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时间性缺失
- 格式:pdf
- 大小:231.47 KB
- 文档页数:5
1、无时间性首先无非只是一种辩证规定,这种规定一方面立于时间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处于与时间性的对立之中。
艺术作品的真正的时间性作为“神圣的时间”从正在消失着的历史时间中分离出来,实际上仍然是人类有限的艺术经验的一种简单的反映。
只是由于其经常是另外一种东西而存在的存在物,才在某种比所有属于历史的东西更彻底的意义上是时间性。
只有在变迁和重返过程中它才具有它的存在。
共在就是参与谁共在于某物,谁就完全知道该物本来是怎样的。
这两句话表明两种“时间观”。
第一种是片段式的存在。
形式结构的多样性的表现。
第二种是一种解蔽程序即“共在”。
具有真理性。
2、只要表现是指构成物本身的表现,并且作为构成物本身的表现被判断,表现就被认为是变形。
艺术作品的本质就包含对自我表现的依赖性。
艺术作品具有某种吸引力,以至于欣赏者无法摆脱。
这是内在结构对人的的生存方式的一种约束。
3、每一种复现对于作品本身其实同样是本源的。
每一种表现对于作品都是原初的,并且是真实的存在。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时间是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时间性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之一。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时间性被视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着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更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效果。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指的是作品中呈现的时间流逝过程。
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作品,它通过时间的推进、流逝和传递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音乐作品通过音符的运行和演奏者的表演传递出音乐的节奏感和表情感,将时间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而舞蹈作品则通过演员的身体动作和肢体语言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和意义,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时间流逝体验。
绘画作品则通过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延展和构图的安排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具有时间感的视觉效果。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具有多重维度。
艺术作品的时间性不仅包括作品自身的时间流逝,还涉及观众的时间感知和体验。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来理解作品,从而对其产生共情和理解。
观众的时间感知和体验与作品本身的时间流逝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艺术作品的时间性。
在观看电影时,观众通过电影的剧情、画面和表演,与电影所表达的故事产生共鸣和理解,这种共鸣和理解的过程正是一种时间感知和体验。
观众的时间感知和体验不仅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时间流逝的影响,还受到自身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的影响。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体验。
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主观的、主观体验的实践活动,它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逻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时间体验。
在艺术作品中,时间的流逝不仅可以是线性的、有序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错综复杂的。
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手法和技巧,将时间的流逝重新编排、重塑和重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时间体验。
立体派艺术家毕加索通过将物体的不同视角同时呈现在画面中,打破了时间的线性逻辑,创造出一种多维度、多角度的时间体验。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在美学领域中,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时间性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在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践存在论的美学观点,探讨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对其美学品质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的影响。
根据实践存在论的观点,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之一。
实践存在论认为,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而产生的,其存在和发展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的。
作品的时间性不仅表现在其创作的时间和时代特征上,还体现在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中。
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展示出不同的意义和情感,这与观众的认知和审美体验密不可分。
在这一点上,作品的时间性不仅是对作品自身的记录和表达,还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时间属性。
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对其美学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实践存在论认为,艺术作品的美学品质是在实践中被观众感知和体验的结果。
而作品的时间性则是构成其美学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品的创作时代、文化背景、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等都将影响作品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进而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同一主题的作品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观念,观众的审美体验也会因此而有所差异。
作品的时间性不仅是作品的历史痕迹,更是作品的审美品质所在。
作为历史的产物,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对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实践存在论认为,作品的历史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作品的时间性则是其历史性的表现和体现。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作品的时间性反映了作品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也反映了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和价值。
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因其与时代相关的主题和表现形式而成为了时代的象征和标志,因而在艺术史上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
作品的时间性也让观众能够通过作品去感知和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作品的时间性不仅是作品的历史标识,更是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的体现。
中国美学30年30年西方美学研究缺什么刘悦笛!摘 要∀分析美学横亘的历史时间最长、占据主流的时间也最长,在欧美学界所产生的影响范围也最广,几乎占据了20世纪后半叶。
同时,分析美学内在的思想逻辑也是一以贯之的,具有那种规范意义上的#历史贯通性∃和#逻辑自恰性∃。
在欧美美学界,分析美学从1950年代起成为唯一的国际美学主流,50多年来学术累积丰厚,追随者甚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
中国美学家们更容易接受#艺术生命化∃的古典传统,更注重生命体验与审美关怀的合一,无论是#人生的艺术化∃还是#艺术的人生观∃,都追寻一种审美形而上学的境界,难以接受#分析∃的明晰化的思路,是为30年间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缺失。
!关键词∀30年;西方美学研究;缺失;分析美学!作者简介∀刘悦笛,1974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8)05-0015-03%参见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笔者也倾向于在撰写美学原论的时候,从语言的问题开始谈起,参见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第一章&#美∃的#日常用语∃辨析∋。
近30年来,中国在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来临,1979(1985年出现的#美学热∃,成为了一种以理性形式所表达的#感性解放∃。
由于要同当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同步与匹配,被译介过来的美学思潮绝大多数都属于欧洲大陆思想传统的。
在笔者看来,到现在为止,真正对当代中国美学界形成了最深层影响的是三大哲学思想线索:第一,#康德(((黑格尔((((康德化或黑格尔化的)马克思∃的由德国古典哲学一脉相承的思想线索。
第二,#席勒(((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直至哈贝马斯)∃的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批判的思想线索。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1. 引言1.1 引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审美趣味。
实践存在论和美学视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重要理论框架,两者的交汇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践存在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于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际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
美学视域则着重于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价值,从美的角度去审视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存在论和美学视域的交汇,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
2. 正文2.1 实践存在论与美学视域的交汇实践存在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强调了实践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存在论认为,人们通过实际的行动和经验来构建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而不是纯粹依靠理性或理性主义的观点。
美学视域则是关于美的研究和审美的领域,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质、美的标准和审美的过程。
美学视域强调艺术作品对于人们审美情感和认知过程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展现出美的特质和价值。
实践存在论与美学视域在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交汇。
实践存在论认为,人们通过实际的行动和经验来构建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而美学视域则强调了艺术作品对于人们审美情感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实践存在论与美学视域共同强调了艺术作品在时间性方面的重要性。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而是通过时间的流逝和观众的观看、感知而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实践存在论和美学视域的交汇,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艺术作品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时间性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2.2 时间性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时间性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艺术家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和掌握。
在艺术作品中,时间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技巧等等。
时间性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生动和真实性,同时也可以带来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2012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2第41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1■美学研究康德“美的分析”的时间性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刘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
时间问题贯穿康德批判哲学的始终,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就显现出审美独特的时间性内涵;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凸显出当代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理解当代美学及审美时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学;美的分析;时间性中图分类号:B516.31;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137-06收稿日期:2011-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0FZW019)作者简介:刘凯,男,陕西咸阳市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随着20世纪现象学的兴起和发展,时间问题逐渐凸显并被引入审美领域,当前,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
尽管时间问题一直是康德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第一批判探讨康德的时间观念,而没有充分注意到康德美学的时间性内涵。
事实上,目前学界就康德美学的现象学研究已经为探讨康德美学的时间性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如果说,现象学构成了当代思想理解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视域,那么,提出并思考康德美学的时间性问题就成为当代康德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既是当代美学发展的要求,更是来自于康德思想自身的指引。
但关于这一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康德美学的一些具体概念出发进行探讨,未能梳理出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的内在线索和整体思路。
②因此,在当代学术背景中从时间性角度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康德美学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康德美学,而且能够在现代的思想基点上展开康德美学与当代美学思想的对话,充分挖掘时间性问题对于美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意义,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当代美学的发展。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唐圣(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一、现代性与时间现代性的时间性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艰深又基础性的课题。
现代性,modernity,对应的拉丁词是Modernus,而它又是在中世纪根据其拉丁词根modo(最近,刚才之意)创造出来的,其意义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其相对反的意义是“古的,老的,旧的……”。
现代性概念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其意在强调基督教的中世纪优于异教的古代世界。
1P18-19现代性的犹太教的神学背景,对现代性的时间性的研究填充了第一层理论的底子。
历经磨难的犹太人在经历马加比王朝的兴亡之后完全由对现实的希望转向对弥赛亚的期盼2:现世是邪恶的,罪孽的,未来是美好的,公正的。
这个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们心中期盼的弥赛亚给人们带来。
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离弃现在,指向未来,在对现在的否定中期待未来。
因此,犹太教的弥赛亚主义是“现代性时间诞生的基点”3P22。
经由基督教和奥古斯丁历史神学的发展,现代性的时间性直接指向未来,由此未来成为现在的规定。
3P24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进步思潮的牵引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救赎史不但被置换成现代化的世俗理性史,而且成为其“神学世俗性(secularity)的内在支撑”3P24。
无论犹太-基督教的时间性还是现代-理性化的时间性,在宏大的历史实践的层面上,都受制于社会生产形态和交往方式。
人的劳动首先是为了生存,人的交往首先是为了更好的劳作。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里,人的劳动和交往首先是其理性的利用,这就体现在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工具的使用等历史性的实践上。
现代化还意味着规范化,就是理性的利用必须规范化,而且社会的生产和交往的规范化必须有理性的利用为前提,这在于理性自身首先必须规范化,而理性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则,因此,理性自身的规范化即理性自身规定自身,其表现就是对理性自身结构和规则的遵循。
这在时间上的体现就是现代时间研究新领域的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
时间性问题
刘彦顺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柏拉图美学思想是其“相”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相”作为“普遍性原则”在时间性上的体现就是“无时间性”,由此出发,柏拉图把知识论中概念产生的过程与神学思想中的身心二分、灵魂独存的思想完全运用于美学思想.自前者而言,概念产生的过程是经由否定或者化约感官对具体对象的感受来进行的,其最终得到的概念一如柏拉图所形容的——永恒、不变化等等,是不具有时间特性的;自后者而言,他倡导禁欲主义美学,力图把来自肉身的美感消除殆尽,经由或者利用一个个具体的审美活动去达到“美本身”.而审美活动的价值却恰恰在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不分离”且必定呈现为一个流畅、愉悦的内时间意识过程,因而,柏拉图不仅把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完全抽空,而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审美价值的湮灭与审美丰富性的消弭.
【总页数】9页(P198-206)
【作者】刘彦顺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艺术使时间的齿轮停顿了”——叔本华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之二
2.兴发着的审美过程及其内时间意识的构成--论康德《实用人类学》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
3.审美活动作为内时间意识的流畅性及其构成——论叔本华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之一
4.第三种性格(审美性格)之中的时间性--论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之一
5.游戏冲动何以在时间中扬弃时间?——论席勒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之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1从1978年到2008这三十年,是中国美学的“大发展”的时期,是自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中国美学研究的有一个黄金时期。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学科规范被逐步建立了,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学科也逐渐向“跨学科”的方向拓展。
如今来盘点中国美学这三十年来所取得的突破与创新,就需要两个参照系,一个是自身的参照,当代中国美学与三十年之前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另一个则是他者的参照,相比较于国外美学而言中国本土的美学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后一个参照系似乎更加重要,因为中国美学要参与到世界美学的建构当中,就必须以当代国际美学作为背景,来考察自身的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从这种参照系来看,“实践美学”可谓是这三十年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独有的美学理论,诸多方家对此着墨颇多,再次恕不详述。
应该说,“美学”与“美学史”的关系,就好似美学史流变与断面的关联一样。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大体趋于一致的美学系统,他们就好似是在美学的历史流变过程当中的“纵向垂直”的端面,呈现中国美学三十年的功过得失刘悦笛的问题是,多理论、多学科的介入往往并非进入共同的学术空间,由于学者各自文化身份的差异和理论研究的经学化而导致研究方向越来越相互背离,从而造成了美学研究领域的解体趋势。
现在面临的问题并非在于是否应该纠正这种趋势——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不可能纠正了。
现在可能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把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学科推向解体。
事实上,现在如果召开一次面向全体美学研究者的学术研讨会,那么除了作为大规模学术社交活动之外很难设想有什么实际的学术内容,因为几乎无法找到真正的共同话题。
美学作为学科逐渐成为一种学术社会的组织概念而不是学术研究领域概念。
照这样发展下去。
一个没有了共同学术话题的学科还能存在多久传统学科的分解、离散和繁殖可能是当代学术发展创新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趋势。
不过,像美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术走向离散化并非单纯的学科创新现象。
40年我国美学史研究的十个问题一、我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1.我国美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我国美学史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经过4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成果。
在此过程中,我国美学史研究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向世界美学史研究接轨,从传统文献研究到西方美学史研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我国美学史研究的成果和不足随着我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与此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对于古代文献和古代美学理论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盲区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研究水平。
二、我国美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1.我国传统美学的特点和内涵我国传统美学是我国特有的美学体系,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如何全面、深入地把握我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对于我国美学史研究至关重要。
2.我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比较我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传统,如何将二者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索二者之间的异同,是当前我国美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3.对传统美学文献的梳理与整理我国古代美学文献极为丰富,然而受限于研究条件,目前对于这些古代美学文献的整理和梳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西方美学对我国美学史研究的影响我国美学史研究中,西方美学对我国美学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理性看待这种影响,对我国美学史研究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估,是当前我国美学史研究的一个紧迫问题。
5.我国美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我国美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如何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美学史研究方法,是当前我国美学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6.对我国美学史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我国美学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对于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美学史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对于我国美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实践存在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实践而产生的。
在这个哲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是实践存在的核心。
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指的是它的历史性、生命性以及在时间中的存在和变化。
艺术家们不仅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会反映出他们所处的时间和环境。
因此,艺术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文献,记录了当时的风貌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态度。
艺术作品的生命性指的是它在时间中的存在和消逝。
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它们在诞生之后会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审美趣味和文化背景,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有些艺术作品甚至在某个时期被认为是无用或者无趣的,但在另一个时期却被重新发掘并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在艺术作品被创造出来之后,它们的时间性也会随着展览、收藏和传播而发生变化。
展览和收藏的方式以及传播的媒介都会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影响。
艺术作品的展览与观看可以让它们重新被关注和重新解读,也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观众。
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也被广泛讨论。
美学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影响着我们对它们的欣赏和评价。
例如,一件艺术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革命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能会发生改变。
此外,艺术作品的时间性还会影响它们的审美趣味和风格。
一些艺术家会选择追求新的审美趣味和风格,而另一些则会坚持传统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总之,在实践存在论和美学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是不可避免的。
艺术作品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们记录了历史、传递了思想和情感,也在时间中发生着变化和消逝。
理解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评价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叙事的长度、美学与时间问题张清华1.时间、集体的时间,或问题的提出时间是叙事文学中一个特别关键的、重要的因素。
时间不止决定了一部小说的情节,决定一部小说的叙事长度,还会决定一部小说的美学,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尝试探讨一下时间在当代叙事当中的几种情况。
作为一种修辞,作为一种叙事方面的安排,时间会有不同的形态,这几种形态分别又决定了作品的美学属性。
这里我想结合一些作品,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因为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宽阔、比较复杂,我尽量从理论的方面荡开些,尽量通过一些文学叙事的案例来进行讨论。
首先我想提到的是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的一段话,他说,“在塞万提斯的时代,小说探讨什么是冒险”,他用非常短的话语梳理了小说史,“在塞缪尔·理查森那里,小说开始审视发生与内心的东西”,从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过渡阶段,小说刚刚在欧洲开始世俗化,就像中国的明代开始出现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小说一样。
到了“巴尔扎克那里,小说发现人如何扎根于历史之中”,其实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巴尔扎克始终在探讨人和自己的时代之间的关系,以编年史的方式书写了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侵入到法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状况。
“福楼拜那里,小说探索直指当时还都不为人所知的日常生活的土壤,精细地展开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
托尔斯泰主要是探寻人在做出决定和人的行为当中,非理性如何起作用”,实际上就是已经深入到人的无意识世界如何影响人的命运。
再之后,“小说是在探索时间”,他提出来的例证就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专门在一个非常密集的短暂的一个时间里面来探讨人的无意识活动,“探索无法抓住的过去的瞬间”,而乔伊斯则是“探索无法抓住的现在的瞬间”,两个意识流大师主要就是探讨瞬间时间当中人的存在状况、人的无意识活动。
昆德拉还说,“小说家不要再将时间问题局限在普鲁斯特式的个人回忆问题上,而是要将之扩展为一种集体时间之谜”——这句话可能是最重要的。
[摘要]审美生活作为感官愉悦感不具备回忆与反思能力,只能以感官直接感受对象,而且还只能是流畅的,回忆与反思会导致淤塞、梗阻,这就是审美时机的一次性与审美时体的流畅性。
在整体上,康德笃信人类理性能力的至上、独大与专制,以此对科学、宗教、道德、审美所使用的心智能力进行大一统解释,错把审美生活视为包含回忆与反思的判断,误称为审美判断力。
康德美学弥漫性地存在着理性心智与感官愉悦感心智的抵牾,矛盾不已。
一方面,他以具体描述的手艺,天才地呈现了诸如流畅时体、审美时位流畅接合、感觉位置记忆等精彩审美现象;另一方面,他又不相信感官愉悦感所具有的流畅接合审美时位的能力,以回忆、反思、反省、判断等理性心智或理性时间意识,长臂管辖审美时位接合,既造成了以普遍性耽搁审美时机,也使得流畅时体沦落为卡顿时体。
[关键词]康德;审美时机;审美时体;审美时位;流畅时体;理性心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ZW024)[作者简介]刘彦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4)02-0221-09刘彦顺【美学研究】何谓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第一,审美生活作为感官愉悦感只能由感官直接感受可感的对象。
感官感觉不具备回忆与反思的理性心智能力,不能从事任何间接之事,审美生活之事只能是一次性、原发性的,只能以一次、一件作为审美生活史的基本叙事单位,这就是审美时机化,也可称为审美绝对时机化。
第二,审美生活作为持续体或绵延体只能是流畅的。
人们都会意识到自身感官愉悦感流畅地起—住—止,尤其会意识到其中审美滞留、审美原印象、审美前摄这三个审美时位前牵后挂地奔流,这就是流畅的审美时间意识,也可称为审美时体或流畅时体。
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是一件审美生活之事在所能与所显上的落实与具体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因为感官只能直接感受可感的审美对象,而不能掺杂回忆与反思,审美时体的流畅性或流畅时体才能成立;正因为人们只喜欢流畅的快感,才使得人们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感官牢牢地粘在审美对象上,不舍得须臾离开,斯须不可离身。
2009年第10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10 总第170期 S HANDONG S OCI A L S CI E NCES General No.170・文学研究・论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时间性缺失傅松雪(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 由于既定的学术范式的惯性作用,我国当代主流美学中的形而上方法和认识论哲学导向依然占统治地位,依然跳脱不出“理性”、“静观”或“逻辑推演”的深渊,摆脱不了“单一原因———直接结果”的现成化的思维定势或范式。
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反思,追寻着当代美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隐性”的主体性时间逻辑在起作用,而“进入”“时间”则成为“接近”美学的最切近方式。
[关键词] 当代美学;认识论;时间;生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9]10—0108—05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界面对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在不断强化理论反思力度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理论主张,出现了反理性美学①、存在论美学、新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这些美学体系或派别都有一定的真理性,都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出理论界开辟新世纪中国美学新的发展阶段的宏愿与诉求。
但由于既定的学术范式的惯性作用,我国当代主流美学中的形而上方法和认识论哲学导向依然占统治地位,依然跳脱不出“理性”、“静观”或“逻辑推演”的深渊,摆脱不了“单一原因———直接结果”的现成化的思维定势或范式。
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我们必须超越现有的美学研究模式,才有可能使中国的美学发展获得一个大的突破。
但是,究竟应该怎样超越,什么才是阻碍中国美学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问题?“困惑的结果总是产生于显而易见的开端(假设)。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特别小心对待这个‘显而易见的开端’,因为正是从这儿起,事情才走上了歧路”②。
毕竟“你如何开端,你就如何保持”③。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内容提要】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审美实践思想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在一个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
大家反思:中国当代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的不行了,丧失了在美学领域的巨大解释力,还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科学理解和深入阐释上,我们的美学家大失水准,表现令人失望?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
正是这三大根本错失,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终穷途末路,走向绝境。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在于它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或关系。
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或关系,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我们的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坚持什么其他主义。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只能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决定了以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为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
2009年第10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10 总第170期 S HANDONG S OCI A L S CI E NCES General No.170・文学研究・论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时间性缺失傅松雪(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 由于既定的学术范式的惯性作用,我国当代主流美学中的形而上方法和认识论哲学导向依然占统治地位,依然跳脱不出“理性”、“静观”或“逻辑推演”的深渊,摆脱不了“单一原因———直接结果”的现成化的思维定势或范式。
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反思,追寻着当代美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隐性”的主体性时间逻辑在起作用,而“进入”“时间”则成为“接近”美学的最切近方式。
[关键词] 当代美学;认识论;时间;生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9]10—0108—05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界面对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在不断强化理论反思力度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理论主张,出现了反理性美学①、存在论美学、新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这些美学体系或派别都有一定的真理性,都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出理论界开辟新世纪中国美学新的发展阶段的宏愿与诉求。
但由于既定的学术范式的惯性作用,我国当代主流美学中的形而上方法和认识论哲学导向依然占统治地位,依然跳脱不出“理性”、“静观”或“逻辑推演”的深渊,摆脱不了“单一原因———直接结果”的现成化的思维定势或范式。
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我们必须超越现有的美学研究模式,才有可能使中国的美学发展获得一个大的突破。
但是,究竟应该怎样超越,什么才是阻碍中国美学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问题?“困惑的结果总是产生于显而易见的开端(假设)。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特别小心对待这个‘显而易见的开端’,因为正是从这儿起,事情才走上了歧路”②。
毕竟“你如何开端,你就如何保持”③。
也许,只有回到主客二分思维结构的本源处,我们才能彻底揭示出蕴含在开端之中的那个神秘的东西。
根据一些学者的总结,导致近代哲学、美学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有三个显著特征:实体性,即存在着独立自在的某种东西;二元性,即主体与客体彼此外在,即使讲统一,也是在分离基础上的统一;超验性,即承认有超感性的、超经验的、形而上的本体世界。
这种主客关系从本体论角度看,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认识论角度看,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由此衍生出近代哲学身与心、灵与肉、理智与情感、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从方法论上看,主要由唯理主义的演绎法与经验主义的归纳法构成;从思维方式看,则体现了一种典型的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实体性、因果性的思维方式。
④主体性被确立为一切事实的坚固8013收稿日期:2009-06-20作者简介:傅松雪(1978-),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①从生命美学、超越美学到生存美学、体验美学,一直到当前的“身体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思潮,都带有强烈的反理性特征。
②[美]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页。
③[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011页。
④张永清:《从思维方式看现象学对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的意义》,《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第42-43页。
基础,成为哲学、美学思想或其思维方式不证自明的中心范畴或逻辑起点,于是我们说,对于事实之“本身”(美)的认定至此便有了转移。
因为哲学、美学的事情一旦秉承了这一起点,那么,有争议的便不再是事情本身,而只能是它的表现了。
“由此,便有一种印象蔓延开来,好像周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只是由于它们是人的制作品。
这种印象导致一种最后的惑人的假象,以此看来,仿佛人所到之处,所照面的只还是自己”①。
———主体无时无刻不对世界享有着拥有统治权。
具体到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则表现为除以哲学方法论出发来建构美学理论的另一方法论弊端———科学主义方法论(工具理性)的流行,即采取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去探讨美学和艺术问题,主张美学研究的定量化、模式化和精确化。
我们知道客观派的代表人物蔡仪先生就是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的,他主张美在自然物质本身,即把美看作不依存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物质属性,如比例和调和、形态和功能、均衡和对称等等,从而得出审美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美之属性的认识。
但一如我们所看到的,这所谓的“美”并没有“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②,却被僵硬地抽象为失去感性血肉的与人类实践活动无关的绝对的自然尺度。
而作为建立在主客观统一说基础上的朱光潜美学,其“物甲”“物乙”说也是科学主义方法论的必然产物,“物甲”是客观自然事物,“物乙”是物的形象,是主体的人对“物甲”认识的结果,所谓美是“物的形象”的说法实质上就是一种认识论的科学图式,因此,朱光潜先生指出“美学实际上就是认识论”③;李泽厚也认为“美学的发展趋向将走向实证科学的研究”④。
还有论者热衷于采取自然科学经验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美学,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方法的引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很多的美学研究者都纷纷撰写文章表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学的意图,周来祥先生即认为可以采取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对审美意识可以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⑤。
林兴宅也提出用自然科学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美学,并提出用电子计算机来预测文学风格的走向和文学的社会效果⑥;王明居用数学上的模糊理论建构了《模糊美学》,等等。
在这样一种规定性的而非反思判断力的指引下,当代美学致力于理论的抽象、推演和规定,从而把丰富、具体、活生生的审美现象解析的“形销骨立”。
这里,我们不仅要问:如此丰富多彩的感性审美活动,怎么可容得以认识、测量、改造、制造为其根本性特征的思维结构?难道那些灵动飘逸的审美现象真的就能超越时间“静如处子”般地等待在原地,任其剥离、宰割与征服?这也许真的问到了痛处。
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言说中,一直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立足点,它的“非主题化”意味着其存在具有不言自明的、毋庸置疑的权威性,人们并不对它的存在产生怀疑或提出问题,也不把它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只是因为它始终对人有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彻底地忘却这个先在立场的存在,完全让其影响自然地发生。
正相反,我们必须时时意识到这个先在立场的存在,不时回到这个立场,反思这个立场。
由此出发,去发现其影响的实际“显形”,去发掘其影响应然而未然的“隐形”。
这具贯穿性的、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基本立足点即是:时间。
科学主义方法论在美学中的应用,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根本性的问题,其根源即在于主体建构世界活动的时间性规定。
科学方法论,或者说数学化的建构活动,是主体建构世界活动的一种极端表现。
因为通由科学方法所获得的永恒规律能给主体提供安全感,使之可以一劳永逸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实施控制,但这却需要一个基础,即主体已经先于科学而建立了一个在“时间”中可规范的世界,或者说这个可规范世界要求身处其中的事物及其性质、规律是现成的、不变的,即不在时间中。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主体化时间的统治就是要以“现在”为中心,在无穷的“现在”中“永远”保持对对象的计算和控制,将“现在”,即“现在”中发生的事物,整体地收归到主体的确信状态中。
因而,我们说主体实施统治的秘密就在于掌握时间,在于真正“有意识”地、“自觉”地占据“现在”,并通过“现在”“线性”本身的绽出伸张性、维度性和连续性,达到对时间的完全占有,从而进一步控制存在者整体,即自然和世界。
据此就不难理解,长期以来认识论统治下的当代美学一直陷于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
承袭了这种无往不胜“现在”精神的主体,拥有着任意占有与控制的独断审美资格,它在揭示审美本质时,往往试图创造一种超越历史与空901①②③④⑤⑥[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4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外国美学》(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页。
周来祥:《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学评论》1986年第4期。
林兴宅:《科学革命的启示》,《文学评论》1984年第6期。
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类共同的“美学精神”,因此就不可避免地通过抽象与推演,将物物质化,将生命抽象化,将审美科学化,将具体、丰富、多样且蕴含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审美世界,逐渐中介化为僵硬、死寂且无时间性的东西,而又偏偏让这“无时间性”的东西在“变动不居”的感性中显现。
但“超时间”的东西的基础又不能不在时间中,必须要经过时间内状态的论证方能“存在”,结果往往顾此失彼进退失据。
最终就像我们在实践论美学那里见到的,不得不又通过一系列对立概念的组合对美进行说明,却恰恰又失落了美的真谛。
在这种时间的统治下,人类的现实生存与审美存在被置于空洞的、匀质的、连续的,既没有倒流也没有脱节的客观线性时间观念中,抽象化为前后相继的、受因果规律制约的连续事件。
当时间变成了中心因素,美之灵韵也随之消解。
但全部的问题恰恰在于:直接具体存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都成为抽象的:抽象的自然性等于“物质性”,抽象的“社会性”成为与个人相对立的“类存在”。
所以,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实践论美学中实践原则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人化”)的命题即具有着非常典型的对象化和占有性思维的理性主义特征,而实践的具体性(“人化自然”)即社会历史的中介性也没有摆脱抽象化与规范性的思维痕迹,其目的论的思维方式和人类中心论的文化传统依然成为美学研究中不可通约的基本问题。
而且,实践美学还经常把美学问题转换为美学发生学的问题,“这种内在的转换,要求把自足的一元世界变成非自足的二元世界,然后通过被动地从追溯和还原的途径描述二元世界间的发生渊源的方式,去追问作为终极价值的美。
这导致美学必须以对超验的绝对存在的假定为前提。
二元结构迫使它不得不把逻辑的设定实在化,接纳一种独断论前提,并且不得不寻觅一种超出人的视界、去客观地超时空地约定和建构美,结果,逻辑的约定和建构变成了历史的描述和说明,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逻辑的自足,相反却陷入了二律背反的悖论,本体论自身也走向了非历史性、非敞开性、非自足性。
越是追问,美就越是不存在”①。
这正如康德所揭示的,最基础的感性直观依赖于主体内感的时间与外感的空间形式,但它们必定是有限的,亦即有视阈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