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尺水兴波(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八讲情节要“波澜起伏”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应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那种内容不具体的叙事更应该避免。
精心选材,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叙事与情节的波澜起伏,是考生写考场作文一个较好的努力方向。
叙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转变为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考生要想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常用的方法有: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本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
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收到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误会法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等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三、铺垫法为了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与此同时,往往要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
四、倒叙和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读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样更符合生活的实际。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
这是使文章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2016,重庆)人生就像是一条路,漫长而曲折。
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跋山涉水的艰难。
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
1.精准审题关键词一:我。
从写作导语来看,要写真实的经历,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教学设计】巧设悬念,尺水兴波——如何设置悬念【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悬念;2.学会运用设置悬念的主要技巧;3.能够在作文中自然恰当地设置悬念,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识悬念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以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片段导入。
2. 了解悬念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明白:悬念就是悬在心里的念想,设置悬念正如通常所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埋下伏笔”,其作用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写作中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后,就要在合适的地方揭开悬念,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为妙。
二、理悬念1.点石成金读下列语段,思考:你可以如何设置悬念呢?(学生圈点勾画,思考交流,师点拨引领)①他从没想到,后面发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如果知道最后的结果,他一定不会这样做。
……他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阿瑟·柯南道尔《恐怖谷》方法:结局前置②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生日》方法:自相矛盾③当别人问我梦想的时候,我总会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我没有梦想。
”不是没有梦想,只是梦想太大太美,不敢轻易说出口,而今天要说句心里话,说说自己这个美丽的梦想……——《梦想的故事》方法:自相矛盾④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都德《最后一课》方法:反常举动⑤她站在那儿,盛装华服,美丽得眩人的眼睛。
整个宫廷的人在她面前都深深地弯下腰来。
国王把她选为自己的新娘,虽然大主教一直在摇头,低声私语,说这位美丽的林中姑娘是一个巫婆,蒙住了大家的眼睛,迷住了国王的心。
楚水初级中学2011年公开教学设计课题:尺水兴波,引人入胜开课人:夏熔亮开课班级:九(2)开课时间:2011.11.25一、设计思想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曾说,中小学生写作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平铺直叙,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缺乏写作兴趣,或是满足于已有写作水平,不少初三学生写的记叙文,情节波澜不惊,结构古板单调,甚至于极个别同学还写成流水账,读来寡然索味。
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尺水兴波”写作技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力求把作文写得曲折,写得生动,不仅于学生平时的学习、中考有很大帮助,甚至于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帮助。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尺水兴波”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写出记叙文曲折美的意识;2.由所学课文总结出“尺水兴波”的六种常用技法,并运用到实际训练中;3.调动想象,求异思维,写出事件的曲折有致。
三、教学重点1.了解使记叙文曲折的一些因素,如障碍、巧合、矛盾、想法、匠心、误会等;2.培养学生写出一波三折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调动想象,求异思维,写出事件的曲折有致。
五、教学过程(一)感受曲折之妙清代袁枚有言:“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放眼学生作文之现状,平铺直叙者多,跌宕生姿者少。
在短小的篇幅里记叙一个曲折的故事,做到“尺水兴波”,往往能让我们的记叙文增添一些亮色,从而吸引别人的眼球。
先来看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个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很著名的公司,结果名落孙山,于是他产生了绝望的情绪,上吊自杀。
不料自杀未遂,被家里人及时救了过来,只在脖子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标记。
正当他苦闷不堪的时候,忽然传来他被公司录用的喜讯。
原来他成绩优异,名列榜首,上次没有考上,只是统计考试成绩时出了差错。
正当他喜出望外的时候,又传来了他被公司解聘的消息。
原来,公司老板知道了他因落榜而自杀的事,知道他心理素质太差,心想:连考试落榜这样并不大的人生挫折都承受不起,以后怎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公司创造效益呢?这则故事,情节大起大落,人物心情大喜大悲,曲折有致,读来妙趣横生,且引人深思。
尺水兴波引人入胜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方法1.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1.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文章,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写作技巧。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通过实际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第二章:写作技巧之开头2.1 教学内容开头的重要性常见开头方式:悬念式、设问式、描绘式等实例分析:优秀文章开头的特点和效果2.2 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文章开头,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
让学生练习编写具有吸引力的开头,互相交流、点评。
第三章:写作技巧之情节3.1 教学内容情节的作用:使文章生动、有趣情节设计技巧:转折、冲突、悬念等实例分析:优秀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3.2 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文章的情节设置,引导学生学习其技巧。
让学生编写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互相交流、点评。
第四章:写作技巧之结尾4.1 教学内容结尾的重要性:圆满、深刻、回味实例分析:优秀文章结尾的精彩之处4.2 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文章结尾,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
让学生练习编写具有吸引力的结尾,互相交流、点评。
第五章:写作技巧之修辞手法5.1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作用:增强文章表现力、感染力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实例分析:优秀文章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5.2 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文章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其运用技巧。
让学生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互相交流、点评。
第六章:写作技巧之细节描写6.1 教学内容细节描写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细节描写的技巧:感官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实例分析:优秀文章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6.2 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文章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
让学生练习进行细节描写,互相交流、点评。
第七章:写作技巧之人物塑造7.1 教学内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使文章具有生命力人物塑造的技巧:外貌描写、性格描写、行为描写等实例分析:优秀文章人物塑造的巧妙之处7.2 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文章的人物塑造,引导学生学习其技巧。
摘 要:疑者,学之始也。
设疑是课堂的思维导向,也是课堂的助推器。
设疑法是广大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设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推动课堂向前发展。
有疑则有思,有思才有碰撞,有碰撞的课堂即便是一塘“池水”,也能泛起涟漪,兴起波澜。
关键词:初中语文;适时设疑;方法探究教学的艺术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就是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点燃这把火(激趣)的有效手段是巧妙设疑。
疑者,学之始也。
设疑是课堂的思维导向,也是课堂的助推器。
设疑法是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设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推动课堂向前发展。
所以说,有疑则有思,有思才有碰撞,有碰撞的课堂好似一池春水,春意盎然、活力四射。
反之,无疑无思的课堂则沉闷乏味,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何处设疑?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于文眼关键处设疑所谓“文眼”,指的是最能揭示文章主题、涵盖内容、提升意境的词句,这些词句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抓住它就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情感。
教学中应捕捉住“文眼”这些关键词句并在此设疑。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就针对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设置了这样的教学问题:“同学们,苏轼自称‘闲人’, 苏轼是否甘做‘闲人’呢?你们对句中的‘闲人’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
”适时设置的疑问,带动了学生联系背景思考,推动了学生对情感主题的深入领悟。
御史何正臣、李定等人上表弹劾发起的乌台诗案,几乎把苏轼推到绝境,幸好宋代有一不成文的规矩——不杀文人,最终苏轼在好友王安石等人的营救下被羁押数月后获释放,虽然死里逃生保住了脑袋,但从此开始了屡屡遭贬的仕途生涯。
文眼“闲”字意蕴丰厚,一个“闲”字包含了苏轼夜游承天寺赏月的欣喜、月下漫步的悠闲、被贬官的苦闷、人生的悲凉等无限的感慨。
黄河九曲---高考记叙文尺水兴澜叙事之技法教案海安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1叙事时情节波澜起伏的效果;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3学用这些技法,成就记叙文佳作。
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流程]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生有哪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聪明的同学,开动脑筋,只加几个字,设置特定场景,在你的笔下四大喜事迅速变为四大悲事?只一滴,是债主,在隔壁老王家,在梦里,情节变得跌宕多姿,起起伏伏。
一位土财主为庆祝母亲的寿辰,请来大才子唐伯虎为他母亲题诗。
请看才子第一句话,这个婆娘不是人,骂人了,举座皆惊。
再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乖乖褒扬到极点喝彩。
第三句呢,儿孙个个都是贼,过分吧!惊怒再看第四句,偷得寿桃献至亲。
怎么样。
高,实在是高。
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就联想到高考阅卷,大量重复出现的议论文流于空泛,说理不透,没有生机活力,让阅卷老师恹恹欲睡,而一篇有变化,有波澜,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很容易在刹那间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让记叙文实实在在地火了一把。
不少考生,无法从材料中思考“车来车往”的道理,于是就讲述爸爸如何从自行车到电瓶车再到汽车,或者写自己坐在自行车后面的童年趣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所记事件以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为佳,讲究波澜起伏之美。
情节的曲折之美更是记叙文出彩的关键。
但高考作文篇幅仅仅八、九百字,如何做到尺水中兴澜,跌宕起伏,摆脱平庸,为此,我们今天一起探究高考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叙事之技法。
二、明确学习目标,品味高考佳作,揣摩叙事技法。
黄河九曲,尺水兴澜。
学习目标:1、体会叙事时情节波澜起伏的效果;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3、运用这些技法,成就记叙文佳作。
何为波澜?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的阅读心理来构思的一种技巧。
巧设悬念尺水兴波作者:何发祥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09年第19期【技法点拨】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中一种重要的命题形式,要写好这类作文,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真读题、审题。
尽管如今的中考作文审题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认真审题。
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读题,读题的过程即思索、理解文题的过程。
审题,包括审内容、审形式,要看清楚题目所附加的具体要求,如体裁、篇幅、人称等。
第二,从整体上构建文章,即搭建好文章的框架。
看到文题后要先确定写作内容。
切忌构思尚未成熟便匆匆下笔。
第三,确定文体。
淡化文体是中考作文的趋向,但文体一经确定,就要体现该文体的特点。
考生要根据自身的写作优势确定文体,切不可贸然选择自己不擅长的体裁,以防半途而废。
第四,写出新意。
在符合命题要求的前提下,要力争选择那些与众不同的题材,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结构上也要力求有新意。
第五,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否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影响作文得分。
此外,写命题作文还需要注意一些写作技巧。
讲故事需要有波折,只有有了悬念,有了波折,才能激发读者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写文章也是这样,“文似看山不喜平。
”清代文人袁枚也曾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这就告诉我们写文章要注意情节的曲折多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
如此跌宕起伏,才会妙趣横生,才会让读者不忍释卷。
我们把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称为“尺水兴波法”。
具体阐释如下:1.巧设悬念,形成波折。
在文章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事情结果的关注,从而产生急切期待、探索的心理,勾起其阅读兴趣。
2.渲染误会,制造波折。
利用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故意制造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文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让读者产生“结果到底会怎样”的悬念,使读者不得不看下去。
3.有抑有扬,安排波折。
常见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方法,“先抑”是蓄势,“先扬”可以造成反差,都能增加文章的波澜。
尺水兴波三法清代袁枚有言:“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然放眼学生作文之现状,平铺直叙者多,跌宕生姿者寡。
针对此情形,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并恰当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便能达到“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效果。
欲想文章有波澜,写法大致约有三。
巧设悬念重在巧,读者才会穷其源,层层设疑层层进,文章结尾释谜团;欲扬先抑如射箭,要想弓箭射得远,首先需把弓拉满,此乃本着之关键;欲擒故纵第三着,擒在后,纵为先,擒是目的纵乃手段,擒纵有度起波澜。
巧设悬念之法所谓巧设悬念之法,即在行文中通过设置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灵,营造欲穷其源的效果,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此法的关键在于“巧”,那么,怎样才算巧呢?其实质是要巧在适时、巧在适处。
也就是说设置悬念,要设置在适当之时,设置在适当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此法中的设置悬念可设置一处,也可以设置多处,层层设疑的好处是,环环相扣,紧抓读者之心,当读者欲穷其源之心,达到一定程度之时,方抖开谜团,文章也嘎然而止,这样会使文章曲折多姿,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运用此法的作品如《泰坦尼克号》。
欲扬先抑之法此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法。
笔者把它比成射箭,要想把箭射得最远,一定要在弓被拉满之后再射,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那么,要达到“扬”的目的,使文章达到波澜起伏的效果,一定要先抑,而且,要抑到“佳”处,即“弓被拉满之时”,也只有此时再扬,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此法好处在于,不但可以使文章在强烈中生出波澜,还可以使读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此法的典范是杨朔的《荔枝蜜》。
欲擒故纵之法此法中纵是手段,为擒而纵,擒是最终目的,其关键在于要擒纵有度。
所谓“有度”,即纵要为擒服务,要紧紧扣住擒。
否则,纵的过度,则不能更好的擒,而使纵成为赘笔,纵的不够,则会使擒的效果不佳。
因此,只有做到擒纵有度,文章才会波澜多姿。
应用此法的典范当属吴伯萧的《猎户》。
总之,要想写出文章波澜,可试用以上三法,试用前,可从背诵上述口诀开始,并结合名篇范例仔细琢磨,将三法精要处熟记与心。
【教学设计】
巧设悬念,尺水兴波
——如何设置悬念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悬念;
2.学会运用设置悬念的主要技巧;
3.能够在作文中自然恰当地设置悬念,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识悬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以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片段导入。
2. 了解悬念的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明白:悬念就是悬在心里的念想,设置悬念正如通常所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埋下伏笔”,其作用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写作中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后,就要在合适的地方揭开悬念,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为妙。
二、理悬念
1.点石成金
读下列语段,思考:你可以如何设置悬念呢?(学生圈点勾画,思考交流,师点拨引领)
①他从没想到,后面发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如果知道最后的结果,他一定不会这样做。
……
他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阿瑟·柯南道尔《恐怖谷》方法:结局前置
②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生日》方法:自相矛盾
③当别人问我梦想的时候,我总会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我没有梦想。
”
不是没有梦想,只是梦想太大太美,不敢轻易说出口,而今天要说句心里话,说说自己这个美丽的梦想……
——《梦想的故事》方法:自相矛盾
④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都德《最后一课》方法:反常举动
⑤她站在那儿,盛装华服,美丽得眩人的眼睛。
整个宫廷的人在她面前都深深地弯下腰来。
国王把她选为自己的新娘,虽然大主教一直在摇头,低声私语,说这位美丽的林中姑娘是一个巫婆,蒙住了大家的眼睛,迷住了国王的心。
可是国王不理这些谣传。
他叫把音乐奏起来,把最华贵的酒席摆出来;他叫最美丽的宫女们在她的周围跳起舞来。
艾丽莎被领着走过芬芳的花园,到华丽的大厅里去;可是她嘴唇上没有露出一丝笑容,眼睛里没有发出一点光彩。
它们是悲愁的化身。
现在国王推开旁边一间卧室的门这就是她睡觉的地方。
她抽出的那一捆荨麻仍旧搁在地上,天花板下面悬着她已经织好了的那件披甲。
这些东西是那些猎人作为稀奇的物件带回来的。
——安徒生童话《野天鹅的故事》方法:反常举动
2.融会贯通
回顾学过的课文,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巧设悬念的例子?
师生交流,《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巧设悬念的成功例子,运用的方法是“制造误
会”;《简爱》悬念迭起,使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设悬念
根据所学内容,在《仓鼠的故事》这一文章中加入恰当的悬念,使之更加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要求:
1.恰当运用所学方法修改故事;
2.小组交流,选出佳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采用多种形式师生点评。
四、师生小结
你有怎样的收获?
【设计理念】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巧设悬念,可以使文章兴波澜,生变化。
铺陈得当,释悬精妙,会产生一种虽峰回路转,却终于恍然大悟或释然长叹的感觉。
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悬念”及其艺术效果,掌握一些常见的“悬念”技巧,进而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生活——“悬念”——作文之间的桥梁,使他们的文章尽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知识提炼】
巧设悬念,尺水兴波
——如何设置悬念
所谓“巧”,首先是叙写的结果要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即合乎情理;其次,“巧”体现在叙写的内容要与悬念紧密相关,要能丝丝入扣,不枝不蔓;再次,是叙写的过程中,要把与悬念有关的内容写充实,然后才接触悬念点,即运用蓄势;而且在叙写的过程中,要把与悬念有关的内容写充实,然后才接触悬念点,即运用蓄势,最好能使结局突转,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外,设悬方式要多样,行文结构,物件,情境,声、色等都可以设悬。
设置悬念的方法:
结局前置
自相矛盾
反常举动制造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