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 声学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物理声学章节总结归纳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章节,主要涉及声音的特性、传播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声学这一章节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同学们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有所帮助。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进而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空气是最常见的声波传播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4. 声音的传播途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三种传播途径,其中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更快且传播距离较远。
二、声音的特性1.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基本特性之一,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3. 语速:语速是指说话或唱歌的速度,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发音方式有关。
4. 谐波:谐波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现象,是指发声体除了基音外,还伴随着一系列频率为基音整数倍的泛音。
三、声音的传播和反射1.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部分传播,部分被障碍物反射、折射、散射等。
2. 声的反射:声音在遇到平面镜像面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光学原理,声音的反射角度等于入射角度。
3. 声音的聚焦与分散:当声音通过凹面镜反射后,可以产生聚焦效应,即声音会在聚焦点集中;而通过凸面镜反射会产生分散效果。
4. 声音的回声:声音在遇到墙壁等平面时,会发生回声现象,回声时间可以通过测量发声和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来计算。
四、声音的应用1. 扩音器:扩音器是利用声学原理将声音放大的装置,常用于音乐会、演讲等场合。
2. 音叉:音叉是一种能够产生特定音调的装置,用于调音、测量声音频率等方面。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训练——声学实验1.某同学在研究声音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高\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低),这说明音调是由决定的;(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填变大\变小),听其响度(填变大\变小),这说明响度与有关。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2.用一片钢锯条可以进行很多实验,例如:(1)实验一:器材:断钢锯条、硬纸片。
如图甲: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用相同的力度滑动两次,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的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这说明音调是由决定的,如果反映在乙图的声波图像中,这两次的图像应该是哪两幅图?。
(2)实验二:如图所示,用一只手将钢锯条压在桌沿上,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再用力拨动锯条,这两次听到的声音的不同3.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1)甲图:该装置能探究声音是由产生的,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的关系.(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左边竖直悬挂的乒乓球跳了起来,这可以说明声音能传递.4.小强找来7个相同的啤酒瓶,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能吹出“1、2、3、4、5、6、7”的声音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响声是由瓶内的振动引起的(2)吹(填序号)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其原因是该瓶内空气柱振动的高,所以发声的音调最高.5.在学习吉演奏过程中,小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 铜60 0.76B 铜60 1.02C 铜100 0.76D 尼龙100(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3)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6.苏华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由此她对老师讲过的“蜜蜂发声是双翅不断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为了弄清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1)苏华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经验总结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以下是一些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的经验总结。
一、声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声音的产生需要有振动源。
振动源使空气分子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
2. 声波是机械波,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称为空气声波,声波在空气中以纵波形式传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3. 声波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有关,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声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而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4.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中的分子之间发生相对振动。
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声音的,因为真空中没有分子。
5. 声音的传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二、声音的特征1. 声音可以通过音调、音量和音色来表征。
- 音调:音调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以赫兹(Hz)为单位。
- 音量:音量由声音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由声音的频率构成的谐波决定,不同乐器的音色各不相同。
2. 音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音速约为340米/秒。
三、声的反射和回声1. 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后的声波会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继续传播。
2. 回声是指声音遇到较远障碍物后经反射返回形成的声波。
可以通过测量回声的时间来得知障碍物的距离。
四、声的衍射1. 衍射是声音遇到物体边缘时发生的现象,使得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到阻隔区域。
2. 声波的衍射程度与波长和障碍物的大小有关,波长越长、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五、共鸣和声音的增强1. 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声波的作用时,自身发出的声音的振幅增大的现象。
共鸣可以使声音变得更加响亮。
2. 在乐器等空腔内部,共鸣可以使声音发生增强,这也是乐器发声的原理之一。
初中物理声现象总复习【基础知识梳理】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介质:声的流传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3、真空不可以流传声音。
4、声是以波的形式向周围流传,碰到阻碍物能反射或绕过阻碍物持续流传。
5、声速:声流传的快慢用声速描绘,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流传的距离。
6、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相关,还跟介质的温度相关。
7、声在 15℃的空气中流传速度是340m/s。
8、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流传得快。
9、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流传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流传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流传速度。
10、回声:声波在流传过程中碰到阻碍物会发生反射,这类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11、回声抵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划分开,假如不到 0.1s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同,使原声增强。
12、人感知声音的门路:发声体振动经过介质流传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等组织流传听觉神经传达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13、骨传导:声音经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惹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类传到方式叫做骨传导。
14、双耳效应鉴别声源方向三方面要素:(1)感觉强度不一样( 2)感觉到的时间不一样(3)感觉到的振动的步伐不一样15、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6、频次:物体在1s 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简称,赫。
符号,Hz。
17、频次越大,音调越高。
频次越小,音调越低。
18、大部分人能听到的频次范围:20Hz — 20000Hz。
19、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20、次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1、响度:人耳的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2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理静止地点的最大距离。
23、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相关系。
24、银色:也叫音品,是听觉感觉到的声音的特点。
25、不一样发声体的资料、构造不一样,发作声音的银色也就不一样。
26、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现象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来传播,而且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以下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一、声波的特性:1.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传播。
2.声波是纵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3.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二、声音、噪声及声强的概念:1.声音是指由振动物体引起的机械波,能够让人听到的声波。
2.噪声是指不规则的声波,通常由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混合而成,常常造成人们的不适。
3.声强是声音强弱的度量,单位是分贝(dB)。
三、声音的特性:1.音高: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2.音量:由声音的声强决定,声强越大,音量越大。
3.音色:由声音的谐波结构决定,不同乐器或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声音在媒质中的传播:1.声波传播需要媒质的存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固体中声波传播速度较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同一种媒质中,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五、声音的吸收、传播和反射:1.声音在媒质中传播时会逐渐衰减,被媒质吸收。
2.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经过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
3.人们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实现声波的传播和接收,如声纳、超声波检测等。
六、共振现象:1.共振是指在其中一固定频率下,受迫振动系统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2.共振现象在声学、力学、光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如共鸣箱、共振仪器等。
七、听觉和声音保护:1.人类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Hz至20kHz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我们无法听到。
2.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听觉器官产生损害,所以需要保护听觉。
【习题】1.声音的特性有哪些?2.介质对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影响?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当温度升高到20°C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变为多少?4.什么叫做共振现象?5.如何保护听觉不受到噪声的损害?以上就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随之振动,产生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
常见的声音的产生包括人的声带振动、乐器的发声和机械的震动等。
2.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
声波是横波,它通过压缩和稀疏作用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不同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是由声波的谐波组成决定的。
4.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 反射:当声波遇到光滑的障碍物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即声波返回传播的过程。
声音在反射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同时声音的强度也会随着反射时的距离增加而减弱。
- 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即声波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折射是由于声波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不同而引起的。
5. 声音的吸收和干涉:- 吸收:当声波遇到吸声材料时,会被材料吸收,这会导致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材料内部能量,从而减弱声音的强度。
-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构造干涉发生在声波波峰和波峰相遇,波谷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增强;而破坏干涉发生在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减弱或消失。
6. 声音的传感和应用:声音是人类重要的感知信息来源之一,人类通过耳朵接受声音信号并解读。
第一章——声学复习及单元测试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巩固提高练习:1.声音是由物理产生的。
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2.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但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声效果比气体中的好,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初三物理复习重点掌握声学部分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相关现象。
在初三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点难点,需要同学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从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利用和声学实验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声学部分的知识。
一、声音的特性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都需要介质的存在,而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声音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性: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波的周期性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 声强:声音的声强是指单位面积上的能量传递,单位是瓦特/平方米(W/m²)。
声强强弱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3. 音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而同一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音从声源到达听者的过程。
声音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机械振动: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产生振动,形成机械波。
2. 纵波传播:声音是以纵波的形式传播的,纵波是指介质中的颗粒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
3. 超声和次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过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三、声音的利用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声学应用:1. 乐器:乐器是利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和敲击乐器等。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2. 通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应用,人们利用声音进行语言交流、电话通话、广播传播等。
3. 医学影像:超声波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用于产前检查、器官检查和疾病诊断等方面。
4. 环境保护:声学在环境保护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利用声纳技术监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濒危动物等。
初三年级物理直线运动——声学、光学综合一、考点、热点回顾知识互联网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声音的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物体决定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噪声控制噪声声源噪声的控制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可听声的频率范围:20—20000Hz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超声技术次声波:次声的危害和利用复习导航1.重要概念和公式(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声音的特征(3)噪声的控制2.基本物理方法(1)转换法,声源的振动难以观察可通过实验转换为纸屑的跳动,水花的飞溅等易观察的现象.(2)理想实验法,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实验,运用理想化处理推理出结论.(3)归纳法,通过对多个发声实验归纳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3.易错易混淆的问题(1)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2)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区别.(3)噪声控制的途径.(4)超声波与次声波.(5)声音响度的单位分贝与振动频率单位Hz.考点聚焦声学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少,但中考试卷中必出现,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考查内容为“了解”“知道”等级,知识点分布比较广,难度以中、低挡为主,在今后中考中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应用问题及探究实验将会逐渐增多.像和物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图形二、典型例题【例1】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到人耳的.【例2】图1-1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图1-1【例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例4】 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 .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B .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C .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D .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将要上钩的鱼儿,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 能够传声.2. 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是“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说明他说话声音的 大.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4.针对下列几个实例,请同学思考并回答.(1)据说,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咬在牙齿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说明 可以传声音.(2)鱼能被它喜欢的声音吸引过来,有的渔民就是利用诱鱼器(一种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的,诱鱼器发出的声音是以 作为传声的介质的;声音在这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要 。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完整汇总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声音的传播、产生和接收的原理和现象。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声学知识,下面将对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进行完整的汇总。
一、声音的特征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或震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在空气中,声音以纵波的形式传播,也可以传播在固体或液体中。
3. 声音的性质:声音具有频率、振幅和响度。
- 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以赫兹为单位表示。
- 振幅:声音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量,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 响度:声音的响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响度越大,声音越大。
二、反射与回声1. 反射: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声音反射后会回到发出声音的地方,这个现象称为回声。
2. 回声的计算:根据回声的时间差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可以估算出声音反射的距离。
三、声音的吸收与传递1. 声音的吸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被吸收,浓密的材料会吸收更多的声音能量。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四、共鸣与声音的共鸣腔1. 共鸣:当一个物体的振动频率和声音频率相同时,会共鸣,声音会更加清晰和响亮。
2. 声音的共鸣腔:共鸣腔指的是具有共鸣现象的空间或器物,如乐器的共鸣腔会增强特定频率的声音。
乐器的类型和形状会影响共鸣腔的共振频率。
五、声音的调制与解调1. 调制: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某些特征,将声音信号转换为能传输的信号。
2. 解调:通过还原接收到的信号,将它从传输信号中恢复出原来的声音信号。
六、声音与噪音1. 声音:声音通常是指有一定音调和音量的可听到的声波,它具有一定的有用性。
2. 噪音:噪音是指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它缺乏音调和节奏,通常会给人带来不适。
七、声音的应用1. 声波在通信中的应用:声波可用于声音的录制、广播和电话通信,使人们能够远距离传递声音信息。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的学科。
在初中物理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涉及了很多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是关于初中物理声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波的产生: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产生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物体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发生压缩和稀薄,形成长波和短波交替排列的声波。
2.声速:声音在其中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称为声速。
在空气中,声速大约是340米/秒。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3.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大,液体次之,气体最小。
4.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5.声音的折射:声音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声速较大的介质中声波的传播方向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由声波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越低弱。
3.声音的纯度:声音的纯度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纯度高的声音波形规整,纯度低的声音波形复杂。
4.音速频谱:将一个复杂的声音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得到的频率分布图称为音速频谱。
音速频谱反映了声音的音质。
5.音量的调节:音量的调节通过改变声音的响度实现,可以通过改变声音的振幅来调节音量。
三、声音的传播与接收1.共振现象:共振是指物体在受到与自身频率相同的外力作用时,振幅不断增大的现象。
共振可以使声音的传播距离增加。
2.声音的吸收和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与物体相互作用,部分能量被物体吸收,使声音衰减。
3.声音的传播路径选择: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选择路径,选择传播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4.谐波与泛音:谐波是指与基波频率成整数倍关系的波,泛音是由共振产生的声音,包括基波和谐波。
5.声学干涉:声音传播过程中发生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会产生增强或消弱声音的现象。
初中物理专题声学篇一: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第一章声现象内容提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注意: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4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5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3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4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5真空不能传声注意: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注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回声测距离:2s=vt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3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大汇总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媒介传播。
- 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振动使空气颤动,产生声波。
- 传输声音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不同。
2. 声音的特性
- 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程度,单位是赫兹(Hz)。
- 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单位是分贝(dB)。
- 声音的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程。
3. 声音的反射、传播和吸收
-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音被反射回来,一部分被传播过去,一部分被吸收。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约1500米/秒。
-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固体中的声音传播能力最好。
4. 声音的利用
- 声音的传播特性可以基于此来进行声学设计,比如音响系统、房间声学设计等。
-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可以用于改善音质,比如吸声板、隔音设
备等。
5. 声音的危害
- 声音能够对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声
音下可导致听力受损。
- 需要注意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下暴露。
以上是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大致汇总,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反射传播吸收、利用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介绍。
初中物理试卷总复习——声学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2020·朝阳模拟)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在公路两旁植树,可以有效防止噪声的产生D. 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音调不同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B.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 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2017·邹平模拟)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检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简称“碳卫星”或“嗅碳卫星”)发射成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碳卫星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 碳卫星发射过程中人们总是先看到升空的场景而后才听到巨大的响声,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光速小C. 碳卫星实现大气温室气体探测是通过超声波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的D. 碳卫星发射基地附近的居民将窗户装上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就能有效地防止碳卫星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噪声4.(2019八上·湖南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 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C.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5.(2020·海城模拟)中周“海巡31”轮船配有强声设备,可以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dB的警示音,用于警示海盗等人员。
关于强声设备发出的警示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强声设备发出的警示音是超声波B. 强声设备发出的警示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入耳处减弱警示音,以保护听力D. 发射器外形呈喇叭状可以减少警示音的分散,从而使音调变高6.(2017八上·福建期中)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甲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200次,乙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10次,一位听力正常的人能听到飞行时发出声音的昆虫是()A. 甲昆虫B. 乙昆虫C. 都能听到 D. 都听不到7.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声学部分) 第一部分:声学部分
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发生的条件: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生也就停止。
2.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播。
3.传播的速度: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V=340m/s
4.声音的反射——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才可分开.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三要素)(乐音:和谐悦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3.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
三、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等级及危害:等级用分贝(dB)来划分
3.减弱噪声的途径: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音的应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医用听诊器、回声定位(测距)、医用“B 超”等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眼镜;用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1 声现象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不会立即消失),如“余音绕梁”。
注: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常见发声体的辨识4.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方法转换法:借助其他轻小物体的振动把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显示出来,如图所示.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知识点三:回声及其应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类型举例发声部位打击乐器鼓、锣、钟等被打击部位弦乐器二胡、小提琴、钢琴、吉他等弦管乐器笛、箫、号、唢呐等管内空气柱2.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考点二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一: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3)频率:频率是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4)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5)波形图:注意:各种乐器的音调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弦乐器:材料一定时,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管乐器: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知识点二: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2)决定因素:a.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b.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等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3)波形图:(4)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知识点三:音色(1)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3)生活实例:闻声识人、口技演员模仿动物的叫声等. 注意:识别声音的波形图① 左右看音调: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波峰越多,音调越高.甲、乙、丙三种声音的音调相同。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