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41
肾性贫血治疗的临床指南肾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主要由于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不足所引起。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全面指导。
一、诊断标准1. 患者有慢性肾脏疾病史,预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²)。
2. 血红蛋白浓度<130g/L。
3. 骨髓铁储备充足,无明显感染或其他溶血性疾病。
二、治疗原则1. 针对病因治疗:控制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减少EPO分泌抑制因素,如铁剂缺乏、炎症状态等。
2. 输血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血红蛋白水平决定输血指征。
3.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激动剂、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三、具体治疗方法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激动剂:皮下注射,根据患者反应和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
常用药物有地贝波特(Darbepoetin alfa)和米泊酸(Methoxypsoralen)。
2. 铁剂补充: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或静脉铁剂(如蔗糖铁、葡萄糖酸铁等),根据铁代谢检查结果和患者贫血程度决定。
3. 叶酸和维生素B12补充:叶酸口服,维生素B12可通过注射或口服给药。
4. 输血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血红蛋白水平决定输血指征。
四、治疗监测1. 定期检测血红蛋白、铁代谢指标、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
2. 监测患者血压、心功能,警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高血压、透析患者药物清除情况等。
五、治疗目标1. 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至正常范围,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六、患者教育1. 告知患者肾性贫血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
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遵守医嘱,定期复查。
3.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肾脏疾病进展。
本指南根据我国肾性贫血的诊疗现状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益比奥EPO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益比奥EPO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 anemia,CRA)。
CRA是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贫血和疲劳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益比奥EPO在CRA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适应症益比奥EPO主要用于CRA的治疗。
CRA是指因为肿瘤本身和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等)导致的贫血。
在CRA患者中,肿瘤相关的因素占主导地位,而非铁缺乏等其他因素导致的贫血。
益比奥EPO的使用适应症不包括:治疗非CRA患者的贫血、预防或延缓CRA的发生、改善CRA患者的生存率和抗肿瘤治疗反应等。
使用方法剂量和给药途径益比奥EPO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通常情况下,首次使用益比奥EPO前需要先行测定患者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并在治疗期间每1-2周监测一次。
在益比奥EPO使用期间,应当以维持适度的Hb增加为目标,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变化。
益比奥EPO的推荐起始剂量是每周150 U/kg,静脉或皮下注射,持续8周。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Hb增加速度过快(如每周增加≥2 g/dL或每2周增加≥4g/dL),剂量应减半至最大每周75 U/kg。
如果Hb增加过缓或没有增加,剂量可以增加至每周300 U/kg。
在每一次调整剂量时,应当注意避免Hb过快或过慢地增加,最大程度地维持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疗程益比奥EPO的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的Hb达到或接近130 g/L(男性)或120 g/L(女性),并可以通过维持一段时间达到稳定,疗程可以结束。
在维持期间,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Hb等生化指标。
调整剂量益比奥EPO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在调整剂量时,应根据患者的Hb浓度、剂量及治疗方案、心、肝、肾功能、年龄和其他疾病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性。
慢性肾脏病贫血临床实践指南:问题和解决方案。
摘要:CKD贫血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确有助于明确和减少ESA和铁剂应用方面的差异。
可是最近一些临床试验得到的结论是随机分到高Hb组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结局并没有益处或害处,这使得对这些指南建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疑虑被扩大了。
为了弄清这些争论,KDIGO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来研究现存指南的问题和不足,而在有限证据基础上推得建议的重复工作是这些问题的首个例子。
与会者是主要的指南制定组织,他们声明要避免工作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并且要推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证据报告,其中的建议能够通过当地审核并应用。
这个报告是对国际肾病届的建议和未来贫血指南的时间表。
它已经由与会者回顾总结,并且被作为KDIGO指导组的意见陈述。
促红素自从1989年用于临床至今,20年的临床观察和应用中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何时开始、如何应用、要达到什么目标、想得到什么结果等,这些问题持续存在于透析患者贫血的治疗中。
而当促红素被用在早期非透析肾脏病患者时,争论就被扩大了。
CKD患者贫血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布有助于减少了实践中起始应用促红素的(时机的)巨大差异。
这些指南指出的关于这些知识的空白为更多的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初的指南提出了血红蛋白目标的上限值,因为1998年公布的正常红细胞压积循环试验指出试图将血透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提到正常范围是有害的。
血红蛋白的目标上限在更新原始的指南过程中被放宽,因为观察试验发现随着血红蛋白水平的提高,住院率、发病率、死亡率随着降低。
然而,由于推荐目标的有效性、效率以及安全性如何等数据的缺乏,特别是即使贫血完全被纠正也不能改善左心室肥厚,故关于血红蛋白目标的疑虑长期存在。
而2006年发表的两个关于CKD3期和4期患者的大型临床试验(CHOIR和CREATE)显示,随机达到较高的血红蛋白目标值对患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或者无益(CREATE)或者甚至有害(CHOIR)时,这些疑虑就更多了。
缺铁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缺铁性贫血(ID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里,约有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约1/3患缺铁性贫血。
在发达国家中,亦有20%的育龄妇女及40%左右的妊娠妇女缺铁。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所有生存的细胞内。
铁除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外,还参加体内一些生化过程。
如果铁缺乏,会造成机体多方面的功能紊乱。
故缺铁性贫血除了贫血的症状外,还会有一些非贫血的症状。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红细胞生成受到影响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将缺铁性贫血分为:1.缺铁(或贮存铁缺乏)期;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3.缺铁性贫血期。
临床上缺铁性贫血应与慢性病贫血相鉴别。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是慢性失血(如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肿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
偏食习惯、膳食结构不合理、生长发育迅速而铁补充不足以及妊娠、月经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临床表现】1.贫血的症状头晕、头痛、乏力、易倦、眼花、耳鸣,活动后有心悸、气短。
2.非贫血的症状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行为异常,异食癖。
3.体征皮肤苍白、毛发干枯、无光泽、易折。
指甲扁平、易裂,严重者可现匙状(反甲),舌炎。
【诊断要点】1.存在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症状及体征。
2.实验室检查:(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孕妇低于100g/L;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10g/L;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CHr)小于28pg/Cell,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2)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pg/L。
(3)血清铁(SI)<8.95^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TIBC)>64.44μmol/L(360μg/dl),转铁蛋白饱和度(TS)低于15%。
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2022解读肾性贫血诊断与监测一、肾性贫血的诊断流程及检测项目推荐意见•肾性贫血患者,应系统检查,明确非肾性贫血的病因(1D)。
•通过系统检查除外合并的贫血疾病后,才能确诊肾性贫血(1D)。
•肾性贫血患者应进一步诊断加重贫血的危险因素(1D)。
二、肾性贫血患者的监测推荐意见•3期以上慢性肾脏病(CK D)患者应常规进行贫血筛查(1D)。
•合并贫血和贫血初始治疗阶段的C K D患者,至少每月检测1次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血清铁蛋白(S F)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 A T)(1C)。
•贫血维持治疗阶段或血红蛋白(Hb)较为稳定的CK D患者,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血常规以及S F和TS A T(1C)。
•针对CK D贫血患者进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C H r)、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铁蛋白对数(sT f R/l o g Fe r ri ti n)及血清/血浆C R P检验,有助于准确评估铁状态(2D)。
•可疑存在非肾性贫血或ES A s治疗低反应的患者,应检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必要时进行骨髓象检查(1D)。
肾性贫血治疗总体原则、靶目标及管理肾性贫血治疗靶目标推荐意见•肾性贫血治疗的Hb靶目标为:Hb≥110g/L,但不超过130g/L(1A)。
•肾性贫血患者,应依据患者年龄、透析方式、生理需求及并发症情况个体化调整H b靶目标(2D)。
•存在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等病史患者,应根据原发病情况调整ES A s/H IF-P H I治疗的H b靶目标(2,未分级)。
•肾性贫血治疗的铁代谢指标的靶目标为:S F>100μg/L且TS A T>20%,或者C Hr>29p g/红细胞和(或)s T f R/l o g Fe r ri ti n≤2(1B)。
•肾性贫血患者,应维持S F200~500μg/L,TS A T 20%~50%(2B)。
•肾性贫血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ES A s/H I F-P H I及铁剂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治疗(1,未分级)。
美国最新K/DOQI贫血治疗解读NKF-K/DOQI工作组制定的2006年慢性肾脏病(CKD)贫血临床实践指南及推荐是基于证据和观点的临床指南,主要分为循证指南和临床实践推荐。
所谓循证指南(CPG)是指证据充足能够被用作临床实施标准者;临床实践推荐(CPR)是指那些基于工作组专家的意见、但缺乏充分、确实证据的建议。
本次修订的贫血治疗内容包括:贫血患者的识别和初始评估;贫血的初步评估应该包括的检查项目;血红蛋白治疗的预期范围;促红细胞生成素(ESA)的使用;铁剂的使用;血透患者ESA应用过程中的药物性和非药物性辅助治疗;输血治疗的应用;对长期不能达到或维持目标血红蛋白(Hb)的评估与处理。
一、贫血临床实践指南及推荐的具体内容1.贫血患者的识别和初始评估(CPR)在CKD早期可以出现贫血,而在CKD 5期患者中普遍存在贫血。
规定Hb低限以定义贫血,其目的在于识别最可能因低Hb而发生病理情况以及最可能从有关贫血的进一步评估中获益。
本指南中推荐有关贫血检查的频度为每年至少检查一次Hb,贫血的诊断标准为成人男性Hb <13.5 g/dL,成人女性<12.0 g/dL 。
2.对贫血的评估(CPR)虽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缺乏是CKD患者发生贫血的最常见原因,但仍应努力寻找或排除引起和促进贫血的其它因素。
贫血的初步评估应该包括以下检查:全血细胞计数(CBC),具体包括血Hb浓度、红细胞指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血清铁蛋白;血清TSAT或网织红细胞Hb量(CHr)。
通过上述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贫血的程度和原因、骨髓中红系和非红系的造血活性、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储备和可利用铁。
3.血红蛋白的预期范围(CPG﹠CPR)贫血的治疗阈值就是表示ESA和铁剂治疗的预期目标。
指南中推荐对于CKD患者,Hb 的下限应该≥11.0g/dL(推荐级别:中等强度)。