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9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2017年第10期·6·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0-0006-02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赵绍娟1,刘伟2(1.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徐州221018;2.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徐州221018)摘要:简要概括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提出及其内涵,以期在深入研究国外、国内现有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结合徐州产业科技发展的特点,构建徐州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徐州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路径。
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整合资源,把徐州建设成为在全国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重大科技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及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识码:ADOI :10.15913/ki.kjycx.2017.10.0061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2000-07,美国《在线》杂志(WIRE 2000)最早提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Global Hub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的概念,指出构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要素至少应该包括4个,即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训熟练工作人员或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能带来专门知识和经济稳定的老牌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影响;人们创办新企业的积极性;获得风险资本,以确保好点子成功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并通过咨询政府、企业界、媒体等人士评出硅谷、波士顿等46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这一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专家的认可,并在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技术成长中心”(Technology Growth Hubs )的概念,指将众多的研究机构、创业型企业和风险投资集聚在一起的地区。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
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对象。
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国家、企业或个人。
不同的评价对象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
以国家为评价对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科技研发投入、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及结构、科技研发机构数量及质量、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等。
科技研发投入指标可以包括国家的科技研发经费支持力度、产学研合作投入、企事业单位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等。
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及结构指标可以包括科技研发人员的数量、科技研发人员的学历和专业分布等。
科技研发机构数量及质量指标可以包括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和质量、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和质量、企事业单位的研发机构数量和质量等。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指标可以包括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率等。
科技创新环境指标可以包括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自由度等。
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可以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转化效益等。
以个人为评价对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等。
科技研发能力指标可以包括个人科技研发的实际贡献、个人科技研发的水平等。
科技创新成果指标可以包括个人的科技成果数量、科技创新的市场竞争力等。
科技创新环境指标可以包括个人从事科技创新的机会和条件等。
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可以包括个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转化效益等。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评价对象的时间、空间、成本等因素,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需求。
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建立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是非常关键的。
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更好地了解科技创新的状况,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则是评价科技创新成果和效果的重要工具,可以评估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从而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是指为科技创新提供评价和监测的体系和机制。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主体:评价科技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包括政府科技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
这些评价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
2. 评价内容:评价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包括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等。
评价内容应该具体、明确,能够全面反映科技创新的状况和成果。
3. 评价方法:评价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可以通过数据和统计分析来评价科技创新,如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发表的论文数量、申请的专利数量等;定性指标可以通过专家评审和综合评估来评价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4. 评价结果:评价科技创新的结果和意义,包括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可能的改进和促进措施。
评价结果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能够为科技创新的决策和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是评价科技创新成果和效果的指标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反映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情况,包括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企业研发投入占利润比重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2.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反映科技创新的产出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数量、申请的专利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3. 科技创新影响指标: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包括科技创新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科技创新对就业的拉动效应等。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实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建立一套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为国家、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科技发展的标尺,也可以帮助各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找到自己的短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内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对参与科技创新的各方面进行厘定,确定科技创新的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一套可用于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制定科技创新的指标科技创新的指标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其研究应该从科技的不同层面进行,例如:-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此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
如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等。
- 人才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因此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从人才创新的角度出发。
如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
-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因此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
如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
科技创新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中占据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制定科技创新指标的时候,必须对这些指标给出不同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考虑科技创新指标的重要性、影响范围以及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单一的指标,而是由多个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
因此,需要建立科技创新指标的评价体系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评价体系中需要定义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目标与标准,明确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方向,应该是综合性的。
既需要从实际中进行归纳总结,又要从实证分析中推广和普及。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的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方法,它可以采用面对面、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
第25卷 第2期2010年4月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Vo l.25,N o.2A pr.,2010收稿日期:2010 03 05;修订日期:2010 03 20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02006)作者简介:李娇,1986年出生,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胡宝贵,1965年出生,男,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产业经济研究,E mail:hub aogui@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李 娇,胡宝贵*(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
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图分类号:F061 5,F 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3186(2010)02 0078 03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Innovation Ability at Home and AbroadLI Jiao,H U Bao gui*(Eco no mics&M 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U niv ersity of A g ricult ur e,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 :T 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 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scientif ic and technical inno vation ability r esearch.There are tw o asp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 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one 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m ethods of evaluation.T his paper gives the rev iew and sugg estio n on them.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区域经济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而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地评估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
本文将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投入指标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创新投入的评估。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1 研发投入:包括企业、政府和高校等各类机构在研发领域的投入金额和比例。
这可以反映不同实体在科技创新中的付出程度。
1.2 人才投入:衡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这包括科研人员数量、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等指标。
1.3 技术引进:考虑科技创新中的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情况。
这包括引进的专利、技术转让金额、技术合作项目等指标。
二、创新成果指标创新成果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产出,同时也是评价科技创新效果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创新成果的评估。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指标:2.1 科技成果转化:衡量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情况。
这包括专利转化率、科研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
2.2 创新产品推广:考虑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情况。
这包括新产品销售额、市场份额等指标。
2.3 学术论文和专利:考虑科技创新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产生的知识产权数量。
这包括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等指标。
三、创新环境指标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和氛围,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创新环境的评估。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指标:3.1 制度环境:考虑国家和地方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政策体系。
这包括政府出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额、企业创新政策的完善程度等指标。
3.2 产学研合作:考虑产学研合作的程度和质量。
这包括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数量、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等指标。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则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帮助科技企业和机构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创新能力,指导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入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机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它包括了科学研究能力、人才队伍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决定了一个企业或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上,例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各有其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国际上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过于宏观,无法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
而国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可能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前沿性科技创新的考量。
有必要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在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充分考虑科学研究投入、科研人员队伍、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2.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是指企业或机构对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和应用的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到技术开发投入、新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等指标。
3.人才队伍能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的综述,得出了我国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为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之所以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能够从定量上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区域中各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信息,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科技竞争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评价方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
对于多指标问题的评价,按照权重选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主观经验或专家评判,事先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由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存在,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式,将复杂的评价问题演变为一个较为简单的模糊变换。
但是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评价,这时可采用语意变量的概念描述主观评估值。
语意变量(Linguistic variable)是以自然词语为值来表达评估者对评估值好坏程度的感受,用于处理不明确或模糊的信息。
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存在,所以考虑到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指基于科技创新目标的需求,通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加以量化、计算,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科技创新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技创新的规划、目标制定、决策和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下面将就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评价和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具体意义如下:(1)科学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可以科学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为科技创新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和步骤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步骤,具体如下:(1)确定评价指标:根据科技创新的特点和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该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特点,涵盖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
(2)指标量化和计算:将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计算。
一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和专家评估等方法进行指标量化。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行指标计算和评估。
(3)指标权重确定:根据评价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权重可以通过专家评估、分析层次法、模糊数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进行确定。
3. 指标体系的应用(1)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帮助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科技创新比较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于不同国家、地区或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了解科技创新的差距和不足,推动科技创新的交流和合作。
4.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的水平评价是各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指标。
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科技创新评价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科技创新水平评价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科技创新水平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多维度的,它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应用等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指标:1. 科学研究方面: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等。
2. 技术开发方面:包括专利、技术产出、技术认证等。
3. 技术转移方面:包括技术转移市场、技术转移机构等。
4. 技术应用方面:包括技术推广、技术应用产出等。
三、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是评价体系的关键。
权重分配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和变化。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权重较高,技术应用的权重较低。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进步,技术应用的权重也将逐渐提高。
四、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学术界等。
数据来源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数据的采集和统计需要规范和标准化。
五、结论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科技创新评价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
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和变化,权重分配需要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调整。
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要] 本文从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出发,提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2010年30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据此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一、引言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
国内较为系统提出相关的科技指标则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随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李宗璋等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三方面选择16个评价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16个指标做出评价。
魏彦莉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区域发展研究能力、区域教育培训能力、区域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指数8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殷晓莉、王里克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从科技创新潜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效益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各个产业部门的共识。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2010年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并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是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对区域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地集成后,将创新投入转化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并实现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科技项目申报中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摘要:科技项目申报中的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是关于如何建立和使用评价指标来评估科技项目的创新性。
本文围绕创新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构建原则、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能够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科技项目;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1创新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构建原则选择和构建创新性评价指标时,应考虑以下原则来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第一,评价指标应与创新目标相一致。
创新目标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因此评价指标应直接与所设定的创新目标相关联。
这可以通过明确创新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度量的维度和指标来实现。
如如果创新目标是推出新产品并扩大市场份额,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新产品销售额占比和市场份额增长率。
第二,评价指标应具备客观性和可测性。
客观性意味着指标的衡量过程应基于可验证的数据和事实,而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
指标应具备可测量性,即能够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并得出可比较的结果。
这样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评估,并便于不同时间点或实体之间的比较。
第三,评价指标应具备全面性。
创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技术、市场、组织等多个方面。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创新的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估创新的整体效果。
在确定评价指标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维度的指标,确保涵盖关键领域并提供全面的视角。
第四,评价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应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指导,帮助其理解创新活动的现状和趋势,并支持创新管理和决策的实施。
指标应该能够引发相关行动和改进措施,促使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升。
因此,在选择和构建指标时,要确保其具备实际可操作性,能够产生切实的影响和结果。
2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确定评价维度在确定评价维度时,需要考虑创新的目标和需求,以及对创新活动的全面评估。
河南科技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特定区域运用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多种手段合理有效地配置科技人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区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科技创新活动和科学制定创新政策,而且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横向比较,为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外显指标的选择。
这类研究互相之间的选择指标的结果往往相差无几。
另一类侧重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这些有关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中,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评价指标被认为是相互平行、相互独立的,忽略了评价指标间可能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以及可能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直接使评价的结果失真,最终导致政府或有关部门无法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结构方程建模(S EM )是近几年应用统计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教育等社会科学领域。
结构方程建模包含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能够过滤误差及个体差异,同时考察不同层级变量间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并能够找出变量间存在的内在的结构关系或验证某种结构关系是否合理。
在分析多因多果的联系,潜变量的关系方面弥补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不足。
因此,本研究尝试将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应用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结构方程建模能否应用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1.结构方程建模简介。
结构方程建模也称协方差结构分析或线性结构建模等。
它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技术,利用搜集到的数据对假设的多个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进行处理,根据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关系的一致性程度,对理论模型作出评价和修正,以达到对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多因素之间关系等进行定量研究的目的。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河北省,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全省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可操作的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估和提升我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科学性: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原理和理论,能够客观地反映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和实际情况。
全面性:指标体系应涵盖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县域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能够通过实际数据采集和计算分析来评估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动态性:指标体系应能够动态监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反映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上述设计原则,本文构建了包含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三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二级指标的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如下:科技投入指标:包括科研机构数量、科研人员数量、科研经费投入等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县域内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和资源储备情况。
科技产出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等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县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情况。
科技支撑指标: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
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在实施该指标体系时,需要采集各县区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标准化处理。
然后,利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评价等)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得出各县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同时,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各县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 201X 年国务院批复7 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
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
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
然而,我们都知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科技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是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本地区经济能否拥有长期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是衡量区域经济参与者是否拥有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此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我国各地区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视不断增加,不断加大对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的技术扶持力度。
然而,这些地区的投入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提供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所想了解的。
因此,研究对于衡量地区科技创新进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刘耀彬、王启仿、宋学峰从社会管理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可持续创新4 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等人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研究,给我们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而国外学者Audrestsh 和Feldman (2016)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 Groshb(2000)认为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真实水平。
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上,如何纵向反映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水平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从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技术创新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选取了9 个要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于区域技术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1 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主要反映各区域现有技术创新环境情况。
在文中,作者选取了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环境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地区技术创新环境情况。
在二级指标下,本文以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生人数、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两方面来反映人力资源基础,以人均计费邮电业务总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两方面来反映信息基础。
1.2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中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
为了便于统计,文章用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两个二级指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投入。
本文针对各区域人力投入现状,选取企业R D 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 D 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三个指标具体反映各地区人力投入情况,选取全社会R D 支出占GDP的比重、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两方面反映各地方对科技的财力投入情况。
1.3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科技产出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效益情况。
本文主要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创新情况两方面作为二级评价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三个方面反映,科技创新情况以各地区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比重三个具体指标予以反映。
1.4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环境能耗等3 方面构成了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二级指标。
本文中,选取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劳动生产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资源综合利用指数、环境综合治理指数等方面予以反映。
附送:区域经理竞聘演讲区域经理竞聘演讲区域经理竞聘演讲尊敬的公司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叫胡金安,是公司营销部的一名营销代表,于XX年3月到公司上班到今.我今天来竞聘营销代表以及区域经理职位。
非常感谢公司领导给了我这么个展示自我、参与竞争的机会。
我十分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将客观地说明我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全面地论述我对于做好营销代表以及区域经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同事的评判.我觉得这次竞争对我个人来说不仅是走上岗位的机遇,更主要的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电信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目前,电信运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我们中国移动也与多家运营商共同抢占市常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我们公司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眼下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只有联通,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先了解自己,通过市场调查,既发现潜在市场,也要了解我们已有用户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忠诚度如何,分析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我们永远的支持者。
同时要深入了解和分析联通的经营情况,提前做好竞争的准备和应对的措施。
作为一名营销代表,我认为首先就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以自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为公司赢得更高的社会声誉,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作为一名营销代表,所代言的不仅是公司的产品,而更应该让客户了解认识公司的产品,和产业文化,想做到这一点,唯有依靠我们营销人员,诚挚踏实的人格和坚持不懈.礼貌亲切的服务,让用户亲身体验到我们是真诚的在为他们所想,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让用户认可我们,也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贡献.再就要有诚信.以诚待人,热情服务,就是我对待客户的宗旨.客户对待我们,一般都心存疑虑,只有表现出我们的诚心,用热情的服务,以专家的身份介绍我们的产品,只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才能让用户了解,认可我们的产品,使用我们的产品.对所用的产品心里有数,他们才会放下疑虑.还会加入到宣传我们的产品的行列来.但作为一名营销代表,具体到细节上而还有很多,我所要做到的就是要有自信,信念是支持我们的行动,给予我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热情,周到,礼貌,诚信是我们营销人员的宗旨,也是今天我要竟聘营销代表的一点见解.对于区域经理,我除了上述说的,另外要说的就是首先要了解自己本区域的市场情况,各电信行业的运转情况,客户群体的所在.以及各渠道,代理商的基本分配.充分的运用各渠道,代理商以及自己掌握的营销体系,发展公司的业务.提高公司在这一区域的知名度.公司就是我强大的后盾,有了它,我就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公司也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作为这次竞聘上岗的积极参与者,我希望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但是,我绝不会回避失败。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都将“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
【扩展阅读篇】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
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
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未必都使用演讲稿,不少著名的演讲都是即兴之作,由别人经过记录流传开来的。
但重要的演讲最好还是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因为演讲稿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对思路的精心梳理,对材料的精心组织,使演讲内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条理。
其二,可帮助演讲者消除临场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
演讲稿特点主要区别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
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所以,为演讲准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主要特点第一、针对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
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第二、可讲性。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
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领略其中意义和情味,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
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
因此,演讲稿写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过试讲或默念加以检查,凡是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均应修改与调整。
第三、鼓动性。
演讲是一门艺术。
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如果演讲稿写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即使在现场“演”得再卖力,效果也不会好,甚至相反。
第四、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
撰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
为此,演讲稿的撰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根据听众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生存环境、品位修养、爱好愿望来确立选题,选择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沟通。
其次,演讲稿不仅要充分体现演讲者独到、深刻的观点和见解,而且还要对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体态语的运用进行设计并加以注释,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还要考虑演讲的时间、空间、现场氛围等因素,以强化演讲的现场效果。
第五、口语性口语性是演讲稿区别于其他书面表达文章和会议文书的重要方面。
书面性文章无需多说,其他会议文书如大会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稿等,并不太讲究口语性,虽然由某一领导在台上宣读,但听众手中一般也有一份印制好的讲稿,一边听讲一边阅读,不会有什么听不明白的地方。
演讲稿就不同了,它有较多的即兴发挥,不可能事先印好讲稿发给听众。
为此,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
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
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
具体要做到:把长句改成适听的短句;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加以改换或删去;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易误听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