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人物肖像油画作品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37.09 KB
- 文档页数:1
梵高著名油画作品赏析吸烟斗(割耳)的自画像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
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
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
梵高生性善良,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博里纳日)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
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
然而在他主持的一次葬礼上,一位老人的厉声谴责使他突然变得清醒,他开始意识到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上帝,博里纳日的矿工们再也不需要上帝,当然也不需要他了。
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
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梵⾼10幅著名油画作品赏析微信杂志】⽇均30万读者阅读的⼈⽂话题【微信杂志试读】】阅读原⽂可以【试读点击左下⾓阅读原⽂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Sa?ns: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The Swan 马友友 - Appassionato向⽇葵向⽇葵荷兰梵⾼ 1888 东京安⽥·葛西艺术博物馆藏梵⾼⽤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命⼒。
整幅画仍维持⼀贯的黄⾊调,只是较为轻亮。
这幅画被认为是梵⾼在黄房⼦⾥⾯的最后⼀幅⼤型《向⽇葵》。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画像⾥那种短促笔触,在这⾥,他的笔触坚实有⼒,⼤胆恣肆,把向⽇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胆地使⽤最强烈的⾊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过于暗淡。
'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向⽇葵》打破陈规,强烈的对⽐颜⾊和厚重的⾊块结合得天⾐⽆缝,更创造出新的对⽐⾊系,对往后的艺术发展产⽣深远的影响。
此画以黄⾊和橙⾊为主调,⽤绿⾊和蓝⾊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点具有醒⽬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在黄⾊背景前⾯的⼀幅⼗五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样。
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些,它有⼀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法画出来的。
'夜晚露天咖啡座夜晚露天咖啡座荷兰 1888 奥特洛克洛勒-穆尔博物馆藏梵⾼经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咖啡馆。
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激发了他作画的热情。
他在这幅画上,⽤黄和蓝来表现⼀种独特感受。
画中被灯光照成黄⾊的咖啡座和蓝⾊星空的对⽐,使整幅画显得很美,洋溢着⼀种平和的诗意。
梵⾼曾说:“对我来说,晚上看来⽐⽩天更有活⼒,更有丰富的⾊彩,晚上作画,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地⾯有灯光,是⼀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
史上最全的梵⾼⾃画像深度解读视频版图⽂版梵⾼⼀⽣只留下⼏张照⽚却留下了四⼗多幅风格各异的⾃画像1886188718881889这些⾃画像不仅能看出他绘画技法的变化透过画布也偶尔能探测到这位天才画家的内⼼世界他笔下的⾃⼰时⽽西装⾰履仿佛⼀位中产阶级1887时⽽头戴草帽像麦地⾥的农民1887有时拿着画笔1889有时叼着烟⽃1888表情有庄严、有狰狞、有呆滞、有平和唯独不见微笑欣喜1888年圣诞夜梵⾼和邀请来阿尔⼀起作画的好友⾼更发⽣了激烈的争吵两⼈在⼀起就像铁锅碰到砂锅铁锅⽆意中撞碎了他的同伴⽆疑梵⾼就是那只脆弱的砂锅情绪失控之下他⽤剃⼑割下了⾃⼰的左⽿⽽⾼更则于第⼆天⼀早扔下梵⾼匆匆离开了阿尔凡⾼⾃残割掉左⽿后创作了两幅⾃画像第⼀幅画中的梵⾼⽿朵包扎着绷带扭曲浮肿的⾯孔和深陷的眼睛流露出悲愤和绝望这是⼀位⽣活在伤⼝⾥的画家⽽画布是他包扎伤⼝的绷带第⼆幅⽿朵仍包扎着绷带但嘴⾥已叼着烟⽃⽩烟袅袅在橘红⾊的背景前翻滚神情⾥已看不出丝毫的痛苦⽽是置⾝事外的从容与疏离好像刚发⽣的⾎腥惨烈和他⽆关世⼈判定的疯癫和他⽆关梵⾼通过⾃画像这⼀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愤怒、疯狂、忧郁和质疑他在不断的⾃省也在不断⾃问⼀个亘古天问:我是谁早期⾃画像1886年到1887年早期梵⾼还未受到印象派影响⾊调深沉⼜压抑正处于挨饿忧郁的阶段因梅毒被拔了⼗颗⽛⽤胡须来遮掩⾯部缺陷印象派时期⾃画像1887年梵⾼开始受印象派影响与之前阴暗的西装⾰履不同这个时期梵⾼喜欢以带草帽的形象⽰⼈颜⾊亮丽欢快点彩画法⾃画像1887年受修拉的影响梵⾼学会了点彩画法⼤病初愈后的⾃画像1887年后期梵⾼毫⽆节制的饮酒吸烟⾝患重病进⼊医院治疗后初愈消瘦苍⽩,瘦⾻嶙峋浮世绘风格的⾃画像1887年12⽉受⽇本绘画的影响⾃画像有浮世绘的影⼦巴黎最后⼀幅⾃画像1888年这是梵⾼在巴黎最后⼀幅⾃画像⼿握画笔梵⾼在背⾯签上了⾃⼰的名字宣告画家梵⾼⼜回来了全⾝⾃画像1888年梵⾼外出写⽣暂时远离忧郁这是唯⼀⼀幅全⾝⾃画像可惜这幅作品在⼆战中被毁送给⾼更的⾃画像1888年他⾃述:“我把这张画理解成⼀个永远崇拜佛陀的僧⼈肖像”此作作为友谊的象征送给了⾼更割⽿朵后的⾃画像1888年梵⾼与⾼更争吵后割下了⾃⼰的右⽿画下了两幅⾃画像个中滋味,⼀⾔难尽发病后的⾃画像1889年5⽉梵⾼来到圣雷⽶治疗精神疾病但他仍在努⼒证明⾃⼰神志清醒最后⼀张⾃画像1889年本欲作为给母亲的⽣⽇礼物证明⾃⼰精神健康可惜未能送出这幅画1998年拍出了7150万美元的⾼价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画像弗洛伊德认为创作⼼理,其实就是幻想这种“幻想”始终出现在梵⾼的⾃画像中⾃画像成为精神拯救或⾃⾝外化最为⽣动的⽅法他的确也因此⽽耗尽了⽣命的全部想了解更多梵⾼前⽣今世的故事和欣赏更多梵⾼佳作?点击进⼊》》⼝袋⾥的艺术馆名画知多少:⼝袋⾥的艺术馆每天⼀个3分钟的⼩视频,⽤趣味的语⾔解读枯燥的艺术从梵⾼到达利历史上的100幅名画陪你度过每⼀天的零碎时间给你⼀个装在⼝袋⾥的美术馆~。
梵高自画像赏析摘要:油画的题材丰盛绚丽,而又群芳争艳,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以特殊的精神内涵、表现形式和艺术功能成为油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题材,引起西方美术界的高度重视。
艺术家反复的画不同时间段的自己,以自身形象作为传达情感的直接媒介,是艺术家肯定自我,陈述自我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本论文尝试以分析梵高自画像为基点,探索画家通过描绘自我形象的缩影所传达的心灵愿望、生命状态,领悟梵高在油画创作中内心情感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希望在研究梵高自画像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油画创作相结合,反省自己的绘画思路,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油画创作方式。
关键词:自画像;梵高;油画创作;艺术家一、梵高自画像的艺术特点梵高的自画像绝大多数都是半身像,或称胸像。
纵观梵高全部的自画像作品都是以塑造画家面部为中心,锐利而又恐惧的眼神,纠结而又犹豫的眉宇,坚硬而又自信的鼻梁,紧抿而又沧桑的嘴巴都是梵高叛逆倔强的表现。
他渴望内心孤独的情感能以某种恰好的方式诉说出来,所以梵高不停的探索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
个性而独特的梵高在自画像的色彩、造型、笔触等方面都进行了革命式的创新。
(一)一毫之差的造型梵高的自画像造型观念是建立在情感表现的基础上创作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他故意强化了自画像中的造型形象。
梵高的自画像造型随意、准确、洒脱,融会了画家本人充足的主观情感。
梵高在写给他唯一的知己提奥的信中说:“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愿意他们是学院式的准确……,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与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
是的,他们可能变成不真实的,你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梵高的自画像造型变得越来越夸张、线条越来越简练、老辣,人物塑造平面化、简单化,具有浮世绘版画艺术的影子。
如《带灰色毡帽的自画像》(1886年),梵高戴著灰色毡帽,穿着深色西装领大衣,白色的衬衣做修饰装饰,面部的胡须修理整齐,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都描绘的十分仔细,人物描绘的精神、干练,体现出小康生活的状态,突出了梵高个人的生活品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画的是半身胸前像,人物占满了整个画面,塑造简练、准确、构图饱满;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结实、有神,五官刻画带动了整幅画的生命气氛;除面部表情,衣服和背景的刻画接近平涂,只有简简单单的色彩和笔触在颤动;这幅自画像非常成功的表现了梵高人生自信的心理状态,对生活、对生命炽热的爱,和不屑生活中挫折的叛逆,心中只有对人生信仰的执着。
梵高作品赏析——《向日葵》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时代背景梵高于1888年创作了代表作《向日葵》,受到革新文艺思潮和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吸收了印象派和东方艺术的养料,寻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梵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
创作背景梵高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在他的时代未得到社会的承认。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形式感,让他走在时代的前面,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是他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主题画中的向日葵以明快的笔触描绘,色彩艳丽、饱满,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画家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技巧,创造出了强烈的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相比于其他植物来说,向日葵更像是生长在地上的太阳,这令梵高非常着迷并产生了狂热的兴趣。
每一朵向日葵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形状各异,还呈现出盛放、枯萎和死亡等不同的生命阶段,但总体上仍然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强烈感受。
画家试图建造出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运动感,刻画出向日葵壮硕的枝叶,单纯奔放的颜色表现出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十二朵向日葵》这个主题也有着不同的意义,他用12朵向日葵来代表基督的十二门徒。
内容这幅作品中描绘了形态各异的向日葵,盛开的明艳动人,生机勃勃,枯萎的软弱无力,萎靡向下,含苞的充满希望,蓬勃向上。
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耀眼的感受,强烈的表达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花瓶花瓶左边的金色阴影越来越浓,而中间相对更亮,带来了三维立体感。
梵高星夜的肖像画感受体会「梵高星夜的肖像画感受体会」画家文森特·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作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但其代表作《星夜》(Starry Night)却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描绘了夜晚的星空和小镇,独特的线条和色彩也为这幅画作增加了不少神秘感。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我的感受就是,这是一种神秘的和美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让人感到特别的舒服和难过。
这幅画作让我感受到的第一个是神秘感,整个画面中星空中的星星是非常规则的,这种规则的线条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和谐和秩序感。
但是,即使在这种规则的线条下,我们仍然感觉到了深深的不可预料和难以琢磨的神秘感。
整幅画色彩的魔力更是难以言论,青蓝色的天穹和黄色的小镇在互相交融中创造出一种非常特别的和谐。
这种和谐感和幽暗感的混合,为画作增添了一分神秘感,让观者无从透露。
第二个感想是美丽的感觉,这幅画在色彩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变化,甚至看起来如梦如幻。
画家将黄色、蓝色和棕色与黑色和白色交融在一起,令人感到色彩的魔力和惊喜。
画家用线条表现出星空和小镇交错的形状和曲线,似乎在摆动着什么。
整个画面看起来就像一场视觉盛宴,而这也为梵高的画作增添了不少魅力。
最后,这幅画还给我带来了深深的伤感。
整幅画看起来虽然如此的美丽和和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画家留给我们的那种孤独的感觉永远都不会消失。
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的冷清,让人感到无助和困惑。
甚至画作的线条和颜色也好像在问我们,这张画到底是为谁而画的呢?总而言之,梵高的代表作《星夜》给我们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整幅画作中含有着许多难以估量的感觉,神秘感和和谐感的混合,让观看者感到兴奋和愉悦。
不过,当你仔细观看画作,你会发现整幅画中有一些人们常常忽略的感伤和困惑,这也正是画家对我们留下的启示:美丽与痛苦总是在一起的。
“疯子”梵高最著名的15张画讲解赏析,每一张都是经典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的一个新家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个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他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画风写实。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他已经摆脱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响,走上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同年,他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就告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生命的这短短30年里,他创造超过2000幅画作,今天果果选择他最著名的15幅画作一一介绍。
《吃土豆的人》时间:1885尺寸:83*114.5CM《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困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的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
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的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边的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好胃口充满了负罪感。
昏暗的灯光,一家人眼中透露出饥渴的眼神,他们似乎在述说着他们的哀伤。
这幅画是梵高接触印象派前最重要的作品,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向日葵》时间:1888尺寸:95*73CM这幅《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小镇阿尔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让画家欣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幅画便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画家以短粗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像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显示出画家的生命激情。
《梵高自画像》和所有伟大的画家一样,梵高用肖像画表达他对人所充满的激情而又矛盾的爱,表达自己作为人群中一员不被认同的孤独和绝望,尤其是他留下的大量自画像让我们深深的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梵高曾说:“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
”他那可怕和紧张的眼神,倔强的嘴角和头发统统都出现在不同层次的高明度的色彩中。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时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这个系列呈现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谢各阶段的形象,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星夜》作品是在与高更的争吵过后,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送给了女友,就因为这样不着常人的举动使得他在精神病院里面一住就是八年,这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天空与大地被紧凑的粗线条清晰的勾勒出来,深沉和凝重的底色色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恐惧、压抑甚至是悲剧的感觉。
这一切带给我们的感觉唯有震撼了。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
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眩目的奇幻景象。
左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
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蓝的夜空中独自放光。
《柏树》他曾说:“我不断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
《吃土豆的人》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
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
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梵⾼油画全集(中)在凡⾼短短的37年⽣命⾥程中,在他10年的创作时间和两年半的黄⾦期⾥,他共创作了油画877幅,还有素描1037幅,⽔彩画150幅。
正⼀艺术通过不懈的努⼒编成了凡⾼油画上、中、下集以及集外画,共850多幅,除了10⼏幅实在⼀团⿊看不清的以外,⼏乎包括了凡⾼油画的全部。
151、阿尔的朗卢桥和洗⾐妇1888年3⽉阿尔布⾯油画 54x65cm 阿姆斯特丹国⽴凡⾼博物馆凡⾼创作进⼊阿尔时期(1888年2⽉21⽇—1889年5⽉3⽇)。
1888年2⽉21⽇, 凡⾼离开巴黎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 住在卡列尔饭店。
这⼀张是他到达后的3⽉间所画。
天空是蓝⾊的,河⽔也是蓝⾊的,⾦⾊的吊桥,横跨在河的两岸,吊桥在河⽔⾥映出倒影,倒影是蓝⾊的。
⼀群洗⾐⼥⼦如同⽕烈鸟,搅乱了河⽔的平静,她们在碧蓝的河⽔⾥浣洗五颜六⾊的⾐衫,她们边洗⾐服边唱歌,她们把⽔⼿的⼼也搅乱了。
她们向船上的⽔⼿泼⽔,⽔⼿向她们吹着粗鲁的⼝哨,⽤粗鲁的话语撩拨她们。
⼀辆双轮马车从吊桥上路过,马车停在吊桥上,是谁探出头来张望,⼜是谁把这个画⾯凝固在画布上,让这群洗⾐⼥⼦在画布上鲜活了数百年。
152、诗⼈1888年3⽉份阿尔布⾯油画 45x60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这是凡⾼朋友尤⾦·博赫的肖像,凡⾼将这幅画取名叫《诗⼈》(Poet)。
对于尤⾦·博赫也许不为⼈所知,但对于凡⾼⼀⽣中只卖出⼀幅画的《阿尔的红葡萄园》应该⼴为⼈知,买这幅画的⼈名叫安娜·博赫,⼀位⽐利时艺术家兼收藏家,在1890年初她曾⽀付400⽐利时法郎买下这幅作品。
她的哥哥就是这个在天青⽯蓝背景衬托下穿着黄西装的画中⼈,名叫尤⾦·博赫(Eugene Boch 1855-1941),⽣于圣⽡斯特,他和劳特累克曾经是法国历史画家柯尔蒙的学⽣,凡⾼的好友,诗歌爱好者,后来也成为⽐利时画家。
他的画名⽓不⼤,倒是凡⾼给他画的这幅肖像画名⽓很⼤,因为许多⼈把他当作凡⾼了。
凡高《加歇医生的肖像》(名画赏析)
凡高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
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剧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凡高把第二幅自画像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
与凡高自己看法正相反,这面孔绝非平静,表情也绝非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
这幅作品感动了奥弗的加歇医生,他想要一幅摹绘品。
然而凡高并没有摹绘品,不过也许为了让这位恩人高兴,他采用这幅作品的色调和笔法风格,为医生画了一幅肖像。
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
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
1990年5月15日,这幅《加歇医生的肖像》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日本第二大造纸商———斋藤先生。
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记录。
斋藤在和这幅名画度过了几小时后,就把它锁在了一个温控保险库里。
《加歇医生的肖像》就这样静静地度过了漫长的7年。
1996年,斋藤去世,此后无人知道画的下落。
谁拥有了这幅画,谁是斋藤的继承人,他的公司还是他的债主?传言很多,有人说它在纽约,有人说在法国或瑞士。
众多的博物馆和拍卖所都试图确定画的所在,但这幅名画似乎永远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在梵高的一生中,他所画的所有自画像都能代表他苦难的生活、昏暗的岁月。
《绑绷带的自画像》是梵高在精神失常初期著名的割耳朵事件不久之后创作的,属于后印象派画作,为后世创立的野兽派等现代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梵高文森特·梵高(简称“梵高”)于1853年出生,于1890年逝世,在被解雇后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颓废过后决定拾起自己的理想——画画。
在确定方向以后,他坚强地克服种种困难,把自己所看到的呈现给大家。
1886年,他来到浪漫之都巴黎,接触到印象派画家,扩展视野,看过许多画家的画作之后风格大变。
1888年,梵高为了成立“南方画室”租了阿尔的黄房子,为了凑更多有名的画家一起作画,他首先发出邀请函的就是和他画风相似、放荡不羁、渴望摆脱印象派的古板的高更。
当时的高更资金窘迫,提奥答应资助之后,高更就答应了梵高的邀请,但是这并不是高更的终点,梵高的画室只是他人生实现更远目标的一个过渡点。
高更曾经在梵高的一个画展上赞美梵高画的向日葵,于是梵高在高更答应来画室,开心地为即将到来的伙伴准备住的屋子的时候,想到用12副向日葵来装饰高更住的房间,让高更开心。
兴奋的梵高在高更还没来的时候就向所有人宣布高更马上就要来的消息。
梵高的画如其人,兴奋、狂热、激情、强烈[1]。
后来的梵高时常疯癫,只有偶尔清醒时才能作画。
在1890年的7月,一个浪漫的秋天,梵高在神经错乱下对准自己的脑袋开了枪,当时的他年仅37岁。
2…画派风格梵高的《绑绷带的自画像》属于后印象派画作,开始尝试以新的色彩、新的元素来表现新的绘画风格,通过新的方式表现出这幅画想要表达给他人的感情和色彩[2]。
后印象派和印象派以及其他流派有很大的区别,后印象派几乎不顾及内容,只在乎形式主义艺术,在乎整幅画的构成关系。
后印象派主张画画要脱离生活的表面物象,画家通过自己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3]。
108、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凡高
108、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凡高
108、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凡高荷兰 1890年布面油画 46x55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加歇Marguerite Gachet in the Garden》是凡高创作于1890年6月的一幅油画。
画中的女子是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加歇。
花园是瓦兹河畔奥维尔花园。
画家把景色的美与女孩的美描绘在一起,表达出梵高内心对美的追求。
并且,梵高运用色彩关系,使效果好到极点,超越了现实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a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1853年,梵高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
1890年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年仅37岁。
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
始学习绘画。
曾在巴黎结识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后来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
代表作:《向日葵》、《约瑟夫·鲁林肖像》、《夜晚的咖啡馆》、《星月夜》、《割耳朵后的自画像》、《奥维尔的教堂》、《罗纳河上的星空》、《梵高在阿尔勒卧室》、《加歇医生》、《鸢尾花》、《乌鸦群飞的麦田》等,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梵高人物肖像油画作品欣赏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时代的艺术
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梵高是世界著名画家之一,有许多著名作品。
下面来看看。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出生
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
表现主义。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
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
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
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
油画技法使用点彩画法。
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
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
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
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看完梵高自画像和详细介绍后,大家也对这位世界级画家有所了解了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