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表达自然美。
3.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形容自然美。
教学扩展:1.给学生分发相关的名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画中自然美,并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他们的感受。
《马说》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经典教材《马说》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马文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多种互动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b. 掌握马的特征和习性;c. 熟悉马的品种和分布。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了解并呈现马文化;b.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马的了解;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马的品种分类。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b. 培养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c.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马的起源和发展;2. 马的特征和习性;3. 马的品种和分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马的起源和发展;b. 马的特征和习性。
2. 教学难点:马的品种和分布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a.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b.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观察马的外貌特征,让学生亲自实践,更好地理解。
c.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马的品种分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的起源和发展a.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马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马的兴趣。
b. 内容:i. 介绍马的起源和进化过程;ii. 讲解马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马的特征和习性a.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马的好奇心。
b. 内容:i. 分类介绍马的外貌特征;ii. 分析马的习性和行为特点。
第三课时:马的品种和分布a. 导入:呈现马的品种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
b. 内容:i. 分类介绍马的品种和分布;ii. 利用小组合作,进行马的品种分类讨论。
第四课时:实践体验a. 实地观察马的外貌特征和习性;b. 进行马术体验活动。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马的起源和发展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马的相关图片。
《马说》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开始今天的课堂之前,老师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春秋时,有个人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称他为伯乐。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糊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饲)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这是一匹幸运的马,遇到了伯乐,发掘了它的千里才能。
那么,其他的马,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韩愈的《马说》中寻找答案。
《马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马说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匹马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讲述马说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背景是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和经典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马说》这个故事的寓意和主题;2.培养学生通过故事中马的思考来思考自身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3.引导学生探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培养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 马说的故事情节和寓意;2. 马说对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思考;3. 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马的图片和引发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阅读故事:学生阅读《马说》这个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马说的观点和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的思考;4. 总结归纳:学生代表分组进行总结和归纳,对故事的寓意和主题进行讨论;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展示一张马的图片,引发问题:“你认为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阅读故事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马说》的故事小册子,让学生有一定时间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标记,帮助理解故事。
3.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马说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有哪些思考?b) 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和价值观的思考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4. 总结归纳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和归纳,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汇总。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或写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
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重点总结马说的寓意和主题,引导学生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语文八年(下)《马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使学生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3.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重点: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这课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导入新课: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说’的文章——<爱莲说》。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马说》。
2. 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3.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韩昌黎”。
4.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调、语速和情感。
5.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讲解和文意疏通。
6. 文本分析:
-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 探讨作者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
- 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7.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9.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发现和培养人才。
《马说》公开课教案一、引言马说是一篇寓言故事,以马的视角讲述动物之间的友谊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本公开课教案旨在通过故事的讲解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寓言故事的形式和特点;2.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和互相帮助的意义;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等;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马说》故事书或资料;2. PPT或其他教学工具;3. 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4. 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马的视频素材或展示马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马的兴趣,并提问如下:- 你们见过马吗?你们对马了解多少?- 马通常是什么样的动物?有什么特点?2. 故事讲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述《马说》寓言故事,着重强调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友谊和互助:- 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和情节;- 讲述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的例子。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你觉得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友谊和互助有什么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分享。
4. 思考问题(5分钟)教师出示PPT上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中的道德问题:- 马为什么对其他动物如此友善和乐于助人?- 马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何启示?5.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意见。
6. 讨论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全班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总结学生的回答:- 你认为友谊和互助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是重要的?-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友谊和互助的意识?7. 活动设计(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反思:-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马和其他动物,再现故事情节。
- 创作续集:学生自由发挥,编写故事的续篇,探讨马和其他动物未来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解释《马说》这首诗的意义和主题。
2. 理解并分析作者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能够正确朗读和诵读该诗,并理解其中的押韵和节奏。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马说》2. 词汇解析:生僻词汇的解释和理解。
3. 形象描写:马的形象描写和作者巧妙的比喻手法。
4. 音韵押韵:通过诗歌分析,理解押韵规则和节奏。
三、教学重难点:1. 对《马说》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2. 理解生僻词汇和押韵规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图片:展示一张关于马的图片,让学生先形容一下马的特点。
2. 引导问题:你们对马有什么了解?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30分钟)1. 诗歌鉴赏:给学生阅读《马说》,然后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词汇解析:分析诗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并解释其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形象描写:讲解作者如何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作者选用马的原因。
4. 音韵押韵:通过分析诗歌的押韵规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诵读。
三、练习(30分钟)1. 集体朗读:分组进行集体朗读《马说》,并注重押韵和节奏的表达。
2.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马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互动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短文,分析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引导思考:通过学习《马说》,我们对马有了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相关文章,拓宽对马的理解和认识。
2.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如马的历史、马的特点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马说》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在朗读和写作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充分运用教材外的资源,如果能引入更多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可能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马的魅力。
23 马说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 骈.死(pián) 食.马者(sì) 槽枥
..(cáo lì) 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
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
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
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